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极点论文-陈绍荣,何健,朱行涛,刘郁林

重极点论文-陈绍荣,何健,朱行涛,刘郁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极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因果序列,反因果序列,DTFT,ZT

重极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绍荣,何健,朱行涛,刘郁林[1](2018)在《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相互计算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变换(ZT)与傅里叶变换(DTFT)相互计算的方法。基于分解的基本思路,将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T分解成单位圆周上含极点和不含极点两部分之和,针对单位圆周上含极点的ZT部分,分区内极点和区外极点两种情况,导出了利用ZT计算DTFT的方法;将序列的DTFT分解成解析部分与不解析部分之和,针对DTFT的不解析部分,分因果序列和反因果序列两种情况,导出了利用DTFT计算ZT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张汉,谢东,张庆德[2](2008)在《一个涉及重极点的亚纯函数的正规定则》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单位圆盘上的亚纯函数族的正规性问题.当亚纯函数及其k阶导数满足一定条件时,根据k≥3,k=2及k=1的不同情形对函数的极点重数作出相应的限制,得到了一个亚纯函数的正规定则.而且举例说明了极点重数的限制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8期)

陈伦铭,陈潇涛[3](1997)在《具有共轭复数重极点系统的一种状态转移矩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求解无共轭复数重极点的模式系统(M,B,C)的状态转移矩阵推广到求解具有任意重共轭复数极点的一般情况,得出了用实数表示的求解公式和两个重要的拉氏变换式。为简便、迅速、准确,特别便于计算机求解这类状态方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明显的效果和普遍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工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赖梦霞,陈继承[4](1991)在《输出反馈重极点配置问题的理论与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具有给定特征结构的输出反馈重极点配置问题.§1为重极点配置问题的提出.§2讨论解存在的理论.附录给出§2中两个主要定理的证明。(本文来源于《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期刊1991年03期)

重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单位圆盘上的亚纯函数族的正规性问题.当亚纯函数及其k阶导数满足一定条件时,根据k≥3,k=2及k=1的不同情形对函数的极点重数作出相应的限制,得到了一个亚纯函数的正规定则.而且举例说明了极点重数的限制是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极点论文参考文献

[1].陈绍荣,何健,朱行涛,刘郁林.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相互计算的方法[J].通信技术.2018

[2].张汉,谢东,张庆德.一个涉及重极点的亚纯函数的正规定则[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陈伦铭,陈潇涛.具有共轭复数重极点系统的一种状态转移矩阵[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7

[4].赖梦霞,陈继承.输出反馈重极点配置问题的理论与算法[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1991

标签:;  ;  ;  ;  

重极点论文-陈绍荣,何健,朱行涛,刘郁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