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下颌骨缺损论文-陈虎林,杨飞,刘泽强,尹国瑞,王桂新

兔下颌骨缺损论文-陈虎林,杨飞,刘泽强,尹国瑞,王桂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兔下颌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腓骨肌,皮瓣,下颌骨缺损,治疗效果

兔下颌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陈虎林,杨飞,刘泽强,尹国瑞,王桂新[1](2019)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9年8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下颌骨肿瘤或肿瘤术后缺损患者10例,运用我院骨科和口腔科联合治疗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在手术整个过程给予患者骨科和口腔科医护配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在4至10小时,手术过程顺利,护理配合良好,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肌皮瓣成活,外观和疗效满意。结论对患者实施骨科和口腔科配合之下开展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可以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配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沈舜尧,柳稚旭,姜腾飞,余婧爽,袁灏[2](2019)在《逆向工程技术在腓骨瓣修复复杂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应用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选取5例复杂下颌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叁维打印的下颌骨重建模型上预先弯制重建钛板,通过CT扫描重建下颌骨、钛板、钛钉的叁维图像,采用面–面配准的技术逆向回原始下颌骨及腓骨表面,制作带有重建钛板钉孔空间位置的截骨导板。在术中,通过截骨导板截骨并确定重建钛板固定位置,完成多节段腓骨瓣的精确拼接。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前设计与实际手术的截骨误差可以满足临床应用,其中最大误差为(3.53±2.33) mm,角度误差为3.31°±1.48°。结论·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的腓骨瓣截骨导板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烨华,何巍,朱青[3](2019)在《驱血带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游离腓骨肌皮瓣具有双重血供、可切取长度大、便于塑形及双组医师同时操作等优点,是口腔颌面骨缺损修复重建最常用的皮瓣。近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手术操作及修复重建效果日趋精准[1-2]。目前临床游离腓骨肌皮瓣的切取多在下肢驱血状态下进行,以便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视野清晰度和缩短手术时间。但有研究[3-8]发现驱血带的使用可能会使组织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还可造成神经肌肉损伤、皮肤压伤、术后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丁梦坤,柳英,单小峰,蔡志刚[4](2019)在《儿童下颌骨缺损修复:家族性巨大牙骨质细胞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家族性巨大牙骨质细胞瘤(FGC)的治疗和儿童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报道一例FGC患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患病母子症状典型,其中4岁患儿因肿物巨大行下颌骨部分切除,同期游离肋骨植骨修复术,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物复发,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无症状的FGC可不予干预;对于快速生长、造成面部畸形与功能障碍的病变,彻底切除和缺损修复是非常必要的。儿童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包括自体游离肋骨植(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19)

刘冰,吴添福,赵玫,邵喆,尚政军[5](2019)在《新型个性化导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设计与传统设计个性化导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因下颌骨良恶性病变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颌骨重建手术患者27例,其中13例患者于应用传统导板指导完成下颌骨重建(组1),14例患者应用新型导板指导完成下颌骨重建(组2),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常规行颌面部CBCT检查,测量下颌骨长度、高度、水平位移及骨缝大小,并统计手术时长,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19)

邵喆,尚政军[6](2019)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髂骨切取长度与并发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评估血管化髂骨肌瓣切取长度与髂骨供区疼痛、外形及其它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4年至2017年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病人62例。血管化髂骨切取手术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根据髂骨切取长度将病人分为两组(<9 cm组或> 9 cm组)。数据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 (version 22, IBM Corp)。结果:我们对比了两组之间髂骨切取后供区疼痛的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正常行走(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19)

李博文,吴唯伊,唐琳,张一,刘玉华[7](2019)在《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膜在兔下颌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两种尺寸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研究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膜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于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个深度均为2 mm、直径为5 mm或8 mm的A、B两种圆形骨缺损,并分别给予以下处理:覆盖SIS膜(简称S)、覆盖Bio-Gide膜(简称G)和不做任何处理(简称O),得到AS、AG、AO、BS、BG和BO共6组(n=4) 24个样本。术后4周取材,进行大体、微型CT(Micro-CT)和组织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骨缺损早期愈合的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观察显示术后4周SIS膜完整,未见明显降解,Bio-Gide不完整,与周围组织融合; AS、BS和AG叁组中屏障膜均平整覆盖于骨面,下方骨质较硬,BG组Bio-Gide向中央凹陷,下方骨质相对松软; AO、BO两组骨面明显凹陷,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Micro-CT叁维重建图显示,AS、BS、AG和BG四组均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BG组中央凹陷区新生骨小梁稀疏,AO、BO组仅在缺损底部有少量新生骨小梁。Micro-CT定量结果显示,AS组骨体积分数(new bone percentage,BV/TV)(39. 10%±0. 79%)和骨密度(bone mineralized density,BMD)[(517. 73±11. 22) mg/cm~3]显着高于AO组[26. 67%±1. 12%,(319. 81±8. 00) mg/cm~3,P <0. 05],但与AG组[38. 15%±0. 91%,(518. 65±7. 48) 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S组BV/TV(34. 90%±1. 35%)和BMD[(409. 09±8. 14) mg/cm~3]显着高于BO组[23. 63%±2. 07%,(171. 00±16. 24) mg/cm~3,P <0. 05],但与BG组[33. 40%±1. 06%,(412. 70±8. 6) 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组织学观察显示,AO和BO组有大量脂肪空泡,仅有少许散在新生骨组织,相对稀疏,未形成岛状,与天然骨组织界限清楚。AS和AG两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呈岛状,表面衬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可见血管形成,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不清。BS和BG组也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但较AS、AG组稀疏,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清晰。结论:在下颌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SIS可吸收膜和Bio-Gide可吸收膜均发挥良好的屏障作用,其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本实验中SIS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空间的维持能力更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鲁婷玮,刘朝明,吴添福,邵喆,孙艳芳[8](2019)在《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使用虚拟手术设计的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行血管化髂骨断蒂前原位塑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收治的行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并用自体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原位塑形导板为按设计截骨后将两侧下颌骨断端用桥杆连接的导板模型。截取髂骨后,按原位塑形导板调磨好骨块,再离断血管蒂。使用和未使用原位塑形导板的患者各10例,分别归为A组和B组,比较术前术后两侧髁突间、下颌角点间距离及下颌骨颏前点至髁突连线中点距离的偏差。结果:20例手术均成功。A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小于B组(5.24 h VS 7.09 h,P=0.01);A、B两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6 d VS 11.2 d,P=0.02)。A组与B组相比:术后髁突间距离的平均偏移为:(1.44±0.99) mm VS (1.92±0.81) mm,(P=0.44);术后下颌角间距离的平均偏移为:(1.83±0.80) mm VS (2.50±1.50) mm,(P=0.36);下颌骨中点至髁突连线中点的平均偏差为:(0.97±0.40) mm VS (2.67±3.31) mm,(P=0.29)。结论:在髂骨肌瓣血管蒂离断前应用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度,促进患者康复。(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黄利浩,杨耀忠,张婵娟,黄荣[9](2019)在《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体髂骨游离移植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下颌骨缺损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钛支架固定术修复下颌骨治疗,研究组患者行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无复发,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2.5%,复发率为18.7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更佳,且手术相对简单、患者受创伤更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丁旭,宋晓萌,袁冶,吴煜农,武和明[10](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供受区血管匹配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修复重建中供受区血管匹配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09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恶性肿瘤需在术中同期行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24例,手术前超声分别测量腓动静脉和受区动静脉的血管直径、管壁厚度、血流速度,手术中选择受区和供区各项指数较为匹配的血管行吻合。结果 24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中所用血管均与术超声测量的血管一致,且供受区血管匹配程度较高。结论术前通过多普勒超声测量供受区的血管直径、管壁厚度、血流速度,节省术中寻找受区血管的时间,增加手术成功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07-19)

兔下颌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应用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选取5例复杂下颌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叁维打印的下颌骨重建模型上预先弯制重建钛板,通过CT扫描重建下颌骨、钛板、钛钉的叁维图像,采用面–面配准的技术逆向回原始下颌骨及腓骨表面,制作带有重建钛板钉孔空间位置的截骨导板。在术中,通过截骨导板截骨并确定重建钛板固定位置,完成多节段腓骨瓣的精确拼接。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前设计与实际手术的截骨误差可以满足临床应用,其中最大误差为(3.53±2.33) mm,角度误差为3.31°±1.48°。结论·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的腓骨瓣截骨导板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下颌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陈虎林,杨飞,刘泽强,尹国瑞,王桂新.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2].沈舜尧,柳稚旭,姜腾飞,余婧爽,袁灏.逆向工程技术在腓骨瓣修复复杂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王烨华,何巍,朱青.驱血带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丁梦坤,柳英,单小峰,蔡志刚.儿童下颌骨缺损修复:家族性巨大牙骨质细胞瘤一例[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5].刘冰,吴添福,赵玫,邵喆,尚政军.新型个性化导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6].邵喆,尚政军.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髂骨切取长度与并发症的关系[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7].李博文,吴唯伊,唐琳,张一,刘玉华.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膜在兔下颌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8].鲁婷玮,刘朝明,吴添福,邵喆,孙艳芳.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9

[9].黄利浩,杨耀忠,张婵娟,黄荣.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

[10].丁旭,宋晓萌,袁冶,吴煜农,武和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供受区血管匹配的应用价值[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标签:;  ;  ;  ;  

兔下颌骨缺损论文-陈虎林,杨飞,刘泽强,尹国瑞,王桂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