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第四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动性,准噶尔,雅鲁藏布江,速率,永平,红河,昂仁。
晚第四纪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宝,陈立春,王虎,曾蒂,刘成龙[1](2019)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昂仁段晚第四纪活动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南部一条规模巨大的近EW向大地构造边界,其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已有资料大多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以近SN向的裂谷系为主,近EW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仅在东构造结部位的鲁朗一带发现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而米林以西段的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早、中更新世。近年来,在沿该断裂带日喀则以西段的调查过程中,在昂仁错一带发现多个断层断错晚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显示其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但活动遗迹延伸较短。综合分析认为,在区域SN向裂谷的构造环境中,被裂谷系分割的近EW向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可能具次级构造调节作用,从而表现出相对较弱或局部的断错地表活动。(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高伟[2](2019)在《天桥沟—黄羊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沿祁连山展布的近900 km长的祁连—海原断裂系是青藏高原东北扩展前缘最主要的边界构造带,也是青藏、鄂尔多斯和戈壁阿拉善3个构造块体的重要边界。该断裂系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由冷龙岭单条断裂带构成,东段分为南、北两支弧形断裂带。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人们根据断错构造地貌的遥感解译及相应地貌形成年代,估计断裂系东段北支弧(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云龙,张进,肖骑斌,王驹,凌辉[3](2019)在《青藏高原北缘叁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逆冲运动及其深部构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北向扩展的前缘位置,为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叁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西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由阳关镇段向西至党河水库段,穿过鸣沙山至叁危山主断裂,断层陡坎的形态由复杂变简单,落差基本集中于2~6m,但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水平位移量也逐渐变小,反映了断裂活动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特点。探槽和剖面解译结果显示,该段断裂错断下更新统玉门组(Qp~1)砂岩和砾岩、中更新统酒泉组(Qp~2)砂砾石层以及上更新统(Qp~3)冲洪积砂砾石层。卫片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和深部大地电磁(MT)剖面的解译结果表明,南截山断裂向西在莫高窟南侧与叁危山断裂交汇,二者在深部向阿尔金断裂收敛,上述叁条断裂共同构成区域挤压性非对称半正花状构造。高原北缘的扩展是通过一系列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活动及其所夹地块向北东运动和挤压实现。(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高阳,李陈侠,李晓妮,马冀[4](2019)在《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南塬前断裂是渭南市南侧一条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也是1556年华县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通过对渭南市南侧的蒋家村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出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在41.58±1.72 ka与14.43±0.59 ka之间, 0.73±0.03 ka之后,黑垆土被错断0.3 m,通过钻孔剖面获得T2阶地砾石层被断错了17.4 m,利用T2阶地砾石层的最大年龄为60.36±3.16 ka,可获得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0.29 mm/a。(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房艳国,罗文行,叶浩,周云[5](2019)在《鹤庆—洱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对滇中引水工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鹤庆—洱源断裂位于滇西北,呈NE-SW向延伸,南端与红河断裂带斜交,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断裂。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的野外露头的特征分析,揭示了该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同时又伴有张性正断性质,结合该断裂带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该断裂对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工程有重要影响,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鞠梦珊,陈志华,赵仁杰,王湘芹,黄元辉[6](2019)在《晚第四纪南极阿蒙森海扇区冰盖与古生产力旋回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2)MIS9、MIS7和MIS5等间冰期沉积速率较小,沉积物呈褐色,冰筏碎屑含量低,生源组分含量高,反映出该时期阿蒙森海地区气候温暖,冰盖发生了大规模退缩,冰盖–冰架–冰山等陆源冰对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海冰覆盖减弱,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MIS8c、MIS8a、MIS6、MIS2等冰期沉积速率大,沉积物呈灰色,沉积物随之变粗,冰筏碎屑含量高,生源组分含量低,说明该时期冰盖大幅扩张,陆隆区成为近冰盖/冰架沉积环境,海冰和冰山密集,海洋生产力显着降低;(4)冰期、间冰期内,冰盖与古生产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MIS8b期发育浅褐色间冰阶沉积,冰筏碎屑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与间冰期基本持平,说明阿蒙森海地区冰盖、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东南极地区敏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丽艳,王丰[7](2019)在《长江叁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江叁角洲北翼CSJA3孔的粒度数据及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等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岩性、沉积构造、孢粉和有孔虫组合等数据,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侵记录。分析表明,粒度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间冰期黏土含量降低,砂含量增加,平均粒径较大;冰期正好相反。根据岩性、测年、孢粉、有孔虫等建立的年代框架确定CSJA3孔底部为MIS6期。CSJA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U6(泛滥平原—河漫滩)、U5(河口—潮坪)、U4(河漫滩)、U3(潮坪—滨浅海)、U2(河漫滩)、U1(澙湖—潮坪)。CSJA3孔共记录叁次海侵,U5、U3和U1地层分别对应MIS5期太湖海侵、MIS3期滆湖海侵和MIS1期镇江海侵。其中,MIS3期海侵强度比MIS5期更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不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构造作用控制的古地势变化造成的。(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姚远,李帅,黄帅堂,贾海梁[8](2019)在《西准噶尔冬别列克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阶地位错与滑动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别列克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位于西准噶尔造山带的关键位置,该断裂总长120km,走向NE。晚第四纪以来,冬别列克断裂的持续活动使得断裂沿线各级地貌面发生了明显的左旋位错,在塔城盆地东侧形成线性连续且笔直的陡坎地貌。文中利用高精度无人机和差分GPS对阿合别斗河多级阶地的左旋位错量进行了面状航拍、测量,建立了分辨率高达0. 1m的数字地形数据,发现T5—T2阶地陡坎的最大左旋位错量依次为30. 7m、12. 0m和8. 7m。通过光释光测年方法得到了各级阶地(T5—T1)的年龄,进而得出冬别列克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0. 7~0. 94mm/a,结合阶地侧向侵蚀特征,分析认为T4、T2阶地的滑动速率更加接近真实值(0. 91±0. 18) mm/a。结合西准噶尔的其它2条大型走滑断裂(达尔布特断裂和托里断裂)的滑动速率,并对比西准噶尔地区的GPS速率,认为该地区NE向的走滑运动以冬别列克断裂为主,吸收大量剩余变形,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左旋滑动速率。(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毛泽斌,常祖峰,李鉴林,常昊,赵晋民[9](2019)在《景谷M6.6地震震中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景谷6. 6级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活动稀少的景谷地区,该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程度薄弱,制约了人们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也造成了对发震构造认识的分歧。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构造地貌调查及探槽开挖,对震中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以下认识:1)近SN向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南起于永平盆地东南缘的那丙一带,向N经迁东、田房,终止于田头北,全长约43km,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那拐探槽揭示出多条断层发育,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全新世地层,其14C年龄为(1 197±51) a和(1 900±35) a,充分表明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2)益香-赵家村断裂是无量山断裂带中规模较大的NE向断层,北端始自景谷盆地东南缘,向SW经过香盐、益香、岔河,至赵家村,全长约60km。在益香村处可见4条同步左旋位错的冲沟,位错量分别为340m、260m、240m和240m,显示该断裂是1条长期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益香探槽揭示该断裂断错了多套全新世地层,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分别为(2 296±56) a、(3 009±51) a和(4 924±45) a,另外2套被断错地层的OSL年龄为(1. 8±0. 1) ka和(8. 6±0. 5) ka,最新一次地震活动时间在(1. 8±0. 1) ka BP(OSL-Y01)—(378±48) a BP(CY-07)之间,同样表明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据余震分布情况并结合前人成果分析认为,2014年景谷6. 6级地震及5. 8、5. 9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归属于无量山断裂带。其孕震机制为近SN向和NE向断裂交会的楔形区地应力闭锁积累,这与滇西南地区的孕震机制类似。(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任光雪,李传友,吴传勇,汪思妤,张会平[10](2019)在《东天山包尔图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及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是全面认识天山现今构造变形样式的重要途径。包尔图断裂是东天山内部的一条大型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包尔图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断裂在晚第四纪为左旋走滑-逆冲的运动性质。包尔图断裂错断了库米什盆地西北缘山前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洪积扇,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地貌面及冲沟的左旋位错。基岩山区一系列跨过该断裂且形成于中更新世的水系发生了系统性的左旋位错,形成了0. 93~4. 53km的左旋位错量,表明断层长期活动。通过对山前3处典型变形地貌面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精确测量了不同时期冲沟的左旋位移量及陡坎高度,结果表明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有逆冲分量;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博-阿断裂)、开都河断裂和包尔图断裂所围限的2个次级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包尔图断裂左旋滑动的主要原因。包尔图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的运动特征不仅对调节天山内部的水平方向变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吸收了一定的SN向缩短变形。(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晚第四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沿祁连山展布的近900 km长的祁连—海原断裂系是青藏高原东北扩展前缘最主要的边界构造带,也是青藏、鄂尔多斯和戈壁阿拉善3个构造块体的重要边界。该断裂系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由冷龙岭单条断裂带构成,东段分为南、北两支弧形断裂带。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人们根据断错构造地貌的遥感解译及相应地貌形成年代,估计断裂系东段北支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第四纪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彦宝,陈立春,王虎,曾蒂,刘成龙.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昂仁段晚第四纪活动证据[J].地震地质.2019
[2].高伟.天桥沟—黄羊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云龙,张进,肖骑斌,王驹,凌辉.青藏高原北缘叁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逆冲运动及其深部构造特征[J].地质学报.2019
[4].李高阳,李陈侠,李晓妮,马冀.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J].华南地震.2019
[5].房艳国,罗文行,叶浩,周云.鹤庆—洱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对滇中引水工程的影响[J].华南地震.2019
[6].鞠梦珊,陈志华,赵仁杰,王湘芹,黄元辉.晚第四纪南极阿蒙森海扇区冰盖与古生产力旋回变化[J].海洋学报.2019
[7].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丽艳,王丰.长江叁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8].姚远,李帅,黄帅堂,贾海梁.西准噶尔冬别列克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阶地位错与滑动速率[J].地震地质.2019
[9].毛泽斌,常祖峰,李鉴林,常昊,赵晋民.景谷M6.6地震震中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J].地震地质.2019
[10].任光雪,李传友,吴传勇,汪思妤,张会平.东天山包尔图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及形成机制[J].地震地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