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邓洁琼[1]2003年在《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文中指出社会理想是指一个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设想和预测。社会理想在理想内容的四个方面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对其余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理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新世纪初期,如何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理想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的整体态势良好,大多数大学生都树立了正确的社会理想,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我国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存在问题和偏差,他们的社会理想还不够鲜明,甚至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错误思想。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之所以存在问题和偏差有着深刻的内因和外因。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他们的知识和阅历贫乏,思维方式直观单一,辨别力不强,极易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咄咄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所有这些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再次,从学校教育来看,高校对社会理想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社会理想教育目标的定位上重实用性轻方向性;教育内容有些滞后,理论不够联系实际;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落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大力提高。最后,从家庭教育来看,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抵消和降低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导致他们在社会理想取向上困惑甚至倾斜。那么,当务之急就要对症下药,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的对策:第一,理论和实践结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强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工作;第二,巩固与建设兼顾,牢固占领思想阵地,加强“两课”教育阵地建设和网络育人阵地建设;第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齐心协力优化教育环境;第四,整顿与提高并重,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第五,继承与创新并举,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以增强社会理想教育的实效。

杨洁, 姚本先[2]2006年在《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与教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理想是指一个社会的阶级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设想和预测。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理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的现状,探讨教育对策,以增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实效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王文静[3]2012年在《军校大学生理想问卷的编制及应用》文中提出理想(Ideal)是指个体关于未来的、同实际相联系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有实现可能的想象、追求及奋斗目标。军校大学生作为军队未来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由于其学习环境、训练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之与日俱增的社会信息涌入军校,使得军校大学生的理想状况呈现出新特点,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编制一份适合我国军校大学生理想的问卷,并考察当前我国军校大学生理想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不仅对于军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体系也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军校大学生理想问卷,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全军9所军校1617名军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自编的军校大学生理想问卷由22个题目组成,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调查或评估军校大学生理想的工具。2、自编的军校大学生理想主要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学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政治理想、自我理想和军事理想。3、目前,军校大学生理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状况良好。军校大学生理想各个维度上的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军事理想、自我理想、学业理想、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4、军校大学生理想在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军种、教育阶段、学员来源、政治面貌、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上的差异。

赵海燕[4]2016年在《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理论、强化社会主义实践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理想信念的概念为切入点,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的实践为依托,梳理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归纳问题的成因;展开对策研究;总结经验并得出结论,以期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借鉴。在论文论证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一般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典型案例解读,在实践中进行跟踪调研,开展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座谈会等活动,将质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在行文写作过程中进行数据分析、成果论证、总结梳理。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并通过实证研究,寻求突破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瓶颈的有效方法,促进当代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知行转化,丰富、充实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本文从五个章节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展开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创新、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说明。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这一理论、道路、制度叁位一体的体系,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研究与理想信念的研究区分不明确,指向性不强。另外在实证研究中很多成果没有依托性,研究成果整合度差、实践指导性不够,所以本文在研究中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依托,进行深入地研究。第2章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研究过程中编制了调查问卷,在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整理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科学、有序的方法,多次进行论证,力求得到最准确的结论,同时开展座谈会等方式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以及个性特征。在数据以及材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基本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好的,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态势,但是在深入分析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过程中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等问题。第3章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问题成因进行理论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系统论为问题成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教育学主体教育思想以及心理学角度动机理论进行问题成因分析,能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伦理学中对道德本质以及道德教育的论述,有助于从道德角度理解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过程中问题的成因。第4章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对策进行探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根据当代大学生需要及需要的变化采取措施;第二,根据系统论思想,突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内容的整体性以及机制的整体性;第叁,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强化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第四,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心理动机采取的措施使之更具有针对性以及持续性;第五,根据道德教育的理论,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第5章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进行总结。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有利于夯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奠定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的现实路径;明确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探索理想信念培养的基本模式。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作为理想信念培养的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坚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全员育人;另外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之上坚持创新性原则;此外以理论为指导,重视实践的作用;最后深入挖掘理论依据以掌握理想信念培养的内在规律。另外,在一般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经验进一步思考得出相应的启示,为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养提供借鉴。

彭立春[5]2012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就业创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影响千万家庭的生活、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已成为高等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个性化辅导,健全职业生涯教育保障体系,构建价值制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开发职业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和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内容的社会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创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和组织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化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通过现实考察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和现实困顿,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念的现状的调查,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和原则内容和方法、载体和机制的创新。本研究对职业、就业、创业、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等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依据,回顾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分析了以美国为例的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概况和主要特征,以湖南省高校为例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念现状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实证调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诉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切入点与规律、结构和功能,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职业生涯理论为重点的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职业理想教育,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的职业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价值引导法、价值渗透法、价值干预法,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有课程载体、活动载体、辅导载体、网络载体。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涵与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推进和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从理论上探索构建价值制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刘西华[6]2013年在《“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90后”已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并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90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生活的时代背景、接受的思想引导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着显着的差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认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空前激烈,因而在理想信念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理想信念体现了一个人的向往与追求,只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激励他们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向既定的目标奋进。当前"90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及取向,部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充分把握当代"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深入揭示其理想信念的影响因素,探究目前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揭示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本研究以S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一名一线辅导员的角度出发,结合"90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视角,运用量表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研究等实证研究手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当前在校"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调查量表和调查问卷两方面揭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群体特征,并结合质性研究分析了影响其理想信念的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整体上,“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可以顺应时代要求,做到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契合,能够胸怀天下,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懂得知恩图报;然而"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面临着全球化、社会转型、思想转变、体制创新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和冲击,从研究的各个层面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与以往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表现出功利化、现实化、物质化和自我化的特点,强调追求个人享受以及个人舒适等,并且这些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资队伍方面还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为此,本文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两方面结果互相印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教育在"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系统分析了个体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引导教育等其他教育方式在“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补充作用,揭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的新特征,分析了影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理想信念研究成果,探讨了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以具体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论文创新性地将质性研究引入到"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中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的政策建议,丰富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研究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并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工作思路,有助于加强我国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文导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分析了开展"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介绍了国内外"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说明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论文第一章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90后”大学生概念的界定,重新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定义,并从成长环境入手介绍了其与以往时代大学生的不同之处;随后对理想信念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分类以及理想、信念的辩证关系,并逐步深入到“理想信念”这一综合性概念的提出;最后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而后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介绍了论文研究中借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对分析和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理想信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探讨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发展的动力作用、指引作用、净化作用和凝聚作用,并系统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第二章是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实证考察。首先介绍了调查量表、调查问卷及质性研究等实证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随后,结合调查量表、调查问卷及质性研究结果归纳出了"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其特征。通过调查研究我获得了122个关于理想信念阐述的变量列,并以此制作调查量表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了调查,从定性的角度归纳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一些基本现状,如鲜明的时代性、直接的现实性等,又对调查量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辨别力评分结果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分为两组即共识性高组及共识性低组,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初步得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典型特征,对调查问卷和质性研究的结果相互印证,总结出了"90后”大学生在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四个方面的现状及特征。论文第叁章阐述了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首先系统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教育理念不断丰富但还缺乏先进性;教育内容不断充实但缺乏实效性;教育方法不断改进但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但仍需进一步调整结构等。然后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个层面阐述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自我教育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及生活经历对其理想信念建立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因素方面,分析了家庭成员及家庭背景对其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因素的分析中,重点阐述了学校经历、师长引导和课程学习叁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从经济全球化、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四个方面对影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论文第四章进行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探讨。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原则进行了剖析,提出进行"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紧密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协调、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共同引导四大原则;最后结合研究发现,指出从提升个体素质、完善家庭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发挥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引导作用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个体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引导的补充作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其坚定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并能结合社会及国家需要,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当前社会本质的伟大理想信念。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的新特点并能够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系统地分析,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完善的途径,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90后”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正确的立场、光荣的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祖国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

张露[7]2013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了精神的基础,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开放、包容与法治等多元文化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理想信念的形成;多元文化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成为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多元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概念界定入手,阐明了多元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含义,着重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辩证的分析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在肯定多元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指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并将这些挑战具体的概括为政治信仰、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叁个主要的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借鉴国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胡咚[8]2012年在《当代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要求凸显共同理想的教育。在当代中国,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时也是主导的社会理想。同时,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更加侧重强调人学范式的研究,人的接受论、人的主体论、人的发展论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这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个体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个体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彰显。这些启示我们:一方面,理想教育需要在共同理想引导中实现个体理想的多样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多样化的理想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以培育科学的个体理想作为树立共同理想的基础,最终实现个体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协调发展。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理想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引导与激励。大学生理想的培育,需要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实施,需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利益需求,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进而使其树立起科学的个体理想。基于此,本论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理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个体理想进行系统的探讨。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是本论文的重点。个体理想形成过程的构成要素与环节的探讨是本论文研究的难点。本论文以个体理想教育为基点探讨理想教育,力求在分析个体理想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想的内涵及其作用。先分析了理想内涵、类型、特点和作用;然后进一步探讨个体理想中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分析了个体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必要性。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审视。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理想现状分析,把握大学生的理想特点和状况,为理想教育收集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理想教育存在问题的考察,为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提供借鉴。总的说来,这一部分内容本着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的目的,为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提供现实依据。第叁部分,个体理想的形成过程。该分别部分从对个体理想形成的要素、环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体理想形成的特点。这部分是从个体理想的内在形成上为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方法与途径。首先针对大学生个体理想形成的要素、环节和外部环境提出具体的方法,而方法需在有效的途径中运用。据此,接着论述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的叁条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叁条相互补充,协同运用的主要途径的保障下,有针对性地运用个教育的方法,以提高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蒙丹[9]2011年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坚持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理想观教育为目的。以理论为依据,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论为科学依据,指导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拟定;以实践为基础,就是以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作为拟定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就是最终根据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指定具体的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本文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着重考察中西方理想观的历史发展、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展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得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基本思路。这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发现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若干影响因素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研究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的:第一章,总结理想与理想观的有关概念等、梳理理想观相关研究历程,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首先,总结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析的理想概念,介绍理想的功能;挖掘理想观概念与本质特征,分析理想观的结构系统。再次,梳理了自建国60周年以来,国内理想观相关研究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理想观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以及当代西方理想观研究情况。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理想观的历史考察。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西方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主要有“大同社会”社会理想观、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观、“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观、“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观以及“至德之世”社会理想观。中国古代道德理想观主要分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观、“真人”道德理想观,以及“兼士”的道德理想观。西方的社会理想观分为正义之国、“新天新地”、理性共和国、社会契约国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观;西方道德理想观主要有“完人”、“上帝”、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的“不确定”道德理想观。从古今中外理想观的系统梳理中,得出人类历史上理想观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的结论。第叁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道德理想观、职业理想观和生活理想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中的最高理想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理想观并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分为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观分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四有”公民以及“八荣八耻”道德理想观。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分为自由职业和满足国家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活理想观是追求美好生活。第四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学生理想观:大学生们积极响应国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号召,重视社会理想,忽视个人理想。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理想观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同学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一半左右同学理想是公私兼顾,小部分大学生只重视个人理想。而本文大学生理想观现状主要基于1997-2011年的调查数据和第一手文本资料,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特点、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整体情况,深入透析大学生理想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观的情况:自我理想信念评价比较乐观,理想体现了报恩思想,理想缺乏方向性、远大性和坚定性。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观是比较坚定走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谈到个人理想的同时能兼顾社会理想,但是社会理想观面临模糊、片面、矛盾的问题,也存在共产主义信仰缺乏的情况。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观淡化,只有部分同学提到追求美好品德。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观比较务实,并且与兴趣专业有关。当代大学生生活理想观比较重视生活理想,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第五章,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本章研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外在因素环境、教育和内在因素动力系统、信念等。首先运用LISREL8.7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模型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与高校教育、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会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高校教育这个中介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理想观的间接影响最大,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影响也较大,环境因素中国内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环境等,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然后,运用LISREL8.7构建动力系统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动力系统及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模型表明: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影响;大学生社会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形成也起到积极正面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对社会理想的形成也有正面的影响。最后,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影响因素个案质性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观形成起到启迪作用,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观形成起到直接作用,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起到动力作用。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负面因素分析主要包括环境的负面影响,教育的相对滞后,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第六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以及当代大学生理想观负面影响因素的反思,笔者拟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初步对策,这个对策有的放矢:第一,优化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环境,包括优化国内环境、高校文化环境、高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第二,遵循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原则:坚持主体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坚持长期性和近期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第叁,改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重要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言传身教结合,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以及与社会实践结合。

武雅君[10]2016年在《“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梦”的提出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时代内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总体状况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淡薄、功利、自我、享乐等现象不容忽视。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尤其是在“中国梦”大背景下,在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文立足“中国梦”的视角,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首先阐明了“中国梦”的提出背景及丰富内涵,论述了“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进一步剖析原因,并结合“中国梦”这一新的时代要求探索有效的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让大学生这一有“梦之队”之称的青年群体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D]. 邓洁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2]. 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与教育对策[J]. 杨洁, 姚本先.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军校大学生理想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 王文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12

[4].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究[D]. 赵海燕. 吉林大学. 2016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 彭立春. 中南大学. 2012

[6].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 刘西华. 山东大学. 2013

[7].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张露. 中北大学. 2013

[8]. 当代大学生个体理想教育探析[D]. 胡咚.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9].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D]. 蒙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10].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武雅君. 云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