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

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

何晓娜[1]2004年在《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芬兰是欧洲北部一个遍布森林和湖泊的国家。它的面积很小,只有叁十多万平方公里。然而芬兰——这个我国教育界不怎么提及的国家,其教育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经济和科技迅速地发展。它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令我们耳目一新,也正是基于此原因,笔者对芬兰的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芬兰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几次国际性的评价中芬兰中小学生的阅读、科学和数学等方面的素养都名列前茅。诺基亚总裁约马·奥利拉认为,如果不坚持几十年的义务教育和在高中实行“不分年级制”,诺基亚的总部不可能建在芬兰。芬兰的教育成为支持芬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对芬兰中小学富有个性化的教育进行了系统地阐述。第一部分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芬兰的教育情况,其中对芬兰的中小学教育进行了重点研究。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至高中,而芬兰则把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成为单独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对芬兰中小学富有个性化特色的教育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一部分,首先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简单的阐明,然后介绍了芬兰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芬兰教育中富有个性化的课程特点以及芬兰高中的“不分年级制”,其中“不分年级制”是芬兰教育改革的重点部分,同时也对芬兰中小学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做了简单的分析。 第叁部分对芬兰具有个性化的典型案例做了介绍。 第四部分是笔者对芬兰教育改革做出的思考,并探讨了我国应如何借鉴芬兰教育优异的方面来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李庆伟[2]2011年在《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拥有530万人口、国土面积仅有33.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气候环境恶劣以及被瑞典和沙皇俄国统治长达近八百年的小国——芬兰,其中小学教育近些年来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叁年一轮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芬兰表现异常出色,而且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平稳和顺利推进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芬兰教育的成功备受全球关注,近几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家的教育朝圣者前来取经。笔者研究发现,芬兰成功的中小学教育得益于其素质一流的中小学教师。经验表明:教师是促进知识社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芬兰中小学教师正在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式、自主式、合作式、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然而我国多数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知识陈旧和教学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教学中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低下。因此,通过研究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可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合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启示。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概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教学方式的内涵。本文中的芬兰中小学是指芬兰综合学校和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内隐的教学思维方式、外显的教学行为方式的统一体。第叁部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历程、现状及趋势。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历程:独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方式变革;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现状和变革趋势:以人为本、灵活多样。第四部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影响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等五个方面。第五部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启示。本研究得出如下启示:完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各中小学的支持体系;规范教师选拔和培训制度;健全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实施以人为本的多样化教师教学方式。

王悦芳[3]2009年在《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与理念》文中提出芬兰在PISA中的优异表现,使整个世界都在关注芬兰的基础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章主要是介绍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以及探讨它所坚持的原则。本文则进一步对芬兰基础教育改革进行逻辑与理念上的追问,试图从更深的层次来解释它的具体做法和它所坚持的原则。

张盼盼[4]2018年在《芬兰基础教育变革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届不同主题的PISA评价中,芬兰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方面展现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特别优异的成绩。相较于一些国家强制执行的从上而下干预的以强化竞争、标准化、测验、羞耻心为旨趣的教育变革,芬兰的教育变革则深深扎根自身的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优异、国际声誉较高的独特的教育发展之路。卓有成效的芬兰基础教育变革,与其深深植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息息相关。芬兰的民族文化形塑着教育并融于教育变革与实践的血脉之中。若要洞悉芬兰教育变革的原委并加以本土化的借鉴,就需要首先了解孕育它的民族文化。芬兰有着极寒的地理文化、饱受殖民与欺凌的历史文化、因信称义的路德宗教文化、建设福利国家的政治文化、全民参与的阅读文化。在其基础教育变革的发展过程中,SISU精神、公平文化、“共好”文化以及面向生活与未来的融合性的教育理念,发挥了殊为重要的价值引领与培塑作用。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简析了选题的缘由与意义、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梳理了相关文献;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芬兰基础教育变革的百年发展历程;第叁部分紧扣主题,抽绎归纳了芬兰基础教育变革中的最核心的民族文化特色——SISU精神、公平文化、“共好”文化、面向生活与未来的融合性的教育理念,并系统阐述了四种文化在芬兰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彰显;第四部分运用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理论对中芬基础教育作了文化视域的初步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某些可行性启示。

刘欢[5]2015年在《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抢占国际竞争与发展的先机,大部分国家在二十世纪末酝酿并启动了旨在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不同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基于不同国情而开展,课程改革举措不尽相同,但是所有国家都处于一个同样的时代,也面临着几乎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中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04》的分析与比较,从而取长补短,对我国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奉献绵薄之力。通过梳理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04》,翻译并整理了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04》,对中芬两国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绪论部分,主要对收集到的国内外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的研究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中主要对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研制背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芬兰重视学生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芬兰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渗透着对媒体素养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整理的能力,培养信息时代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二到四章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分析与比较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包括叁大内容,即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和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比较;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目标的分析与比较;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的分析与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芬兰课程标准内容具体、多样化;芬兰评价建议融合信息技术;芬兰评价体系完善,操作性强。两国课标都突出了对阅读技能的重视;中国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突出汉语特色;两国评价体系都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因此,本文在反思与借鉴部分提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应该重视叁点:课程内容应进一步具体化;课程目标应加强对媒体素养的关注;尝试制定多样化的课程标准,以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追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课程改革的步伐将越发矫健,课程标准的改革亦任重道远。只有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的吸取别国课程标准改革的精华,我国课程标准才能在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陈洁琼[6]2014年在《普通高中实施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分层教育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补充,是一项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国外相比,我国分层教育落后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么把分层变相为升学服务的快慢班,要么一谈分层就认为有悖教育公平,致使分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渐式微。高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目前分层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领域,鉴于此,本文将高中阶段(主要是普通高中)的分层教育作为研究主题。本文从理论的视角界定分层教育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中分层教育实施中的现实矛盾及国外分层教育的不同模式,尝试构建适合国情的普通高中分层教育的框架,为学校管理者在分层教育的变革与稳定中提供实际的指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以后行政班的教育追求为核心论述了本文的理论视角,分别对分层教育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价值定位进行了阐释。第叁部分是我国高中分层教育的实践研究,重点对浙江省近两年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解读,并揭示出学校基建和分层机制需要完善、学生管理与教师考核存在难题、现行高考体制制约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这叁个问题。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美、芬兰、新加坡叁国高中分层教育的模式,得出对我国的有益启示。第五部分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构建普通高中分层教育有效实施的框架,包括制定科学的分层模式、合理选择与管理教师、完善分层走班的条件保障叁方面。最后,对分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如多样化课程与分层课程相融合、分层教育的其他模式等。

董君武[7]2016年在《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着眼于人类自我超越的需要、学习科学的兴起以及教育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运用文献研究法剖析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弊端,并对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由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实施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梳理筛选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10个要素;运用行动研究法对个性化学习系统叁大子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进行了实践研究,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实证方法对相关实践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球形结构模型,并基于市西中学开展个性化学习实践探索,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构建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由下列9个章节有机构成。第一章通过对班级授课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追溯,阐述了班级授课制“高效率”和“统一性”的特征,以及历史上在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努力避免其弱点的一些教育改革与探索,并进一步剖析了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新的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由此提出了本研究的问题:时代呼唤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性特质,提供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命题。然后,我们从人类自我超越的需要,学习科学的兴起以及教育技术和环境变化等叁个视角对个性化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诠释。第二章是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概述。基于我们对个性化学习的文献研究,以及市西中学在多元智能、学习风格等理论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围绕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构建,聚焦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分析研究内容,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分析框架;形成了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实施系统和支持系统,并在实践中反思优化,实现个性化学习系统建构的研究思路;确立了“剖析现象,界定问题;通过访谈、调查,分析要素;基于实践,提炼策略;行动研究,检测完善的技术路线,以最终形成研究结论,达成既定的研究目标。然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概要的描述。第叁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概述了以“个性化”作为核心词素在电子图书馆中的检索结果,我们发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育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个性化学习系统以及叁个子系统的文献寥寥无几,进一步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然后,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分析综述;最后概要介绍了与个性化学习相关的一些理论成果和结论。所有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本研究展开的逻辑起点。第四章和第五章,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等因素,与学生的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市西中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课程、方式、时间和空间构建及应用的策略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践总结与反思,指导学校对个性化学习课程、方式、时间和空间的构建与应用进行持续优化和完善,为个性化学习实施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案例。第六章首先运用文献研究和调查访谈,提出了构成实施系统的四大要素: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并对它们作为个性化学习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接着,基于市西中学的实践探索及行动研究,提炼了个性化学习实施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学习课程的选择性是个性化学习的核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是个性化学习的根本,学习时间的非同步性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学习空间的连续性是个性化学习的基础。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个性化学习实施系统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提出学校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学习课程、优势学习方式、优势学习时间和优势学习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第七章为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研究筛选了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叁个要素,并对动机与兴趣、规划与目标、反馈与评价叁个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其二,以市西中学实践为例,总结了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并提出了构建动力系统的3个方面策略:兴趣培育,以成长动机引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生涯规划,以人生目标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记录反馈,以综合评价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这叁个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个性化学习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产生牵引和拉动的动力作用。第八章主要研究了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首先根据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梳理并筛选了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3个要素,包括教师资源、制度与机制、环境和技术,并对这3个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市西中学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进而剖析了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结构,提出了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具体策略:优化队伍,提升学习指导的有效性;完善机制,保障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优化环境,提高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个性化学习的支持系统是由这叁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个性化学习产生推动和保障的支持作用。第九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成效分析部分。围绕研究方案中提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分析框架,基于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个性化学习的实施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策略逐一研究分析,诠释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系统要素的球形结构模型在3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互相之间关系与结构逐一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个性化学习叁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根据个性化学习的球形结构模型,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3个推进与应用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个性化学习内驱力:突出学生优势学习,践行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重视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展开。而且,在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优势学习,即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优势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优势发展,论文中对市西中学实施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个性化的实践成效运用问卷和访谈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学生对于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过程中促进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个性化的学校实践项目,普遍持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态度,并认为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积极或较积极影响。本章最后对于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叁个方面:(一)提出了通过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提出个性化学习系统包括动力、实施和支持叁大子系统,通过文献和实证研究,筛选了构成动力子系统的叁个要素(动机与兴趣、规划与目标、反馈与评价),实施子系统的四个要素(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和支持子系统(教师队伍、制度与机制、环境与技术)的叁个要素,由此,建立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球形结构模型。(二)提出并实施了建构个性化学习叁大子系统的推进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策略,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案例。特别是关于个性化学习实施子系统的构建的实践探索及成效分析,对学校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一定的价值。(叁)在个性化学习实施子系统的研究中,对实施子系统4个要素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运用优势学习课程(内容)、优势学习方式、优势学习时间和优势学习空间的策略,特别是对学生优势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关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学校教育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的优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曾捷亚[8]2006年在《中小学个性化音乐教育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个性化教育不仅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的重要变革之一,而且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1972)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个性化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创新,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来自于一次次创造性的变革,而这些创造性的变革又是由某个个性丰满、完善的个体或群体完成。 音乐课程浸润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师生通过接触作品,不仅丰富了审美体验,并且从中了解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感受到作品所处时代与社会的人文精神、审美特征。学生在对待作品时会基于不同的审美倾向而选择不同的审美角度去感受、理解、表达音乐,得出不同的心得体会。这对于个体完善情感、塑造个性极其有益。可见,音乐课程实施个性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 本文从个性化教育的基础理论入手,对个性化教育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中外有关个性化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列举了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然性因素。接着分析了个性化音乐教育的内涵,最后针对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树立音乐个性教育理念、营造个性化音乐教育氛围、开发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创设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探索个性化音乐教学的策略。此外,本文还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梁剑[9]2017年在《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型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主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格局,资源配置方式已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已经开始发挥。经济领域的变化要求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促使我国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转变。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对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也都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并将高中教育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性目标与突破口。然而,我国高中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总是处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夹缝中生存与发展。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对原有高中教育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由社会转型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迫使传统办学体制向现代办学体制转型。自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始,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在内的办学体制改革就拉开了序幕,迄今已有叁十多年,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到底遭遇到哪些困境致使其举步维艰?其转型的机理是什么?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促进我国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丰富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高中教育为问题研究域,以办学体制改革为落脚点,针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是什么”→“为什么”→“现状如何”→“怎么样”的逻辑,综合运用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各种理论方法进行分析。论文主要由绪论和正文六章以及结语所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问题提出、已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对论文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正文第一章从本体论角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实质。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是一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传统计划配置方式向现代市场配置方式转型;又是我国中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制度变迁,即由传统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型的过程;也是高中教育领域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即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是政府及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的过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了办学体制改革的成效;还是一个适应性调整的过程,即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实质分析为后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文第二章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要求。内在因素主要是人的多元全面发展的要求与现行普通高中办学体制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外在因素主要是经济社会转型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办学体制下高中教育办学经费不足的外在要求、教育治理现代化以及新高考改革对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国际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所迫。正文第叁章是在分析了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重点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内容即转什么问题进行分析。论文主要从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办学经费投入以及办学评价等四个维度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内容进行分析,办学主体是由传统单一政府办学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型;办学模式是由传统单一办模式向多样化办学模式转型;办学经费由单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向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转型;办学评价由单一升学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型。论文第四章主要是以重庆、四川两地共四所普通高中学校为考察对象,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实际境况进行考察。通过实践考察发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还存在着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真正落实、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发展不平等、政府职能缺位失位现象仍然存在以及制度供给困境等问题。论文第五章主要是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理论成果,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所遭遇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传统的社会文化、改革的路径依赖、政府主导办学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政府悖论、改革的制度缺陷、教育改革的行政化制约以及改革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等因素制约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其中,文化作为教育改革所蕴含的内在机理,它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文化、功利主义文化、行政主义文化和族群主义文化上;路径依赖作为一种旧体制与新变通,它是任何制度改革都无法避免的一种规律,必然要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悖论作为认识转型难的一个新视角,它是政府在办学体制改革中自身利益和角色冲突而引起的;制度是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是制约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难的根本;教育行政化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它影响和制约着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利益分化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进程与成效。论文第六章主要是针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转型的建议。第一,体制转型必须要以观念作为先导,因为观念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转变观念要立足于现实,准确把握现实转变;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以制度实现对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转变政府教育办学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政府理念,科学定位政府教育职能,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清单制度,实现政府在教育办学过程中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第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大高中教育制度供给,通过制定《高中教育法》及其相应配套制度等正式制度供给,来保障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有法可依;通过现代化媒介宣传与引导,转变广大民众对高中教育以及人才的思想观念,以非正式制度形式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第四,优化利益协调机制,消解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各种矛盾,通过构建利益引导机制、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构建利益保障机制,形成利益共享,从而降低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第五,多方联动,形成协同效应。普通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它需要社会各方面改革齐头并进才能取得成效。通过重新科学定位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普职融通、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效益评价机制等形成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协同效应,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论文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做一个总体性总结以及对未来改革进行展望,认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进程十分艰巨,周期也十分漫长。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要想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必须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一系列转变。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注重改革的协同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关键,以制度为保障。

柳丽平[10]2013年在《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创造性、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剧增,从而对个性化教育的呼唤也愈加强烈。针对“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创新性等弊端提出了个性化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就要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要注重和关注个性,尊重差异,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处于我国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各方面知识的积累阶段,也是一个心理倾向与道德品行需要正确引导的阶段。因此,在中学阶段实施个性化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个性化教育的理论结构,使这样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笔者考虑到了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现实制约因素,因而本文的研究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及一些具体措施。该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把前人的相关优秀研究成果用以借鉴,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尽量做到运用最真实、最具价值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支撑本论文。本论文在界定个性化教育时,对与其相类似的概念加以区分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最终得出对个性化教育的正确认识,避免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误解。个性化教育早已被教育理论界所接纳和提倡,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实施个性化教育困难重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因而个性化教育面对现实似乎只是一种理念或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如何在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第一部分对个性化教育的合理性进行理论论证,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第叁部分对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制约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因为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与普及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改革是对现行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在发挥好现行教育优势作用的同时需要针对其弊端进行改进。第四部分提出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措施有:一是理念上,要从知识人走向完整人;二是课程上,要从单一走向多样;叁是教学上,从同步走向差异;四是评价上,从甄别走向发展。文章最后一部分提出的措施和一些成功经验为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层次不齐。因此,个性化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实施也应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别对待。

参考文献:

[1]. 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D]. 何晓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 李庆伟. 西南大学. 2011

[3]. 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与理念[J]. 王悦芳.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9

[4]. 芬兰基础教育变革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启示[D]. 张盼盼. 曲阜师范大学. 2018

[5]. 中芬现行小学母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刘欢. 扬州大学. 2015

[6]. 普通高中实施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洁琼. 宁波大学. 2014

[7]. 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D]. 董君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8]. 中小学个性化音乐教育探究[D]. 曾捷亚.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研究[D]. 梁剑. 西南大学. 2017

[10]. 中学实施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D]. 柳丽平. 山西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