观测特性论文_蔡兆鑫,蔡淼,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气溶胶,系数,积云,呼和浩特,物候,质量。

观测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蔡兆鑫,蔡淼,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1](2019)在《大陆性积云不同发展阶段宏观和微观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7月3日,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在该省忻州地区开展了国内首次大陆性积云飞机穿云探测。本文利用机载云物理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积云宏、微观物理特性,主要结论有:(1)初生发展阶段的积云水平尺度约为8.2 km×5.5 km(经向×纬向,下同),云厚约2 km;云中以小云粒子为主,云滴凝结增长;水平方向上,云液水含量(LWC)和粒子浓度(Nc)的最大值均位于云体中心位置;垂直方向上,云水分布相对均匀,但随着高度增加,云粒子浓度变小,粒子尺度增大;粒子谱符合伽马分布,峰值量级为102cm-3μm-1,谱宽在100μm以下。(2)成熟阶段的积云水平尺度约为4.6 km×10 km,云厚约4 km;云内可以观测到积冰和雨线;小云粒子浓度随高度增加起伏变化,3600 m、4100 m和4900 m高度处存在峰值;大云粒子浓度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云底以上1.6 km高度,云底以上1.3 km高度附近有降水粒子形成;粒子谱呈多峰分布,暖区符合伽马分布,冷区为伽马分布和M-P分布相结合,且随着高度的增加拓宽,4400 m高度以下的谱宽小于200μm。(3)消散阶段积云尺度约为11 km×5.6 km,云厚约2 km,云下有降水粒子存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邵梦晗,高晓颖,吕建强[2](2019)在《基于误差时间特性的INS/GNSS观测噪声方差在线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NS、GNSS不同误差时间特性,提出了一种组合导航闭环校正下GNSS观测噪声方差阵在线计算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惯性导航的短时高精度和GNSS测量噪声的时间不相关性,利用滑动时间窗口内的INS、GNSS增量样本数据之差进行方差统计。结合某次实际飞行数据验证了这种思路的可行性;并利用一组飞行仿真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对GNSS观测噪声发生变化时能较好的跟踪,且得到更为准确的速度、位置估计值。(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晓飞,单萌[3](2019)在《临安大气本底站2017年气溶胶散射特性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临安大气本底站2017年积分式浊度仪与颗粒物浓度、能见度的观测资料,研究临安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散射系数与PM_(1.0)、PM_(2.5)、PM_(10)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时,气溶胶的散射特性会明显增强。2017年临安本底站年平均散射系数为145.8 mm~(-1)(±97.9 mm~(-1))。由于逆温现象、气候条件、人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散射系数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单谷型。早晨8:00出现第一个峰值,下午14:00出现谷值,下午20:00出现次峰。冬季较高且波动范围大,夏季较低且波动范围小。能见度与散射系数具有显着幂函数关系。通过拟合,临安本底站到达霾的临界点的散射系数为106.9 mm~(-1)。霾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的上升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王新,胡亚安,李中华,严秀俊[4](2019)在《大型升船机船厢出入水受力特性原型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船厢出入水过程中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是下水式升船机关键技术问题。针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厢下水式升船机——景洪水力式升船机船厢出入水过程中的力学问题,首次通过系统的原型观测,研究揭示船厢出入水过程中厢体的受力变形特性、船厢的倾斜量及同步轴扭矩的变化规律、船厢的振动响应与噪声及附加水动力荷载特性,并探讨了船厢出入水运行速度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船厢入水过程中由于船厢侧荷载发生显着变化,船厢发生最大弯曲变形约2.7 cm,船厢纵倾增大不足20 mm,最大扭矩变化162 kN·m,船厢振动、噪声、吸附力均不大;不同速度出入水,各项参数变化规律一致,但随速度增大,各参数呈增大趋势;船厢出水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入水前状态,出入水过程稳定收敛,船厢出水启动瞬间和船厢底铺板脱离水面时刻是出入水过程的关键节点,各项参数变化迅速。观测结果不仅为景洪升船机安全运行提供依据,也为其他下水式升船机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刚[5](2019)在《利用长期GPS观测资料分析昆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与地壳活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昆仑断裂区域的GPS观测资料,通过高精度数据处理获取区域地壳运动速度场,进而通过速度剖面线估算昆仑断裂现今形变速率。结果表明,昆仑断裂在94°E、101°E、103°E附近的现今滑动速率分别为12.8±1.9 mm/a、6.1±0.9 mm/a、0.7±2.1 mm/a。进一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本文估算的昆仑断裂10 a尺度的现今滑动速率和万年尺度的地质学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现今滑动速率可以作为断裂地震风险性评估的有效输入数据;2)昆仑断裂东段具有向东逐渐减小的滑动速率,减少的速率可能主要被阿尼玛卿山的地壳增厚和断裂东段的顺时针旋转所吸收;3)昆仑断裂的西大滩-东大滩地震空区位于高应变区。(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彦明,那仁满都拉,胡博,阿那尔,杨志明[6](2019)在《常时微动观测在砖混结构建筑群振动特性及抗震能力快速判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建筑群中砖混结构建筑数量众多,抗震性能较弱,在地震中的破损率较高,逐一进行抗震性能测定难度巨大。本文提出基于常时微动观测的城市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提供初步的决策参考建议,适用于在大范围城市建筑群中快捷地筛选易损建筑。选取呼和浩特市区331栋砖混结构建筑物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别建立适用于研究区域建筑物长轴和短轴平均共振周期与建筑物楼层数的回归关系,作为衡量研究区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能力的快速判断标准。筛选出82栋抗震能力较弱的易损建筑,其中24栋为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分布于人口较为密集的老旧城区,多为4层(含)以上住宅类型,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具有面临潜在地震危害的风险,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加固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周彬斌,齐向阳,王炳乾[7](2019)在《大偏心率小倾角GEO SAR观测特性及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EO SAR)具有重访周期短,观测区域大等优势,可以对大面积热点区域进行长时间连续观测,在军事侦察、土壤湿度和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当前GEO SAR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倾角小偏心率轨道,而关于大偏心率小倾角则鲜有涉及。因此针对大偏心率小倾角GEO SAR的观测特性问题,仿真了卫星在不同轨道配置下的空间轨迹及覆盖性能示意图,说明了其观测性能优势,并仿真了此时"走-停"假设误差的大小,使用后向投影(Back Projection, BP)算法给出了卫星在不同轨道位置处的聚焦成像结果,说明成像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6期)

孙也涵[8](2019)在《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遥感仿真实验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高温目标(林火、火山、秸秆焚烧等)燃烧或喷发的同时多产生大量烟雾,影响地表目标物的成像质量与遥感解译精度。烟雾气溶胶对遥感信息的影响规律与影响机制是大气参数遥感反演、环境监测领域中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虽然目前气溶胶散射、吸收理论的完善使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拟合逐渐精确,理论与实验应用广泛,但基于高光谱数据的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相对较少,应用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于烟雾颗粒物浓度反演的研究及应用实例还不够丰富,对于大气环境监测评价等应用还缺少有利的理论及实验支持。由此,本研究基于散射、吸收及辐射传输理论,采用遥感仿真实验方法,以烟草燃烧烟雾模拟生物质燃烧产生烟雾,通过布格-朗伯定律及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烟雾散射-吸收理论模型,建立微观尺度上烟雾气溶胶粒子的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与宏观尺度上烟雾的透过率、反射率的关联;通过仿真实验观测,研究烟雾透过率、反射率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正演获取烟雾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最后,将正演模型应用于大兴安岭奇乾林场研究区林火烟雾浓度反演。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烟雾气溶胶消光系数实验观测研究发现,可见光-近红外所有波段的回归方程均通过相关系数检验法0.01显着性检验,烟雾气溶胶透过率与烟雾气溶胶浓度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符合布格-朗伯定律;以PM1.0,PM2.5,PM10烟雾浓度反演的质量消光系数在可见光-近红外范围内主要分布在1.43-9.05m2/g、0.32-1.99m2/g、0.18-1.12m2/g之间。对比相关研究中生物质燃烧气溶胶质量消光系数结果,质量消光系数数值相近,结果可信;烟雾气溶胶质量消光系数随波长变化单峰分布,峰值波长在560nm左右。2.烟雾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实验观测研究发现,可见光-近红外内波段的体积后向散射系数与烟雾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了相关系数检验法0.01显着性,烟雾体积后向散射系数与烟雾浓度具有线性关系,斜率即为质量后向散射系数;以PM1.0,PM2.5,PM10烟雾浓度反演的质量后向散射系数分别主要分布在0.28-5.38m2/g、0.06-1.20m2/g、0.04-0.67m2/g之间。烟雾气溶胶质量后向散射系数随波长变化单峰分布,峰值波长在560nm左右。3.对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检验发现,浓度反演误差值在450-530nm为反演最佳波段,对应Landsat8影像为第二波段(450-515nm,中心波长483nm)。通过对Landsat8影像数据烟雾浓度反演应用,结果发现,可见光波段影像烟雾浓度反演统计结果相近,都可应用于浓度反演。对第二波段光学厚度并与其他学者对生物质气溶胶或生物质燃烧产生烟雾所反演的光学厚度相比较,反演值较为接近,结果可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程晨[9](2019)在《正极性流注—先导转化过程热特性试验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极性长空气间隙放电是输变电系统外绝缘和雷电放电物理研究的基础,流注-先导转化对于先导通道的形成和击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极性流注-先导转化过程持续时间为μs量级,转化区放电通道径向尺寸为百μm级,为了揭示流注-先导转化电、热耦合以及相互转化的复杂物理过程,首先需要研究流注-先导放电转化过程热特性观测方法。针对流注-先导转化过程热力学参数观测的特点与难点,提出了定量纹影测量先导放电通道热力学参数线性工作区的确定方法和成像对称性的调节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流注-先导转化过程热力学参数测量的定量纹影成像系统,提出了增强电极附近电场强度垂直分量调控初始先导放电路径的方法,实现了1m长空气间隙放电流注-先导转化过程单根流注茎放电通道气体密度、温度、电流以及放电光学形态的同步观测。开展了叁种电极形状下1m棒-板间隙放电流注-先导转化过程热特性观测试验,获得了初始先导放电通道气体密度、温度的径向分布及其时间演化规律;发现了因首次流注放电注入电荷量的增加,暗区时间内放电通道中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由上升变为下降的两类现象,分析了热传导、热对流以及V-T转化过程对暗区内通道气体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获得了叁种电极形状条件下导致暗区时间内放电通道中心温度的两类变化趋势发生转变所对应的首次流注注入电荷量临界值,基于Gallimberti流注-先导转化0维模型,分析了不同流注茎初始半径和能量分配系数对暗区内温度变化规律的影响,得出模型只适用于暗区温度上升、热半径近似保持不变的放电情况。本文所做的工作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先导起始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4)

杨为海,曾利珍,曾辉,万继锋,张汉周[10](2019)在《湛江地区澳洲坚果种质开花生物学特性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在广东湛江地区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为开展澳洲坚果的种质资源鉴别和科学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湛江地区25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开花物候期、花序性状、开花动态及花粉形态与活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测分析。【结果】澳洲坚果的开花期主要在3月上旬—中旬,种质间开花物候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为18.9%~27.5%,以初花期变异最大,开花最早与最晚的种质相差1个多月。不同种质的花序长度、花色、花朵个数和密度、花朵开放顺序及花粉活力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部分供试种质的花为乳白色,主要从花序轴基部向其顶端依次开放,花序长度多为12~20 cm,花朵个数多为150~200朵,花粉活力大多数高于80%。【结论】广东湛江地区澳洲坚果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种质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生产上建议选择开花物候期相似且花粉活力高的品种搭配种植,以提高坐果率和产量。(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观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INS、GNSS不同误差时间特性,提出了一种组合导航闭环校正下GNSS观测噪声方差阵在线计算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惯性导航的短时高精度和GNSS测量噪声的时间不相关性,利用滑动时间窗口内的INS、GNSS增量样本数据之差进行方差统计。结合某次实际飞行数据验证了这种思路的可行性;并利用一组飞行仿真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对GNSS观测噪声发生变化时能较好的跟踪,且得到更为准确的速度、位置估计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测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蔡兆鑫,蔡淼,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大陆性积云不同发展阶段宏观和微观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19

[2].邵梦晗,高晓颖,吕建强.基于误差时间特性的INS/GNSS观测噪声方差在线计算方法[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3].徐晓飞,单萌.临安大气本底站2017年气溶胶散射特性观测研究[J].浙江气象.2019

[4].王新,胡亚安,李中华,严秀俊.大型升船机船厢出入水受力特性原型观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5].郑刚.利用长期GPS观测资料分析昆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与地壳活动特性[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6].杨彦明,那仁满都拉,胡博,阿那尔,杨志明.常时微动观测在砖混结构建筑群振动特性及抗震能力快速判断中的应用[J].震灾防御技术.2019

[7].周彬斌,齐向阳,王炳乾.大偏心率小倾角GEOSAR观测特性及成像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

[8].孙也涵.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遥感仿真实验观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程晨.正极性流注—先导转化过程热特性试验观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10].杨为海,曾利珍,曾辉,万继锋,张汉周.湛江地区澳洲坚果种质开花生物学特性观测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加载动态响应实验曲线(常规方法)台风“莫拉克”的路径图能量为45keV,剂量为2×1016、6×101...第一、二、四组实验中反演分布与给定...年9月28日北京理工大学与中科院大...一3swsc框架下的服务查找与选择过程

标签:;  ;  ;  ;  ;  ;  ;  

观测特性论文_蔡兆鑫,蔡淼,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