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_韩宏伟,刘会芳,韩盛,庄红梅,佘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哈密瓜,细菌性,抗性,角斑病,鉴定,生物防治,苗期。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韩宏伟,刘会芳,韩盛,庄红梅,佘建华[1](2018)在《哈密瓜种质资源苗期细菌性果斑病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高抗细菌性果斑病的甜瓜资源,为选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法接种,采用2种抗性分级方法,以感病品种炮台红为对照,对17份甜瓜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结果】17份供试甜瓜材料中,没有对细菌性果斑病菌免疫的材料,JM17-14的抗性最强,相对抗病指数为0.85,属高抗水平;采用两种抗性分级标准,供试甜瓜材料的抗性强弱顺序基本一致,但抗性水平有差异;17份供试材料中杂交F_1代的抗性多介于其双亲之间,但也有超亲优势存在。【结论】17份供试甜瓜材料中,JM17-14的抗性最强,为高抗细菌性果斑病资源,可用于抗性基因定位及抗病品种选育。(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马小莉[2](2018)在《Pichia anomala 0732-1产酸体系优化及其抑制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利用酵母菌有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本文通过对酵母菌产酸条件、定殖条件及发酵粗提液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抑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期探究酵母菌产酸、定殖特性和抑菌机制,为该菌株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响应面法优化Pichia anomala 0732-1抑菌发酵条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P.anomala 0732-1在哈密瓜叶片表面的定殖能力及产酸条件的研究,通过分光光度测定法研究P.anomala 0732-1发酵粗提液对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细胞壁、细胞膜和相关保卫酶的影响。结果:溶氧量对P.anomala 0732-1的发酵有很大的影响。静止培养下由于溶氧量小,发酵液pH下降慢,最低为3.7。利用响应面法优化P.anomala 0732-1产酸发酵条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抑菌圈直径为17.9 mm与预测值接近。随着不同药剂和发酵液处理时间的增加,哈密瓜种子发芽率降低。P.anomala 0732-1菌悬液浓度为高浓度时(10~8 cfu/mL),其定殖及产酸效果越好;温度为28℃时P.anomala 0732-1定殖、产酸效果较好;高湿度(90%)条件有利于P.anomala 0732-1的定殖及产酸。P.anomala 0732-1在叶片表面的定殖及产酸能力受病原菌Acidovorax citrulli(Aac)接种顺序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Aac降低了P.anomala0732-1在叶片表面的定殖产酸能力。先接种P.anomala 0732-1,24 h后再接种病原菌Aac对酵母菌定殖及产酸影响较小。发酵粗提液处理对Aac细胞壁有一定的影响;发酵液粗提液处理使Aac菌液中与细胞膜有关的代谢酶活力有所升高,但Aac细胞膜并未完全丧失选择通透性;发酵液粗提液处理使Aac菌体细胞中POD、SOD、CAT的活力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溶氧量前期随着P.anomala 0732-1产酸下降而出现波动。利用响应面法得到P.anomala 0732-1产酸抑菌的最佳发酵条件。高浓度的菌悬液(10~8 cfu/mL)和高温(28℃)高湿(90%)有利于P.anomala 0732-1的定殖及产酸。接种病原菌Aac会降低P.anomala0732-1在叶片表面的定殖产酸能力。经过P.anomala 0732-1发酵粗提液处理后,Aac菌体中的POD、SOD、CAT的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这可能造成Aac菌体生长繁殖能力丧失而导致致病力下降,从而达到抑菌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毛亮,吉艳玲,张娟,王宣仓,潘卫萍[3](2017)在《吐鲁番地区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吐鲁番地区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为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吐鲁番地区10份哈密瓜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人工接种进行病情指数调查;观察不同抗性品种苗期叶面绒毛数和气孔数及测定叶片自身防御酶PPO、POD。【结果】供试10个品种中无免疫品种,西州密25号和皇妃表现为中抗,新密36号表现为高感,其余7个品种表现为中感;高感品种新密36号和中感品种9818(绿皮)叶毛数无明显差距,西州密25号的叶毛数是新密36号的叶毛数1.68倍,气孔数是中感品种9818(绿皮)的1.42倍,是新密36号1.91倍;不同抗性品种PPO酶活性呈现感病品种﹥中感品种﹥抗病品种,POD酶活性呈现感病品种﹥中感品种﹥抗病品种。【结论】供试品种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西州密25号和皇妃表现为中抗,新密36号为高感品种,其余品种表现为中感;品种抗病性与下表皮叶面叶毛数量和气孔数量有关,呈正相关趋势,自身防御酶PPO酶呈下降趋势,与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POD酶呈上升趋势,与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毛亮,吴久赟,吉艳玲,潘卫萍,张以和[4](2017)在《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胞外酶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初期侵染,通过测定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长曲线、病菌胞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变化,掌握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侵染初期胞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同时产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说明该病菌在侵染初期的致病力跟这两个酶活性有关。结合病菌生长曲线,果胶酶未呈现明显趋势,而纤维素酶随细菌的生长进入衰退期后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在44h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同时出现波峰,但后期44~72h果胶酶再没有出现大幅增长趋势,而纤维素酶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病害后期的扩展纤维素酶起到了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赵亚男[5](2017)在《Pichia anomala 0732-1代谢产物乙酸在生防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由嗜酸菌属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Aac)引起,因为其危害严重,被国际上视为毁灭性病害。本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一株拮抗哈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酵母菌株0732-1,其代谢产生的抑细菌物质具有营养竞争、抗生和诱导寄主抗性的作用,并且发现Pichia anomola 0732-1代谢产生的短链有机酸是其生防机制的关键因子,经成份及含量测定,乙酸含量最高。目的:通过乙酸对Aac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乙酸对Aa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乙酸对哈密瓜抗性的诱导作用以及乙酸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乙酸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牛津杯法、形态学、电镜扫描的方法探究乙酸对Aac的抑制作用、生长情况、运动性、菌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乙酸是否对Aac的生理生化特性存在影响作用;通过微孔板培养、结晶紫染色、分光光度测定法研究了乙酸对Aac生物形成的影响;利用乙酸对哈密瓜幼苗叶片喷雾处理,测定叶片组织内过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验证乙酸是否对寄主有诱导抗性;对乙酸处理后的带菌种子及哈密瓜苗进行防效测定,评估其生防效果。结果:pH越低的乙酸溶液,对Aac抑制作用越强,pH为2的乙酸溶液抑菌圈直径达3.2cm。乙酸对菌体的生长和运动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改变了Aac细胞膜的状态,导致菌体电解质的外渗,并且对Aac的细胞壁有损伤作用,使其结构发生了变化。11种供试成膜载体中,Aac在聚苯乙烯材料片上易形成明显、稳定的生物膜。Aac在以LB为培养基、聚苯乙烯孔板为培养载体,28℃培养24h,成膜能力达到最强,所检测的OD570为1.30。乙酸对Aac成膜初期及成熟期均有抑制作用,并且使生物膜结构疏松,菌体形态严重受损、变形,甚至无生物膜的形成。乙酸所造成的偏酸性环境对Aac胞外多糖含量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乙酸处理哈密瓜叶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诱导与瓜幼苗抗性相关的POD、SOD、PAL和CAT酶活性的升高。利用p H小于3的乙酸溶液处理带菌哈密瓜种子能有效地降低哈密瓜苗期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率,具有良好的防效。结论:乙酸能够抑制Aac的生长,对其运动性、细胞结构等生理生化特性有影响。同时乙酸能够影响Aac生物膜的形成,且影响程度随着乙酸pH的降低而增大。pH为3的乙酸溶液在一定时间内能诱导哈密瓜苗POD、SOD、PAL和CAT酶活性的升高。利用乙酸处理带菌哈密瓜种子能有效降低了哈密瓜苗期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率。研究表明酵母菌P.anomola 0732-1代谢产物乙酸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具有一定的生防应用价值和潜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晓东[6](2011)在《酵母菌株0732-1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生防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是由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被我国列为重大对内对外检疫性植物病害。2008~2009年通过利用酵母菌株0732-1进行哈密瓜种子处理、盆栽试验及田间喷施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利用酵母菌株0732-1发酵液(pH3.7)处理哈密瓜品种86-1种子与0.1%农用硫酸链霉素和2%盐酸处理后发病率无显着差异(P>0.05),2次试验种苗发病率分别为2.8%和7.0%。在3次盆栽试验中,防效显着,病情指数分别14.2、19.1、13.3。田间不同浓度0732-1发酵液喷施哈密瓜叶片均能有效降低果斑病叶片为害程度,接种浓度越高,病情指数越低。接种浓度1×10~9cfu/ml酵母菌株0732-1与浓度1×10~7cfu/ml病情指数间无显着差异(P>0.05)。使用浓度1×10~8cfu/ml 0732-1接种哈密瓜叶片0h、24h和48h后,挑战接种1×10~8cfu/ml果斑病菌,接种15d后,48 h和24h处理病情指数明显低于0h处理,且两者间无显着差异(P>0.05)。田间哈密瓜果实表面喷施1×10~9cfu/ml酵母菌株0732-1能明显降低哈密瓜细菌性过斑病的发病率。田间施用0732-1比可杀得2000、0.1%农用硫酸链霉素更具有安全有效地优势。灌根施用酵母菌株0732-1不能起到防病促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郑喜清,王国,宋青山[7](2010)在《不同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与木质素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果斑病表现不同抗性的哈密瓜品种的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木质素含量与感病品种木质素含量存在差异,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可见,木质素含量可作为衡量哈密瓜抗果斑病的一个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套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鹏,赵廷昌[8](2009)在《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群体感应信号报告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NTL4(pZLR4),在LB报告平板上对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的19个菌株进行了初步检测,发现18个菌株有群体感应信号产生。用琼脂条法对菌株Pslb-94进一步检测,证实菌株Pslb-94存在群体感应系统。提取了该菌株信号物质,反相薄层层析(TLC)检测证明该菌株能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9年06期)

王晓东[9](2009)在《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引起的哈密瓜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瓜类生产中一种毁灭性细菌性病害。目前在瓜类作物中无免疫品种。虽然化学防治对该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以及引起病原菌抗药性等问题。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合理而又安全的防治手段。探讨利用酵母菌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从拮抗酵母菌的筛选、防效评估、拮抗酵母菌菌株的鉴定、发酵体系、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抑菌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从湖北武汉、河南信阳和新疆石河子采集的植物和土壤等样品中分离获得463株酵母菌。经过平板抗生性测定和盆栽活体试验,成功筛选出一株有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拮抗酵母菌菌株0732-1。2、在温室试验中,用酵母菌0732-1发酵液处理带菌哈密瓜种子,能显着降低Aac对哈密瓜幼苗的侵染。在第一次试验中,使用0732-1、农用链霉素和盐酸处理带菌种子的发病率分别为2.8%、0和2.6%,对照发病率为97.6%。在第二次试验中,发病率分别是7%、8.8%和3.7%,对照发病率为83.3%。两次试验中防病效果叁者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田间试验中,酵母菌0732-1发酵液(1×10~7cfu/ml或1×10~9cfu/ml)能有效降低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危害。另外,酵母菌0732-1先于Aac接种的防效优于同时接种酵母菌和Aac的防效。在哈密瓜幼苗灌根施用中,酵母菌0732-1无显着防病和促生的效果。3、根据形态特征、营养代谢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ITS-5.8S rDNA片段序列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号为EU380207),将酵母菌0732-1鉴定为Pichiaanomala。4、酵母菌0732-1能利用8种碳源(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柠檬酸钠、乳糖、甘油和乙醇)和6种氮源(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磷酸二氢铵、硝酸钾、蛋白胨)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产生抑制Aac的抗细菌物质(antibacterial substances,ABS)。其中6种碳源(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乙醇和甘油)和4种氮源(硫酸铵、磷酸二氢铵、硝酸钾和蛋白胨)适于产生ABS。最适碳源为果糖。磷酸二氢钾(29.39 mmol/L)有利于酵母菌0732-1产生ABS。5、酵母菌0732-1抑菌谱广,对供试17种真菌和4种细菌具有抑制效果,其中6种真菌和1种细菌(Aac)是侵染瓜类植物的病原菌。因而,此酵母菌具有防治多种瓜类植物病害的潜质。6、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酵母菌0732-1产生ABS的最适环境条件是:初始pH值为9.0;装样量为80 ml(250 ml叁角瓶);接种量为10%;温度20℃;培养96 h后,发酵液中的ABS抑菌活性达到最大。7、酵母菌0732-1产生的ABS可能是一类耐热、耐酸、抗紫外线的非蛋白极性物质。当环境pH高于9.0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有机溶剂萃取不能从发酵液中分离出ABS。利用蒸馏法可以得到部分ABS。8、试验证实:酵母菌0732-1的防病机制包括抗生作用和诱导寄主抗性。酵母菌0732-1在培养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ABS,并能对Aac具有明显抑菌作用;施用该菌及其发酵物均能提高哈密瓜幼苗体内3种防卫反应相关酶(POD、PAL和CAT)的产生。同时还发现酵母菌0732-1在大田条件下,能迅速定殖于哈密瓜叶片和果实表面上。在瓜叶上接种15 d后,种群为1.2×10~5cfu/cm~2;在哈密瓜幼果上接种10 d后,种群数量为1×10~7cfu/cm~2。虽有下降,但趋势波动不大。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酵母菌0732-1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康雅萍,王刚,黄麦玲[10](2009)在《保护地哈密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保护地哈密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当地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调查,2004年发病田率23%,病叶率6%;2006年发病田率43%,病叶率21%;2008年发病田率94%,病叶率62%,严重田块病叶率达100%。笔者通过田间调查,总结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利用酵母菌有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本文通过对酵母菌产酸条件、定殖条件及发酵粗提液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抑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期探究酵母菌产酸、定殖特性和抑菌机制,为该菌株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响应面法优化Pichia anomala 0732-1抑菌发酵条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P.anomala 0732-1在哈密瓜叶片表面的定殖能力及产酸条件的研究,通过分光光度测定法研究P.anomala 0732-1发酵粗提液对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细胞壁、细胞膜和相关保卫酶的影响。结果:溶氧量对P.anomala 0732-1的发酵有很大的影响。静止培养下由于溶氧量小,发酵液pH下降慢,最低为3.7。利用响应面法优化P.anomala 0732-1产酸发酵条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抑菌圈直径为17.9 mm与预测值接近。随着不同药剂和发酵液处理时间的增加,哈密瓜种子发芽率降低。P.anomala 0732-1菌悬液浓度为高浓度时(10~8 cfu/mL),其定殖及产酸效果越好;温度为28℃时P.anomala 0732-1定殖、产酸效果较好;高湿度(90%)条件有利于P.anomala 0732-1的定殖及产酸。P.anomala 0732-1在叶片表面的定殖及产酸能力受病原菌Acidovorax citrulli(Aac)接种顺序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Aac降低了P.anomala0732-1在叶片表面的定殖产酸能力。先接种P.anomala 0732-1,24 h后再接种病原菌Aac对酵母菌定殖及产酸影响较小。发酵粗提液处理对Aac细胞壁有一定的影响;发酵液粗提液处理使Aac菌液中与细胞膜有关的代谢酶活力有所升高,但Aac细胞膜并未完全丧失选择通透性;发酵液粗提液处理使Aac菌体细胞中POD、SOD、CAT的活力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溶氧量前期随着P.anomala 0732-1产酸下降而出现波动。利用响应面法得到P.anomala 0732-1产酸抑菌的最佳发酵条件。高浓度的菌悬液(10~8 cfu/mL)和高温(28℃)高湿(90%)有利于P.anomala 0732-1的定殖及产酸。接种病原菌Aac会降低P.anomala0732-1在叶片表面的定殖产酸能力。经过P.anomala 0732-1发酵粗提液处理后,Aac菌体中的POD、SOD、CAT的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这可能造成Aac菌体生长繁殖能力丧失而导致致病力下降,从而达到抑菌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韩宏伟,刘会芳,韩盛,庄红梅,佘建华.哈密瓜种质资源苗期细菌性果斑病抗性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2018

[2].马小莉.Pichiaanomala0732-1产酸体系优化及其抑制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3].毛亮,吉艳玲,张娟,王宣仓,潘卫萍.吐鲁番地区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抗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7

[4].毛亮,吴久赟,吉艳玲,潘卫萍,张以和.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胞外酶活性测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

[5].赵亚男.Pichiaanomala0732-1代谢产物乙酸在生防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6].王晓东.酵母菌株0732-1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生防效果评估[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7].郑喜清,王国,宋青山.不同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与木质素之间的关系[J].河套大学学报.2010

[8].刘鹏,赵廷昌.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检测[J].植物保护.2009

[9].王晓东.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0].康雅萍,王刚,黄麦玲.保护地哈密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09

论文知识图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为害西瓜叶片的症状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为害西瓜叶片的症状种子不同部位PCR检翻给果瑰.3代卫d}ett...劝瓜种子不网扭处仙目峭果要龟·SD目助...模拟种子带菌PCR检测市售甜瓜种子带菌PCR检测

标签:;  ;  ;  ;  ;  ;  ;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_韩宏伟,刘会芳,韩盛,庄红梅,佘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