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加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牵引加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孔祥飞(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253-02

【摘要】目的观察牵引疗法、电针疗法、牵引加电针疗法分别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寻找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将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分别采用牵引疗法、电针疗法、牵引加电针疗法治疗,三组疗程相同,观察三种疗法的疗效差异。结果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2%、77.4%、93.9%,牵引加电针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牵引组(P<0.05)和电针组(P<0.05),牵引组和电针组疗效相比则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牵引加电针疗效优于牵引疗效和电针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牵引加电针疗法

【摘要】目的观察牵引疗法、电针疗法、牵引加电针疗法分别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寻找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将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分别采用牵引疗法、电针疗法、牵引加电针疗法治疗,三组疗程相同,观察三种疗法的疗效差异。结果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2%、77.4%、93.9%,牵引加电针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牵引组(P<0.05)和电针组(P<0.05),牵引组和电针组疗效相比则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牵引加电针疗效优于牵引疗效和电针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牵引加电针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眩晕、头痛、颈项酸痛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几年来,笔者运用牵引加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该病并与单纯牵引法、单纯电针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5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5例,女60例;年龄28~70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17年。随机分为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见表1。

表1治疗前三组病人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男:女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

牵引组3112:1946.42±14.713.52±2.73

电针组3111:2045.30±16.433.45±2.59

牵引加电针组3312:2143.86±15.873.68±3.13

注:经统计学处理,三组患者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①可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等。

2治疗方法

2.1牵引组

颈椎牵引,患者坐在牵引椅子上,用枕颌牵引法,头部稍前屈,使牵引力能充分作用在钩椎关节和椎体后缘上;牵引力7~11千克,具体依据患者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牵引时间20~30分钟。

2.2电针组

电针颈夹脊穴,取穴:第2~7颈椎各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左右对称,外加四神聪、后溪。患者取坐位,可把头部伏于桌子或床位上,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针灸针,对准穴位快速进针,颈夹脊穴向颈前正中线方向的倾斜度刺入0.8~1.0寸,用捻转和提插法运针,使患者局部产生较强的酸、麻、胀针感;之后接通G6805—2型电针仪,选连续波,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四神聪穴则沿头皮平刺0.8~1.2寸,捻转运针,不接电;后溪穴直刺1~1.2寸,捻转运针,也不接电。留针30分钟。

2.3电针加牵引组

先做牵引治疗,方法同牵引组;接着做电针治疗,方法同电针组。

三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10次(20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2.4功能训练

三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均自行或在家人帮助下进行功能训练: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依次并反复做下列动作:(1)颈部左转、右转、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双肩上耸(2)双臂平举,头、颈、腰一起向左后旋转,向右后旋转(3)用适当力度按揉、拍打颈部尤其是疼痛不适部位。功能训练每天进行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训练的速度、力度、角度和时间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2]:

治愈: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颈项活动自如。

有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阳性体征好转,颈项可有不适或偶有头昏头痛,但不影响一般工作。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统计方法

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疗效分析采用χ2检验。

3.3治疗结果

牵引组、电针组、牵引加电针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治愈率(%)总有效率(%)

牵引组311013832.34.2(1)

电针组31915729.077.4(2)

牵引加电针组331714251.593.9

注:与牵引加电针组比较,(1)P<0.05,(2)P<0.05。

从表2看出,总有效率牵引组为74.2%,电针组为77.4%,牵引加电针组为93.9%。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牵引加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和电针组(P<0.05)。而牵引组和电针组的总有效率差别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病机为颈项部跌打扭挫或长期的慢性劳损,导致局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能上行头目,髓海失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其中机械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目前较被公认且主要的两大致病因素[3]。因此,解除或减轻对椎动脉的机械压迫,降低交感神经的应激能力,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颈椎牵引和电针颈夹脊穴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疗法。有资料表明,颈椎牵引治疗,有利于颈部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还能调节紊乱的椎间关节,降低椎间盘内压,使纤维组织复位,使扭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张,从而使椎动脉的血流状况得到改善[4]。电针颈夹脊穴可调整人体机能,降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应激能力,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肌张力和缓解血管痉挛,消除自生的炎症水肿,尤其能减轻老年椎体退行性改变之炎症[5]。

可见,颈椎牵引治疗主要是解除或减轻对椎动脉的机械压迫,电针颈夹脊穴则主要调整人体机能,降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应激能力,因此无论是牵引疗法还是电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牵引加电针则综合了两种疗法的作用,因而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1]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3]李采宁,杨米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J].中医正骨,2008,20(2):66-67.

[4]苏清伦秦入结于明.仰卧位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26(3).

[5]秦鹏民.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4,17(9):45-46.

标签:;  ;  ;  

牵引加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