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压卸荷论文_潘一山,罗浩,李忠华,赵扬锋,肖晓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围压卸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应力,岩石,组合,效应,瓦斯,应变。

围压卸荷论文文献综述

潘一山,罗浩,李忠华,赵扬锋,肖晓春[1](2015)在《含瓦斯煤岩围压卸荷瓦斯渗流及电荷感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岩卸荷过程物理信息监测对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自主研发的电荷采集装置,进行含瓦斯煤岩围压卸荷瓦斯渗流及电荷感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瓦斯煤岩围压卸荷过程中,瓦斯渗流特性及电荷感应规律与煤岩的变形损伤过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围压卸荷速率的提高,煤岩内部大量微观裂纹扩展,促进煤岩变形损伤,增大煤岩内部裂纹间局部束缚电荷突变为自由电荷的概率,使得煤岩主破裂过程产生的感应电荷大幅增多;围压卸荷减弱了煤岩环向所受的限制作用,增加了煤岩内部新的导气通道,煤岩渗透率增大。气体携带煤粉颗粒与煤岩孔道固壁间的摩擦作用形成冲流电流,冲流电流对煤岩电荷信号贡献了附加量,使电荷信号增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学章,何江达,谢红强,肖明砾,刘建锋[2](2014)在《高围压卸荷条件下大理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的耗散与释放是岩石变形破坏的本质。基于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平台,通过室内3轴卸荷试验和数学物理分析方法,揭示了大理岩在高围压3轴卸荷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初始围压的增大将显着提升岩样峰值强度时的可释放应变能以及最终总能量;随着围压的增大,岩样所吸收的能量变化的快慢程度随着偏应力变化而有所减缓;峰值强度时岩样可释放应变能占总能量的比例随着围压的增大而急剧增大,而残余强度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几乎全部转化为耗散能;大理岩能量指标存在明显的围压效应,即峰值总能量和残余总能量随着围压增大而显着提高,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14年S2期)

殷志强,李夕兵,马海峰,李传明[3](2014)在《围压卸荷条件砂岩动静组合加载碎块分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带轴向静压和主动围压加载装置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设备,研究了砂岩试样在不同轴向静载等级(0MPa~72MPa)、不同冲击能量下的动态力学特性,结合分形理论和能量原理,分析高应力试样破裂块度分布规律及其能量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轴向静载一定的情况下,砂岩试样的动态压缩强度随冲击能量的增大而提高;试样发生临界破坏,冲击能量随轴向静载的增大出现先增加后减小,试样破坏形态由中心破裂向更为复杂的压剪破裂转变;在较高轴向静载下,碎块分维数与冲击能量之间呈现非线性递增关系,表明较小的冲击能量有助于诱发高轴向静载储能释放,提高砂岩试样破碎程度。(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4年09期)

姜德义,范金洋,陈结,任松,王震[4](2013)在《盐岩在围压卸荷作用下的扩容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模拟盐岩储气库建腔期腔体围岩围压动态降低过程,开展单轴压缩和叁轴卸荷扩容试验,并分析温度对盐岩试件卸荷扩容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都是应力增加的过程,卸荷试验的扩容特征与常规单轴试验相比,在扩容阶段划分上具有一些共同点,都存在体积压缩段、稳定扩容段和加速扩容段。卸荷试验和单轴试验的压缩极限基本相同。但由于加载方式不同,卸荷试验的稳定扩容段在整体扩容中所占比例更小,扩容速率和扩容幅度也较单轴试验小。在相同的偏应力作用下,卸荷试验产生更大的扩容。温度升高能够促进盐岩的扩容,表现为加速扩容点前移、初始稳定扩容段缩短、加速扩容段变长、扩容速度加快、扩容幅度增大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3年07期)

殷志强,李夕兵[5](2013)在《围压卸荷条件下砂岩损伤与动态破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深部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对围岩的影响,运用自制的带轴向静压和围压装置的霍普金森压杆(SHPB)设备,开展不同速度围压卸荷试验。结合围压卸荷过程砂岩试样声发射特性及动态加载后试样破碎块度分维特性,分析围压卸荷速率对试样损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卸荷速率在0.5~10 MPa/s范围内变化时,砂岩损伤、声发射能量及破碎分形维数随围压卸荷速率增大而增大;但当卸荷速率增大到200 MPa/s时,砂岩损伤、声发射能量及破碎分形维数反而减小。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围压卸荷速率,有助于提高砂岩试样裂隙发育及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黄达,谭清,黄润秋[6](2012)在《高围压卸荷条件下大理岩破碎块度分形特征及其与能量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卸荷的力学响应特征及发生机制是高地应力地区岩体工程开挖稳定性评价及控制的关键问题。基于不同卸荷速率和初始围压条件下叁轴高应力大理岩卸围压试验,结合分形理论和能量原理,研究高应力卸荷条件下岩石破裂块度分布规律及其与能量耗散和释放的相关性。高应力条件下叁轴卸围压大理岩试样碎块分形性质具有较强的局部性,仅在小于某一特征尺度(分形特征尺寸阈值)范围内表现出较好的分形性质,其碎块分维数均大于2,分维数随卸荷速率增大而单调减小,但初始围压对分维数的影响与卸荷速率密切相关。相对常规叁轴压缩岩样,高围压下卸荷岩样虽然峰值点附近耗散和储存应变相对少得多,但其峰值前、后应变能转化速率相对大得多,特别是峰后的弹性应变能释放速率和环向膨胀消耗应变能速率。高应力卸荷条件下卸荷速率越快、初始围压越高,峰前损伤和峰后破裂贯通历时越短,峰值点处耗散应变能和储存弹性应变能越大,峰前、峰后应变能转化速率越快,破碎岩样的分形特征尺寸阈值越大,分维数越小,张性破裂程度和性质越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范永波,伍法权,和海芳,任爱武[7](2011)在《花岗片麻岩峰前围压卸荷条件下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湾水电站坝基花岗片麻岩试件进行了室内不同直径、不同峰前围压卸荷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围压下,卸载同加载相比,变形模量变化不大,但泊松比大幅增加,甚至会超过0.5;在相同围压卸荷时,不同尺寸的试样会呈现不同的破坏性状,尺寸越大,越容易产生张破坏;岩块的峰值强度随着围压升高呈线性增加,且尺寸越大受围压变化的影响越小,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袁瑞甫,李元辉,赵兴东,姚旭朋[8](2006)在《围压卸荷对矿柱破坏模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东北大学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研究了围压卸荷对矿柱破坏模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围压卸荷方式中岩石试件的应力积累、裂隙扩展及整个破坏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围压卸荷条件下矿柱的破坏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轴向载荷超过岩石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时,对试件围压实施一次卸荷容易引起岩石剧烈的脆性破坏,而对试件实施围压逐步卸荷,岩石试件则呈现出较明显的延性特征,其内部积累的能量随着卸荷步骤逐渐释放出来,能避免岩石发生剧烈脆性破坏。这一结果对指导采场开挖过程中,保护采场以及矿柱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06年02期)

周小平,哈秋聆,张永兴,王建华,朱可善[9](2005)在《峰前围压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分析和变形局部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工程和边坡工程开挖一般处于卸荷条件。岩石在加载和卸荷条件下的力学特性不同,研究岩石在卸荷条件下的强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损伤断裂力学知识建立了岩石处于卸荷条件下的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包括线弹性阶段、非线性强化阶段、应力跌落和应变软化阶段。理论和试验研究发现,岩石卸荷破坏所需要的应力比连续加载破坏时小,且卸荷破坏时的变形比连续加载时大,其主要原因是卸荷时存在裂纹张开,裂纹张开导致了无摩擦滑动和变形模量的减少,岩石的无摩擦滑动必定比摩擦滑动所需的应力小。通过和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该理论对边坡工程和地下工程开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18期)

姚旭朋[10](2004)在《围压卸荷诱发岩石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爆作为一种机理十分复杂及其影响因素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灾害,由于其复杂性,给传统的岩爆分析和施工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岩爆作为一种失稳破坏现象,尽管其发生过程短暂,但仍然经历了孕育、发生和发展这一岩石破裂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因此,研究岩爆的发生过程将为岩爆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卸荷岩爆研究从提出至今尽管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国内外岩石力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经过现场观测和研究发现,在岩质边坡和质地较硬的岩体中,卸荷将引起临空面附近岩石内部应力重新分布、造成局部应力集中效应,并且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还会因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过去对岩爆的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一般都采用加荷试验的方式,这与岩爆发生时的应力过程是不吻合的,只有采用卸荷试验方式才符合实际。本论文的的主要工作如下: 1.对同一物理参数矿柱模型在叁种不同围压卸荷状态下的破坏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一次围压卸荷和逐步围压卸荷,并与常围压下矿柱模型进行比较。从矿柱模型的破坏模式特点、应力应变曲线或者应力加载步曲线的变化特征,分析卸荷作用对矿柱破坏的影响。 2.在不同轴向应力条件下,对同一物理参数岩体模型实施开挖,形成具有不同内部应力环境的模拟巷道。观察由于开挖卸荷作用对在具有不同内部应力的岩体中所形成的模型巷道变形破坏形式的影响。并从破坏模式、巷道周边应力变化和岩体内部应力变化特征方面分析开挖卸荷作用对巷道破坏的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4-11-01)

围压卸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量的耗散与释放是岩石变形破坏的本质。基于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平台,通过室内3轴卸荷试验和数学物理分析方法,揭示了大理岩在高围压3轴卸荷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初始围压的增大将显着提升岩样峰值强度时的可释放应变能以及最终总能量;随着围压的增大,岩样所吸收的能量变化的快慢程度随着偏应力变化而有所减缓;峰值强度时岩样可释放应变能占总能量的比例随着围压的增大而急剧增大,而残余强度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几乎全部转化为耗散能;大理岩能量指标存在明显的围压效应,即峰值总能量和残余总能量随着围压增大而显着提高,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压卸荷论文参考文献

[1].潘一山,罗浩,李忠华,赵扬锋,肖晓春.含瓦斯煤岩围压卸荷瓦斯渗流及电荷感应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2].陈学章,何江达,谢红强,肖明砾,刘建锋.高围压卸荷条件下大理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4

[3].殷志强,李夕兵,马海峰,李传明.围压卸荷条件砂岩动静组合加载碎块分维特性[J].振动与冲击.2014

[4].姜德义,范金洋,陈结,任松,王震.盐岩在围压卸荷作用下的扩容特征研究[J].岩土力学.2013

[5].殷志强,李夕兵.围压卸荷条件下砂岩损伤与动态破碎特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

[6].黄达,谭清,黄润秋.高围压卸荷条件下大理岩破碎块度分形特征及其与能量相关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

[7].范永波,伍法权,和海芳,任爱武.花岗片麻岩峰前围压卸荷条件下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8].袁瑞甫,李元辉,赵兴东,姚旭朋.围压卸荷对矿柱破坏模式影响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

[9].周小平,哈秋聆,张永兴,王建华,朱可善.峰前围压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分析和变形局部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10].姚旭朋.围压卸荷诱发岩石破坏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围压卸荷速率对分形维数及损伤变...围压卸荷速率对声发射总能量及损...围压卸荷速率对损伤变量的影响部分单元最大主应力随围压卸荷...围压状态下试样纵波波速测量示意图围压卸荷时的裂纹扩展模型

标签:;  ;  ;  ;  ;  ;  ;  

围压卸荷论文_潘一山,罗浩,李忠华,赵扬锋,肖晓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