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略论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王建民[1]2003年在《略论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阶段情感教育是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培养青少年具有优良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校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正是对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当前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结果给学生学业进步和人生未来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及对待事物的态度。本课题以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个人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在其学业进步和人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热爱、尊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已势在必行。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走向融合。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情感教育的提出、情感教育的现代意蕴、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和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走向融合。

孙花蕾[2]2010年在《略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中研究说明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传授的问题,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理性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情感领域,将"知、情、行"有机统一,并自觉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文章论述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具体方法。

孙祯祥[3]2006年在《新媒体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责任——略论基础教育中的影视文化教育》文中认为20世纪前所未有的媒体巨变使人类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两面性也给人们带来负面作用,其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如何抵御这些影响,提高青少年的鉴别能力,是教育的责任,也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本文阐述了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影视文化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欣赏和鉴别能力以及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并对建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影视文化教育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汤春红[4]2011年在《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叁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课标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元价值”。历史学是“人学”,它具有借鉴、揭示、教育等功能,历史教学价值观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养;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历史教学注重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前两维目标,往往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至今天学校的历史教育可谓“知识的历史教育”或“技能的历史教育”,而非“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是与理想、信念和人生的意义紧密联系的,年青一代如果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深刻反省我们的教学。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讨,对江阴市部分学校进行实际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认真总结听课心得,借鉴美国等国历史教学经验,吸取我校(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成化高级中学)的江苏省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体从历史教学备课、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考试、历史教师的自我基本素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探讨了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注意的相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推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王虹[5]2012年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人是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心灵发展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智力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关注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情感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关注度。在我国大学生中存在一个特殊群体——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情感特点,由于对其缺乏健康情感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一群体出现生命观念淡漠、抗挫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心理脆弱等各种情感问题,因此,对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等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试图从中寻求最为有效的情感教育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为现阶段高等职业学院情感教育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以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主要内容和具体内涵,并分析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对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情感发展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具体原因,从而对高等职业学院情感教育的现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最后,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增强和完善高等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王艳[6]2007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情感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关系到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分析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最优途径,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做出分析;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找出造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第叁部分,根据前两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对策,即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增强教育者的情感素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朱时冬[7]2013年在《师生情感交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且教学中应该强调“以生为本”,注重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兴趣。师生情感交流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话题,对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拓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视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中,笔者主要运用社会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及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其中借助社会调查法发现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整体情况比较好,部分教师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注意情感交流对象的全面性,善于运用情感交流技巧,巧于抓住情感交流的时机,并且已经与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情感交流。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情感交流中师生地位不平衡,情感交流对象片面化,情感交流过程形式化等。笔者进行归因分析后,尝试着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及情感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比如,提高教师对情感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教师情感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情感交流中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作用,增强积极情感交流以及减少消极情感交流等。本课题研究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问题,旨在促进师生间有效的情感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使师生双方在心灵、情感的相互交流中教学相长。

徐赐成[8]2015年在《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教育是在历史知识的学习、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沟通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涵养人文素养、培育公民能力,进而服务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健康的学习实践活动。历史意识是关于主体与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集合及其价值判断和方法确认,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国际历史教学界在最近四十余年里,始终把历史意识研究作为现代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课题。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却又深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至于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有教学无教育的历史课堂并未因持久性的争论而改变,原因即在于此。因此,历史学习应该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诱导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引导其历史意识建构,促进其历史意识的体认,这是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各一,以及本论五章。绪论由四部分组成。“选题缘由”聚焦于教科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叁个问题纷争点,引出选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究回顾”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为什么历史意识研究得以成立,以及该研究应有的立脚点。“相关概念解析”部分对“历史认识”、“历史理解”与“历史意义”等概念及其关系做了讨论,藉以促进对“历史意识”的理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历史意识及其学习价值”,在梳理“历史意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历史意识是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的初步结论,并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历史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明确了“历史意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价值。第二章“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学习”,以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影响历史学习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价值和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是以有质量的历史学习为途径的,而有质量的历史学习应以历史意识建构为目的和追求。第叁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角度,讨论学生历史意识产生问题。这里主要基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讨论历史教学怎样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建构需要积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而促进和提升其活动质量和水平。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流程、方法策略和主要误区。第四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从历史学科课程论、知识论、方法论叁方面讨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问题。“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的建构”根据知识分类法,具体说明不同知识类型与历史意识存在怎样的建构可能;“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建构”基于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认为沟通与理解是建构历史意识的一般方法;情感和态度,则是历史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和价值体现。第五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体认”,旨在通过教学现场所呈现的实例,透析历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即常规性、习惯性抑或是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从教学互动、问题解决、史料解读等问题中分析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并辨析其间的关系,以便找准学生能否建构历史意识的事实性依据。隐性问题则是被忽略、被隐瞒抑或是看不清、抓不住的问题,诸如情感、态度、信仰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意识的发生、建构,不仅直接相关,往往还更为真实、持久。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教学实践,需要研究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回应,并统一于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过程中。“结论”是对本文的总结。着眼于对有智慧的历史教学的认识,把建构历史意识视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强调历史意识建构是一个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生成和积极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希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杨天[9]2016年在《情绪智力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情绪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情绪对于个人成功的影响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调查研究显示,处于同一智力水平的人,拥有较高情绪智力者更容易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取得优势,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情绪智力理论首先在商业领域成为炙手可热的成功理念。情绪智力在认识、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方面、自我激励及自我约束方面、人际关系管理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情绪智力教育水平不高、情绪引导意识浅薄,很难在历史课堂中彰显本学科的情感教学意义。情绪智力理论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为历史教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有助于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状态,增强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提高认知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在处理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成熟。通过介绍情绪和情绪智力理论的概念和发展过程为基础,展示国外叁大主流情绪智力理论的结构,简述情绪智力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根据情绪智力理论的理念编制针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情绪智力调查问卷,藉由数据统计,分析当前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中情绪智力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引出发展情绪智力的必要性。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强调情绪智力理论在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促进认知优化、促进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为前提,提出针对教师、学生和家庭的应用策略。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在细节上阐述情绪智力理论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情绪智力理论正符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宗旨要求,通过研究情绪智力理论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改善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提供参考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管理、调节自身情绪,优化人际交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

刘年春[10]2007年在《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创造力的培养是现实的要求,我们有必要探讨语文教学和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把创造力培养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本论文探讨了创造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创造力的因素,阐明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优势,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影响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策略。第一部分,探讨了创造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对创造力教育进行了概述,然后阐明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语文学科在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的优势。重点分析了语文学科性质上的工具性、人文性以及综合性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优势;分析了教学内容中的创新性的素材,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具体环节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第叁部分,揭示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性质上忽视人文性、教学目标上轻视情感目标、教学内容上重读写轻听说、教学方法上多机械训练少启发引导。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 略论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 王建民.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略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孙花蕾.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3]. 新媒体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责任——略论基础教育中的影视文化教育[J]. 孙祯祥. 电化教育研究. 2006

[4]. 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 汤春红. 苏州大学. 2011

[5].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研究[D]. 王虹. 西北大学. 2012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 王艳. 西南大学. 2007

[7]. 师生情感交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朱时冬.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8]. 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D]. 徐赐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9]. 情绪智力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 杨天. 河南大学. 2016

[10].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 刘年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略论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