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达杰论文_李煦

导读:本文包含了翁达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迈克尔,殖民主义,加拿大,英国,身份,肉冻,亚当。

翁达杰论文文献综述

李煦[1](2019)在《《战时灯火》:翁达杰的记忆迷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作家有一种遗憾,他们常常在获得一生中“最大的那个奖”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似乎写不出新的故事,老是在自己原来的生活积累中打转转。但是英国作家翁达杰的新作《战时灯火》则不然,这本书证明了,凭借想象力、足够好的写作技术和严谨调研,即便是已经得过了金布克奖,(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9-08-13)

黄艳红[2](2019)在《翁达杰《安尼尔的鬼魂》中的身份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尔·翁达杰是一位兼具天赋与盛名的移民作家,他为当代加拿大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1992年,迈克尔·翁达杰因小说《英国病人》赢得布克奖而在世界文坛声名鹊起。随后,这部作品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获得当年的奥斯卡奖,为翁达杰赢得无数赞誉。迈克尔·翁达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他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2000年,翁达杰出版了第四部长篇小说《安尼尔的鬼魂》,该书荣获加拿大吉勒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法国美第奇奖和《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小说以斯里兰卡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安尼尔与斯里兰卡当地人一起调查“水手”的身份和死因的过程,以及战争和文化断裂给人造成的身份焦虑。作为一名杰出的移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重点关注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他为学者们和评论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思考人们在移民、战争和种族冲突中所遭遇的身份困境。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对个人身份的探寻,重点关注其在战争和殖民文化压迫下的身份建构过程。正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小说主人公安尼尔的身份探寻过程,她在遭遇身份不确定性的焦虑后试图分别建立与斯里兰卡和西方的联系,但都以失败告终。安尼尔这种非此非彼的混杂性身份最后在“间隙性”的第叁空间得到认同。第二章主要分析被政府谋杀后失踪的“水手”因身份难以确认而处于非死非生的边缘地带,安尼尔和塞拉斯通过重塑“水手”的身体和代替“水手”发声帮助它实现了个体的完整性从而确立了有意义的“自我”身份。第叁章分析跨越种族、性别和政治矛盾的斯里兰卡当地医生正是翁达杰所追求的理想身份,他们不仅激发了斯里兰卡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播撒了民族力量,让世界中心感受到一个真正意义的东方民族的重量,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医生们在特殊时代下逐渐成长为先进的世界主义者,他们也是翁达杰送给祖国最好的礼物。《安尼尔的鬼魂》旨在最大限度地表现斯里兰卡人民对不合理暴力战争的不懈抗争,以及在社会不确定因素中遭遇的身份焦虑。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身份探寻过程的分析也展示了迈克尔·翁达杰作为移民作家的矛盾心理。“在目前更加国际性的框架内,民族经验破碎不全,文学批评家们不得不在过去的回声中理解当代现实。移民、战争流亡以及种族隔离已经成为一种部分性文化和边缘性实体,人们只能从现代社会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中反思民族的过去历史。”[1]40因此,身份认同也总是充满矛盾和焦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5)

李诗琪[3](2019)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是当代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家。凭借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纯熟的后现代创作手法,他在加拿大文坛中独树一帜。作为一名移民作家,翁达杰对东西方文化生活都有切身的体验,尤其对身份问题有较为深入的感悟,他将自己对身份的思考融入其小说创作中,书写多元文化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身份状态,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他与众不同的身份观。本论文以翁达杰的多部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从时空、家庭伦理和权力叁个层面入手,对翁达杰小说中的身份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翁达杰的身份观作一详尽的论述。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迈克尔·翁达杰的生平及其主要创作情况,梳理了国内外翁达杰研究的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作了简略的阐述。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对身份的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并分别从移民身份和时代语境两个方面论述了翁达杰身份的创作缘起。第二章从时空塑造的角度,对翁达杰小说中的主要空间意象的象征意蕴进行解读,展示了个人身份和文化身份在时空变幻中的漂移不定。第叁章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关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展现了家庭内部个体所遭遇的身份问题,表明作家超越界限的身份认同观。第四章从权力的角度,考察了历史、文化及战争暴力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揭示了权力对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影响,显示出人为设定身份的虚妄。结语概括了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与翁达杰的多元身份构想。身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翁达杰这一动态、开放的身份观,既是他基于自身实际体验所生发的理论认识,也是其对当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语境的积极回应。翁达杰对身份的书写,更寄予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体现了其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关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艾达·埃德马里安,谭敏[4](2019)在《这本书给了我自由——迈克尔·翁达杰谈《英国病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年,迈克尔·翁达杰因《英国病人》的出版而名声大噪。该小说当年即获得布克奖,迄今已被译成38种语言,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斩获了1996年奥斯卡9项大奖。翁达杰出生于斯里兰卡,早年受教育于英国,青年时代即移民加拿大,身上混杂着荷兰、泰米尔和僧伽罗等多种民族血液,这使他后(本文来源于《译林》期刊2019年02期)

刘坤[5](2018)在《翁达杰小说《安尼尔的鬼魂》的暴力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尼尔的鬼魂》曾因过多描写战争暴力备受苛责。作品通过混淆神话暴力与神圣暴力的界限,探讨暴力与正义的关系;通过揭示西方普世性正义的霸权话语本质,批判西方国家对第叁世界内政的干涉;通过艺术之于战争受害者的救赎,探索受害者与施害者能否以及如何达成和解。在刻意淡化的斯里兰卡内战背景中构建暴力与和解话语,体现了翁达杰突破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拘囿及其人道主义情怀。(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2期)

谢涛[6](2018)在《文学想象中的世界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主义”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直至现在,人们对其不断阐发,如今已囊括“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悦纳异己”等多层次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日渐紧密”却又“分歧长存”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内在矛盾,也使得“世界主义”这一概念再次活跃起来。加拿大着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1943-),凭借其个人的流散经历以及多元文化生活状况,在小说创作中超越了后殖民文学中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二元对立的书写,建构了以“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以及“移情的道德教化”为内涵的世界主义话语。本论文以世界主义中“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好客”等概念为思想背景,借助后殖民理论、后现代美学与史观、以及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以四部翁达杰小说(《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安尼尔的鬼魂》、《猫桌》)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翁达杰作品中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考察。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论文的主干部分由四章构成。导言部分简要地回顾了翁达杰的成长脉络和创作概括,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翁达杰小说写作思想的渊源。此外,导言部分还对世界主义概念及其意义嬗变予以耙梳与提炼,以此确定了本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一章围绕翁达杰的早期代表作《身着狮皮》展开。本章从《身着狮皮》中世界主义本体建构入手,探讨了小说中的文化接触主题。在《身着狮皮》中,翁达杰通过对上世纪初多伦多工业化历史的重塑,不仅指明跨国、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语境下业已成为常态,批评了多元文化政策下的种族歧视与社会失衡,还暗示对另一种处理差异的思想框架的急切需求。小说着重表现一个无法叙事却渴望对话的个体,如何在流动经历中实现对差异的认知。此外,小说与史诗《吉尔伽美什》形成的互文结构,为翁达杰希望通过小说创作实现东西文化接触时做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愿景提供了实践场域,进而形成了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的世界主义的思想雏形。第二章聚焦《英国病人》中因创伤而聚到一起的四位身份迥异的个体,分析了小说中的民族主义与无根世界主义主题。小说中,于废墟之上所建立的共同体,有别于基于对过去共同的想象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前者更着眼于当下的共同需要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愿景。在此,共同体成员在差异边界上展开对话,得以消解因差异而生的壁垒。翁达杰将阅读小说作为认知差异建构的方式,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实践世界主义这一创新之举。《英国病人》中,翁达杰通过回忆这一流动叙事策略,对民族与战争之间的关联进行解构,并提出了“国际混血儿”这一带有欺骗性的无根世界主义概念。翁达杰并不认可无根世界主义具有消除战争的力量,并在小说后半部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质疑了这一概念中抛弃文化根源的主张。进而为下一部小说的有根世界主义埋下了伏笔。第叁章运用后现代历史观,阅读和评析了翁达杰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安妮尔的鬼魂》。翁达杰在这部小说中对差异的认知更为深入,从文化及民族差异的视域拓宽至性别差异。安尼尔不惜以乱伦为代价,颠覆父权压制,成为翁达杰进入女性世界主义探讨的有力支撑。翁达杰的小说并非为学者诟病的那样是“非政治”的创作,他采用的实为“迂回式”的政治介入。翁达杰通过塑造逆向流散人物安妮尔,充分呈现身份的社会建构本质,希望以此促进针对差异而展开的积极对话。安尼尔最终收获了塞拉斯的认可,反映出翁达杰对世界主义公民的建构,是一种以保留文化根源为前提,从单一身份出发,最终构建出混合身份的积极设想。第四章从世界主义成长小说这一视角,细读翁达杰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猫桌》。本章认为,在儿童的意识中,文化植入尚在雏形期,翁达杰以儿童作为书写对象,就可以将世界主义本体的建构过程置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因此,《猫桌》这部小说放大了翁达杰在上述叁部小说中呈现的世界主义思想在个体意识中的整个演化过程。笔者通过盖内普人类学概念“过渡仪式”以及旅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析少年迈克尔在为期叁周的航海之旅中收获的差异启蒙与历经的主体建构。成长小说本与民族主义培养关联紧密,翁达杰却在该文学体裁中实现了世界主义对差异的拥抱与移情的道德教化,这无疑是对其世界主义思想的戏剧性放大。结论部分指出,翁达杰通过小说创作反思世界主义的思想和哲学,超越了后殖民主义中二元对立的僵局,促进了世界主义话语的建构。这是一个从世界主义本体,到无根世界主义,再到有根世界主义的认识过程。本文将翁达杰的小说艺术置放在世界主义研究全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获得国际共识的大背景下,为世界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内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一种中国视角。而从“单一”到“杂糅”的过程,正是世界主义的内核所在。翁达杰小说中对于移情的道德教化,对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积极参与命运共同体建构亦指明了其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廖伟棠[7](2018)在《剥肉桂的人向你求婚 读翁达杰诗集《剥肉桂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作家翁达杰在当代英文小说界早就炙手可热,他的成名作就是一九九六年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英国病人》,而小说原着也曾获得英国小说的最高奖布克奖。翁达杰是斯里兰卡人,长大后移民到加拿大,因此他的"写作母语"是英语,他的成功正好又应合了当代英语文学的一个奇怪现象:用英语写作写得最好的往往不是英美本土以英语为母语的作家,都是属于英语写作的边缘地区、殖民地区(本文来源于《厦门航空》期刊2018年04期)

何元科[8](2018)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移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不仅反映了他对当代人身份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与此相关的《世代相传》(Running in the Family,1982)、《安尼儿的鬼魂》(Anil’s Ghost,2000)和《猫桌》(The Cat’s Table,2012)是翁达杰先后创作的以不同时期的斯里兰卡为背景的叁部小说,叁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皆可看作是翁达杰文化身份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的投射:《世代相传》中通过虚构家族史对斯里兰卡身份的回顾;《安尼儿的鬼魂》中严肃的对自我西方身份的质询;《猫桌》中回顾造成翁达杰身份困扰的初始经历——一次远离故土的航行。本论文着重分析翁达杰对故土斯里兰卡的态度和在这种态度背后翁达杰对文化身份的思考,揭示出翁达杰作为移民作家,这种跨族裔身份带给他的困惑和反思。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世代相传》为参照,在《世代相传》中,翁达杰总是以西方身份去回顾斯里兰卡,这表明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对故土斯里兰卡的态度,在斯里兰卡,他成了难以融入到当地人生活中去的“异乡人”,这一部分将从两方面阐释翁达杰的文化身份认识:一是分析《世代相传》中的自传性特点,二是深度解析这种自传性写法背后翁达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安尼儿的鬼魂》中翁达杰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受斯里兰卡内战的影响,翁达杰再次将目光投向斯里兰卡,书中的“安尼儿”以联合国人权组织成员的身份进入斯里兰卡,并时常以此身份自居。但在对“水手”的身份的揭示过程中,她开始逐渐怀疑自己的西方身份,最终能够以“斯里兰卡人”的身份来看待祖国发生的动乱。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安尼儿的身份分析,来展现翁达杰对身份的追寻。最后一部分以《猫桌》为根据,在《猫桌》中,翁达杰通过对自己初次离开斯里兰卡的航行经历的书写和对“奥朗兹号”上各色人物的精彩描写,揭示出他对种族歧视的反感,最终表明他作为世界公民对斯里兰卡身份和加拿大身份的共同接受。(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庞程[9](2018)在《神秘与想象——论翁达杰早期诗作中的神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选取了翁达杰两部早期着名诗集《优雅的怪物》,《鼠肉冻》里的代表性诗作,从诗歌本身着手,评析翁达杰是如何构建诗歌与神话的关联的。翁达杰在《岛上的菲罗克忒忒斯》,《帕里斯》,《晚安》等诗歌中重塑了菲洛克忒忒斯,帕里斯,海伦等神话人物形象,展现了翁达杰"缺失的父亲"形象,揭示了英雄,暴力与伤疤之间的深层联结。(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6期)

刘晓娟[10](2017)在《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遥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望》以其复杂的解构和深刻的主题被广泛赞誉为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自2007年出版以来,就一直是西方评论界的焦点。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该小说,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唯美主义视角,探索挖掘其丰富的主题,如,自然身份,社会和文化身份,政治等;也有分析其叙事技巧的,如非线性叙事,拼贴和剪辑,及其拼凑的艺术风格。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遥望》进行后殖民研究,旨在扩大对于小说的研究范围,同时也希望拓展对该作品和作者本人的解读。本论文将主要依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从以下叁点对小说进行详细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越界;不同人物、不同文化、以及现实和虚构的杂糅;人物的身份重建。通过分析研究,文章最后得出结论:《遥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后殖民小说,特别突出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流散这一主题,因为流散鼓励人们跨越狭隘的民族身份,以此实现全球公民身份构建,也就是巴巴所说的后殖民身份建构。同时这也反应了作者翁达杰本人对全球化视野的强调。(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30)

翁达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迈克尔·翁达杰是一位兼具天赋与盛名的移民作家,他为当代加拿大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1992年,迈克尔·翁达杰因小说《英国病人》赢得布克奖而在世界文坛声名鹊起。随后,这部作品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获得当年的奥斯卡奖,为翁达杰赢得无数赞誉。迈克尔·翁达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他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2000年,翁达杰出版了第四部长篇小说《安尼尔的鬼魂》,该书荣获加拿大吉勒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法国美第奇奖和《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小说以斯里兰卡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安尼尔与斯里兰卡当地人一起调查“水手”的身份和死因的过程,以及战争和文化断裂给人造成的身份焦虑。作为一名杰出的移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重点关注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他为学者们和评论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思考人们在移民、战争和种族冲突中所遭遇的身份困境。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对个人身份的探寻,重点关注其在战争和殖民文化压迫下的身份建构过程。正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小说主人公安尼尔的身份探寻过程,她在遭遇身份不确定性的焦虑后试图分别建立与斯里兰卡和西方的联系,但都以失败告终。安尼尔这种非此非彼的混杂性身份最后在“间隙性”的第叁空间得到认同。第二章主要分析被政府谋杀后失踪的“水手”因身份难以确认而处于非死非生的边缘地带,安尼尔和塞拉斯通过重塑“水手”的身体和代替“水手”发声帮助它实现了个体的完整性从而确立了有意义的“自我”身份。第叁章分析跨越种族、性别和政治矛盾的斯里兰卡当地医生正是翁达杰所追求的理想身份,他们不仅激发了斯里兰卡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播撒了民族力量,让世界中心感受到一个真正意义的东方民族的重量,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医生们在特殊时代下逐渐成长为先进的世界主义者,他们也是翁达杰送给祖国最好的礼物。《安尼尔的鬼魂》旨在最大限度地表现斯里兰卡人民对不合理暴力战争的不懈抗争,以及在社会不确定因素中遭遇的身份焦虑。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身份探寻过程的分析也展示了迈克尔·翁达杰作为移民作家的矛盾心理。“在目前更加国际性的框架内,民族经验破碎不全,文学批评家们不得不在过去的回声中理解当代现实。移民、战争流亡以及种族隔离已经成为一种部分性文化和边缘性实体,人们只能从现代社会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中反思民族的过去历史。”[1]40因此,身份认同也总是充满矛盾和焦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翁达杰论文参考文献

[1].李煦.《战时灯火》:翁达杰的记忆迷局[N].长江日报.2019

[2].黄艳红.翁达杰《安尼尔的鬼魂》中的身份探寻[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李诗琪.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身份”研究[D].江南大学.2019

[4].艾达·埃德马里安,谭敏.这本书给了我自由——迈克尔·翁达杰谈《英国病人》[J].译林.2019

[5].刘坤.翁达杰小说《安尼尔的鬼魂》的暴力主题研究[J].名作欣赏.2018

[6].谢涛.文学想象中的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7].廖伟棠.剥肉桂的人向你求婚读翁达杰诗集《剥肉桂的人》[J].厦门航空.2018

[8].何元科.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9].庞程.神秘与想象——论翁达杰早期诗作中的神话[J].青年文学家.2018

[10].刘晓娟.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遥望》[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3)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7)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

标签:;  ;  ;  ;  ;  ;  ;  

翁达杰论文_李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