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采前及采后的生理生化研究

莲藕采前及采后的生理生化研究

许金蓉[1]2004年在《莲藕采前及采后的生理生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鄂莲系列莲藕为材料,对不同品种莲藕采前及采后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12个品种的莲藕的总酚,儿茶素和黄酮的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 以鄂莲系列莲藕为材料,将洗净后莲藕置于15℃的条件下,进行了莲藕的采后生理研究。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莲藕表皮和肉质的白度逐渐下降;水分含量不断下降;腐烂率增加;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乙醇含量逐渐增加;还原糖含量缓慢上升;蛋白质含量在采后的前期变化不大,后来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力逐渐下降;多酚氧化酶活力先下降后上升;果胶酶活力逐渐增加。五种不同品种的莲藕在贮藏过程中,莲藕白度的变化与还原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变化相关性比较好。 对鄂莲一号,鄂莲二号,鄂莲叁号,鄂莲四号,鄂莲五号等5个不同品种的莲藕进行采后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发现在不同的生长期,莲藕的PPO活性先迅速上升,后来呈下降趋势;果胶酶活性先下降后上升;过氧化氢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总酚含量和水分含量都呈下降的趋势。在同一生长期,同一品种莲藕不同部位的PPO,过氧化氢酶和果胶酶的活性都不相同。 对鄂莲一号,鄂莲二号,鄂莲叁号,鄂莲四号,鄂莲五号,鄂杂一号,鄂杂二号,鄂杂叁号,太空3号,新一,9217,4—31,4—2等品种进行了酚类物质分析发现: 对一株莲来说,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不一样。荷叶中总酚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总酚含量排序为荷叶>荷花>荷梗>地下茎。品种的不同其叶子总酚含量不同,叶子的大小所含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荷梗和荷梗大小不同总酚的含量相差都不显着。不同品种荷花和荷花是否开花总酚的含量相差不显着。地下茎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不一样。藕节中总酚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地下茎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为藕节>藕尾>藕头>藕中。 儿茶素含量在一株莲中,不同部位的含量不一样。荷叶中儿茶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儿茶素含量排序为荷叶>地下茎>荷梗。不同品种莲的儿茶素含量差异显着,叶子的大小不同儿茶素含量差异明显。荷梗的大小不同儿茶素含量差异不明显。对一支地下茎来说,藕节中儿茶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不同部位的儿茶素含量为藕节>藕尾>藕头>藕中。华沪农业才学2004窟硕全弱砂条兰找必玻戈J 同样,一株莲中各个不同部位的黄酮含量也有差异。荷叶中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不同部位的黄酮含量排序为荷叶>荷花>荷梗>地下茎。荷叶中黄酮含量是荷梗中含量的5一8倍左右,是地下茎含量的40一50倍左右。荷梗中黄酮的含量也比地下茎中黄酮含量多的多。品种不同荷叶的黄酮含量差异不显着,叶子的大小不同黄酮含量差异明显。不同叶子中黄酮含量为中叶最多,小叶的含量最少。品种和荷梗大小不同黄酮含量差异不显着。对一支地下茎来说,各个不同部位的黄酮含量不一样。藕节中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其不同部位的黄酮含量排序为藕节>藕尾>藕中>藕头。

仇立亚[2]2008年在《莲藕褐变生理及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莲藕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其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广阔。莲藕采后耐贮藏性差,褐变、衰老和腐败变质导致莲藕制品的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降低,制约着我国莲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以宝应莲藕为试验材料,围绕莲藕采后褐变生理、酶促褐变特性及其加工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以期为莲藕采后贮藏和加工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动态跟踪测定莲藕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呼吸强度、PPO活性、褐变度和水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莲藕采后贮藏期间,褐变度和PPO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还原糖含量在不同温度下变化差异明显。与室温贮藏相比,冷藏条件下的莲藕褐变度和PPO活性较低,而可溶性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较高。室温和冷藏贮藏下莲藕的呼吸强度高峰分别出现在采后的第4 d和第15 d。莲藕褐变度与PPO活性之间、还原糖含量与呼吸强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2、对莲藕样品进行预处理,切分后加入磷酸缓冲液于低温(4℃)下匀浆、离心,获得的粗酶液经初步纯化,即经过丙酮沉淀、硫酸铵盐析和透析后,获得了纯化倍数为5.6倍的PPO酶液。对分离得到的PPO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得到粗酶和初步纯化PPO的分子量分别为25.1 kDa和21.9 kDa;该PPO的最适pH值为5.4,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为6.0~7.0以及40℃以下,酶的稳定性较好;以儿茶酚为底物进行研究得出最适反应条件下Km值和Vmax值分别为15.08 mmol/L和49.02×103 U/min。3、鲜切莲藕进行保鲜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以单一抗氧化剂处理鲜切莲藕, PA和SDA的褐变抑制效果较好,并且PA、CA、AA和SDA对莲藕褐变抑制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2%、0.3%、0.1%和0.3%;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的复合抗氧化剂最佳组合为:0.1%PA +0.2%CA +0.1%AA+ 0.2%SDA。4、针对水煮莲藕的关键工艺流程,研究护色剂、硬化剂对水煮莲藕褐变及品质的影响,发现各护色剂最佳浓度及抑制作用顺序为: 0.25%EDTA> 0.5%CA>0.2%Vc>0.5%六偏磷酸钠;正交试验结果显示0.5%CA+ 0.1%Vc+ 0.2%EDTA这一抑制剂组合对莲藕的褐变抑制效果最佳;配合0.1%氯化钙硬化剂保脆,水煮莲藕品质显着优于对照组。5、选取水分活度(Aw)、酸度(pH值)以及氧化还原电势(Eh)作为可利用的栅栏因子,通过盐度、酸度和热力杀菌的交互作用,降低热力杀菌强度,既有效地解决高温杀菌造成的组织软烂和品质下降问题,也能使产品达到无菌标准的要求,且延长了产品的货架期。在莲藕食品加工中,选用3.5%的盐浓度,用柠檬酸将汤汁调至pH4.3,在90℃条件下杀菌10 min,处理后的莲藕样品在(37±2)℃恒温条件贮藏28 d无胀袋现象,在(15±2)℃恒温条件下可贮藏180 d以上。

刘翠云[3]2009年在《气调包装莲藕及其胀袋原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以莲藕为原料,在低温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气体对其进行气调包装保鲜,分析莲藕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用不同浓度的CO、CO_2气体,以及不同浓度配比的CO_2/O_2对其进行气调包装,并且针对气调包装莲藕中产生的胀袋现象的原因,从微生物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用CO气调包装莲藕时,浓度为8%CO时,可以较好的抑制PPO酶活,减缓了莲藕表皮的褐变速度,表皮的白度L值由68.64降低到53.73;同时抑制了莲藕的呼吸作用,呼吸强度由62.81 mgCO_2/kg·h降到5.75 mgCO_2/kg·h。还原糖的上升趋势很明显,其含量由0.50μg上升到1.95μg。莲藕在贮藏期间,其PPO酶活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30%CO_2的PPO酶活下降最快,与白度的变化是相对应的,综合其它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得出30%CO_2气调保鲜莲藕的效果最好。用5%CO_2/3%O_2来气调保鲜莲藕时,PPO酶活与肉质白度L值、藕皮白度L值均是负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000。综合其它各项指标的变化,得出5%CO_2/3%O_2的保鲜效果较好。其次,研究了气调包装条件下,造成胀袋的原因—微生物。从胀袋的气调包装莲藕中分离得到了4株细菌,9株酵母。利用反证法确认使其胀袋的微生物—6株酵母。并通过不同的抑制剂对6株酵母进行抑制,结果表明:对于酵母A,酵母B,酵母C和酵母G,抑制效果最好的均是0.10%的山梨酸钾;酵母D和酵母H,抑制效果最好的则是0.10%的苯甲酸钠。

项丽霞[4]2006年在《热处理、半胱氨酸、赤霉素、真空处理对莲藕品质及表皮褐变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以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Lotus Root)为材料,采用热处理、半胱氨酸(L-cys)、赤霉素(GA_3)以及真空包装处理莲藕,研究了热处理、L-cys和GA_3处理对莲藕的贮藏品质和莲藕表皮褐变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真空处理对采后莲藕的贮藏品质和表皮抗氧化系统影响。研究结果为莲藕采后保鲜品质和控制表皮褐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条件。 莲藕采后分别用35℃、45℃、60℃热空气处理30min,用聚乙烯膜包装后,于4℃±1℃,85%-95%RH环境贮藏。结果表明,45℃热处理优于其它热处理,较好的降低了莲藕表皮褐变,延缓了表皮过氧化氢酶(CAT)的下降,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莲藕采后分别用0.1g/L、0.5g/L、1g/L的L-cys溶液处理后,用聚乙烯膜包装后,于4℃±1℃,85%-95%RH环境贮藏。结果表明,0.5g/L的L-cys较好的抑制了莲藕表皮的褐变,延缓了表皮CAT活性的下降,抑制了莲藕表皮POD、PPO活性。 莲藕采后用0.02g/L,0.1g/L,0.5g/L GA_3溶液结合负压(0.05MPa)渗透处理,用聚乙烯膜包装后,于4℃±1℃,85%-95%RH环境贮藏。结果显示,GA_3处理显着的延缓了采后莲藕的衰老,抑制了莲藕的呼吸强度,其中0.1g/L和0.5g/L GA_3都较好的抑制了莲藕表皮褐变。 采后莲藕用0.5g/L的L-cys和0.1g/L的GA_3混合溶液负压渗透处理,分别用薄聚乙烯袋、厚袋、尼龙袋和铝箔袋真空包装,在4℃±1℃、85%-95%RH环境中贮藏。结果表明,用尼龙和铝箔包装真空处理莲藕,显着抑制了莲藕的呼吸强度,延缓了莲藕体内抗坏血酸(AsA)含量的下降、相对电导率的增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对莲藕表皮褐变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但对可溶性固物(SSC)含量影响不明显。尼龙袋与铝箔袋包装还明显提高了莲藕表皮谷胱甘肽(GSH)含量,延缓了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显着抑制了POD和PPO活性,显着延缓了莲藕总酚含量的下降。

罗海莉[5]2011年在《莲藕贮藏期病害微生物研究及涂膜保鲜》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0-10℃贮藏的莲藕为研究对象,对贮期出现病害的莲藕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选择致病性较强的菌,从细胞壁降解酶方面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再分别从活体内和活体外研究了多菌灵和扑海因两种杀菌剂及空气电离气臭氧与负离子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了海藻酸钠膜的性质、海藻酸钠及其与蜂蜡复合涂膜对莲藕的保鲜效果,壳聚糖及其与纳米SiOx对莲藕的涂膜保鲜效果,壳聚糖涂膜结合酒精熏蒸对莲藕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组织分离法和直接挑取法、组织浸液划线法分别对贮藏期患病莲藕的病原真菌与细菌进行分离,分离到9种真菌和5种细菌,经回接发现9种真菌均致病,而细菌只有1种致病。再通过形态学初步鉴定,确定9种真菌有3种分别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和芽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其它6种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其中一株可产生红色素的镰刀菌其致病能力最强;经VITEK系统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病原细菌为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baumannii)。2.选择致病性最强的产红色素的镰刀菌,通过测定活体外和活体内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GM)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x)两种细胞壁降解酶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在活体外,PMG活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到基本不变,而Cx活性则缓慢持续增加,即在前期主要是PMG起作用,后期则主要是Cx起作用;在活体内,接菌的莲藕PMG和Cx活性显着高于未接菌的藕(P<0.05),说明PGM和Cx这两种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致病因子。3.从活体外和活体内研究了多菌灵和扑海因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活体外多菌灵能较好的抑制镰刀菌生长,对M5的抑制率为98.1%,对M4、M6、M7、M8、M9的抑制率均可达到100%;扑海因对交链孢霉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为97.4%;将两者复配后有增效作用,除了对青霉不能完全抑制,抑制率只有61.8%外,对镰刀菌、交链孢霉、芽枝孢霉皆可完全抑制,抑菌率达到100%。活体内两者复合再结合壳聚糖涂膜可抑制微生物的侵染与莲藕腐烂,特别在莲藕贮藏中后期,效果较显着。4.用空气电离生成气臭氧和负离子分别处理接种在培养基和莲藕上的病原菌,研究两者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活体外,臭氧和负离子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增强,臭氧60min时的抑菌率比30min时提高了约2倍,而负离子则提高了2.42倍;在活体内,臭氧和负离子处理均可以抑制莲藕向组织内部腐烂,但对于病原菌在莲藕表面的扩展,臭氧没有起到抑制作用,相反有促进作用。5.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所成膜的性质,从莲藕失重率、L值和呼吸强度等指标的变化研究了海藻酸钠膜和蜂蜡/海藻酸钠复合膜对莲藕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越高,膜厚度越大,透光率越低,而海藻酸钠涂膜,蜂蜡/海藻酸钠复合膜均对莲藕的保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涂膜处理可以抑制莲藕水分的流失、呼吸作用、糖的消耗以及硬度的下降,但对莲藕的L值和PPO活性变化作用不是很明显,甚至出现副作用。6.配制了壳聚糖、壳聚糖/纳米SiOx和壳聚糖/纳米SiOx/氯化亚锡叁种涂膜液,对莲藕进行了涂膜,以不涂膜莲藕为对照,置于0-10℃贮藏,研究了壳聚糖及其复合膜对莲藕贮藏保鲜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SiOx组效果最好,有效地抑制了莲藕采后呼吸、失重、糖物质消耗、PPO活性升高、颜色变暗及硬度下降,而壳聚糖/纳米SiOx膜中添加氯化亚锡并不能对莲藕保鲜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7.1.5%壳聚糖+0.5%SiOx+1%甘油的涂膜液涂膜处理莲藕后,置于0-10℃冰箱内,以95%酒精持续熏蒸15天,研究涂膜和酒精熏蒸共同作用下对莲藕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酒精熏蒸可以完全阻止微生物的侵染,有效抑制莲藕呼吸,但经其处理的莲藕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较高,表皮亮度较低,颜色较暗。

王秀娟[6]2015年在《交变磁场对内蒙古河套蜜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河套蜜瓜是内蒙古河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已受到区内外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其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收之后很容易发生腐烂变质,因而不易贮藏,限制了其大规模性的生产。因此,河套蜜瓜的保鲜技术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所研究出来的保鲜技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其保鲜。交变磁场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作为保鲜技术的应用却较少。同时由于磁场处理具有简单易行,无毒无害,对环境污染小,没有化学残留等优点,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作为植物细胞膜中水解磷脂的主要酶类,不仅对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等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在细胞信号转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PLD的抗逆特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不同强度及时间的磁场对内蒙古河套蜜瓜进行处理,测定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确定磁场处理的最佳强度和时间,为应用于其它果蔬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河套蜜瓜在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后PL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磁场处理的保鲜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强度的交变磁场对内蒙古河套蜜瓜进行处理,得出磁场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其腐烂率、失重率及呼吸强度,使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平缓,同时对延缓果实软化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尤以180V的磁场强度为最佳,此时河套蜜瓜的保鲜效果最好。(2)采用不同时间的交变磁场对内蒙古河套蜜瓜进行处理,得出磁场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其腐烂率、呼吸强度及膜渗透率,使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平缓,同时对延缓果实软化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尤以磁场处理15min的效果最佳,此时河套蜜瓜的保鲜效果最好。(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得出当磁场处理时间为15min时,河套蜜瓜PLD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最低,此时河套蜜瓜的保鲜效果最好。综上所述,使用180V的交变磁场,对河套蜜瓜处理15min时,河套蜜瓜的保鲜效果最好。

叶枝荣[7]2008年在《莲藕茎、叶生长特性及调控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是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许多特征,原产于印度和中国,目前在中国、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普遍种植。莲藕产品鲜藕、藕粉和莲籽是公认的滋补食品,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质营养元素,是我国优良的特色蔬菜和副食佳品,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莲藕产品的大量迅速开发,莲藕出口创汇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蔬菜种类之一。莲藕叶片有广泛的用途,其自身除可作为简易包装材料,还可作为饲料,而且莲藕叶片内富含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其减肥降脂、降压等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新型莲藕叶片产品如:荷叶提取物、荷叶茶和荷叶饮料等相继走向市场。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莲藕叶片的需求将迅速增加,然而,目前生产上尚无专用的叶用型品种,因此,收集相关莲藕资源,开展莲藕叶片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筛选多叶类型莲藕资源,探索摘顶芽、施氮肥等措施调节莲藕叶片生长和摘叶对莲藕根状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开展叶片专用莲藕新品种的选育、指导叶用莲藕生产和摘叶技术的选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试验在收集相关莲藕资源基础上,开展莲藕叶片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筛选多叶类莲藕资源,探索摘顶芽、施氮肥等措施调节莲藕叶片生长和摘叶对莲藕根状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莲藕叶片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选用11个莲藕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莲藕品种间叶片生长特性。结果表明:Y0503的叶片数量最多,干叶片总重量最重;鄂莲1号的叶片纵径、横径、叶片鲜重和干重均最大;美人红叶片的干物质含量最高。2.摘除顶芽对莲藕叶片生长、根状茎产量及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选用5个莲藕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摘除莲藕主莲鞭顶芽后叶片数量、根状茎数量、产量、平均单支根状茎重量以及莲藕根状茎中蔗糖、可溶性总糖、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变化。结果表明:摘除顶芽后,叶片数量、根状茎数量、莲藕产量均有增加,根状茎平均重量降低。蔗糖、可溶性总糖、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上升,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变大,直链淀粉含量下降。3.摘叶对莲藕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莲藕摘叶对根状茎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鄂莲1号和鄂莲4号10月5日摘叶20%和40%时,根状茎产量增加,其余处理产量均减少。摘叶后根状茎蔗糖、可溶性总糖、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均降低,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值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莲藕在8月摘叶时,根状茎淀粉峰值粘度、崩解值下降,冷胶粘度、消减值上升;9月15日和10月15日摘叶,峰值粘度、崩解值上升,冷胶粘度、消减值下降。4.施氮对莲藕叶片生长及根状茎品质的影响研究不同时期施氮对莲藕叶片生长以及根状茎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日施尿素时,各品种莲藕叶片数量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7月20日施尿素时,Y0503叶片数量较6月20日增加明显,而施肥时期对美人红和苏州花藕的叶片数量则无明显影响。3莲藕品种根状茎产量均是以7月20日尿素施用量为40kg/667m~2时最高,6月20日尿素施用量为60kg/667m~2时最低。莲藕根状茎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以及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均是7月20日尿素施用量为60kg/667m~2时最高;蔗糖含量6月20日尿素施用量为60kg/667m~2时最高。6月20日施尿素时,莲藕根状茎淀粉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均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7月20日施尿素时,各处理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均在尿素施用量为60 kg/667m~2时最高,冷胶粘度在尿素施用量为20kg/667m~2时最低。

姜丽[8]2010年在《不同保鲜处理对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POD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 D.C)富含多种纤维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蛋白质、花色苷、黄酮类物质和挥发油等,是药食同源的特色蔬菜。因其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健效果,受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喜爱。紫背天葵蒸腾和呼吸作用旺盛,贮藏过程中感官和食用品质下降迅速,营养物质流失严重,增加了损失率。前期研究结果表明,0℃条件下紫背天葵没有冷害症状,表明其对贮藏低温不敏感且0℃适合紫背天葵的保鲜贮藏。本试验研究了采后植酸、1-MCP单独处理、纳米材料与气调相结合对贮藏期间紫背天葵采后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变化及POD的酶学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植酸处理对冷藏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0,0.1 mM,0.5 mM和1.0 mM浓度的植酸处理对冷藏(0℃)期间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0.5 mM植酸处理有效抑制了贮藏期间紫背天葵的腐烂指数和细胞膜渗透率的上升,显着保留了叶绿素、花青素、游离酚、总酚、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较好地保持了紫背天葵的色泽和品质;呼吸强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差值最大可达54mgCO2kg-1·h-1;保持了较高的FP和TP含量;PPO活性为对照的84.5%,SOD和POD活性为对照的1.1倍和1.2倍,保持了较高的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抑制了O2-含量的增加/积累。所有植酸处理中,0.5m M PA对于紫背天葵保鲜效果最好,延长贮藏期至15天;但1.0 mMPA处理使紫背天葵产生了灼烧现象。相关性分析显示,O2-与POD和SOD均呈负相关(P<0.05),表明植酸处理可推迟紫背天葵的衰老,有利于保鲜期的延长。2.1-MCP处理对冷藏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分别以0,0.25 ppm,0.50 ppm和1.00 ppm浓度的1-MCP处理紫背天葵0,6h,12h和24 h研究冷藏期间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生化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MCP处理浓度和时间对紫背天葵腐烂指数有显着作用,提高1-MCP处理浓度和时间,可以减少腐烂的发生,0.50 ppm与1.00 ppm处理组差异不显着,24 h处理较12h加速了紫背天葵组织的崩溃;1-MCP处理的所有浓度和时间,均对紫背天葵呼吸强度有抑制效率,以中高等剂量和时间的处理效果良好,但12h与24 h、0.50 ppm与1.00 ppm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1-MCP处理可显着抑制紫背天葵叶绿素和花青素的降解,使其保持较好的色泽和感官品质;1-MCP可显着延缓贮藏期间紫背天葵还原糖、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减少,可减少MDA和O2-的生成与积累,保持较高的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降低细胞膜渗透率,保持较好的细胞膜完整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时问条件下,0.50 ppm处理效果最优;相同处理浓度条件下,12h处理效果最优;综合所有试验结果,紫背天葵保鲜的最适处理条件为0.50ppm 1-MCP处理12h。3.气调结合纳米材料包装处理对冷藏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比较了纳米包装袋(NP)、CA(023%,C02<5%)和NP+CA处理对冷藏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相同贮藏时间条件下,紫背天葵的腐烂率都表现为CA>NP>CA+NP,贮藏结束时NP和CA+NP处理紫背天葵腐烂率均显着低于CA处理组(7.64%),且CA+NP处理腐烂率最低(6.97%);相关性分析显示,CA+NP处理对紫背天葵腐烂率的抑制效果具有显着差异(P<0.05)。贮藏期间3处理紫背天葵的呼吸差异与腐烂率变化情况一致,即CA+NP处理紫背天葵的呼吸强度为3处理中最低的,且贮藏结束时仅为CA处理的56.6%;与CA和NP处理比较,CA+NP减少了紫背天葵组织中O2-与MDA的积累,保持了细胞膜完整性,且相对提高了活性氧清除酶SOD和CAT的活性。综合以上结果,3处理中气调(3%O2,CO2<5%)结合纳米材料包装(NP)用于紫背天葵的保鲜效果最好。4.不同采收期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特性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采收时间紫背天葵物质组成和生理生化的差异,并对其贮藏性进行了评价。紫背天葵的物质成分分析显示,6月份采收的紫背天葵的叶绿素、花青素、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5月与4月份采收紫背天葵的含量,特别是花青素是5月的近2倍、4月的3倍以上。生理生化分析显示,6月份采收的紫背天葵具有最低的呼吸速率、细胞膜渗透率,最少的O2-和MDA含量;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较强的POD、CAT和SOD活性,提示此时的紫背天葵不仅自由基生成少且自我清除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潜在贮藏性。比较贮藏期间物质和生理生化变化的情况可见,6月份采收的紫背天葵贮藏期间,叶绿素、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趋势最缓,呼吸强度、O2-和MDA含量变化幅度最小。以上结果证明,6月份采收的紫背天葵耐贮性最好。5.紫背天葵POD酶学特性的初步研究对紫背天葵酚类提取物采用紫外扫描和HPLC等技术进行分析,确定紫背天葵叶和茎中均含有绿原酸、咖啡酸;叶中还含有肉桂酸,以绿原酸最多;茎中还含有表儿茶酚,以绿原酸与表儿茶酚的含量最多。紫背天葵叶与茎的POD最适底物均为焦性没食子酸,最适pH值分别为pH 5.0和pH 6.0,且在pH 5.0和pH 5.4时酶活性的保留率最高。紫背天葵POD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80℃保温3 min后才能完全失活;紫背天葵叶POD最适温度为60℃,茎最适温度在50~70℃之间;紫背天葵叶的POD初始失活常数K为25.5×10-2min-1,其Z值为14.2℃。1 mmol·L-14-HR和2 mmol·L-1植酸处理能够较好的抑制POD的活性,EDTA-2Na盐与Zn(Ac) 2对紫背天葵POD有促进作用。Cu2+对紫背天葵POD有促进作用,Al3+则对POD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检测到紫背天葵POD同工酶谱共有10条带。条带1在紫背天葵发育不同阶段的茎叶中均检测到,存在具有普遍性;条带2为茎所特有,条带6、7、8为叶片所特有;条带3、4与紫背天葵采后衰老相关;条带5与组织病症表现密切联系,而条带9、10与腐烂相关。对紫背天葵叶中POD条带1采用加热、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进行分级纯化,获得了POD条带1单一酶带,经检测蛋白纯度提高了8.1倍,回收率为26.5%。

唐慧[9]2017年在《莲藕采后主要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空气放电对其抑菌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空气放电主要应用在果蔬保鲜上,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低果蔬的腐败率,然而对空气放电抑菌机理的研究却不甚明了。本课题对模拟冷链运输莲藕上的腐败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以采后莲藕上的主要腐败菌之一尖孢镰刀菌为研究对象,从菌丝、孢子的生长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细胞表面电荷的变化、细胞壁中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变化、细胞膜中脂肪酸的变化、降解植物细胞壁酶活性变化等方面来研究空气放电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模拟冷链运输上的采后莲藕腐败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为采后莲藕主要腐败菌。(2)空气放电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且抑菌效果与处理时间与呈正相关,处理时间越长,菌丝的生长速度越慢,孢子的萌发率越低;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空气放电处理后的菌丝体干瘪褶皱且表面粗糙,外层结构不完整,对照组菌丝光滑,粗细均匀一致,无褶皱,同时空气放电处理后的菌丝细胞和孢子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壁内陷或者突起,细胞壁厚薄不均匀,细胞内线粒体较对照组显着减少,出现大量液泡且液泡体积较大,细胞质失去紧致结构,对照组孢子细胞形态正常,呈椭圆形,细胞壁厚薄均匀,细胞质较为紧致;利用AO/EB荧光染料标记孢子细胞,得到空气放电处理后的孢子细胞出现凋亡,且臭氧和负离子(ozone+NAI)处理后的孢子凋亡率显着高于臭氧(ozone)和负离子(Negative air ions,NAI)单独作用(P<0.05)。(3)利用zeta电位仪测定孢子细胞表面电势,得到孢子细胞表面电势为负值,即孢子细胞表面负电荷占优势,空气放电处理后zeta电势增加,ozone+NAI处理组孢子细胞表面的负电荷最少,其次是ozone处理和NAI处理组。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将表面带正电荷的Cd Se/Zn S壳核式量子点标记细胞表面电荷,未处理组孢子细胞表面负电荷标记的量子点荧光强度整体较强,表面负电荷分布均匀,空气放电处理组量子点分布不均匀,荧光强度整体较弱,局部化分布明显。(4)结合分光光度法、红外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元素分析法得到,空气放电处理后细胞壁通透性增大,几丁质酶活升高,且ozone+NAI处理组显着高于ozone和NAI单独处理组(P<0.0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几丁质分子结构紧实,呈片状或块状堆积,表面形态光滑,无明显的块状分散颗粒,空气放电处理后的几丁质分子结构松散,有大量的碎屑颗粒分子存在,对照组壳聚糖分子颗粒呈明显的块状分布,表面较为粗糙,有许多碎屑颗粒分子附着在块状颗粒表面,空气放电处理后的壳聚糖分子颗粒更为分散,无大型块状颗粒分子存在,表面更加粗糙;红外分析后发现空气放电对几丁质和壳聚糖官能团位置无显着影响,但增加了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空气放电处理后几丁质的结晶度较未处理组显着增高(P<0.05),壳聚糖的结晶度降低;几丁质和壳聚糖的C/N比率降低,其中ozone+NAI处理组C/N比率最小,其次为NAI和ozone单独处理组,未处理组C/N比率显着高于处理组(P<0.05)。(5)采用分光光度法得到空气放电显着提高了细胞膜通透性(P<0.05);未处理组麦角固醇含量显着高于空气放电处理组(P<0.05),其中ozone、NAI单独处理组麦角固醇含量显着高于ozone+NAI处理组(P<0.05);采用气相色谱对细胞膜脂肪酸进行分析,得到饱和脂肪酸:空气放电处理组肉豆蔻酸、十五烷酸、花生酸、山嵛酸、二十叁烷酸、木蜡酸含量增加,棕榈酸、二十一烷酸含量减少;ozone处理组珍珠酸含量增加,NAI和ozone+NAI处理组珍珠酸含量减少;硬脂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不饱和脂肪酸:空气放电处理组棕榈油酸、花生一烯酸、顺芥子酸含量增加,亚油酸含量减少,油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空气放电处理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与未处理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ozone+NAI处理组显着低于ozone、NAI单独处理组(P<0.05)。(6)空气放电对尖孢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有显着的抑制效果,且ozone+NAI处理组较ozone和NAI单独处理组抑制效果更为显着(P<0.05)。其中木聚糖酶活性与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和果胶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活性在处理时间不超过18h时,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8h后酶活性又逐渐升高,但酶活强度始终低于未处理组。

刘亚平[10]2012年在《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葡萄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浆果之一。但是,由于葡萄含糖量高、水分多、果肉柔软而极易受机械损伤和病原菌的侵染,严重影响了葡萄的物流和周年供应。随着鲜食葡萄产量和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葡萄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SO2制剂保鲜葡萄,但是由于SO2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现在已被许多国家限制使用。壳聚糖具有安全无毒、抑菌、成膜、可降解等特性,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其在诱导果蔬抗病性方面的机制。本论文以红地球葡萄为材料,采前喷布0.1%、0.5%和1.0%壳聚糖,研究其对果实贮藏品质、质地特性、超微结构和采后生理等性质的影响,探讨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在葡萄保鲜中产生抗病反应的机制和通过诱导果实产生抗病性而控制采后病害发生的可行性;试验发现并验证了“淋激效应”现象,提出了“淋激效应”概念,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为了探讨新的无硫保鲜方法,研究了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葡萄品质、电学特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葡萄采后绿色保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前对红地球葡萄喷布浓度为0.1%、0.5%和1.0%的壳聚糖溶液,可以显着抑制果实冷藏中SSC和TA含量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品质。采前壳聚糖处理有助于红地球葡萄果粒质地的保持,显着抑制了果粒硬度、咀嚼性和凝聚性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弹性值;在贮藏后期,处理抑制了果实黏着性绝对值的上升,有助于果实回复性的保持。(2)采前壳聚糖处理使红地球葡萄果肉具有较低的ABA积累,保持了较高的IAA、GA3、ZR含量及ZR/ABA和GA3/ABA比值;同时显着抑制了果皮中ABA含量的积累,使果皮中具有较高的IAA/ABA和ZR/ABA比值。(3)采前0.1%、0.5%和1.0%壳聚糖处理提高了红地球葡萄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显着提高了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壳聚糖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POD、PPO、SOD、PAL和GLU活性,诱导了果实的抗病性。(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果实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贮藏第1d,处理和对照果实结构相似,壳聚糖处理果实果皮细胞中可见大分子沉积物,细胞壁有增厚现象,0.5%处理果皮细胞壁中可见纹孔;贮藏第75d,壳聚糖处理葡萄果皮的细胞壁、中胶层、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纹孔多,细胞中可见大分子沉积物;对照果皮细胞壁松弛,中胶层大量溶解、消失,叶绿体逐渐解体,线粒体数目增多,纹孔较少,细胞中未见沉积物。(5)在进行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保鲜葡萄试验中,摘袋后立即对葡萄喷淋壳聚糖溶液,发现果实冷藏至20d~30d时开始出现果皮开裂、果肉组织塌陷、汁液外渗等异常症状,由此提出了葡萄“淋激效应”概念。随后对“淋激效应”现象进行了验证,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壳聚糖“淋激”处理果实的SSC高于其他处理,SSC和TA含量出现波动,在第45d达到高峰,而后下降。“淋激效应”促进了果实POD活性的升高,导致SOD、CAT和PPO活性下降,使果实发生损伤并在贮藏中快速腐烂。(6)对红地球葡萄采收后冷藏过程中的电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电学参数Z、Lp、X、Rp、Y和B与测试频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指数关系;第二类参数θ、tanδ、Cp和Q因子与频率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在0.1kHz~3980kHz所测频率范围内,葡萄冷藏中Z、Lp、X和Rp随测试频率升高呈直线下降,Y和B呈直线上升;在同一频率下,果实Z、Lp、X和Rp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7)在0d~45d冷藏时间内,葡萄质地参数硬度和咀嚼性随着果实的衰老逐渐下降,黏着性绝对值和弹性呈上升趋势。在最佳测试频率0.1kHz下,电学参数与质地参数呈现较高相关性,并建立了X与质地参数硬度、黏着性、弹性和咀嚼性之间的回归方程,为实现葡萄无损检测提供了依据。(8)葡萄在采后贮藏前进行失水处理是一种安全无硫的保鲜方法,适度失水处理有助于果实品质的保持,其中失水3%处理果实硬度和PPO活性显着(P<0.05)高于对照,POD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在0d~45d贮藏期内,随着葡萄的衰老,失水3%处理使葡萄保持了较高的Z、Lp、X、Rp和较低的ξ'和θ。

参考文献:

[1]. 莲藕采前及采后的生理生化研究[D]. 许金蓉.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莲藕褐变生理及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D]. 仇立亚. 扬州大学. 2008

[3]. 气调包装莲藕及其胀袋原因的分析[D]. 刘翠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4]. 热处理、半胱氨酸、赤霉素、真空处理对莲藕品质及表皮褐变的影响[D]. 项丽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 莲藕贮藏期病害微生物研究及涂膜保鲜[D]. 罗海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6]. 交变磁场对内蒙古河套蜜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王秀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

[7]. 莲藕茎、叶生长特性及调控技术的初步研究[D]. 叶枝荣. 扬州大学. 2008

[8]. 不同保鲜处理对紫背天葵品质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POD特性研究[D]. 姜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9]. 莲藕采后主要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空气放电对其抑菌机理的研究[D]. 唐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10].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D]. 刘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标签:;  ;  ;  ;  

莲藕采前及采后的生理生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