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复合经营论文_韦铄星,刘晓蔚,刘雄盛,张烨,黄荣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草复合经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元素,径流,桉树,生态系统,牧草,林林,地表。

林草复合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韦铄星,刘晓蔚,刘雄盛,张烨,黄荣林[1](2016)在《桉-草复合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桉树间种牧草(象草、山毛豆和柱花草)的6种复合经营模式为处理,以桉树纯林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初期、中期和后期,测定分析不同土层桉树人工林间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筛选出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较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土层相同时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量N、P、K和速效N、P、K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或极显着水平(P<0.01)。(2)在相同时期,各模式0~2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均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反之,全P和全K含量的大小在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着。(3)随着造林时期的变化,在相同土层各模式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4)在0~20 cm土层灰色关联系数排序为:A2(0.9460)>B2(0.7921)>A1(0.7404)>B1(0.6957)>A3(0.6274)>B3(0.5620)>CK(0.5473),在20~40cm土层为:A2(0.9578)>A1(0.7 382)>B2(0.7223)>B1(0.6624 2)>A3(0.6019)>B3(0.5581)>CK(0.5151)。其中桉树间作牧草的A2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黄荣林,蒋燚,梁燕芳,刘晓蔚,刘菲[2](2015)在《不同立地的桉-草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造林密度和林地立地质量的桉树人工林中间种山毛豆、桂牧1号象草和柱花草,开展不同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收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间种牧草能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各模式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比纯林提高0.63%~22.58%,总净收益提高9.85%~19.77%。桉树密度、立地质量和牧草品种3因素对年净收益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显着性差异,筛选出经济效益较为优良的桉树(2 m×6 m)+山毛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韦铄星,刘晓蔚,刘雄盛,张烨,黄荣林[3](2014)在《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及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桉树(Eucalyptus spp.)间种牧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的6种复合经营模式为处理,以桉树纯林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桉树人工林间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筛选出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较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相同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或极显着水平(P<0.01)。同一时期,各模式0~20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则相反。随着造林时期的变化,在相同土层各模式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桉树(2 m×3 m)+山毛豆模式上下层关联度均表现最大,说明A2模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王贾美[4](2014)在《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笔者简要介绍了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要做好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良好经营主要依靠的是管理。本文将主要从加强林分抚育、牧草管理、林地肥力维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的阐述如何做好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4年02期)

王振军[5](2006)在《庄浪县林草复合经营典型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草复合经营是农林复合系统的一部分,是一种土地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分布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退耕还林等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广泛的应用和实践。林草复合经营在解决区域农林争地矛盾、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协调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效益。本研究在对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林草间作模式进行宏观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甘肃省庄浪县为研究区域,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5种林草间作模式(新疆杨间作紫花苜蓿、油松间作紫花苜蓿、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沙棘间作紫花苜蓿、刺槐间作紫花苜蓿)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农田作对照,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5种林草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不同林草间作模式的各项生态效益来分析,油松间作紫花苜蓿模式的涵养水源效益和固土保肥效益最高,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模式的小气候效益和纳碳吐氧效益最好,而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的各项生态效益均较低。(2)不同林草间作模式的各项生态效益合计分别为:新疆杨间作紫花苜蓿的年均生态效益为4644.72元/公顷,油松间作紫花苜蓿的年均生态效益为5124.2元/公顷,山杏间作紫花苜蓿的年均生态效益为5392.39元/公顷,沙棘间作紫花苜蓿的年均生态效益为4475.09元/公顷,刺槐间作紫花苜蓿的年均生态效益为4780.5元/公顷。5种林草间作模式年均生态效益相比,以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模式的生态效益最高,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的生态效益最低。(3)以不同林草间作模式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来评价,单位面积总投资以油松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高,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低;单位面积总产出以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高,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低;各模式相比,投资回收期以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模式的最短,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长;单位面积收益值、折现值、经济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净收益率均以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高,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最低。(4)以15年为一个经营周期,计算得到不同林草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分别为:新疆杨间作紫花苜蓿模式每公顷经济效益为1666.67元,油松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为1516.67元,山杏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为4210元,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为966.67元,(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6-05-30)

王海明,李贤伟,陈治谏,王海娥[6](2006)在《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养分动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通过对不同林草养分的研究得出林木、草、土壤之间的养分动态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重要的模式。模式Ⅰ在退耕还林初期,土壤养分供给氮素虽未亏缺,但从叁者间的消长关系看出:氮磷素供应并不富足,特别是水解性氮。土壤交换性钙供应不足,引起杉木与黑麦草对钙质竞争。而土壤全钙含量很高,钙质向交换性钙转化的速度缓慢。模式Ⅱ与模式Ⅰ得到相似结果,所以在这两种模式中应加强人为管理,在退耕初期应适当增施氮磷钙肥,辅以土壤结构改良,加速土壤养分向植物可利用态转化。模式Ⅲ牛鞭草的生物量极高,磷、钙素相对缺乏。由于牛鞭草被不断的采割用于牲畜的饲料,对该模式中必须进行一定养分的输入,以保持杂交竹与牛鞭草这一林草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王海明,陈治谏,李贤伟,廖晓勇,王海娥[7](2005)在《不同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矿质营养元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以期为退耕还林各模式建立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3种退耕还林林草模式林、草、土壤养分间存在一定的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李伟[8](2005)在《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坡面人工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在分析与比较川西低山区2003~2004年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与农耕地的植被生长状况、经营措施、土壤物理性质及林分持水性能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各基本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和养分流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退耕种植的林+草、竹+草有别于其它生态林植被模式,也不同于农耕地的高强度干扰。它通过造林栽竹,林下种草,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种草养畜,发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退耕后它仍然受到长期的人为干扰,只是干扰未涉及对土壤的直接扰动,干扰程度远比农耕地小而已,所以种植模式在发挥生态效能方面有自身的特点。 2 与农耕地比较,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特点不同以及在前期采取的经营措施的差异,导致了土壤结构体、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植被配置模式的土壤持水能力不同,以苦竹+牛鞭草模式为最大,纯牛鞭草模式最小。 3 由于上层植被的不断恢复与生长,以及将大量的枯落物留于林地内,使得各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林分地上部分牧草的生物量会有所减少,但枯落物量的增加,会使林分持水性能大大增强,这将更有利于减少林地地表径流。 4 不同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年径流量及年产沙量是不同的。植被恢复类型及土地经营利用方式的不同对产流产沙特征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植被恢复与覆盖能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初期,在所研究的几种模式中,苦竹+牛鞭草模式由于苦竹郁闭度高,枯落物多,牛鞭草减少而导致人为扰动较少,其产流产沙量亦最少,并表现出在强降雨、降雨集中的情况下对降雨有更强的调蓄能力。而光皮桦+牛鞭草模式及纯牛鞭草模式由于前期对林地的经营措施不当表现出对径流的拦蓄作用低于农耕地。从两年侵蚀总量来看,各退耕还林模式与农耕地相比,由于对土壤的扰动减少,在退耕后土壤侵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5 径流小区月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地表径流的月变化主要受降雨的季节分配规律制约,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植被的冠层结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王海明,陈治谏,李贤伟[9](2005)在《不同退耕还林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杉木与黑麦草、叁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杂交竹与牛鞭草叁种不同林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及其分配、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林木与草生物量各组分所占比例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层中,杉木现存量>毛白杨>杂交竹。各模式林木现存量分配规律均以树干材最大,杂交竹竿材>杉木>毛白杨;树皮现存量占乔木层的10%以上;毛白杨根系占23%,杉木占比例最小;树干与树冠之比,杂交竹最大。毛白杨树冠较大,树干与树冠之比较小;枝与叶现存量之比仍以杂交竹最大,杉木最小;光合系统与非光合系统比值杂交竹最大,充分说明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李伟,胡庭兴,宫渊波,张学权,万雪琴[10](2005)在《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能力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坡面人工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对川西低山区2003年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情况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①植被类型及土地经营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径流特征及产沙量有很大的影响,苦竹+牛鞭草模式在3年后所表现的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模式;②由于川西低山区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此两月各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量均达各自全年总量的70%以上。在此两月保持林地覆盖物特别是林下的枯落物或地被物能显着减少水土流失;③坡地上的纯牧草地或林(竹)草模式林分郁闭度较低时,刈割牧草的时间对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④苦竹+牛鞭草模式的养分流失量最少。各模式内均以全K流失量最多,全N次之,全P最少。(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林草复合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不同造林密度和林地立地质量的桉树人工林中间种山毛豆、桂牧1号象草和柱花草,开展不同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收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间种牧草能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各模式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比纯林提高0.63%~22.58%,总净收益提高9.85%~19.77%。桉树密度、立地质量和牧草品种3因素对年净收益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显着性差异,筛选出经济效益较为优良的桉树(2 m×6 m)+山毛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草复合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1].韦铄星,刘晓蔚,刘雄盛,张烨,黄荣林.桉-草复合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

[2].黄荣林,蒋燚,梁燕芳,刘晓蔚,刘菲.不同立地的桉-草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5

[3].韦铄星,刘晓蔚,刘雄盛,张烨,黄荣林.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及关联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14

[4].王贾美.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4

[5].王振军.庄浪县林草复合经营典型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6

[6].王海明,李贤伟,陈治谏,王海娥.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养分动态关系[J].山地学报.2006

[7].王海明,陈治谏,李贤伟,廖晓勇,王海娥.不同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矿质营养元素相互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

[8].李伟.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9].王海明,陈治谏,李贤伟.不同退耕还林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

[10].李伟,胡庭兴,宫渊波,张学权,万雪琴.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能力对比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水果经济林林草复合经营模式武清区林业生态模式研究与示范沙化土地与缓坡地灌草间作模式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经果林标准化种...林下养殖肉鹅图各个模式保水能力的逐月比较往对于水

标签:;  ;  ;  ;  ;  ;  ;  

林草复合经营论文_韦铄星,刘晓蔚,刘雄盛,张烨,黄荣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