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

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

一、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爱玲[1](2020)在《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与传统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对比观察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高位复杂性肛瘘在愈合时间、疼痛评分、肛门功能、总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探索高位复杂性肛瘘更加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实挂线组和虚挂线组,每组各30例,实挂线组采用传统的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虚挂线组采用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术式治疗。随访6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失禁评分、肛门直肠测压、总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内口和瘘管数量、既往手术史以及术前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疗效相当。(3)虚挂线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天、第7天较实挂线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疼痛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月患者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虚挂线组较实挂线组低(P<0.05);组内比较,实挂线术后3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5)术后3月,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无明显差异(P>0.05);实挂线组术后平均肛管最大收缩压较虚挂线组明显降低(P<0.01),说明存在肛门失禁风险。(6)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6月复发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个月,虚挂线组总有效率90%,实挂线组93.33%,(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虚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与传统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相比在住院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创面愈合时间、总疗效、复发情况上两组疗效相当,但在减轻术后肛门疼痛以及降低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上,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虚挂线治疗更具优势。(2)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存在一定肛门失禁风险。

王云云[2](2019)在《激光闭合术联合清热利湿外洗方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激光闭合术联合清热利湿外洗方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选自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时间段,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就诊的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激光闭合术组和肛门瘘管切除术组,每组30例,试验组予激光闭合术联合清热利湿外洗方治疗,对照组予肛门瘘管切除术联合清热利湿外洗方治疗,观察期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fecal incontinence severity index,FISI)和肛肠压力情况,用SPSS21.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激光闭合术组和肛门瘘管切除术组各30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1.40±10.28)、(40.10±11.13)岁(P>0.05),男女比例分别为5:1、4:1,(P<0.01),两组基线资料比对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3月、6月两组肛门直肠静息压及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肛门瘘管切除术组术后1月肛门直肠静息压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d、3d、7d、14d疼痛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治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FIS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肛瘘激光闭合术与传统肛门瘘管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肛瘘激光闭合术临床操作安全、疗效可靠、不损伤肛门括约肌功能。

于冬雪[3](2018)在《改良LIFT术对比传统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比改良LIFT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与传统肛瘘切开引流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客观评价改良LIFT术式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有效性、安全性、实用性。通过研究,规范该技术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技术操作。方法:分析来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因低位单纯性肛瘘住院的病人,共60例。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因低位单纯性肛瘘住院的病人作为治疗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因低位单纯性肛瘘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实行改良LIFT术,对照组实行传统肛瘘切开引流术。术前将手术方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水肿、肛门功能保留、避免肛门狭窄及切口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例的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疼痛、水肿、肛门功能保留、避免肛门狭窄)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LIFT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水肿、肛门功能保留及避免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并且具有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安全经济等优点,应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高申旺[4](2017)在《基于肛门直肠高分辨检测方式对比两种肛瘘术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式为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主流术式,疗效确切,但术后创面大,对肛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科通过改良传统术式,采用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既取得良好的疗效,又较好的保护了肛门功能,但缺乏相关客观数据的支持。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分辨率高、数据精确,可用于肛门精细功能的评估。通过其对两种不同术式术前、术后肛门功能的动力学相关指标的检测,评估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验证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的优越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采用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的手术方式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两组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愈合时间、疼痛、肛门功能(漏气、漏液、漏便情况)及复发率情况,并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总体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疼痛低于对照组。(3)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肛门功能(漏气、漏液、漏便情况)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4)两组直肠肛管收缩反射与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无统计学差异。(5)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平均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后3个月较术前下降,治疗组术后半年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有统计学差异。(6)两组感觉测试初始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术后3个月较术前下降,治疗组术后半年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有统计学(7)两组肛管功能长度术后3个月较术前缩短,治疗组术后半年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有统计学差异。(8)治疗组术后愈合平均时间(47.80±6.092)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54.20±4.629)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切高挂术作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传统主流术式,疗效确切,但对肛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是我科在传统术式基础上的创新术式,在保护肛门括约肌、肛门功能,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等优越性,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刘占伦[5](2017)在《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肛瘘是指由于病理原因在肛管或直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位肛瘘在肛瘘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手术是治疗高位肛瘘最有效的方法。肛瘘切开挂线术是治疗高位肛瘘最常用的术式,虽然传统术式通过挂线疗法慢性切割肌肉,但是对肛门功能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如何在治愈疾病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是我们研究的方向。通过研究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患者在术后治愈率(术后4周)、远期复发率(术后6个月)、术后疼痛(术后24小时)、住院时间及手术后肛门功能评分(术后4周)进行对照分析,来观察和评价应用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年龄、性别、肛瘘类型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Table1、Table2、Table3)。治疗组采用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主要从术后治愈率(术后4周)、远期复发率(术后6个月)、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手术后肛门功能评分(术后4周)进行观察评估比较。结果:1两组总体治愈率(术后4周)及远期复发率(术后6个月)的比较。(见Table4、Table5)治疗组术后4周达到痊愈标准40例,好转0例,无效0例,临床总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术后4周达到痊愈标准27例,好转11例,无效2例,临床总治愈率为95%;治疗组术后6个月回访,痊愈39人,1人复发,复发率为2.5%;对照组术后6个月回访,痊愈37人,3人复发,复发率为7.5%。两组在总体治愈率(术后4周)及远期复发率(术后6个月)经Fisher精确检验,P>0.05,在治愈率与远期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Table6)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对比,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治疗组在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住院时间比较(Table7)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经t检验(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4两组在手术4周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指诊情况评分的比较(Table8)通过两组在手术4周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指诊情况评分的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术后4周肛门自制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与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2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较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有效的减轻了术后疼痛。3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较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明显的缩短住院时间。4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较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能更好地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

王垒[6](2016)在《肛瘘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病,发病率及复发率高,现已成为肛肠外科领域内的疑难病。肛瘘的治疗既要保护肛门功能,又要尽量减少术后复发风险。肛瘘手术方式中,传统切开挂线法操作简单、出血量少,但伤口愈合时间长、存在肛门失禁及钥匙孔畸形等风险;保留括约肌术因其几乎不损伤肛门肌肉,能最大限度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从治愈率、肛门自制功能、术后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优劣,寻找从最大程度上保护肛门括约肌、肛门自制功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后,3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另外15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选用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对照组选用传统切开挂线术。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治愈率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和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肛瘘疗效相当。(2)术后出血评分、术后尿储留评分、术后3天疼痛评分,治疗组均低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对照组术前肛门功能评分均为0分,无差异性。术后3月,治疗组的肛门自制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和术后3月肛门自制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前和术后3月肛门自制功能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价值。(4)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35.47±55天,而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52.33±12.80天,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差别具有有统计学的意义。(5)治疗组住院平均花费为1.89±0.38万元,对照组住院费平均花费为1.75±0.43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4.33±14.62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为49.33±24.85分钟,两组手术时间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7)治疗组患者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15例中0例复发,而对照组15例中2例复发。结论:运用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来治疗经括约肌肛瘘,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保证了肛门正常自制功能,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患者术后痛苦得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也顺应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一种肛门功能保护好、疗效令人满意的保留括约肌手术的新方法。

郭智慧[7](2016)在《于永铎教授运用切除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于永铎教授采用切除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材料与方法:文本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病程5个月—7年。所有患者均接受肛瘘切除缝合术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中药口服、中药换药等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0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疗程7—11天。患者肛门对干稀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愈合后肛管直肠压力与术前相比差别不大。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无肛门移位、肛门失禁等后遗症,1例患者略有局部不适感,在出院后3个月内随瘢痕逐渐软化而改善。结论:于永铎教授采用的切除缝合术联合术后抗炎、中药口服、中药换药的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很好的保护了肛门功能,缩短了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金艳[8](2015)在《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复杂性肛瘘属于肛肠科难治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手术,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隧道式拖线术属于微创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一种术式,其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价。目的:探讨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隧道式拖线术,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按照试验方案,根据观察指标,分别记载术后至创面愈合后3个月的情况,所有结果均作量化记录,用统计学进行处理后,观察其在治愈率、复发率、发热、疼痛、渗出、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结果:隧道式拖线术与切开挂线术相比,两组术后疼痛、渗出、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确切,与切开挂线术相比较,治愈率相当,术后痛苦程度轻,创面愈合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对肛门功能影响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符合现代医学微创、快速康复、低复发率、高生活质量的理念,且操作相对简单,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麻清[9](2014)在《五味消毒饮加味保留灌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加味保留灌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选择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诊断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并采用低位单纯性肛瘘切开术,术后换药时分别给予五味消毒饮加味或复方黄柏液各3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详细观察创面渗液、色泽、肛周瘙痒情况,并评分,比较腐肉脱落时间、新生上皮出现时间、创面缩小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21天临床总疗效。结果:两组比较,创面渗液情况在术后第7天、第14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第21天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创面色泽情况在术后第7天、第14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肛周瘙痒情况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创面腐肉脱落时间及新生上皮出现时间,治疗组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两组创面缩小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21天两组临床总疗效以及两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五味消毒饮加味可缩短炎症反应阶段、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瘙痒症状,可使腐肉尽早脱,促进新生上皮组织生长。

黄建[10](2014)在《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主要探讨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疗效,并与传统单纯使用机械手术刀手术治疗作对比研究,观察两者在肛瘘术中切口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尿潴留、切口出血、水肿、疼痛、桥形愈合,治愈率、愈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研究高频电刀和机械手术刀在手术治疗单纯性肛瘘中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肯定高频电刀在手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中的作用。方法:将64例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在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对照组32例,在术中只单纯使用机械手术刀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4、9天排尿情况、切口出血、水肿、疼痛、桥形愈合,治愈率、愈合时间等疗效性指标,对结果进行比较,并应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Statissic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临床意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均为100%,在术后切口缘水肿方面相近(P>0.05),在愈合时间上治疗组长于对照组(P<0.05),但应用高频电刀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还能减轻术后切口出血、疼痛、降低术后尿潴留、降低伤口桥形愈合等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高频电刀应用到单纯性肛瘘手术治疗中,是一种经临床验证有确切疗效的手术手段,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切口出血、疼痛、降低术后尿潴留、降低伤口桥形愈合等方面上与单纯使用机械手术刀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确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二、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1.1 病名及分类
        1.2 病因病机
        1.3 肛瘘的证型分类
        1.4 中医对肛瘘的治疗
        1.4.1 内治法
        1.4.2 外治法
    2 西医对肛瘘的认识
        2.1 肛瘘的病因
        2.2 肛瘘的辅助检查
        2.2.1 肛门镜检查
        2.2.2 球头探针检查
        2.2.3 隐窝钩检查
        2.2.4 亚甲蓝染色
        2.2.5 碘油造影
        2.2.5 CT造影
        2.2.6 肛管直肠腔内超声
        2.2.7 肛周磁共振
        2.3 肛门直肠周围解剖
        2.3.1 肛门直肠周围肌肉
        2.3.2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2.4 肛瘘的鉴别诊断
        2.5 肛瘘的西医治疗
        2.5.1 肛瘘切开术
        2.5.2 肛瘘挂线术
        2.5.3 粘膜瓣/皮瓣推移术
        2.5.4 肛瘘封堵术
        2.5.5 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
        2.5.6 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
        2.5.7 激光消融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分组方法
        2.1 分组
        2.2 随机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研究方法
        4.1 常规处理
        4.2 手术方案
        4.3 术后处理
        4.4 出院标准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情况
        5.2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5.3 疼痛评分
        5.4 肛门功能
        5.5 创面愈合时间
        5.6 复发情况
        5.7 总疗效评价
        5.8 不良事件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疗效指标
    7 总疗效
    8 复发情况
    9 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患者基线情况分析
        1.1 性别、年龄分布
        1.2 肛瘘的病程
    2 研究指标结果分析
        2.1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分析
        2.2 疼痛VAS评分
        2.3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2.4 肛门直肠测压
        2.5 创面愈合时间
        2.6 复发情况分析
        2.7 总疗效对比分析
    3 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操作要点
    4 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的弊端
    5 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优势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肛门失禁评分
    手术及术后图片
综述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现状和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激光闭合术联合清热利湿外洗方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法
    2.2 样本量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方法
    2.5 终止实验标准
    2.6 合并用药
    2.7 质量控制方式
3.治疗方案
    3.1 术前准备
    3.2 操作过程
    3.3 术后处理
4.随访
    4.1 随访方法
    4.2 随访内容
5.临床疗效控制
    5.1 主要疗效指标
    5.2 次要观察指标
    5.3 评价方法
6.结果
    6.1 基线资料分析
    6.2 术后疼痛比较
    6.3 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
    6.5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直肠测压比较
    6.6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控便能力比较
7.讨论
    7.1 祖国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7.2 西医对肛瘘的认识
    7.3 激光手术在其他手术中的应用
    7.4 术后创面愈合的理论基础
    7.5 清热利湿运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优势
    7.6 结果与分析
    7.7 研究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肛瘘手术镇痛机制及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肛瘘术后中医药镇痛治疗进展
    肛肠术后应用利多卡因气雾剂换药的效果研究
    孙世道治疗肛周湿疹经验撷英
    发表论文
    获得专利
    荣誉奖项

(3)改良LIFT术对比传统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肛瘘认识及辨证论治及手术治疗方法
    2.近年来肛瘘的手术治疗在不断的发展
        2.1 括约肌切断术式
        2.2 保留括约肌术式
    3.目前对肛瘘各层面的理解
        3.1 肛瘘的病因学
        3.2 肛瘘的各类分型
    4.临床对肛瘘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术式
        4.1 肛瘘挂线术
        4.2 切开引流术
        4.3 LIFT
    5.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5.1 术后疼痛
        5.2 术后水肿
        5.3 术后感染
        5.4 术后狭窄
        5.5 术后失禁
    6.预防术后并发症
        6.1 括约肌对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7.总结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
        1.1 症状
        1.2 专科查体
        1.3 辅助检查
        1.4 分类
    2.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与标准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组成比较
        1.2 方案实施步骤
        1.3 疗效分析及标准判定
    2.结果
        2.1 术后疼痛比较
        2.2 术后水肿
        2.3 术后感染
        2.4 术后肛门狭窄
        2.5 术后肛门失禁
        2.6 创面愈合时间
        2.7 术后3个月复发情况
        2.8 治疗效果情况
结论分析
    1.治疗组和对照组疼痛积分分析
    2.术后水肿程度分析
    3.术后感染分析
    4.术后肛门狭窄分析
    5.术后肛门失禁情况分析
    6.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分析
    7.术后3个月复发情况分析
    8.治疗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肛门直肠高分辨检测方式对比两种肛瘘术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一般资料
        2.1 性别
        2.2 年龄
    3 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试验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术前准备
        4.2 麻醉方法
        4.3 手术方法
        4.4 术中注意事项
        4.5 术后处理
    5 观察指标
        5.1 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5.2 肛门失禁评分
        5.3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
        5.4 创面愈合时间
        5.5 术后复发率
    6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治愈率
    2 创面愈合时间
    3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
    4 肛门失禁评分
    5 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5.1 肛管静息压
        5.2 肛管平均收缩压
        5.3 肛管最大收缩压
        5.4 初始感觉容量
        5.5 最大耐受容量
        5.6 肛管功能长度
        5.7 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
    6 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治愈率及愈合时间分析
        6.3 术后肛门疼痛
        6.4 肛门失禁评分
        6.5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7 总结
讨论
    1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难点
    2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
        2.1 传统术式的研究
        2.2 括约肌保留术式的研究
    3 低位切开留皮桥高位挂线术式的来源
    4 肛门功能评估进展
    5 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的优势
    6 本术式的优点与不足
        6.1 优点
        6.2 不足
    7 本术式的关键技术
        7.1 瘘管走向的把握
        7.2 皮肤桥的位置与宽度
        7.3 术后换药
        7.4 挂线时间的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肛瘘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祖国传统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1.1 肛瘘的中医病名
        1.2 肛瘘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肛瘘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2.1 肛瘘概述
        2.2 肛瘘的病因学
        2.3 肛瘘的分类
        2.4 肛瘘的诊断
        2.5 肛瘘的鉴别诊断
        2.6 肛瘘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对一般资料的分析
        1.3 诊断标准
        1.4 可纳入研究的标准、排除研究的标准和终止研究的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观察方法
    4. 统计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治愈率
        5.2 肛门的自制功能
        5.3 愈合天数
        5.4 住院费用
        5.5 手术时间
        5.6 术后疼痛
        5.7 术后出血
        5.8 术后尿潴留
        5.9 随访3个月复发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分析一般资料
        6.2 分析术后的观察数据
第三章 讨论
    1. 瓣膜推移修补术在肛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 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的创新点与优势
    3. 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操作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4.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于永铎教授运用切除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治疗方法
3 疗效与分析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绩
致谢

(8)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研究进展
        1.1 肛瘘的病名
        1.2 肛瘘的病因病机
        1.3 肛瘘的治疗
    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肛瘘的概述
        2.2 肛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肛瘘的病理
        2.4 肛瘘的诊断
        2.5 肛瘘的分类
        2.6 肛瘘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不良事件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比较
        4.2 评价指标
    5. 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五味消毒饮加味保留灌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用药来源
        2.2 手术治疗
        2.3 术后换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组
        3.2 一般资料
        3.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2.1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方式及机理
        2.2 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3 五味消毒饮概述
        3.1 组方及功效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五味消毒饮加味组方及药理分析
        4.1 组方分析
        4.2 现代药理研究
    5 复方黄柏液介绍
    6 中药保留灌肠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7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1.1.2 两组在年龄上的比较
        1.1.3 两组患者在术前病程上的比较
        1.1.4 肛瘘分类比较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的选择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病例标准
        1.3.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1.3.4 病例的退出与中止
    1.4 试验用手术仪器
2 操作方法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辅导
        2.1.2 术前检查
        2.1.3 术前备皮灌肠
        2.1.4 麻醉
    2.2 手术方法
        2.2.1 治疗组手术步骤
        2.2.2 对照组手术步骤
    2.3 术后处理
        2.3.1 术后常规处理
        2.3.2 术后换药
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3.1 疗效判定标准
    3.2 手术用时间
    3.3 术中出血量
    3.4 术后并发症
        3.4.1 术后出血程度
        3.4.2 术后切口水肿
        3.4.3 术后切口疼痛
        3.4.4 术后尿潴留情况
        3.4.5 术后创口桥形愈合情况
    3.5 术后创面愈合时间
    3.6 安全性指标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治疗结果
    5.2 术中比较
        5.2.1 手术时间的比较
        5.2.2 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5.3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5.3.1 术后切口缘水肿评分情况的比较
        5.3.2 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5.3.3 术后创面出血评分情况的比较
        5.3.4 术后患者排尿障碍情况比较
        5.3.5 术后切口发生桥形愈合情况的比较
    5.4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的比较
    5.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5.6 疗效分析
6 讨论
    6.1 肛瘘手术常见问题
        6.1.1 肛瘘术中出血
        6.1.2 肛瘘术后出血
        6.1.3 肛瘘术后疼痛
        6.1.4 肛瘘术后尿潴留
        6.1.5 肛瘘术后桥形愈合
    6.2 高频电刀在肛瘘手术治疗中的优势
        6.2.1 高频电刀能减少术中出血
        6.2.2 高频电刀能减少术后出血
        6.2.3 高频电刀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尿潴留
        6.2.4 高频电刀能降低术后切口桥形愈合
    6.3 高频电刀在肛瘘手术中的不足
    6.4 对于高频电刀缺点的处理
7 结论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8.1 存在的问题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D]. 徐爱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2]激光闭合术联合清热利湿外洗方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云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改良LIFT术对比传统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临床研究[D]. 于冬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4]基于肛门直肠高分辨检测方式对比两种肛瘘术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D]. 高申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D]. 刘占伦.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6]肛瘘侧移黏膜/皮肤瓣保留括约肌术的临床研究[D]. 王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于永铎教授运用切除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经验总结[D]. 郭智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D]. 金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 [9]五味消毒饮加味保留灌肠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麻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D]. 黄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肛瘘隧道切除术4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