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解惑、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授业、解惑、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23中学83000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教师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差距。笔者发现可以将教学效果归结为教师的教学境界,其境界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借用韩愈《师说》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说法,教师的教学境界存在授业、解惑、传道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逐次递进,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这三种境界进行逐一分析。

一、授业

1.业精于勤

(1)教师勤于收集和整理材料。勤奋是成功组织授课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阅读、收集、整理海量的教学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的主旋律,着力进行富有深度地思考。这些材料具体包括作家背景、作品背景、文本解读、美学赏析等等相关内容,可以说这是个涉及面极为广阔,同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原始积累过程,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积累和整理,没有停顿和结束的时候。

(2)教学材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也需要多元化。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要尽力运用,使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既针对具体问题又符合教学研究潮流。只有大量的占有鲜活和经典的教学材料,才能组织起有效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符合时代审美标准,从而实现授业的教学目标。

2.授业要于传法

(1)传授学习和鉴赏方法。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要实现能力的培养这一授业的核心内涵,还必须向学生讲授学习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需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此步到位,不仅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培养起一个人终身对文学的兴趣,可谓善莫大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兴趣,需从作家、作品、时代文化三方面结合,给予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熏陶和感染,在讲述文本特定时空背景的同时,注意阐明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的学习变成一段心灵碰触和情感际会的历程,使学生自觉去体悟和感受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的不朽意义,固化这种学习和鉴赏的成果,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提高。

(2)授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授课方法是授业境界能否达到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时期的文本,教学方法也许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先秦文学中文学尚未自觉,对史的教学内容应多于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的重心应置于文化解读和分析,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多采用讲授和讨论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变动剧烈,文学自觉,史的内容和文本解读应该等量齐观,教学方法应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并重的模式;隋唐之后的文学作品蔚为大观,文本解读应占有更重的分量,教学上应采取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提升的教学方法。

二、解惑

1.解答学生问题

(1)课内答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每次课的结尾预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课内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当堂作答。这种答疑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互动,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课内答疑这种教学方法,采取课内答疑形式的教学内容需是存在较多争议和疑惑的内容,否则学生易出现没有问题可问的情况。课内当堂答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教材文本,对代表作家的生平背景、代表作品的艺术内涵均有全方位的了解和透彻的理解,否则学生的问题很可能使教师无言以对。

(2)课外答疑。教师给学生留下邮箱、QQ号码、微信等联系方式,在课外及时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是较为轻松地一种教学形式,课外答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查找问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更加清晰准确地向学生解释清楚。另外课外答疑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学生在课外经过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是新颖而具有启发性的,经常能成为教师进行学术探索的触发点。因此这种答疑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高层次的,同时也是相互受益的。

2.布置讨论题目或小论文。教师主动布置讨论题目或小论文也是解惑的一种形式,与答疑相比,这是更为主动更具强制性的一种解惑方式。限于自身学养和知识结累,大多数学生无法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长此以往,答疑必然流于浅层面的感性问题,为了提升教学效率,由教师确立大致的问题范围,给学生布置一些讨论题目和小论文,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再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解答判断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上的偏差,以便于及时理清一些学生困惑的问题,从客观上起到解惑的目的。

3.从事相关研究,发现理论前沿。解惑这一教学境界之所以比授业更为高级,是因为这一境界对教师的要求更有难度。一般来说新进教师没有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储备是不易达到这种高度的。从根本上说,要达到解惑这一境界,教师首先要经历:有惑——研究问题——解惑这样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术研究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解惑能力,根本的办法是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时了解和把握学术发展前沿的状况。同时在教学中自觉给学生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学生的疑问和批评。另一方面,在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便寻找更多的研究触发点,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传道

传道,即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教学效果,是大师级的境界。就高中教学而言,传道境界既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学识,又有在和先贤的沟通交流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领悟为人做事的方法、自我培养道德和责任心,自觉地成为一个独立、自尊、道德、有教养又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传道这一教学境界是教学所能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先贤中,孔夫子为后代的教师做出了模范的标榜,夫子的言传身教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传道,要培养有益于社稷的君子。当然这对当代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除了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时间的磨练。

1.阅历丰富,学富五车。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必然是完全超越学生认知范畴的教师,否则学生很难对教师建立起敬佩之心,要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超越,就必须要阅历丰富、学富五车。除了全面超越学生知识的硬功之外,语文教师教师还需要用丰富的阅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在读破万卷书、行过万里路之后,才能给学生关于文学作品和作家一种透彻清朗的解读、一种哲理高度的解析、一种发人深省的追问。唯有如此,在授课过程中才能使学生信服,使学生在课堂如沐春风,获得学识、智慧、心灵的三重震撼,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信念的种子。

2.言传身教,人格魅力。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是传道这一教学境界的最高层次。对教师来说也是最为自豪和最难实现的境界。

(1)修身、养性。人格的构成包括人的意志、气质、个性和品质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意志和气质是最为基础的部分。因为先天的气质类型不同,决定了人不同的心理构成特征,但是不管哪一种心理构成,通过自我的修养都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使他人、组织接受自己。因此不管是自己的先天意志和气质如何,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汲取养分,君子日三省乎己,自觉砥砺品行、修身养性,逐步培养和完成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令人尊敬的品质。

(2)在社会实践中完善人格。语文教师大多文质彬彬、书卷气十足,文弱书生这种刻板成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成上的缺憾。如何贴近现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完善人格,使学生自觉地敬佩教师的人格风范而非单单是学识或思想,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地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花,还要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师不仅从文献中发掘真知灼见,还要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检验真理,唯有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人,也才会令学生更加信服。

可见,要做一名令学生爱戴和尊敬的高中语文教师实在不易,不仅需要丰富的学养、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同时更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实践。从授业做起,自觉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最终做一名授业、解惑、传道于一体的教学大师,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

标签:;  ;  ;  

授业、解惑、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