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环流论文_游立军,高建芸,魏澎,张维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旋环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旋,环流,热带,蒙古,尺度,特征,气流。

气旋环流论文文献综述

游立军,高建芸,魏澎,张维[1](2019)在《影响2018年盛夏热带气旋群发的多尺度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8年盛夏一次典型的热带气旋群发(Multiple Tropical Cyclogenesis,MTC)事件为例,分析了多尺度环流(包括大尺度环流、季节内振荡及热带波动等)对MTC的影响,并探讨了MTC群发期和间歇期整层大气垂直扰动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2018年盛夏西北太平洋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达16 d有8个TC相继生成的MTC群发期和紧接着长达19 d仅1个TC生成的MTC间歇期;2)MTC群发期越赤道气流增强,季风槽加强东伸,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配置有利于TC生成;3)夏季东亚-西北太平洋季节内振荡北传对MTC次季节变化具有显着的调制作用,MTC群发期(间歇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正好处于一次较强的季节内振荡(Intraeasonal Oscillation,ISO)北传湿(干)位相上;4)群发期内8个TC的生成皆与热带波动有关,其中5个同时受两种热带波动的影响,热带波动通过改变局地热动力状况为TC生成提供触发条件;5)多尺度环流的共同影响最终导致MTC群发期和间歇期在温压扰动场配置、垂直运动扰动和比湿扰动的垂直结构特征上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扰动分析法的应用为MTC生成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宪,钟中,江静,孙源[2](2019)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区域大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模式手术"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频繁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季风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增强,北太平洋(东亚大陆)上急流轴偏北(偏南);热带地区(副热带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出现异常上升气流(下沉气流),并且从低纬向高纬呈现异常上升气流和异常下沉气流交替分布特征.在中国东南沿海,TC降水导致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TC活动引起的异常下沉气流使夏季降水量显着减少.因此,夏季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气候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敏[3](2018)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异常偏折的区域及环流动力相关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近几十年来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路径的预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对其异常路径的预报仍存在较大误差。本论文首先利用K-means空间聚类方法将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TC路径发生异常偏折的地理位置进行分区并剖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基于统计结果从异常偏折高频区中选取异常北折和异常西折TC,利用动态合成和矢量EOF(vecto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VEOF)方法分析TC异常偏折的典型环流特征。最后根据相关主模态,选择在台湾岛附近路径异常偏折的北折TC“洛坦”和西折TC“奥玛”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异常偏折路径的判识方法。研究TC异常偏折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TC异常偏折频数的时空分布差异显着,纬度较高区域主要发生在夏季,较低区域则主要发生在秋季。异常偏折频数存在准2-4年、准3-6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其趋势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呈减少趋势,低纬区域年变化与之最为相似,中高纬区域变化趋势不明显。通过动态合成对比分析,可揭示出TC异常偏折频数高发区中异常北折TC和异常西折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发现在异常偏折时刻,500hPa中西折TC位于副高和大陆高压之间,而北折TC的影响系统主要为东退减弱的副高和及不断加深的西风槽;其次在850hPa西折TC的东南侧为气旋性环流,而北折TC的东南侧表现为反气旋性环流。对偏折时刻500hPa中异常北折和西折TC的环流场进行VEOF分析,研究表明北折TC的前四个模态通过North检验,而西折TC的前两个模态亦通过检验,其可揭示出如下主模态特征:异常偏折时刻北折TC环流场的VEOF-1主要表现为TC受其东侧深厚的反气旋及北侧的西风槽影响,该模态下典型TC路径主要为西北转北,之后逐渐转为东北,典型TC个例均发生于10-12月;VEOF-2的典型环流表现为TC的东北侧和东南侧各有一反气旋中心,该模态下典型TC路径主要是西转北,多发于中国南海地区;VEOF-3主要表现为其东北侧的反气旋性环流减弱,其东南侧有一反气旋性环流,路径主要是西北转北;VEOF-4主要表现为两个反气旋性环流分别位于其东西两侧,其北侧为深厚西风槽。西折TC的VEOF-1中典型的环流形势主要表现为TC东西两侧的两反气旋中心处于“对峙”的状态,且其东南侧为一气旋性环流,路径主要由北转西;VEOF-2的典型环流形势主要为位于TC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反气旋性环流,而其东侧为一气旋性环流,路径也主要表现为由北转西。选取上述异常北折与异常西折TC两个主模态中在台湾岛附近的北折TC“洛坦”和西折TC“奥玛”进行分析,发现北折TC“洛坦”和西折TC的环流型特征与上述VEOF分型的主模态较为对应。进一步通过分解流函数、势函数场可获取旋转风和辐散风分量场,TC异常偏折时刻高层辐散风场呈一显着的辐散带,和TC未来的异常偏折路径对应,而西折TC“奥玛”在偏折时刻无辐散带。应用扩展的β-平流模型分别对两个典型主模态中TC的路径进行判识分析,发现北折“洛坦”在同时考虑气候态和扰动变量时路径判识的效果最好,而西折TC“奥玛”在考虑扰动变量时对其路径的判识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3-01)

赵思文,刘德强,祖天时,沈斌,刘帅[4](2017)在《抚顺市一次温带气旋引发降水过程环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 2.5°×2.5°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资料,对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主要是副高西伸北抬并配合北部高空槽东移,进而提供良好的上升运动及水汽条件,配合850 h Pa温带气旋,地面倒槽,进而形成稳定性降水。(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23期)

魏娜[5](2016)在《东亚季风环流背景下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TC)的生成和发展问题是热带气旋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也是业务预报的难点。我国近海生成TC往往出现在典型东亚季风区内,其形成和发展与大尺度东亚季风环流、中小尺度初始扰动以及强对流等多尺度相互作用有关。本文采用统计研究、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东亚季风环流背景下TC生成和发展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取得的结果有助于对此类TC生成机理的认识,并可为业务预报提供一定参考。首先利用中国气象局(CMA)、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和日本气象厅(JMA)叁家不同热带气旋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生成和发展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比,发现:1)各家关于TC的生成和发展情况记录差异明显,主要是对不发展热带低压(NTC,最大强度为TD)的不同记录造成的;2)对发展热带低压(DTC,最大强度在TD以上等级)的地理分布、季节分布、年际变化等,各家记录相差不大,但对NTC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研究带来了某些不确定性。利用CMA热带气旋资料对1983-2013年间对TC的生成活动进行统计,发现1)西北太平洋上34%TC形成于东亚季风区(130oE以西),其中25%为NTC,75%为DTC。DTC中只有7%可加强为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2)5-9月南海北部是DTC发展的高频区域,5月和10月NTC在东亚季风区生成比例较高,登陆是NTC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夏季东亚季风区TC生成发展的低层环流有明显差异。可归纳为东风波型(EW)、季风切变线型(MS)、季风辐合区型(MC)和反向季风槽型(MI)。其中东风波类型只占14%。而与季风相关的TC生成占86%,以MS型最多。各类型中高空影响系统也有所不同,其中EW型和MC型TC生成时高空存在大洋中部槽(TUTT),而MI型生成时明显受中纬度高空槽的影响。在不同的高低空配置下,以MC型热带低压发展概率最高,MI型最低。不同环流类型NTC和DTC生成时环境因子和对流发展特征存在差异。1)海温和陆地是影响EW型TC发展的显着因子,低层初始扰动强弱显着影响MC型TC发展。而海温和风速垂直切变对MI型TC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DTC在生成过程中垂直运动对涡度平流作用随时间持续增长,且明显强于NTC;3)MS和MI环流下DTC深对流发展相比NTC更为集中,且多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南侧。季风背景下TC生成过程中也具有很多共性:1)季风气流持续为TC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中层湿度相对气候态明显增加;2)低层涡度出现聚集,增强约一倍左右TD生成,主要依靠低层辐合作用。3)深对流面积均有显着的增加,且在生成前12~18h内存在深对流爆发。反向季风槽环流形势(MI)是较为特殊的季风环流背景,且热带低压的发展率最低。针对这一类型典型台风个例“莫兰蒂”(Meranti,1010号)的生成和发展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低层季风气流在另一个成熟TC“玛瑙”的引导下呈西南-东北走向,并在台湾岛附近存在季风气流弯曲和较大风速水平切变,为莫兰蒂的生成提供初始扰动。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若无此扰动,季风气流内对流减弱,且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TC。而“玛瑙”可以显着促进TC后期发展,一方面增强了季风环流对生成地的水汽输送,加大中层湿度;另一方面其气旋性环流加大了涡旋北侧低层向南气流,影响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促进了深对流的爆发和TC增强。另外,台湾岛地形也对涡旋的后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莫兰蒂”生成期间还受自东向西移动的高空冷涡系统影响。数值试验表明此系统虽不是影响TC生成的关键性因子,但促进了TC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TC高层形成多向流出通道,另一方面与热带低压的位涡柱之间形成位涡波列,并从高层不断分裂、平流传输至中层与TC的位涡柱合并,对TC涡度发展产生正作用。在较强风速垂直切变的环境条件下,“莫兰蒂”内核结构呈现显着不对称特点:顺切变方向呈显着低层流入、高层流出次级环流结构,且集中了深对流的爆发和发展。深对流触发前,一方面在活跃的季风云团北部边缘存在补偿性下沉气流,蒸发冷却形成干冷空气进入边界层内,随低层西南季风气流向北卷入近地面环流中,与北侧高熵空气相遇触发深对流;另一方面中层存在显着的气旋性环流,并存在明显加湿现象,为深对流的爆发和持续性增长提供良好的湿度环境。深对流触发后,中低层涡旋同时加强且中心逐渐靠近,最大风速半径向内收缩,中心气压显着下降,最终导致莫兰蒂生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利用logistic模型筛选环境因子,发现低压生成时的200h Pa散度、低层相对湿度、海温、500h Pa涡度、850h Pa涡度和陆地覆盖率六个因子的差异与TD是否发展关系密切。进一步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建立TD是否发展的预报方程,试预报的准确率约80%左右,但空报率偏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5-23)

黄鑫,布和朝鲁,谢作威,巩远发[6](2016)在《春季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气旋及其背景环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路径和东南路径,并统计了这两类气旋的频数与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两类蒙古气旋的低频背景环流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主要生成于贝加尔湖南侧和东侧的山脉背风坡,并在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达到盛期,多数气旋消亡于东北亚及其临海区域;(2)两类气旋的生成个数均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向东路径气旋在1950年代的个数偏少,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数整体偏多,之后有所减少,但进入21世纪后气旋有个数呈现增多的趋势。东南路径气旋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偏少阶段,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处于偏多阶段,2005年以后东南路径气旋个数有减少的趋势;(3)向东路径蒙古气旋的背景低频环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贝加尔湖及西侧的负异常中心以及环日本海地区的正异常中心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东南路径蒙古气旋则以俄罗斯西部的负异常中心、拉普捷夫海附近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正高度异常区以及东北低涡环流为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阳斌,李翠华,张敏华[7](2015)在《近54年影响清远热带气旋的气候及环流形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清远7个气象观测站的1957—2010年历史气象资料和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对影响清远热带气旋(TC)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C影响异常偏多年份,7—9月200 h Pa南亚高压偏强,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对登陆台风低压的垂直运动和低空辐合上升运动有正贡献;500 h Pa副高主体呈带状,TC受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操纵,向西北方向移动,常在广东沿海登陆;850 h Pa西南季风强盛,中低层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从而使台风低压环流在陆上维持或强度减弱缓慢。无TC影响年份500 h Pa副高呈方块状,面积宽广,南海和西太平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不利于TC生成。(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5年05期)

周宜卿,余锦华[8](2015)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方向变化异常的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72-2011年热带气旋(TC)best-track资料,采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的百分位法确定TC移动方向异常变化的阈值,利用Lanczos滤波法将大气环流分解成为季节内振荡(MJO)、准两周振荡(QBW)和天气3种尺度环流场,研究这3种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在南海地区异常北折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的资料统计显示,热带气旋12 h内移向逆时针方向偏转50°以及顺时针方向偏转47°为TC移动方向变化的95%分位数值,将12 h移动方向变化大于该数值的TC定义为移动方向变化异常。TC异常路径平均每年发生2.68次,9月份发生的概率最大,约为7%,最常发生在南海海域。分析3个发生在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异常北折的引导气流发现,在TC转向前,向西的引导气流纬向速度减慢,经向分量先向南加速,随后突然转为向北加速。天气尺度对应的引导气流对TC异常右偏影响最为明显,对流层中高层热带气旋中心东南侧强天气尺度西南气流引导TC异常右偏。(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周宜卿[9](2015)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方向变化异常的统计及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72-2011年热带气旋(Ⅰ ℃)best-track资料,本文采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的百分位法确定TC移动方向异常变化的阈值,分析了近40年TC移动方向变化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统计了2005-2010中央气象台的路径预报误差特征,分别对两类异常偏转路径的500hPa环流进行了动态合成分析,并利用Lanczos滤波法将大气环流分解成为MJO、准两周振荡(QBW)和天气叁种尺度环流场,研究这叁种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在南海地区异常偏折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的资料统计显示,将12h移向逆时针方向偏转大于50。以及顺时针方向偏转大于47。的TC定义为移动方向变化异常的TC。TC异常路径平均每年发生2.68次;1985年前,TC异常路径频率整体有递增趋势,1985年后则有递减趋势;6-11月发生概率大于12-次年5月,9月份达到最大值,约为7%;最常发生在南海海域,秋季异常偏转TC的纬度总体比夏季的偏南。分析2005-2010这6年的预报误差以及移向预报误差对路径预报误差的贡献可得,TC的24h、48h和72h平均距离误差分别是113.5km、182km、274.5km;左偏异常TC的位置预报比右偏异常TC的预报更加困难;移动方向预报误差引起的误差是右偏TC预报误差的主要原因,而移动速度预报误差引起的误差则是左偏TC预报误差的主要原因;TC登陆前,移向预报误差的贡献达到最大,异常右偏TC移向预报误差引起的路径预报误差在台湾附近达到最大值,而异常左偏的TC移向预报误差引起的路径预报误差在南海达到最大值。对南海海域异常偏转TC的环流场进行分析,动态合成分析表明,异常右偏的TC北侧副高东退减弱,东南侧的强西南气流促使TC发生右偏,异常左偏的TC北侧副高西伸加强,北侧的强风区有利于TC向左偏转。南海地区TC路径异常偏转与环境引导气流的变化有密切关联,异常右偏的TC,纬向上天气和QBW尺度引导气流贡献大,且向西的引导气流速度减慢,经向上天气尺度引导气流贡献大,且引导气流向北加速,异常左偏的TC,纬向上天气和MJO尺度引导气流贡献大,且向西的引导气流速度加快,经向上天气尺度引导气流贡献大,且向北的引导气流速度减慢;500hPa上,叁个TC在异常右偏时,其中心都位于MJO尺度气旋性涡旋东南侧的偏西风和偏东南风分歧点处,且与QBW尺度气旋性涡旋合并,天气尺度上,TC中心东南侧有强西南气流,而叁个异常左偏TC的MJO尺度环流没有共同特点,并且没有与QBW尺度气旋性涡旋合并,天气尺度上,在TC中心东侧的南风减弱,或者在其西侧产生强北风区。(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曹钰,岳彩军,寿绍文[10](2014)在《热带气旋(TC)环流内对流核数、TBB特征与TC强度关系的统计合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JTWC(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红外IR1 TBB资料,针对2001—2010年期间经过台湾再次登陆大陆的13个TC个例,采用对流云-层云分类技术以及统计合成分析方法,探析TC环流内对流核数与TC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整个TC环流内对流核总数、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及内核区域内对流核密度基本上都随着TC强度的增加(减弱)而增加(减少),同时,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大于内核区域内对流核总数,且后者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不明显,而内核区域内对流密度大于外雨带内对流核密度,且前者较后者与TC强度对应关系更为明显。(2)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内核区域内对流核密度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受TC结构影响很小,但对于TC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3)TC内核区域内TBB平均值基本上随着TC强度的增加(减弱)而降低(升高),且这种对应关系对于TC登陆时间以及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同时,外雨带内TBB平均值与整个TC范围内TBB平均值接近,二者均明显高于同期内核区域内TBB平均值,且前二者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不明显。(4)基于对流核与基于TBB的统计合成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反映出TC雨带与TC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期刊2014-11-03)

气旋环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模式手术"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频繁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季风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增强,北太平洋(东亚大陆)上急流轴偏北(偏南);热带地区(副热带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出现异常上升气流(下沉气流),并且从低纬向高纬呈现异常上升气流和异常下沉气流交替分布特征.在中国东南沿海,TC降水导致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TC活动引起的异常下沉气流使夏季降水量显着减少.因此,夏季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气候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旋环流论文参考文献

[1].游立军,高建芸,魏澎,张维.影响2018年盛夏热带气旋群发的多尺度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9

[2].陈宪,钟中,江静,孙源.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区域大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王敏.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异常偏折的区域及环流动力相关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

[4].赵思文,刘德强,祖天时,沈斌,刘帅.抚顺市一次温带气旋引发降水过程环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

[5].魏娜.东亚季风环流背景下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

[6].黄鑫,布和朝鲁,谢作威,巩远发.春季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气旋及其背景环流[J].大气科学.2016

[7].李阳斌,李翠华,张敏华.近54年影响清远热带气旋的气候及环流形势特征[J].广东气象.2015

[8].周宜卿,余锦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方向变化异常的环流特征[J].气象科学.2015

[9].周宜卿.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方向变化异常的统计及环流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10].曹钰,岳彩军,寿绍文.热带气旋(TC)环流内对流核数、TBB特征与TC强度关系的统计合成分析[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2014

论文知识图

(a)夏季气旋涡产生时刻和(b)冬季...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绕流季节平均流线:...季节内振荡的连续8个位相的示意图黄海环流(冬季、夏季))2009年7月和b)8...北欧海流场图

标签:;  ;  ;  ;  ;  ;  ;  

气旋环流论文_游立军,高建芸,魏澎,张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