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四中桂松
邮编:426181地址:湖南省祁阳县第四中学
我校高效课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有四年多了,在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我校在这几年的高效课堂建设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教育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育人的原点,方能发展高效课堂建设。这几年的心得谈谈几点看法。
立足于课改的根本——育人
根据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教材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但如何确定相应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呢?最科学的途径就是变传统接受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即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育目标的认识,达成课改的根本——育人。
课堂改革,首先是教师理念的改革。传统的教师观念,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理念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包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真正践行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
课堂改革,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革新。传统的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使学生失去了敢想、敢说、敢做、敢辩、敢于质疑的生命色彩。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师生应在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教师应在启发、诱导、有效提问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不断发现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勇于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允许学生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学生“创读”。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讲堂”,繁重而重复的作业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懒于思考、懒于动脑、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习惯。我们的不少学生课前不预习,甚至不会预习,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在老师侃侃而谈的“讲学”中,只能是被动听、默默记,甚至昏昏欲睡。大多的学生不会讨论,不会合作学习,不敢质疑提问。事实上,老师一般也不给学生讨论、质疑的机会。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太多的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自主性,太多的学生缺乏课堂主动思维、主动质疑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计划性和课后主动反思、纠错的学习习惯,缺乏勤奋学习的决心和恒心。我们一再强调的学习计划书、典型习题集、纠错本,对不少学生而言实为空谈。不可否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下,也不乏成绩优秀学生,但仔细对比一下,这些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不仅仅在于老师“讲学”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有着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二、把握高效课堂建设两个关键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其内涵不仅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研究性学习;不但包括学生个体自己能学会的,还包括学生群体自己能学会的。因此,这一关键干预因素,既颠覆了教师讲得太多、太滥的情况,也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由于要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就要回答和解决以下一系列问题:
(1)要判断学生是否自己能学会,一定要让学生先学。
(2)让学生先学,这个先学是课前学习,还是课上学习?如果安排在课前学习,是否要减少学生其他的家庭作业,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3)学生先学,有很多方法,哪种方法的效果更好。比如,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还是做练习;是讨论,还是做实验。
(4)如何检验学生哪些已经学会,哪些没有学会?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个性思想的发现与解决。
从表面上看,这一干预因素要求教师摒弃过去那种一味追求讲得正确、完整、生动,一味把教师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正确、完整。
课后,有学生反映说:上课听是听得懂的,回家做作业是有困难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能说教师讲的不是教学重点、难点吗?其实,教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能自己看懂、学会的。那些自认为学会了的学生,其实有一句话并没有完全理解。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也只有暴露了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的意义才更大。
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我成长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与不足之处。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改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总而言之,我们倡导改革,决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确有不少老师“讲学”讲得好,讲得很精彩。关键是在讲得好、讲得精彩的前提下,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如何把讲得好变为少讲、精讲,讲在关键点、讲在易混处,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问的机会和创新思考的时间。讲得好、讲得精彩,不如让学生学得好、动得精彩。
我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维、主动质疑、主动讨论、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会”的目的,回归教育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