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刘宝林,杨娟,高秀花,刘风清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刘宝林,杨娟,高秀花,刘风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珠江口,沉积柱,重金属,污染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文献综述

刘宝林,杨娟,高秀花,刘风清[1](2010)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柱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珠江口近30 a来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自伶仃洋淇澳岛海岸带采集了1个长108 cm的沉积物柱(ZH1)。分析了这些沉积物样品中12种微量金属的含量及粒度参数。结果表明,沉积柱中的重金属呈现四种垂向分布模式。有机质含量是大部分重金属垂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沉积柱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垂向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r、V、Be、Se、Sn和Tl基本上未受污染,而Cu、Ni、Pb、Zn、Cd和Co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推测这些元素的污染与富集可能主要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至今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及生活)对珠江口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加有关。另外,也与研究区位于珠江口西侧的水动力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刘宝林[2](2010)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柱重金属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采集了1个长108厘米的沉积柱。采用Hank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柱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了Cd元素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达到强生态危害外,其余各元素的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都很低。(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0年27期)

尹希杰,周怀阳,杨群慧,孙治雷[3](2010)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和不同形态硫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42-,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1.74和1.14 mmol/(m2.d)]和甲烷厌氧氧化通量[0.34和0.29 mmol/(m2.d)]。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潮间带沉积物受到SO42-供给的限制,因此位于潮间带的QA-11站位硫酸盐还原带较浅(约16 cm);在潮下带的QA-9和QA-14站位,随离海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硫酸盐还原通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硫酸还原逐渐受到可利用活性有机质的限制;甲烷厌氧氧化对硫酸盐还原的贡献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由19.2%增加至25.5%。叁个站位沉积物中按不同形态还原硫含量由大到小列出,它们是有机硫(OS)、黄铁矿(DS)、酸可挥发性硫(AVS)。沉积物中AVS的空间分布与硫酸盐还原通量有正相关性。QA-11和QA-14站位的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大于3,分别为7.9和3.6,表明两个站位的黄铁矿形成可能受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控制;QA-9站位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为2.2,暗示AVS向黄铁矿转化受到可利用活性铁的限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0年03期)

郑燕平[4](2009)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样品参与甲烷循环和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它们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淇澳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是珠江出海口的第一道大门,珠江口淇澳岛附近水域位于陆海交汇处,沉积物富含有机质,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氮源。本文对采集自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子生态学调查及微生物培养,研究了样品中参与碳循环,氮循环及硫循环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并对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采集自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样品,通过构建环境样品的甲烷产生及甲烷氧化相关微生物16SrRNA克隆文库,16SrRNA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以及采用T-RFLP分析的方法,调查了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参与甲烷循环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垂直分布情况。沉积物样品中甲烷产生及甲烷氧化相关微生物主要有叁大类:Methanosarcinales/ANME,Methanomicrobiales和Methanosaeta,其中Methanosarcinales/ANME类群的克隆子占优势为42%,Methanomicrobiales类群的为32%,Methanosaeta类群克隆子所占比例为19%。甲烷产生及甲烷氧化相关微生物16SrRNA克隆文库和甲基辅酶M还原酶(mcrA)克隆文库的多样性分析均暗示了ANME-2类群在低甲烷渗漏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厌养甲烷氧化中的重要作用;该沉积物甲烷产生菌主要是利用CO_2/H_2。T-RFLP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变化,菌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上层沉积物CO_2/H_2利用型的甲烷产生菌占优势,中层醋酸利用型的甲烷产生菌占优势,下层甲基利用型的甲烷产生菌和参与厌养甲烷氧化菌占优势。采用硫酸盐还原菌特异的异化型亚硫酸盐还原酶(dissimilatory sulfitereductase,dsr)保守基因检测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没有发现与ANME类群相偶联的Desulfosarcina,Desulfococcus和Desulfobulbus序列。我们推测该沉积物中厌养甲烷氧化作用并非是已知的甲烷氧化微生物和硫酸盐还原菌相偶联作用的结果。Desulfobacteraceae和Syntrophaceae这两个类群的克隆子只存在于SMTZ,分别占SMTZ克隆子的16.3%和26.5%,并且占了沉积物总克隆子数的42.8%,我们推测deltaproteobacterial类群的微生物在珠江口地区厌氧甲烷氧化及有机物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Q-PCR方法对mcrA和dsrA基因的定量结果显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与沉积物柱的地化参数-硫酸盐和甲烷浓度变化特征是相关的。基于氨氧化酶功能的基因,我们采用实时定量PCR,克隆和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调查了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两个位点沉积物氨氧化菌的数量和组成。定量结果表明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在数量上占优势,这为氨氧化古菌在河口沉积物的数量在氨氧化微生物中占据优势提供了另一个证据。对于7号位点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组成分析,氨氧化细菌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占主导,在表层和下层氨氧化古菌显示了相似的丰度但菌群结构明显不同。来自于表层(0-4cm)的序列中52.2%属于“water column/sediment”簇,47.8%属于soil/sediment”簇,而来自于下层(16-30cm)的序列大部分(93.3%)属于soil/sediment”簇,只有6.7%属于“water column/sediment”簇。这些氨氧化微生物序列与来自于河口区的序列有着较高的相似性暗示了尽管存在着地理差异,但相似的河口环境可能有着相似的氨氧化微生物类群。而无氧区amoA的大量存在暗示了这些古菌可能在珠江口厌氧环境下发挥了其他重要作用。参与碳循环,氮循环及硫循环的相关微生物文库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克隆子序列多数与富含颗粒,厌氧环境相关,与多环芳烃,长链烷烃等有机物的降解有关,从一侧面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污染现状。除了对样品进行相关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我们还通过富集甲烷产生菌试图得到微生物纯培养以进一步阐释它们与珠江口这一特殊环境的相互关系。综上,本文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进行了微生物生态多样性研究及传统微生物培养,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微生物在珠江口地区碳氮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弥补了目前对珠江口地区仅局限于地球化学方面的调查的不足,丰富了低甲烷渗漏区甲烷产生与氧化相关微生物及河口区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丰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4-01)

覃超梅,周怀阳,吴自军,邓雄[5](2009)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反硝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2通量法,在一套连续流动培养装置中测定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的反硝化速率,探讨各种因素对淇澳岛海岸带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速率受NO3-的利用率影响,而不是NO3-的绝对浓度。大型红树植物对淇澳岛海岸带的反硝化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硝酸盐利用率,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小。由于大型红树植物的影响,样品Q0411-5的反硝化速率比同在岛内的Q0411-3高出1倍。样品Q0412-14的NO3-培养前后的浓度变化(ΔNO3-)是Q0412-9的4倍多,因为受硝酸盐利用率的影响,它的反硝化速率却是Q0412-9的2倍多。温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程度尚不能确定。(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姜丽晶,彭晓彤,周怀阳,王风平[6](2008)在《非培养手段分析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古菌16SrDNA特异引物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古菌的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丰富,大部分为新的不可培养古菌;泉古菌在整个沉积物柱中是优势菌群,约占81%;古菌多样性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加,区系结构也随深度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表层沉积物中,88%的序列属于Ⅰ型海洋泉古菌(MGⅠ),而在中层和底层检测到的古菌序列大部分与不可培养的富含甲烷的环境序列有最高的同源性,并且有15%的克隆子序列属于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和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QC-PCR结果表明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古菌含量丰富[(1.93±0.60)×106~(6.45±0.25)×10716S rDNA拷贝/g],呈现随深度增加含量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8年04期)

吴自军,周怀阳,彭晓彤,陈光谦[7](2006)在《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来自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间隙水的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间隙水中甲烷、硫酸盐、CH4-δ13C和ΣCO2-δ13C的地球化学参数垂直剖面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甲烷浓度梯度在硫酸盐还原带底部急剧增大,而间隙水硫酸盐浓度随深度呈线性降低;在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中,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重,并引起间隙水ΣCO2-δ13C值变为极负.间隙水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供了该区域沉积物中存在AOM作用的证据.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出的叁个站位甲烷厌氧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可知AOM消耗的硫酸盐占总硫酸盐损耗的比例分别为9.0%,84%和45.5%,对应的AOM产生的ΣCO2占总CO2的比例分别为4.7%,72.4%和29.45%.有机质的输入量的大小影响沉积物底部甲烷浓度、扩散通量及SMT分布.较高的有机质输入量一方面有利于加速间隙水硫酸盐通过有机质矿化分解作用损耗,另一方面引起进入SMT的甲烷扩散通量增大,使得AOM过程硫酸盐的消耗量相应增大,结果造成SMT向沉积物表层上移.(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17期)

覃超梅[8](2005)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综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培养实验开展了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分别于2004年4月4日、8月11日、9月3日、9月23日、11月16日和12月13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采集到的6个沉积物柱状样品,采用N_2通量法,在一套连续流动培养装置中分别测定反硝化速率,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大小;结合营养盐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对该区域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 红树林区的总无机氮浓度比淇澳岛附近水域的总无机氮浓度高,而淇澳岛西部附近的总无机氮浓度要比淇澳岛南部附近的高。在各形态的无机氮中,以NO_3~-—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NO_3~-—N占TIN的4/5以上。在整个调查期间,磷酸盐的浓度变化很小。硅酸盐平均浓度夏、秋高,而春、冬低。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淇澳岛海岸带的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大亚湾、北海湾和渤海湾,这与珠江口水域受内河水影响,营养盐含量较高,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有关。 (2)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在4月和9月,叶绿素a与无机氮具有相关关系,而叶绿素a与磷酸盐和硅酸盐之间的相关性很差。 (3) 淇澳岛海岸带的N/Si比值高于那些处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大河流的N/Si比值,而与欧美那些严重污染或富营养化的河流相似,说明这个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以致这个区域的营养要素的浓度较高;N/P值也很高,属于高氮、磷比值的区域。 (4)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的反硝化速率在时空分布上变化较大。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水—沉积物的温度、NO_3~-浓度、有机质含量和生物特征不同。反硝化速率不是受NO_3~-的绝对浓度影响,而是受NO_3~-的利用率影响。大型植物对淇澳岛海岸带的反硝化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和硝酸盐利用率,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小。由于大型植物的影响,样品Q0411-5的反硝化速率比同在岛内的Q0411-3的高出一倍多。以ΔNO_3~-作为NO_3~-的利用率,当ΔNO_3~-增大一倍时,反硝化速率相应地升高约0.24倍。温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程度尚不能确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5-06-01)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采集了1个长108厘米的沉积柱。采用Hank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柱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了Cd元素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达到强生态危害外,其余各元素的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都很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宝林,杨娟,高秀花,刘风清.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柱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10

[2].刘宝林.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柱重金属污染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尹希杰,周怀阳,杨群慧,孙治雷.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和不同形态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

[4].郑燕平.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样品参与甲烷循环和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它们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覃超梅,周怀阳,吴自军,邓雄.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反硝化作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9

[6].姜丽晶,彭晓彤,周怀阳,王风平.非培养手段分析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

[7].吴自军,周怀阳,彭晓彤,陈光谦.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来自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间隙水的地球化学证据[J].科学通报.2006

[8].覃超梅.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标签:;  ;  ;  ;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论文-刘宝林,杨娟,高秀花,刘风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