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一、应用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鑫[1](2021)在《基于肠-肝轴研究肝爽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肝爽颗粒(GS)是治疗肝纤维化的一种中成药,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病引起的肝纤维化,具有降低肝脏炎症、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然而,关于肝爽颗粒在动物实验中是如何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已有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的失衡贯穿肝病发生发展过程始末,肝纤维化的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乃至菌群代谢均出现紊乱。肠道炎症的进一步加重使得肝纤维化不断向肝硬化方向发展。因此,本研究在肠-肝轴的基础上探索肝爽颗粒是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目的。方法本课题首先探究肝爽颗粒治疗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其次,研究血清中炎症因子和过氧化物酶的改变,明确炎症作用机制;此外,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造模给药治疗后各组小鼠的粪便,达到明确各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变化的目的;最后,通过免疫组化法研究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观察肠道黏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1.通过HE染色、MASSON及α-SMA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肝爽颗粒治疗后,肝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治疗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对各组血清测试结果显示,肝爽颗粒治疗组的肝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乃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明显下降。肝爽颗粒对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采用Elisa法和q PCR法分别对各组血清和肝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肝爽颗粒各个剂量组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而随着肝爽颗粒治疗组剂量的增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甲烷二羧基醛(MDA)水平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3.通过16s r RNA测序对各组小鼠粪便的分析结果显示,肝爽颗粒治疗后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较模型组增加,β多样性也逐渐恢复;与模型组比,肝爽颗粒中、高剂量组F/B比值显着降低;从属水平上看,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Akkermans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较模型组均升高,Allobaculum和不动细菌(Acinetobacter)菌属较模型组均降低。4.对各组结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爽颗粒各组Occludin蛋白和ZO-1蛋白较模型组均增加,且两种蛋白的表达量随着肝爽颗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1.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具有抑制炎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作用。2.肝爽颗粒具有调节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作用。3.肝爽颗粒能够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加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2](2020)在《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3](2020)在《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1]。微生态干预在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综合治疗中也受到了高度重视。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

王丹[4](2019)在《益生菌对肝硬化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如病毒、酒精、药物、代谢障碍、胆汁淤积等)的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在晚期主要表现为肝功能不全和门脉高压,并且发生多系统受累,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癌等并发症。目前公认为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将导致肠屏障破坏,增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改变血流动力学,进而导致肝硬化进展。益生菌可以减少细菌移位,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保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减少肠道炎症,改善肝功能。目前国内外应用益生菌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样本量小,且报道的疗效也显示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在肝硬化患者中益生菌的疗效,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及血氨等影响,为肝硬化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所有与肝硬化及益生菌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搜索检索文献日期从2008年1月1日到2018年10月31日。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后提取所选文献的数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按照预先制订的检索策略,筛选后最终纳入30篇对照研究,其中英文5篇,中文25篇。纳入的研究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方法质量学评价22篇为偏倚风险高的研究,8篇为偏倚风险不确定的研究。30篇文献共包含1997例肝硬化患者,实验组(益生菌组)1006例,对照组9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SMD=-0.66,95%CI:-0.84-0.47,P<0.00001)、谷草转氨酶(AST)(SMD=-0.58,95%CI:-0.74-0.41,P<0.00001)、总胆红素(TBIL)(SMD=-0.33,95%CI:-0.55-0.10,P=0.005)、内毒素(21天<疗程≤28天SMD=-0.78,95%CI:-1.01-0.55,P<0.00001)、血氨(疗程>28天SMD=-0.62,95%CI:-1.03-0.22,P=0.002)、IL-6(SMD=-0.41,95%CI:-0.67-0.15,P=0.002)、TNF-α(SMD=-0.55,95%CI:-0.78-0.32,P<0.00001)、二胺氧化酶水平(SMD=-0.90,95%CI:-1.23-0.58,P<0.00001)、并发症发生率(RR=0.45,95%CI:0.320.62,P<0.00001)益生菌组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0,95%CI:-0.000.40,P=0.05),临床总有效率益生菌组高于对照组(RR=1.44,95%CI:1.241.68,P<0.00001)。结论:本篇Meta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治疗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氨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并发症。但制定出最佳的最有效的益生菌组合,仍需更多更高质量的随机临床试验。

黄晓宇[5](2018)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庆大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及肠道菌群。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内毒素、IL-6、TNF-α、PAF、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和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内毒素、IL-6、TNF-α、PAF、CD8+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CD4+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毒素、IL-6、TNF-α、PAF、CD8+细胞分数低于治疗前,CD4+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酵母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真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肠杆菌、双歧杆菌和真杆菌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6](2016)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文中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内栖息着1 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10131×1014CFU。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1012CFU。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1]。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

Chinese Society ofMicroecology,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7](2016)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文中提出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 CFU。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1]。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

郭梅,李雪梅[8](2016)在《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辅助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肝硬化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仅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n=3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降钙素原(PCT)、二胺氧化酶(DAO)等肠粘膜屏障功能指标及CD4+、CD8+、CD4+/CD8+等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PCT、DAO等肠粘膜屏障功能指标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CD4+等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CD4+/CD8+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Chinese Society of Microecology,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9](2016)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文中提出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 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CFU。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1]。正常情况下,人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10](2016)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版)》文中指出人体肠道内栖息着约1 000种以上的细菌,其总数接近于10131014个。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其中每克肠内容物细菌含量高达1012 CFU。肠道的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1]。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

二、应用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肝轴研究肝爽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实验二 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
实验三 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紊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性疾病
3 肝硬化
    3.1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应用
    3.2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3.3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肝性脑病中的应用
4 肝衰竭与肝移植
    4.1 肝衰竭
    4.2 肝移植
5 胆道疾病
    5.1 胆石症与肠道微生态
    5.2 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9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
10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微生态综合治疗
    10.1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要点
    10.2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营养及微生态治疗
11 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及2019-nCoV感染的微生态干预
12 FMT在微生态失衡中的应用

(4)益生菌对肝硬化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2.2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一项以上排除)
    1.3 数据提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文献及筛选结果
    2.2 基本情况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血清ALT
        2.3.2 血清AST
        2.3.3 血清TBIL
        2.3.4 血清ALB
        2.3.5 内毒素
        2.3.6 血氨
        2.3.7 IL-6
        2.3.8 TNF-α
        2.3.9 二胺氧化酶
        2.3.10 临床总有效率
        2.3.11 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
        2.3.12 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
    3.2 益生菌
    3.3 益生菌的安全性
    3.4 益生菌的未来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浆内毒素和免疫细胞因子
    2.2 肠道菌群
3 讨论

(7)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
3 肝硬化
    3.1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应用
    3.2 微生态制剂在预防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3.3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肝性脑病中的应用
4 肝衰竭与肝移植
    4.1 肝衰竭
    4.2 肝移植
5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6 肠易激综合征
7 炎症性肠病
8 结直肠癌
9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衰竭及其微生态综合治疗
    9.1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
    9.2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损伤的病因及机制
        9.2.1 缺血缺氧与肠黏膜损伤
        9.2.2 内毒素与肠黏膜损伤
    9.3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营养及微生态治疗
1 0 微生态失衡的综合防治
1 1 粪菌移植在微生态失衡中的应用
1 2 中医药在微生态失衡中的应用

(8)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检测方法
        1.3.1 肠黏膜屏障功能检测
        1.3.2 血清内毒素表达水平检测
        1.3.3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及肠粘膜屏障功能变化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比较
3 讨论

(10)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性疾病
3 肝硬化
    3.1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应用
    3.2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3.3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肝性脑病中的应用
4 肝衰竭肝移植
5 抗生素相关腹泻
6 肠易激综合征
7 炎症性肠病
8 结直肠癌
9 微生态失衡的综合防治
10 肠内营养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中的应用
    10.1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要点
    10.2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损伤的病因及机制
        10.2.1 缺血缺氧与肠黏膜损伤
        10.2.2 内毒素与肠黏膜损伤
    10.3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营养及微生态治疗
1 1 粪菌移植在微生态失平衡中的应用
1 2 中医药在微生态失平衡中的应用

四、应用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肝轴研究肝爽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D]. 魏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04)
  • [3]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8)
  • [4]益生菌对肝硬化疗效的Meta分析[D]. 王丹. 吉首大学, 2019(02)
  • [5]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黄晓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21)
  • [6]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华消化杂志, 2016(12)
  • [7]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J]. Chinese Society ofMicroecology,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6(10)
  • [8]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郭梅,李雪梅. 现代医院, 2016(09)
  • [9]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J]. Chinese Society of Microecology,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03)
  • [10]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06)

标签:;  ;  ;  ;  ;  

双歧杆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