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场景论文_刘文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隧道场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隧道,地铁,场景,通信,路径,管片,载频。

隧道场景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忠[1](2019)在《盾构机“大蛋糕”谁来分享》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汽车、家电这样的大众消费品不同,以盾构机为代表的隧道掘进装备,属于定制化小众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这个小众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城市轨交隧道、下穿江河湖海隧道,城市地下管廊、人防工程项(本文来源于《济南日报》期刊2019-12-04)

陈启香[2](2019)在《隧道场景下的列车间直接通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的不断提高,实现列车间实时可靠的直接通信,以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本论文基于此,就隧道内前后行列车间实时通信的实现进行论证分析,首先对隧道场景下的列车间直接通信技术进行初探,采用估算比较法,确定了隧道内通信频段为34 GHz,通信距离为4 km;其次提出多频段收发信机并进行设计,实现平原场景和隧道场景通信频段的可靠切换;最后讨论了隧道内电磁波传播的路径损耗模型,得出隧道材质对隧道内电波传播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18期)

潘翔,张涛,李福昌[3](2019)在《高铁隧道场景的5G覆盖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隧道是5G重点覆盖场景之一,对通信运营商增强品牌效益及提高客户黏合度非常重要。针对5G高频特性,分析了常见隧道覆盖方案的可行性,包括漏缆覆盖、漏泄波导管覆盖及特型天线覆盖。基于隧道场景的5G系统链路预算,总结了5G系统对各个方案的性能要求,为5G高铁隧道天馈产品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邮电设计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陶成,张春圆,周涛,张文良[4](2019)在《隧道场景列车车体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射线跟踪法,仿真对比地铁隧道场景中列车车体加入前后采用直接覆盖和中继覆盖2种通信方式、1.4和38.0 GHz 2种通信载频,以及收发天线不同位置时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直接覆盖的通信方式,无线电波在穿越车体时会产生严重的穿透损耗,均方根时延扩展明显增大;采用中继覆盖的通信方式,列车车体的存在对2种载频情况下的路径损耗结果影响不明显,但对均方根时延扩展结果影响会有较大不同;在隧道内有列车的情况下,载频为1.4 GHz时,收发天线分别设置在车头中部和隧道墙边位置路径损耗最小,均方根时延扩展亦不大,而载频为38.0 GHz时,发射天线设置在隧道顶部或者墙边效果较好,接收天线设置在车头中部位置时,路径损耗和均方根时延扩展均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安少培[5](2019)在《基于几何的隧道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对带宽的要求日益增长,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应该要提供更高的容量来支持各种无线业务,然而传统无线频谱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亟需寻求新的频谱资源,可见光通信可提供400THz的带宽,约是射频频谱的104倍,这足以缓解这一问题。可见光通信场景有室内场景、矿井场景水下场景、隧道场景等,由于隧道自身构造特点,可见光信号在隧道的传播不同于其他场景,为了评估隧道可见光通信系统特性,设计一个能够简洁而又精确地描述隧道场景可见光通信的信道模型是不可或缺的可见光通信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而室内场景作为可见光通信的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国内外诸多研究机构对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这就能够为可见光通信的室外场景或者特殊场景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首先使用包含两个单环和一个椭圆的规则形状的基于几何的多跳模型RS-GBMB对室内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进行二维建模,发射端LED建模为郎伯辐射模型,接收端PD建模为具有一定接收范围的视场角,两个单环建模为LED和PD周围散射体,椭圆建模为室内墙壁,推导计算可见光信号直射径和非直射径的链路长度,对该系统的功率时延扩展,时延等参数分析得到接收功率中直射径携带的功率占很大比例,非直射径携带功率占小部分比例。最后与红外通信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得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次使用圆柱体几何随机模型对圆形隧道场景MIMO可见光通信进行叁维建模,考虑加入俯仰角,以便于更加准确的描述隧道场景,多个发射端LED分别建模为郎伯辐射模型,多个接收端PD分别建模具有一定接收范围的视场角,散射体以簇的形式随机分布在隧道内。通过设定散射体簇的角度均值和限定的圆柱体确定散射体簇位置信息,之后利用收发端、散射体簇的位置信息得到可见光信道的俯仰角、方位角、传输距离参数,再用等体积法得到离散的俯仰角、方位角信息用于仿真并分析该系统的功率时延分布、信道容量、空间相关性参数,得到接收功率中直射径携带功率占绝大部分很大比例,非直射径占比例较小;信道容量随着信噪比的增大而增大,说明MIMO可见光具备大容量通信的可能性;空间相关性随着发射端或者接收端阵元间距增大而减小,从而为可见光通信的光源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OOK调制、PPM调制方式对信道的误码性能进行评估,最后与室内可见光通信的功率时延分布,均方根时延时延扩展,K因子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31)

张春圆[6](2019)在《地下轨道交通隧道场景中列车车体对无线信道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下轨道交通凭借其安全便捷的突出优势,逐渐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方案。作为智慧交通的关键,通信系统是保障轨道交通正常运营调度、状态监控和高质量乘客信息服务等业务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此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不断地挑战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无线信道建模是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准确认知信道中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对研究设计更高性能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拥有列车车体存在的地下轨道交通隧道场景,展开无线信道特性的深入研究。应用与实测对比验证的射线跟踪仿真方法,仿真研究采用中继覆盖的通信方式,车-地和车内通信信道中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1)在车-地通信信道中,通过改变收发天线位置、载波频率等条件,对比分析得到:地下轨道交通隧道场景中,载频选在40GHz与1.4GHz相比,接收信号要经历更多衰减,路径损耗会随着收发天线间距的增加波动更为剧烈,高阶反射径的衰减速度更快,不同的多径信号经历的传播路径损耗区别更加明显。(2)在车-地通信信道中,对比列车车体加入前后无线电波传播的大小尺度衰落结果。发现列车车体对信号传播的路径损耗改变不明显,而对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时延扩展的影响比较深刻。尤其是当接收天线设置在列车车厢顶部位置,列车车体的加入会造成2种不同载频(40GHz和1.4GHz)下RMS时延扩展的最大值有近5倍和10倍的增加。但当收发天线间距超过一定距离时,列车车体对于RMS时延扩展的影响又会迅速变小。(3)在车内通信信道中,采用毫米波通信时,时延扩展较大,多径效应明显,收发天线的极化方式对信号传播结果影响严重。收发天线交叉极化时,距离发射天线一定距离会出现断点,在断点位置接收功率、路径损耗以及RMS时延扩展结果的变化趋势会呈现出转折现象。而且,相比于收发天线共极化,无线电波经历更大衰减,相差10dB左右,RMS时延扩展波动更为剧烈,变化范围更大,但平均值却都维持在28ns左右。来自列车车厢两侧的反射径对接收功率的贡献超过车厢底部和顶部,导致收发天线不同极化方式组合之间,离开方向上的方位角扩展(Angular Spreads of the Azimuth Angle of Departure,ASD)差值是 4 种角度扩展中最大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31)

李兵[7](2019)在《基于Cesium的隧道施工场景叁维可视化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作为交通线路上的工程结构物,隧道因其对环境影响小、克服地形及障碍能力强,所以能够起到减少弯道设计、缩短里程、优化交通组织的作用,因而在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隧道作为隐蔽工程,由于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其施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叁维可视化技术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叁维可视化技术因其独特的视觉体验,不仅能助力信息的流通,而且其直观性和全局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具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本文基于叁维地球引擎Cesium对隧道施工场景叁维可视化进行针对性研究,降低了现场信息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管理者工作的效率,对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现阶段隧道领域叁维可视化存在的不足,分析并评价Cesium及相关技术特性,指出两者结合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问题。②提出适用于隧道施工场景的部件加载方法。针对隧道施工场景部件数量种类多,建模工作量大的问题。采用Cesium参数化绘制与叁维模型加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部件的叁维加载,实现效率与效果的平衡。同时提出一种局部坐标建立与换算方法,用以解决Cesium默认地理坐标系不适用隧道施工场景加载的问题。③提出适用于隧道施工场景的叁维交互方法。从隧道施工现场的实际出发,梳理主要的交互需求,实现场景漫游、文件上传、部件选中、属性编辑等功能。并给列举这些功能的应用情形。④开展隧道施工叁维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发环境、技术架构、功能模块等方面对隧道施工叁维可视化系统进行探讨,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对系统中部件数据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隧道施工部件的数据结构,保证系统的灵活性扩展性。最后将系统初步运用于隧道施工现场,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0)

王利森,李莉,吴静芳,魏爽,周小平[8](2019)在《地铁隧道场景中时延估计的改进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铁隧道场景,利用射线跟踪法,将多径效应产生的时延估计问题转化为在立体空间中求解不同路径之间的时间差问题.不同于发射端与接收端相对静止的情况,考虑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具有的多普勒效应,提出了在接收与发射端运动状态下的时延估计改进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在收发端相对静止状态下估计得到的时延参数,改进方法的结果与实际场景更加匹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冯斯麒[9](2019)在《高速铁路隧道场景下系统干扰和解决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4年铁塔公司成立以来,由于基础配套建设成本降低,叁大运营商均加强了高速铁路沿线无线网络覆盖。高速铁路列车比普通快速列车具有更大的车体穿透损耗,隧道场景下由于环境密闭性一般使用泄露电缆分布系统进行无线信号覆盖。常用的基本设计方案为隧道内采用两条漏泄同轴电缆进行覆盖,并在隧道出入口设置天线,确保与隧道外的信号覆盖平滑过渡。在隧道内洞室设置各系统制式RRU设备,采用POI合路设备将(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李玮玮,梁东麒,王欣琳,李鑫,陈伟褀[10](2018)在《沧桑巨变四十载 砥砺奋进创辉煌》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中山博览中心揭幕,今天正式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到周日。昨天,记者与参加揭幕仪式的嘉宾们一起先睹为快:展览通过大量图片、文字以及声光电、历史实物等形式,穿越时空隧道,重温中山人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魄(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18-12-12)

隧道场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的不断提高,实现列车间实时可靠的直接通信,以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本论文基于此,就隧道内前后行列车间实时通信的实现进行论证分析,首先对隧道场景下的列车间直接通信技术进行初探,采用估算比较法,确定了隧道内通信频段为34 GHz,通信距离为4 km;其次提出多频段收发信机并进行设计,实现平原场景和隧道场景通信频段的可靠切换;最后讨论了隧道内电磁波传播的路径损耗模型,得出隧道材质对隧道内电波传播影响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隧道场景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忠.盾构机“大蛋糕”谁来分享[N].济南日报.2019

[2].陈启香.隧道场景下的列车间直接通信技术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3].潘翔,张涛,李福昌.高铁隧道场景的5G覆盖方案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9

[4].陶成,张春圆,周涛,张文良.隧道场景列车车体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19

[5].安少培.基于几何的隧道场景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9

[6].张春圆.地下轨道交通隧道场景中列车车体对无线信道特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7].李兵.基于Cesium的隧道施工场景叁维可视化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9

[8].王利森,李莉,吴静芳,魏爽,周小平.地铁隧道场景中时延估计的改进算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冯斯麒.高速铁路隧道场景下系统干扰和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世界.2019

[10].李玮玮,梁东麒,王欣琳,李鑫,陈伟褀.沧桑巨变四十载砥砺奋进创辉煌[N].中山日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隧道场景示意图3-22隧道场景对时延测试的影响...2 虚拟隧道场景叁维图地铁站台、隧道场景覆盖示...3-21隧道场景对时延测试的影响...

标签:;  ;  ;  ;  ;  ;  ;  

隧道场景论文_刘文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