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刘建才[1]2003年在《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文中提出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在教育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人格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塑造完美人格是教师追求的崇高境界。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 全球性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造型、适应新世纪的人才。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人格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基础性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任务,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本文根据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背景,结合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从人格的角度阐述语文教师人格的内涵、作用,论述语文教师人格的主要构成要素(师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提高人格修养的途径,绘画新世纪富有人格魅力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新形象。

曹睿[2]2016年在《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书育人”是教师永恒的使命,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传播者,语文教师对发扬母语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叁观和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离不开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想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先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因此,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尤为紧要。本论文阐述了在全社会重视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大环境下,培养教师素养的重要性,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总结和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可能具有可行性的对策。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国内外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已有的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中学语文教师素养概述,就语文、素质与素养、语文教师素养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同时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特征及培养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意义;第叁部分为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结合对锦州市某几所中学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部分为中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对策研究。分别从提升教学质量、做智慧型教师,挖掘学习深度、做专业型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做创新型教师,接受美的熏陶、做审美型教师,规范自身行为、做礼仪型教师和调节情绪心态、做心理健康型教师六部分探究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必备素养的方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语文教师素养全方位的提高,有利于语文教师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杨道麟[3]2011年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就是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的一门复杂学问,它是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的“合金”,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为旨归。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它还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荒原”,一个急切需要探讨的领域。然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这一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长期由于缺乏真正的美学视野予以观照,总是游移于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之外。因此,这一论题的研究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视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影视课”、或过分强调听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音乐课”、或过分强调文学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表演课”而导致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趣味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娱乐课”、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育美课”、或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情感课”而导致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智能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语言课”、或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政治课”、或过分强调唯美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欣赏课”而导致的弊端,试图从美学视野真正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长期错乱了的“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德育的“善”,还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美育的“美”,从而促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以期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与“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本文除引论“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和结语“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之外,拟从以下叁个部分予以详细论述:第一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等叁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包括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聚(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和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内容之叁:完整的语文教学等)等方面。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等叁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叁:美感存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等)等方面。第叁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等叁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等)等方面。

陈妍[4]2009年在《论语文教师的魅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魅力犹如璀璨的明珠,强力吸引着人。面对当今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富于个性的学生,教师魅力对学生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其作用地位更为重要、更为突出。特别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尤其需要语文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系统、深入探讨语文教师的魅力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有着深远意义。本文深刻地阐述了语文教师魅力的含义、基本构成和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入探讨了语文教师魅力形成、施展与提升的方法路径,较好地揭示了语文教师魅力形成的基本规律,系统地回答了语文教师魅力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开头部分是引言和文献综述,主要指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忽视导致了教学效果低下的严峻现状,以及形成语文教师的魅力,施展与提升语文教师魅力的迫切性。第二部分,魅力与语文教师魅力的概念。这部分是全文逻辑展开的基点,重点阐明语文教师魅力的基本概念。从个体概念出发,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给出语文教师魅力的操作性定义:是指一名语文教师基于其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的,以其高洁的人品、优雅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出众的文采、新颖的教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行为所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驱动力。在此基础上,还阐述了魅力的价值与语文教师魅力的功用。魅力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快乐,也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便利。语文教师的魅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语文教师自身的成长。第叁部分,语文教师魅力的基本构成与特征。这部分针对语文教师师德人品、学识能力、沟通交流等的特质要求,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人格吸引力、专业影响力、学法引导力、化育亲和力等四个方面的魅力因素,并由此阐明语文教师魅力的潜在性、他受性、伴随性叁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四部分,语文教师魅力的基础与施展。魅力的生成和施展互为印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基础,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展现也无所谓魅力。基于此,这部分,一方面,从仪表修养、人格修养、知能素养、习性修养等四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师魅力的来源基础和生成规律。另一方面,重点从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形象魅力施展,热情洋溢、诱导启发的语言魅力施展,字体隽永、下笔成文的才干魅力施展,左右逢源、常教常新的教法魅力施展等四个方面,阐明了语文教师魅力施展方法和要求,使语文老师魅力的形成和呈现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以构成完整的体系和回路。第五部分,语文教师魅力的提升。该部分在语文教师魅力基础与施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语文教师魅力提升的路径,主要从叁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基础,提升语文基本素养;二是坚持规范,提升科学教学素养;叁是突出个性,提升教育创新素养。最后为结语,概括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并对语文教师的魅力进行了引申。

黄红利[5]2010年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关键更在于教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教师专业化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拓宽学术视野,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调整语文课程的结构,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生活中,由于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一方面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另一方面语文普及性、生活性、非学术性的特点又被人误认为是不需要“专业化”的学科。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夯实基础的中学语文教学做得怎么样,中学语文教师是否能走上“专业化”道路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决定着我国语文教育的兴衰。优秀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长倍受人们的关注,他们身上究竟有哪些因素促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了优秀,这些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他们经历了哪几个成长阶段,遵循哪些规律,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针对一位中学优秀语文教师真实的成长经历进行深入剖析,以叙述的方式呈现这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经历、心态和专业成长的历程,从而我们看到了一位基础教育领域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同时也给了我们以下启示:1、教师专业成长需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2、教师专业成长需促使教师坚持教学反思;3、教师专业成长需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4、教师专业成长需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5、教师专业成长需重视教师的读书。通过对一位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专业成长使得他成为所在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语文学科引领者,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不断地诘问自己、指导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充满智慧的教师。

叶瑾[6]2007年在《中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中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是指在中学班主任工作岗位上,作为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及人格、思想建构的合格引导者,所应该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评价的个人特点集合,包括知识、能力、技能、动机等方面的内容。该概念是在国内外胜任特征、国内外中学教师胜任特征、中学班主任教师素质及能力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研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特征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胜任水平的班主任教师,检验了已有关于班主任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稳定了结构化模型,同时,进行行动研究,通过个案追踪收集到资料进一步佐证中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模型的内容和测量指标。已有研究提出中学班主任的胜任特征模型包含12个维度56个测量指标,本研究通过关键事件访谈、问卷测量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发现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从而对其进行修改,修改后问卷的结构包括12个维度54个测量题目,整个问卷信度值为0.9115,各维度信度值在0.6539到0.8864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指标为X~2/df=5.42,CFI=0.96,NNFI=1.000。以21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修订后问卷为工具,30名银川市属中学班主任教师为样本,考察了目前城市中学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结果表明绩效水平高的班主任教师在胜任特征个测量维度上的表现的确显着地高于绩效水平低的班主任教师。在以上基础上,挑选出胜任水平有明显差异的两位班主任教师对其进行一星期的追踪观察,全面收集反映其班主任工作内容的各项事件及带班成绩,结果表明胜任水平高的班主任工作绩效水平高,同时在知识、能力、技能、个性、动机等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郭秀兰[7]2003年在《论新世纪语文教师素质》文中研究表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给中国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予以保证,实旌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素质已成为推动世界教育向前发展的一张王牌。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学好语文至关重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指导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新世纪、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新世纪语文教师素质及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做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素质、教师素质到教师素质特征叁个方面阐述教师素质的内涵。二、新世纪语文教师素质面临着更新观念、才学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叁大挑战。叁、系统论述了新世纪语文教师素质——高尚的师德、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语文教学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四、提出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优化措施。 总之,本人注重实践调查研究,通过文献阅读获取准确完备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观点,再经过实践去验证,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刘婷[8]2013年在《高中语文教学主客体认知图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主客体关系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教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处理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成为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0世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来源于主体的动作,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本质上是主体通过动作实现对客体的适应。在这个自觉探索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认知图式的平衡,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具备丰富且稳定认知图式的教师想要将自我的认知图式传授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认知。学生在接受教师认知图式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我的认知理解,从而对教师的认知图式表现出一定的抗拒。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的高中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叛逆特点尤为明显。而且,高中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图式传递特征。本文选择高中语文课堂中教育主客体认知图式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特征、关系、对策。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的高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其语文学习图式受到自身认知态度、周围认知环境、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可塑性、独特性的特点。接受过教育理论知识培养的语文教师作为成年人,其语文教学图式受到教育理论知识、自身求学经历、自我教育态度方面的影响,表现出发展性、稳定性、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细心把握对方认知图式的规律特性,但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不免会产生一些偏差,造成教学主客体认知图式的错位。认知图式发展性的特点又促使师生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图式,努力实现二者的融合。这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高中语文教学主客体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叁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总结归纳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丰富自我的认知图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需要得到鼓励与肯定,更好的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师生认知图式的动态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础。

杜凤晶[9]2016年在《延边第叁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2007年秋季新学期,吉林省高一新生也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课程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语文素养,挖掘潜在能力,满足学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具体实施效果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关注,引起了许多老师的思索与探究。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经历切实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与精彩,同时也直接接触深切体会到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对延边第叁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本校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当中制约当前本校语文选修课程发展的因素,提出一些建议,提供一些适于本校实际情况可为参考的有效策略,以便本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论文的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叁部分介绍国内外关于选修课教学研究的现状,重点研究分析国内关于选修课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介绍本文主要研究的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的关要求;又从多个方面说明在高中设置语文选修课的重要意义;第叁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了解延边第叁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参与情况等方面具体教学现状并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总结延边第叁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优化建议。高中选修课教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任重道远,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高中选修课教学的发展提供一点可参考的意见,也希望高中选修课教学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重视,为高中选修课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萍[10]2016年在《困境·出路·改革设想》文中研究说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璀璨明珠”,中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又属于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重语言传授,轻吟咏诵读;重理性分析,轻文化审美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反思,以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本论文主要讨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出路与改革设想,目的在于有效破解初中语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古诗词教学难题,尝试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去教”以及学生“怎么去学”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的方案。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叁个章节组成:首章主要从“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叁个维度,剖析当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次章着重提出,破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困境的出路,主要在于学生真实阅读能力的培养;末章则从“以人文本位为价值取向”“以改革教学方法为基本途径”“以转变评价方式为导向”叁个层面,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

参考文献:

[1]. 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D]. 刘建才.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睿. 渤海大学. 2016

[3].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 杨道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 论语文教师的魅力[D]. 陈妍.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5].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黄红利. 山西师范大学. 2010

[6]. 中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研究[D]. 叶瑾.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 论新世纪语文教师素质[D]. 郭秀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8]. 高中语文教学主客体认知图式关系研究[D]. 刘婷.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9]. 延边第叁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杜凤晶. 延边大学. 2016

[10]. 困境·出路·改革设想[D]. 陈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