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的学术化

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的学术化

一、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学者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必玉[1](2020)在《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文中认为王子野是我国当代享誉海内外的的编辑出版家,长期在人民出版社任职。作为一位“学者型”领导,他集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评论家于一身。在多重身份的交织中,他坚守编辑出版岗位六十余年,用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启示后人。王子野关心社会主义出版学的建设,成为现代呼吁“出版学”诞生第一人;他坚信编辑大有作为,积极鼓励编辑学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我国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发展壮大,对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出版活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王子野为我国出版事业的拨乱反正和出版体制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以其丰富而成就显着的实践展示了其独特的编辑特色与出版风格。王子野认为优秀的编辑应该是编着合一的,提倡编辑在杂家的知识体系下,逐步向编辑学者化升级,并且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编辑学家的风范。他在哲学、美学、史学、文学、戏剧等领域均有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杂文作品和读书笔记,亦出版了多种着译单行本。在翻译方面也成绩斐然,早年在延安时期就译过哲学、社会科学着作以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如《西洋哲学史简编》《历史唯物论》和拉法格的《思想起源论》《邓肯自传——补篇》等。在出版事业管理中,王子野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出版业的重大变化,并成为编辑学和出版学诞生、发展与壮大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出版工作中高瞻远瞩,对内参与制定各项出版规章制度,对外他积极走访列国,促进我国出版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培养与管理出版人才时,他重学识、重实践,不唯权、不唯上,积极营造良好的出版氛围,注重培养出版人才的实干与创新精神,尤其是关心年轻编辑的培养。王子野在出版战线中形成了求实、求美和求精的出版风格。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王子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并指导自己的编辑出版实践,成为“党内的哲学家”。紧贴时代的图书出版任务,将宣传党的思想与革命实践高度融合;在坚守出版方向的同时,他强调出版质量第一,对古籍、善本书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在审美艺术方面,王子野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注重书籍的装帧设计,力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精品呈现。在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王子野给予现代出版领导者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作者资源的积累、读者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诸多启示,对当下编辑出版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尹京兰[2](2020)在《编辑家吴道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吴道弘(1929-)是我国当代编辑家,自1950年从事编辑工作到1995年退休前担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及至退休后任《出版史料》执行主编,为新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编辑工作者,吴道弘致力于编辑这一精神文化活动,其编辑生涯可以划分为三联书店编校一体、人民出版社编发马列主义图书、投身编辑出版学领域的图书编辑工作、主持期刊《出版史料》四个阶段;其编辑活动具有专于中外文史图书出版,“学”编共进,在学术研究中挖掘选题的特点。在长期编辑实践活动中,吴道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编辑理念:一是编辑应入学者流的编辑观念,认为编辑是业务和学识兼备的角色,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因而编辑要有独特的研究领域;二是崇实重教、讲究自学的编辑人才培养观,认为在编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出版教育起基础性作用,在职培训是重要路径,编辑自我培养则是普遍路径;三是亦师亦友、亦诤亦谏的作者观,包括尊重作者原稿、不为改稿而改,关心作者生活、鼓励作者创作,团结新老作者、建设作者队伍;四是以书为本、因地制宜的书刊宣传观,认为编辑从事图书宣传要善用图书评论、为图书代言,利用作者光环、为书刊增色,丰富图书封底、为书免费宣传。同时,吴道弘以编辑身份切入书评活动,是一位书评家,在建构书评的基本理论体系、阐述书评社会文化的关系、总结书评的写作具体方法做出了贡献。吴道弘编辑活动和书评活动互动共进,书评活动和书评文本凸显其独特的编辑理念,一方面其编辑特质影响书评活动,表现出书评写作和编辑业务必有交集、职业敏感和书评视角自觉契合、书评对象和编辑领域高度关联等特点;另一方面从其书评活动透视出形式与内容契合的装帧意识、关注编辑学研究的学者意识、评书兼顾论其人的作者意识等编辑观。吴道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启示当今编辑工作者要坚持编研结合,推动编辑学发展;重视图书宣传,优化编辑服务;精于编辑写作,提升编辑品位。

冯昌扬,单思远,肖海清,李梓奇,朱泽,胡春,梁远亮,刁斐[3](2020)在《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纪要》文中研究指明1 引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内核与应用场景,如何凸显情报本质,全面引领我国情报学科的发展,促进情报工作的进步,在重大科学发现与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每一位情报学人和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2019年11月8日至10日,"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在武汉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共同主办,并得到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

陈有志,郑章飞,刘平,郭超,宋小华,张婷[4](2018)在《“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3月23-25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主办的"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在湖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创新与发展这个议题,从图书馆学的边界、方法、规范与建构,图书馆学教育,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馆员能力建设,阅读推广以及图书馆的未来等不同视角切入,诠释了新时代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施新佳[5](2017)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文中研究说明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不同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导向使得两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上形成了不同特色。两校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事活动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也大相径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精英文学传统和工农兵文学范式。西南联大赓续“五四”新文学传统,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着精英文学传统,注重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讲究精致的艺术品位,追求审美的现代性,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将文学视为政治的一翼,在战火纷飞的解放区,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极致,掀起沸反盈天的大众文学运动:街头诗、新秧歌、旧剧改造……虽然,西南联大和“鲁艺”的文学审美取向明显不同,成就各有千秋,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之、对比之,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乃及新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史都表现为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样态的龃龉和此消彼长。梳理和解读它们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肖超[6](2014)在《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文中研究表明晚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翻译出版业成为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方学术着作的译介,使中国人摒弃了过去狭隘的观点,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商务印书馆是传播新文化的先行者。译介西学经典、出版学术着作等工作,使商务印书馆成为20世纪中最着名的出版社,并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地理学科对于中国起着先行学科的作用。通过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国人打破了传统的天下观念,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愿望,进而引发了一个多世纪的思想革命历程。自1897年建馆以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地理学着作。其中,地理学译着是商务印书馆地理学图书出版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商务印书馆和地理学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史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研究能够从侧面窥视商务印书馆西学翻译出版的历程,发现商务印书馆在翻译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商务印书馆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引入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949-1980)》和《商务印书馆地理学图书目录(1949-1990)》等书日,对商务印书馆建馆以来出版的地理学译着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研究中,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理念,运用了西方社会学“共同体”理论,以及“副文本”研究的思路。在运用传统书目文献学方法的基础上,也运用了计量学的方法,对着作出版年、作者国别、书籍印刷数量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从书籍史的角度对地理学译着出版做微观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无论是在学科内容的选择,还是在着作山版国别的倾向上,这些地理学译着都强烈地打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因而,在整理1897-2012年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书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对地理学译着的统计分析,本文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划分成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这样,本文将地理学译着置于于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分析晚清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对地理学译着的接受史和西方地理学思潮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进行研究。首先,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丛书收录、版本变迁、市场销售三个层面,探讨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流通情况。本文借助版本学的知识,系统考察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版本源流,分析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四种情形,论述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原因,认为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是由商务印书馆、译者、译着学术影响三方面所引起的。接下来,笔者以49种地理学译着为研究样本,利用重印再版次数和销售比率两个指标评价了地理学译着的销售情况。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在市场上销售状况很好,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此外,本文也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影响力作了评估。在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统计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丛书收录、引用及书评情况,认为影响力高的地理学译着通常具备重印再版率高,多种丛书收录,被引频次多、书评数量多等特点。最后,对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总结了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的特征。其次,在对地理学译着的着者、译者、读者群体身份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译着着者、译者、编者、地理学者之间的交流的分析,探讨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和地理学共同体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地理学译着出版中,商务印书馆是地理学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中心。地理学者通过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着作,或者合作编纂教材,在学术上得到交流。通过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者联系在一起,结合成紧密的交流网络,从而促进了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再次,从着作出版年、作者国别等方面对地理学译着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分析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地理学译着反映了西方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地理学译着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西方地理学思想经由地理学翻译出版传入中国。西方地理学着作的译介,在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俊剑[7](2013)在《编辑家戴文葆论略》文中认为戴文葆(1922-2008)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编辑家,也是一位睿智的思想者。他的编辑生涯复杂曲折,见证了共和国出版业的历史性变迁。在四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戴文葆经历了多次身份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适着自身编辑行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编辑学案,同时也是当代编辑群体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征作为一名学者型编辑,他倡导“编辑学者化”理念,追求“以质传世”的编辑境界,组织出版了大量极富文化价值的经典作品,在社会和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当代文化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戴文葆一直致力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在编辑学草创阶段,他通过开创性的编辑史研究回应了“编辑无学”的诘难,为编辑学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戴文葆以编辑史研究为依托,考辨“编辑”元概念,构想编辑学学科架构,探索出版市场化改革路径,有力地推动了编辑学理论的实质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编辑思想。戴文葆的编辑思想植根于丰厚的古典编辑经验之中,并将古典经验与现代意识熔铸一炉,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具强烈的现实关怀,同时又面向未来敞开,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包容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编辑学理论体系。本文主体由4部分构成。绪论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一章把戴文葆的编辑生涯划分成4个阶段论述,探讨其编辑活动与时代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内在关系,并抽绎出其在社会嬗变中秉持的编辑逻辑。第二章分析评价了戴文葆的编辑史研究,归纳其研究特色,评价其研究价值,提炼其编辑史观,并从中探析戴文葆编辑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演变轨迹。第三章从5个方面剖析戴文葆的编辑思想,呈现出其主要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从而为当代编辑活动提供启示

张宏武[8](2012)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旨在对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与阐述。从知识服务概念、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关系、知识服务运营模式、知识服务实施策略、应用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肯定成果,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对后来的研究与实践有所指导。

刘佳[9](2010)在《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社会,现代信息环境下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数字图书馆面对知识市场竞争,对自身核心能力的重新定位。知识服务关注用户知识问题的解决,关注知识价值的增值,关注知识的创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力在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本文以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为切入点,从丰富与完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层面,研究探索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能力评价应用与能力建设的可行性策略。在综述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问题仍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与研究范围。在借鉴与引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知识服务能力形成机制、知识服务能力构成与结构,以及知识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利用专家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典型的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以准确定位目前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现状,最后本文针对评价结果与目前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体系,并提出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培育、提升与拓展以及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

徐倩[10](2009)在《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农业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化信息服务的迅猛发展,用户获取信息和相关服务的方式以及信息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价值,在继续发挥国家文献战略资源保障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信息用户群体的个性化、知识化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是亟待认真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介绍了信息服务模式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影响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总结了当前的信息服务模式并指出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在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信息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时期国家农业图书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并进行了信息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最后对信息服务模式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建议。本论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每个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内部环境是直接与信息服务业务工作相关的要素,包括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业务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用户环境、合作环境和竞争环境。二、国家农业图书馆当前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传统到馆文献服务模式和基于国家农业图书馆科技文献与信息服务平台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服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国家农业图馆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着不足,这与国家农业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进程是脱节的。三、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用户主要分为五类群体: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管理决策者和经营者、农业技术开发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和学生群体,每类群体在利用信息服务的目的和对信息及服务的需求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的结构也将越来越复杂。农民作为一个很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图书馆应对他们的需求给予重视并在信息内容和服务手段上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化服务。四、提出国家农业图书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功能和结构;提出构建该模式的逐级推进策略和构建过程策略,并据此构建了开放一体化的文献信息自助服务模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以及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的三个子模式。这三个子模式所实现的功能是逐级深入的,分别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无差别共享和无障碍获取,基于个人信息环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及面向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功能,充分体现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理念和要求,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自主化、个性化和知识化的集成化服务。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对国家农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进而对信息服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学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学者化(论文提纲范文)

(1)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子野的编辑出版生涯
    第一节 一介学徒登泰斗:王子野的多重身份
        一、博览群书,功底深厚的学者
        二、孜孜不倦,着作等身的译者
        三、视野阔大,心系作者的编者
        四、鉴赏独到,尊重文本的评者
    第二节 六十余载勤编辑:王子野的活动历程
        一、自学成家,开启编辑出版生涯(1930年-1936年)
        二、精深钻研,投身编辑出版革命(1937年-1949年)
        三、精益求精,指导编辑出版工作(1950年-1966年)
        四、宁折不屈,尽显出版责任担当(1967年-1977年)
        五、老而弥坚,心系国家出版事业(1978年-1994年)
    第三节 功垂竹帛系出版:王子野的主要成就
        一、奠定《新华月报》编辑宗旨与风格
        二、树立人民出版社的优良社风
        三、参与大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四、编纂《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丛书
第二章 王子野的编辑思想
    第一节 编辑视野观
        一、高举“编辑大有作为”旗帜
        二、坚持“一分为二”的编辑求真观
        三、力倡编辑读书风气
    第二节 编辑选题观
        一、推陈出新,促进书刊共荣
        二、计划为先,优化图书选题
        三、克服“书荒”,提升再版价值
    第三节 编辑素养论
        一、立场坚定的政治素养
        二、编才三长的知识结构
        三、终身学习的业务能力
        四、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
第三章 王子野的出版管理
    第一节 “一切为了好书”的规划管理
        一、坚守出版的导向性
        二、注重出书的优质性
        三、强调规划的实用性
    第二节 “从我做起从严抓起”的组织管理
        一、严谨垂范的工作分享
        二、科学严密的出版制度
    第三节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
        一、既“红”又“专”的人才培养
        二、赋能与激励兼并的管理模式
第四章 王子野的出版风格
    第一节 求实:出版宣传与革命实践高度融合
        一、提倡“出版学”研究
        二、坚守“双效”出版价值
        三、肩负政治书籍出版使命
    第二节 求美:注重书籍装帧与艺术审美功能
        一、书评题字彰显审美特质
        二、装帧设计点化整体构思
        三、个性特色彰显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求精:坚守出版法度与自主灵动相协调
        一、固学之本,图文之新
        二、皓首穷经,寻求善本
        三、立足本土,放眼国际
第五章 王子野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坚持走“学者化”编辑之路
        一、构建博中求专的知识结构
        二、炼就慧眼识金的感知能力
        三、持有虚怀若谷的编辑修养
    第二节 为作者群注入人文情怀
        一、爱才惜才,重视青年作家的培养
        二、伯乐相马,提倡兼容并包的作者观
        三、以书会友,增进编作的互动交往
    第三节 提升内容服务的读者意识
        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二、心怀读者,服务至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2)编辑家吴道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点
        一、研究现状
        二、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吴道弘及其编辑活动
    第一节 吴道弘的个人经历
        一、书香相伴的求学之路
        二、鞠躬尽瘁的编辑生涯
        三、勤耕不辍的文学人生
    第二节 吴道弘的编辑活动
        一、三联书店编校一体(1950年)
        二、人民出版社编发马列主义图书(1951-1978)
        三、投身编辑出版学领域图书编辑工作(1979-1995)
        四、主持期刊《出版史料》(1996-2012)
    第三节 吴道弘编辑工作特点
        一、专于中外文史图书出版
        二、“学”编共进
        三、在学术研究中挖掘选题
第二章 吴道弘的编辑理念
    第一节 编辑应入学者流的编辑观念
        一、编辑是业务和学识兼备的角色
        二、编辑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编辑要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第二节 崇实重教讲究自学的编辑人才培养观
        一、发挥出版教育基础性作用
        二、明确在职培训是重要途径
        三、编辑自我培养是普遍路径
    第三节 亦师亦友亦诤亦谏的作者观
        一、尊重作者原稿不为改稿而改
        二、关心作者生活鼓励作者创作
        三、团结新老作者建设作者队伍
    第四节 以书为本因地制宜的书刊宣传观
        一、善用图书评论为图书代言
        二、利用作者光环为书刊增色
        三、丰富图书封底为书免费宣传
第三章 吴道弘书评活动对编辑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吴道弘的书评成就
        一、构建书评的基本理论体系
        二、阐述书评社会文化的关系
        三、总结书评写作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 吴道弘书评活动铸造编辑特质
        一、书评写作和编辑业务必有交集
        二、职业敏感和书评视角自觉契合
        三、书评对象和编辑领域高度关联
    第三节 吴道弘书评活动彰显编辑理念
        一、形式与内容契合的装帧意识
        二、关注编辑学研究的学者意识
        三、评书兼顾论其人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 吴道弘编辑活动和编辑理念的启示
    第一节 坚持编研结合推动编辑学发展
        一、以学为要是编辑自我发展的路径
        二、以业为本是编辑专业能力的立点
    第二节 重视图书宣传提升编辑服务
        一、编辑服务是永恒职能
        二、编辑宣传为图书服务
    第三节 精于编辑写作提升编辑品位
        一、编辑写作增强编辑工作能力
        二、编辑写作提升编辑文化品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3)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会议特邀报告
    2.1 竞跑阶段的创新情报研究
    2.2 科技情报工作的场景延伸
    2.3 新时代情报学教育的使命和定位
    2.4 情报与智库研究
    2.5 技术与数据双重驱动下的新时代情报学
3 会议专题报告
    3.1 聚焦被动采纳行为:论ICT的正外部性
    3.2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情报用户需求探测
    3.3 在线健康信息的信息源选择与可信度研究
    3.4 政府应急联动的大数据治理
4 圆桌论坛
    4.1 圆桌论坛一
    4.2 圆桌论坛二
    4.3 圆桌论坛三
5 青年论坛
    5.1 情报学的方法创新与应用
    5.2 情报研究与信息行为
    5.3 情报服务与信息社会
        (1)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
        (2)信息治理。
        (3)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5.4 情报工作与情报事业发展
        (1)科学数据管理。
        (2)情报供给侧改革。
        (3)知识服务优化改革。
        (4)竞争情报服务。
    5.5 情报学学科建设
    5.6 情报学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

(4)“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的边界、方法、规范与建构
    1.1 图书馆学:从软科学走向硬科学
    1.2 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百家争鸣
    1.3 图书馆功能没有“颠覆性”改变,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规范与创新迫在眉睫
    1.4 图书馆标准规范应该紧跟国际趋势
    1.5 中国图书馆学可以引领其它学科、引领学术
2 图书馆学教育与教育研究
    2.1“双一流”背景下的图书情报教育应该不忘初心
    2.2 阅读推广理论体系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合理合法性问题
    2.3 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要强调时间维度的传承与空间维度的融合
    2.4 人工智能和数字人文浪潮下更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2.5 图书馆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是偶然, 更是必然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馆员能力建设
    3.1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要点是宣传与嵌入
    3.2 创新图书馆服务是解决大学生群体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开展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价, 要讲好图书馆故事
    3.4 新时期图书馆的主要矛盾为信息化快速发展与馆员职业能力滞后之间的矛盾, 解决策略为模块化培养
    3.5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的能力培养要不失根本、不忘初心
4 图书馆的未来
    4.1 图书馆可以在国民健康促进中发挥作用
    4.2 提高图书馆效能应当建设数据驱动的图书馆系统
    4.3 基于关键词谱的学者评价和学科评估是目录学应用的可行方向之一
    4.4 人工智能是图书馆的收割机
5《大学图书馆学报》发展情况与会议总结

(5)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 Words
绪论西南联大、“鲁艺”与中国新文学史
    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
    二、已有研究成果回溯与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下的艰难起步
    第二节 冲突渗透中的思想指引
    第三节 矛盾交融中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 救亡强音中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抗战救亡话语的出场与沸腾
    第二节 西南联大:群体呼号中的个体诘问
    第三节 “鲁艺”:个体认同后的群体“聚焦”
    第四节 个体与群体的纠结
第三章 现实观照中的思想启蒙
    第一节 西南联大:批判现实的延续
    第二节 “鲁艺”:歌颂与批判的交响
    第三节 启蒙、革命与农民书写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改造
第四章 生命存在与人性深度的探询
    第一节 生命存在:诗性品格、救世情怀的对立与对话
    第二节 救亡、革命、爱情、自我多重碰撞中的人性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体式探索与语言风貌
    第一节 战争不同阶段的文体选择与语言风貌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院派的文体实验与“新文言”风貌
    第三节 “鲁艺”:民族形式的新变与革命白话的兴起
第六章 外国文学资源的移植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西南联大的盛行
    第二节 苏联文学对“鲁艺”的吸引
    第三节 “亲欧美”与“亲苏俄”的价值取向
第七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生成与建构
    第一节 “社会场域”的导向与文学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赓续与文学观念的再认
    第三节 主体定位的选择与文学价值的追求
第八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及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不同维度下的文学创作路径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
    第三节 多样现代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四节 两种文学样态的文学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结语 话语讲述的时代和讲述话语的时代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传统
        1.1.2 地理学译着出版的长远历史
        1.1.3 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原因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地理学译着的概念界定及检索途径
        1.3.1 地理学译着的概念界定
        1.3.2 地理学译着的检索途径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副文本理论
        1.6.2 共同体理论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1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1.1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数量分析
        2.1.2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2.1.3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机构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2.1.4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兴起的原因
        2.1.5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意义
    2.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2.1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编辑部门
        2.2.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2.2.3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机构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2.2.4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副文本的特征和用意
        2.2.5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编辑部门
        3.1.1 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的沿革
        3.1.2 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人员构成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2.1 改革开放前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2.2 改革开放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社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特点
        3.4.1 地理学译着多为内部发行
        3.4.2 地理学译着以集体翻译为主
        3.4.3 地理学译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第四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流通与影响
    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丛书收录情况
        4.1.1 商务印书馆丛书出版概况
        4.1.2 《万有文库》中的地理学译着
        4.1.3 《汉译世界名着》及《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1.4 地理学专业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1.5 其他综合性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版本变迁
        4.2.1 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四种情形
        4.2.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原因
    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市场销售状况
        4.3.1 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次数
        4.3.2 地理学译着的销售比率
    4.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影响力
        4.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和丛书收录情况
        4.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被引用情况
        4.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书评情况
        4.4.4 对商务印书馆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的分析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着者、译者、读者群体
    5.1 地理学译着的着者群体
        5.1.1 晚清民国时期的地理学译着作者
        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理学译着作者
    5.2 地理学译着的译者群体
        5.2.1 商务印书馆编者担任译者
        5.2.2 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学缘的译者
        5.2.3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学缘的译者
        5.2.4 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学缘之外的译者
    5.3 地理学译着的读者群体
    5.4 着者与译者、编者、学者之间的交流
        5.4.1 着者与译者的交流
        5.4.2 译者与编者的交流
        5.4.3 译者与学者的交流
    5.5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
        5.5.1 地理学共同体
        5.5.2 商务印书馆促成了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
        5.5.3 商务印书馆和地理学共同体的认同和交流
第六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学术发展
    6.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学科特征
        6.1.1 地理学分支学科译着数量概观
        6.1.2 区域地理译着
        6.1.3 人文地理译着
        6.1.4 自然地理译着
        6.1.5 经济地理译着
        6.1.6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译着
        6.1.7 游记类译着
        6.1.8 地理学史译着
        6.1.9 技术地理译着
    6.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国别特征
    6.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时间特征
    6.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与地理学学术发展
        6.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选题立足于学科发展需要
        6.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呈现了西方地理学的学术成果
        6.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推进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
        6.4.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时间间隔体现了中外地理学的交融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贡献
        7.1.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启示
    7.2 研究贡献与展望
        7.2.1 研究贡献
        7.2.2 研究局限
        7.2.3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统计表(1897-2012)
附录二: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国内外出版时间间隔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编辑家戴文葆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戴文葆的编辑活动
    第一节 报刊编辑时期(1938~1951)
    第二节 初涉图书出版(1951~1958)
    第三节 廿年“员外郎”(1958~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8)
    第五节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编辑逻辑
第二章 戴文葆的编辑史观
    第一节 文化传承:编辑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以人为木:编辑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
    第三节 体例创新:编辑创造力的外在表征
    第四节 贯通古今: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
第三章 戴文葆的编辑思想
    第一节 “编辑”:编辑学的核心范畴
    第二节 编辑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三节 学者化:编辑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 以质传世:编辑主体的价值超越
    第五节 两个效益:出版改革与未来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知识服务研究概况
3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3.2 知识服务概念及特征
        3.2.1 知识服务概念
        3.2.2 知识服务特征
    3.3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区别与联系
    3.4 知识服务运营模式、应用技术、实施策略
        3.4.1 知识服务运营模式
        3.4.2 知识服务应用技术
        3.4.3 知识服务实施策略
    3.5 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趋势
4 知识服务研究之不足及建议
5 结语

(9)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述评
    1.4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服务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相关理论研究
    2.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2.1.1 图书馆知识服务
        2.1.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2.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
        2.2.1 能力的界定
        2.2.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界定
        2.2.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特点
    2.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形成机制
        2.3.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内生机制
        2.3.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外生机制
    2.4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结构
        2.4.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构成
        2.4.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结构模型
        2.4.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层次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获取能力
        3.1.1 数字图书馆知识获取能力界定
        3.1.2 数字图书馆知识获取流程
        3.1.3 用户知识需求获取能力
        3.1.4 知识资源获取能力
        3.1.5 数字图书馆知识获取能力影响因素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能力
        3.2.1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能力界定
        3.2.2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流程
        3.2.3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能力分析
        3.2.4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能力影响因素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能力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能力界定
        3.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流程
        3.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能力分析
        3.3.4 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能力影响因素
    3.4 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能力
        3.4.1 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能力界定
        3.4.2 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能力分析
        3.4.3 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能力影响因素
    3.5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构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概述
        4.1.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的目的
        4.1.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的内容
        4.1.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的意义
        4.1.4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概述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应用研究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5.1.2 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
    5.2 数据分析
        5.2.1 数据收集
        5.2.2 数据分析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6.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体系
        6.2.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的本质
        6.2.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体系构建
    6.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策略
        6.3.1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培育
        6.3.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
        6.3.3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拓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重点
第二章 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概述
    2.1 信息服务模式基本理论
        2.1.1 信息服务基本模式
        2.1.2 信息服务生成模式
    2.2 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研究
        2.2.1 传统信息服务模式
        2.2.2 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2.2.3 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2.3 复合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2.3.1 复合图书馆的定义
        2.3.2 复合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第三章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环境及服务模式分析
    3.1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概述
        3.1.1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资源
        3.1.2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
    3.2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环境分析
        3.2.1 内部环境及其影响
        3.2.2 外部环境及其影响
    3.3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现状
        3.3.1 基于馆藏资源的传统文献服务模式
        3.3.2 集成化信息服务模式
    3.4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存在的不足
        3.4.1 学科知识服务层次需要加深
        3.4.2 图书馆与用户间缺乏交流与互动机制
        3.4.3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与培训工作需要加强
        3.4.4 个性化服务未深入开展
        3.4.5 实时数字参考咨询业务发展缓慢
第四章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4.1 国家农业图书馆用户结构分析
    4.2 国家农业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4.2.1 农业科研人员
        4.2.2 农业管理决策者和经营者
        4.2.3 农业技术开发人员
        4.2.4 农业推广人员
        4.2.5 学生群体
    4.3 用户信息行为变化趋势
        4.3.1 信息获取行为发生变化
        4.3.2 信息利用行为发生变化
        4.3.3 学术信息交流方式发生变化
第五章 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构建
    5.1 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5.1.1 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目标
        5.1.2 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功能
        5.1.3 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结构
    5.2 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策略
        5.2.1 逐级推进策略
        5.2.2 构建过程策略
    5.3 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的原则
    5.4 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构建
        5.4.1 开放式一体化的文献信息自助服务模式
        5.4.2 基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5.4.3 基于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知识服务模式
    5.5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评价研究
        5.5.1 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理论
        5.5.2 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方法
        5.5.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5.4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5.5 评价数据收集方式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实施建议
        6.2.1 创新服务理念
        6.2.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
        6.2.3 加强用户管理
        6.2.4 扩大合作共享
        6.2.5 业务流程重组
        6.2.6 发展信息技术
        6.2.7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学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D]. 曹必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编辑家吴道弘研究[D]. 尹京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纪要[J]. 冯昌扬,单思远,肖海清,李梓奇,朱泽,胡春,梁远亮,刁斐. 图书情报知识, 2020(02)
  • [4]“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J]. 陈有志,郑章飞,刘平,郭超,宋小华,张婷.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03)
  • [5]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D]. 施新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6]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D]. 肖超. 南京大学, 2014(07)
  • [7]编辑家戴文葆论略[D]. 黄俊剑.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8]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J]. 张宏武. 图书馆学研究, 2012(18)
  • [9]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刘佳. 吉林大学, 2010(08)
  • [10]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徐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标签:;  ;  ;  ;  ;  

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的学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