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近着陆论文_霍志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近着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精密,系统,首都机场,定位系统,模型,理论,全球卫星。

进近着陆论文文献综述

霍志勤[1](2019)在《进近着陆中基于PAPI、瞄准点和GP下滑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正确理解瞄准点和PAPI的设置目的,以及认识它们和GP之间的关系,并在运行中予以合理使用,通过实例探讨了FAA和CAAC在瞄准点设置上的差异,阐述了接地带与瞄准点的关系,以及PAPI的设置规范。加强对机场飞行区设计人员及飞行员的培训,减少认知上的误区,有利于垂直剖面管理。飞行员应准确理解PAPI、瞄准点和GP的各自内涵和相互协调的关系,不宜苛求在瞄准点接地而错过正常的拉平时机。(本文来源于《民航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裕,刘志忠,张雪丽,万祥,周中华[2](2019)在《基于GNSS的GBAS高精度进近着陆定位算法研究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战略要求和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研究北斗在民航领域的推广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适应快速发展的航空技术以及持续增长的空中交通,国际民航组织提出将PBN技术作为民航的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实现PBN对机载设备在精度、完好性、连续性以及可用性的要求。本文从研究民航PBN技术和相关标准出发,瞄准PBN国际民航要求,研究GBAS高精度进近着陆定位算法的研究与仿真,通过对GBAS进近着陆有关规范和标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兼容北斗和GPS卫星导航系统的GBAS进近着陆定位算法,并搭建了GBAS仿真系统,从而为实现下一步的进近飞行试验鉴定基础,也为北斗系统在GBAS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1 卫星导航行业应用》期刊2019-05-22)

叶右军[3](2019)在《飞机进近着陆阶段的碰撞风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35年空中交通流量将增加1.5倍。空域和机场容量的饱和,给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机场和航空公司都带来了较大的负荷。避免航空器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机场附近空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附近空域内的安全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因后机受到前机尾流的影响,航空器在进近着陆阶段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阶段,因此在近地阶段保持航空器的安全间隔是避免冲突和碰撞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机场环境为基础,研究了进近着陆阶段的碰撞风险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机场附近空域,借助于GAS模型并将其扩展为叁维空间碰撞风险模型,利用几何方法和概率微积分知识,建立了机场终端(进近)管制区空域的航空器水平方向碰撞风险模型,计算相同类型航空器和不同类型航空器前后进近的碰撞风险概率。最后,利用进近水平方向碰撞风险模型搭建计算平台。(2)本文以Reich模型为基础,结合概率微积分数学方法,建立了航空器进近着陆阶段在侧向、纵向和垂直方向的临近层碰撞风险模型。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仿真对象,将航空器类别分为A380-800、重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结合前机尾流影响、导航误差、飞行技术误差、高度表误差和加速度误差等因素,对单跑道、平行跑道情况下的进近着陆阶段的碰撞风险进行计算,得出现行条件下的碰撞风险符合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局提出的目标安全等级(TLS),可以适当缩小飞行间隔。相比之下,以GAS模型为基础的碰撞风险模型参数较少,易于理解,但垂直方向的碰撞风险模型建模困难。以Reich模型为基础的碰撞风险模型参数多,但考虑更加全面,更适合用于计算碰撞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期刊2019-04-10)

刘芸岑[4](2019)在《基于HLA框架的海基联合精密进近着陆系统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获取精密的定位信息是舰载机能够完成自动着舰的关键。美国研制的联合精密进近着陆系统(JPALS)已经能够为海上舰载机提供精确着陆指引,实现CATⅢ级别的舰上盲降能力,提高其对全球的快速作战反应能力。近年来我国为维护国家领土,应对紧张的沿海区域局势,在航空母舰领域方面不断加强技术投入,但在舰载机的自动着舰技术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通过研究美军海基JPALS增强我国在该技术方面的实力。由于该系统涉及了控制、导航通信和计算机等各领域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首先需要从系统层面合理构建整体框架,使得各学科最新技术发展能够快速使用到该系统中。本文通过对海基JPALS的系统性分析,完成基于高层体系架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的海基JPALS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本文的工作思路如下:1.通过研究海基JPALS的系统性能和组成结构,完成系统平台的总体设计。并根据海基JPALS性能要求,研究导航系统的差分载波相位算法并具体设计完好性系统的故障监视器。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明确了整个海基JPALS仿真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具体的框架构成。2.首先在对高层体系架构的框架与规则、RTI接口规范和对象模型模板等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基JPALS的仿真开发方法进行研究。接着基于HLA仿真架构的方法,提出海基JPALS仿真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通过对基于HLA的联邦开发流程的详细概述,重点研究了本系统对象类和交互类的主要设计,完成具体的功能定义。通过使用HLA技术设计海基JPALS仿真平台,展示了该技术可以使大型复杂仿真系统具备良好的系统可扩展性和模块的可重用性支持。3.针对仿真应用与仿真系统底层环境相分隔的特点,研究HLA的系统底层实现方式,设计和实现海基JPALS仿真支撑环境功能。对比分布式仿真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时间管理和数据分发管理服务对实现海基JPALS仿真联邦的重要性。肯定了HLA仿真框架在可扩展性和联邦间互操作方面的优势。4.文章基于HLA技术对海基JPALS仿真系统进行实现并测试验证,证明HLA架构设计合理性。并开展基于海基JPALS的舰载机自动着舰仿真实验,论证了海基JPALS在海况3-5的情况下理想着舰点定位信息保持相对精确,系统方案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韩永乐,唐文君[5](2019)在《卫星导航系统在进近着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已经普及,例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以及我国的北斗,这些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于陆路、航空、航海各个领域,但在飞机进场着陆方面,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却并没有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卫星导航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对可行性及关键点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张茂云[6](2019)在《进近着陆激光高程测量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高程测量作为新形式的测量体制,具备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广、指向精度高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地形地貌测绘等领域,成为国内外高度测量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以进近着陆高程测量为背景,基于TOF(Time of flight)激光测量体制下,开展叁维扫描高程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方法研究,包括高重频激光扫描探针技术、多传感器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及激光高程测量辅助进场着陆系统集成技术。旨在解决目前微波导航、导航卫星+惯性导航系统精度低、抗干扰性差和适用条件苛刻等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激光扫描探测原理,搭建了单反射镜激光叁维扫描高程测量系统,对系统指向性误差、扫描角误差进行了分析。得出高度测量的指向性偏差影响进近着陆垂直度检测和扫描角误差影响高度测量精度的结论。依据姿态补偿算法纠正了指向性误差,对扫描角误差设计了多光楔补偿的接收光学系统,使得探测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探测能量提高了30%。进一步开展了目标特性对回波强度影响的分析,得出脉冲激光测距回波信号强度是时间的累积过程,并且回波峰值功率随被测目标的倾斜角度的增加而衰减,严重影响激光测距的最大测程。(2)为适应复杂环境下的“视见”着陆,对单反射镜激光叁维扫描高程测量系统成像分辨率进行了研究,采用全波形回波数据对目标回波信号处理,相对于离散式回波数据处理方式,该方法能精确测量最近目标物高度信息,并可获得光束范围内所有目标信息。此外,建立了目标成像分辨率仿真模型,提出最小目标包围的快速求交建模方法。以竖直分辨率为参考,确定激光器采集平面的虚拟截面,建立各截面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物理交互逻辑关系并确定交线,并研究了不可描述目标成像过程。进一步采用体积小、效率高的单线推帚式扫描方式获得目标图像信息,分析了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对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得出了测量系统的最佳应用条件。(3)基于MTA(Multiple-Time-Around)区间计算方法和迭代优化补偿方法设计了适应于进近着陆的单反射镜激光叁维扫描高程测量系统,消除了距离模糊和因目标倾斜角度变化造成的成像失真问题。基于变倍扩束理论设计了发射光学系统,使得系统扩束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变化,保证了激光脚印的一致性;根据扫描角误差需求,设计了多光楔补偿接收光学系统,在不改变光强的情况下,提高了探测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能量。(4)对建立的激光高程测量系统,搭建了测试环境,分别对距离测量误差、目标分辨率、静动目标以及被测目标强度信息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系统距离测量误差小于10cm,视场角为60°,帧频达到了15Hz,像素为16×201点。(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张丰蘩,陈嘉佳[7](2018)在《中国民航低能见度运行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张丰蘩、陈嘉佳报道:12月4日晚,首都机场圆满完成了基于平视显示器(HUD)的跑道视程(RVR)90米低能见度起飞及IIIA类进近着陆验证飞行。今后,在首都机场遇到大雾天气出行的旅客将享受更加准点、安全的服务。民航局副局长李健全程参与验证试飞(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报》期刊2018-12-07)

陈农田,王帅,高文韬,陈勇刚[8](2018)在《基于层次任务分析理论的飞行员进近着陆操纵任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进近着陆阶段的操纵任务分析是飞行员进近着陆操纵行为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根据飞行进近着陆特征,结合层次任务分析(HTA)核心理念和通用流程,以新舟600机型某机场ILS/DME(仪表着陆系统/测距仪)进近着陆为例展开任务分析,建立了飞行员进近着陆操纵任务分析流程,确定了任务分析总目标和次目标,识别出对安全性有重大影响的操作行为任务,为实施飞行员进近着陆操纵行为风险分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民航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晴昊,胡剑波,姚登凯[9](2018)在《STPA在进近着陆飞行安全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理论,把飞机进近着陆阶段不安全事件发生当作系统的涌现特性,将其安全问题当作控制问题,本文采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 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 STPA)方法进行进近着陆阶段的安全性分析,明确了这一阶段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剖析了产生不安全控制行为的主动控制致因因素和反馈致因因素.以飞行员提供不正确的进近着陆高度,速度,下滑角的不安全控制行为(UCA1)为例,剖析其具体的致因因素;最后,在构建飞机进近着陆过程简化的运动学计算框架基础上,对进近着陆过程进行运动学计算分析.对不安全控制行为1 (UCA1)作具体解算和分析,开展了基于STPA的定量安全性分析,表明STPA方法在进近着陆阶段安全性分析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0期)

刘瑞华,曹晖[10](2018)在《基于北斗的飞机进近着陆系统可视化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基于北斗的陆基增强系统(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GBAS)在进近着陆阶段提供的导航性能,从地面、机载、空间叁个层面仿真GBAS运行。在MATLAB环境下对广播星历数据进行处理,仿真北斗空间段星座和轨道运行情况。参考RTCA发布的GBAS最低运行性能标准,建立地面端和机载端数据模型,仿真增强算法。分析北斗系统的定位误差及导航性能。建立Simulink运动学和控制模型实现对姿态控制。研究Flight Gear输入/输出接口,实现与MATLAB联合仿真,并通过联合仿真方式,搭建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飞机进近着陆系统可视化仿真平台。(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进近着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战略要求和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研究北斗在民航领域的推广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适应快速发展的航空技术以及持续增长的空中交通,国际民航组织提出将PBN技术作为民航的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实现PBN对机载设备在精度、完好性、连续性以及可用性的要求。本文从研究民航PBN技术和相关标准出发,瞄准PBN国际民航要求,研究GBAS高精度进近着陆定位算法的研究与仿真,通过对GBAS进近着陆有关规范和标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兼容北斗和GPS卫星导航系统的GBAS进近着陆定位算法,并搭建了GBAS仿真系统,从而为实现下一步的进近飞行试验鉴定基础,也为北斗系统在GBAS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近着陆论文参考文献

[1].霍志勤.进近着陆中基于PAPI、瞄准点和GP下滑的探讨[J].民航学报.2019

[2].张裕,刘志忠,张雪丽,万祥,周中华.基于GNSS的GBAS高精度进近着陆定位算法研究与仿真[C].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1卫星导航行业应用.2019

[3].叶右军.飞机进近着陆阶段的碰撞风险模型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9

[4].刘芸岑.基于HLA框架的海基联合精密进近着陆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韩永乐,唐文君.卫星导航系统在进近着陆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

[6].张茂云.进近着陆激光高程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7].张丰蘩,陈嘉佳.中国民航低能见度运行能力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民航报.2018

[8].陈农田,王帅,高文韬,陈勇刚.基于层次任务分析理论的飞行员进近着陆操纵任务分析[J].民航学报.2018

[9].王晴昊,胡剑波,姚登凯.STPA在进近着陆飞行安全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

[10].刘瑞华,曹晖.基于北斗的飞机进近着陆系统可视化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世界重大进近着陆事故结果分析...进近着陆阶段异常(2)进近着陆系统的电磁环境仿真流程...年进近着陆阶段事故与事...世界重大进近着陆事故按地区分...方式4不在着陆形态的不安全高度引起...

标签:;  ;  ;  ;  ;  ;  ;  

进近着陆论文_霍志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