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习文化中的文化教学

传统学习文化中的文化教学

尹佳[1]2014年在《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源于中德外语学习文化在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各有所长、难以互相取代这一事实,意在探讨如何通过场景练习法在中国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实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在以Adler提出的文化协同叁步骤模式为方法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用中德外语学习文化中各自的合理成分丰富对方、抑制和消减彼此的不利因素,本论文期待可以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辅材料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实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本论文主要由序言、正文五章、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在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在理论部分,本论文首先探讨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外语学习文化和跨文化协同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运用笔者自己构建的外语学习文化的四层结构模式分别从各自文化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第二章)和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第叁章)的内部结构并对实现跨文化协同的途径——场景练习法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在实证研究部分(第五章),本论文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师生访谈对场景练习法实施的情境进行了综合考察。在有关场景练习法师生访谈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场景练习法在基础德语课上的课堂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在不减弱对中德双方外语学习文化具有意识的基础上,从教师层面出发对场景练习法作为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途径在今后基础德语课上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生成模式。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外语学习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借助四层结构模式进行描述。四层结构模式中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渗透的。除了内部结构外,外语学习文化还有其外部表现。在描述外语学习文化时,人们还应兼顾外语学习文化的其它特征。(二)跨文化协同与跨文化性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跨文化性所具有的积极面就是跨文化协同产生积极作用的潜质。一方面,Wierlacher提出的跨文化性理解的五个意义层级与Adler论述的文化协同叁步骤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跨文化与协同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叁)中国外语学习文化与中国学习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在学习观、教学途径、教学原则、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和教辅材料等多方面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而与西方交际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四)德国交际教学与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西方交际教学在基本理念和典型特征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由于受自身的外语学习传统以及教育实际的影响,二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相比于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内部结构中各层级之间具有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五)场景练习法一方面体现了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相对易于被中国外语学习文化所接受。由于场景练习法仅仅是一种练习的模式,而并非对整个外语教学进行“推倒一重建”式的改革,因此在获得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丰富与补充的同时,还可以使我国外语学习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得以保留。(六)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语言内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教辅材料”与理论部分中有关中国外语学习文化的相关论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与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七)场景练习法在德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基础德语课上的实施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辅材料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借助场景练习法来实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为中国外语学习文化赢得一种新的、额外的生存质量和归属。综上所述,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外语学习文化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本论文尝试构建四层结构模式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描述。在这一领域,本论文是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尝试。此外,本论文还首次描述了德国新交际外语学习文化的内部结构并第一次以德语专业为背景对中国外语学习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二)跨文化协同是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在教育视阈中的研究还比较鲜见。本论文首次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跨文化协同的生成模式。(叁)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在实证研究部分尝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如定量课堂观察法、质性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叁角互证法。(四)随着教育层面上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由于(外语)学习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误解屡见不鲜。本论文为更好地理解中德两国的(外语)学习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为在中国教学的德国教师以及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郭丽荣[2]2016年在《情景教学法在中级汉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文化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中秋节是传统秋季节日的典型代表,如何将中秋节的相关文化知识教授给汉语学习者,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设定具体的情景,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帮助学习者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汉语学习者在情景中寓学于乐,掌握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首先,以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阐述了在中级汉语文化教学中,中秋节的相关文化内容。同时,对在渝留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以重庆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调查问卷设计共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大类。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就目前的节日文化教学而言,在教学方法等模式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次,对情景教学法应用于中秋节文化教学进行了总体设计,其中包括了情景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在中级汉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在中秋节文化课程中的主要情景创设手段,其中包括图片创设情景、实物创设情景、课堂活动创设情景、多媒体工具创设情景、主题导入创设情景五个方面。然后,对中秋节文化进行了教学设计。将每一个具体的情景同教学内容相融合,串联成一堂完整的文化主题课堂,以中秋节的相关物件和图片为导入,在讲故事中学习中秋节的生字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讨论中西方有关月亮的节日文化,在拓展延伸中,用优美的音乐为背景,以书法欣赏的形式巩固中秋节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们在情景中,身临其境,真正了解和学习中秋节的美好寓意。最后,通过对前面几个章节的总结,对文化课程设计做出了新的展望,主要从内容、选题、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做了研究。以及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去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推广出去,让汉文化的魅力播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张永贤[3]2016年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教学不断重视,然而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语言教学而言,文化伴随着语言教学的始终,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随着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推陈出新,教学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美国俄亥俄州东亚语言研究中心提出了“体演文化教学法”,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主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除语音词汇语法之外教授目的语交际文化,是外语教学法的一个大胆创新。近年来该教学法传入中国之后,各方的讨论逐渐热烈,从侧面促进了我国文化教学的发展。笔者尝试从文化教学入手,把“体演文化”教学法运用到文化教学中来,并以中国传统的婚俗礼仪文化为例设计案例。本文绪论部分主要讨论选题的原因和近年来学界关于文化教学的成果;第一章阐释“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从文化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讨论了“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体系;第二章把文化教学与“体演文化”相结合,探讨文化教学中体演文化的必要性;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章,把“体演文化”教学法运用到文化教学中来,并以中国传统的婚俗礼仪文化为例进行案例设计,分析该教学法在文化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以此讨论对于文化教学建设方面的文化教材问题和文化大纲建设问题。本文的探讨的是专门开设的文化课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尝试使用“体演文化”教学法进行专门的文化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尝试文化教学的新方法,推进文化教学事业的发展

孙越[4]2017年在《读写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文中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因素教学相结合。目前,就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而言,学界已在教学的宏观原则和根本目标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文化因素教学应为语言教学服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大量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建议。然而,目前关于语言课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口语、听力、阅读等课型,针对阅读与写作一体化课型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因此展开该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读写课文化教学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笔者首先在理论基础部分归纳了不同学者对文化因素的定义、分类、教学原则及方法,并在该部分对本研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界定,即语言之内的文化因素和语言之外的、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然后总结了国内英语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读写课文化教学研究现状。其次,本文统计分析了笔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汉语培训中心使用的《初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教程Ⅰ》这本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分类依据参考了张英和卢伟两位学者的观点。具体来说,按照总类、子类、文化因素、具体内容及出处五个层面将该教程中的文化因素分为社会交际、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健康、时间、地理空间、价值观念10个总类及其所属的27个子类,共100项文化因素。之后,以统计结果为依据具体说明教材文化因素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主要是选取的文化因素覆盖面较广,内容上以当代文化为主,兼顾传统文化,并且体现了中外文化对比意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缺点是阅读练习中没有设置太多与文化因素,尤其是深层文化观念相关的题目,因而学习者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了文字表面。再次,笔者对读写课的性质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然后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实例阐述如何在读写课上进行文化因素教学,并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为今后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主要观点如下:阅读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需要贯穿于读前、读中和读后叁个阶段。读前阶段的任务是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具体形象的手段导入文化背景信息;读中阶段需要为学生揭示词汇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文化内涵,围绕课文体现的文化观念设置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连接词语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读后阶段则要进行拓展训练,促进多元文化互动。写作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要充分发挥阅读课文的范文作用,让学生通过仿写练习掌握汉语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以及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另外,还可以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设计文化主题类写作,培养跨文化意识,或者运用汉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写作兴趣。最后,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以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为对象的读写课文化因素教学建议,即注重启发,兼顾语言与文化输入;读写结合,促进语言与文化输出;加强对比,增强文化因素敏感度;强化互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反思部分,本文还强调了培养教师自身的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金琼贺[5]2014年在《泰国大学生学习文化调查及其对汉语学习策略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一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文化教学。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和教养方式不同,在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上会存在明显差异。“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学习者从小在本国学习环境中,会形成特色鲜明且有别于他国的学习策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只注重教学对象在汉语学习策略上的共性特征,而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经常使用的特定学习策略。“学习文化”是指在第二语言课堂中隶属不同文化的老师和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课堂期待及行为。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特有的“学习文化”的影响。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文化”调查,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学习策略的选用情况,从而为拥有特定学习文化的教学对象,制定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以泰国兰拍帕尼皇家大学180位中文选修生为样本,发放“学习文化”和“汉语学习策略”两份问卷,试图用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两大问题。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泰国大学生的“学习文化,,特征以及常用的几种汉语学习策略,帮助对泰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更全面的了解泰国学生,以便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二,综合分析泰国大学生学习文化对汉语学习策略的影响,论证母语文化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影响,从而警示对外汉语从事者们,学习者母语文化不容忽视,国别化教学应尽快付诸实践。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来源和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理论和方法等,第二部是文献综述及相关问题,主要是对前人研究做一个概括和梳理以及几个相关概念的厘清,第叁部分是学习文化调查问卷设计、分发、分类及统计等,第四部分是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的设计、分发、分类及统计,第五部分综合分析泰国大学生学习文化与学习策略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对泰汉语教学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论述本次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王美平[6]2012年在《新课标下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交际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交际与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地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还把“文化意识”进一步细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等更具体的目标。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语言,提高他们的文化涵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增强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成绩。但是许多高中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在教学中只强调语法、词汇等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却不重视文化教学,以致学生普遍缺乏文化意识。因此,本论文将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引证、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实验等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探明跨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现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建议,并在课堂上展开了跨文化教学的实验,力图为高中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提供帮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验证明:笔者所构建的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文化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践意义,对目前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论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目的、意义、方法及文章的主要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发展状况。第叁章主要是关于笔者对高中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现状做的问卷调查研究及其分析。第四章,针对高中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的改进方法和建议。第五章实验研究,笔者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对象和教材,提出实验假设、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措施,然后展开跨文化教学实验,并对其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第六章,总结全文,得出该实验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一结论,并指出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谢玲玲[7]2012年在《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古老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迅速。汉语也成为美国外语课程中发展最为迅速和稳健的语种之一。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我们要意识到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存在,而是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问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就明确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认为传统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更渴望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但是目前美国的汉语教学却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无疑成为汉语在美推广的一大遗憾和障碍。事实上,语言与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通过四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为美国的汉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将对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的汉语教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并从中寻找出一些能够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所用的有益因素。希望能够让我们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借鉴。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介绍了美国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说明论文写作的缘起。对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背景资料。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所采用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部分明确了语言、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这几个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和评价五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特点进行总结。第叁部分是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这一部分是通过对以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目前国内外汉语教学情况进行比较,从教学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养这四个方面寻找这一模式对我们的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第四部分是对外汉语的发展与展望。结合前面几个部分的内容,分析我国对外汉语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雷洪端[8]2018年在《初、中级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的选取与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发展汉语》和《中文》两个系列的叁套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中级教材中的文化项目在选取与呈现上的不同特点。这两个系列教材的教学对象不同,但在汉语教学领域得到的评价都比较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首先概述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相关研究,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然后建立文化项目分类体系,统计教材中的文化项目,为下文的分析提供数据。本文重点分析《发展汉语》和《中文》两个系列教材在文化项目选取与呈现上的特点,并探究不同特点背后的原因或意义。分析表明,好的教材在文化项目选取上是不均衡的,文化倾向也有其合理之处,我们不要急于去否定。在文化项目的呈现上,《发展汉语》的难度安排简单易懂,且教材编者能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中文》呈现文化项目的形式多样,能系统地呈现某一类型的文化项目,教材编者对待中华文化以肯定为主。这两个系列教材在文化项目的选取与呈现上有不足之处,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邓芳[9]2008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学习语言而不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语言,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需要导入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所以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受结构主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直重视语言形式而不重视语言运用,对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密切关系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之文化的范畴极广,文化的项目并没有明确的大纲,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等原因,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笔者以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首先阐述了文化内涵,语言、文化、交际叁者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的文化测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高职英语中文化教学的迫切性。接着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原则、内容和途径。并结合于此,设计了一篇课文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说明怎样把社会文化知识贯穿到语言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其社会文化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张惠[10]2016年在《基于任务型教学的高级阶段东干留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任务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已显示出其诸多的优点。20世纪末,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把任务型教学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地丰富理论与实践。任务型教学法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但是,关于如何将任务型教学运用到对外汉语文化的教学研究仍然不多,这给笔者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空间。本论文研究的文化知识教学主要是针对高级阶段东干留学生,学生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要求教学时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笔者以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文化为例,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知识教学。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阐述了课堂实施情况,最后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发现将任务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本论文分为五部分,包括正文叁章,另加绪论和结语。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任务型教学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节日文化教学研究综述和任务型教学用于文化教学的研究综述。第二章,结合当前对外汉语文化知识教学的现状,分析任务型教学在文化教学中的适用性,以及教学时应当注意的任务设计原则和教学原则。第叁章,主要是任务型教学运用在节日文化知识教学时的总体教学设计,并且介绍了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第四章,以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春节为例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教学设计,展示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第五章结论部分,总述论文各个部分,总结将任务型教学运用到文化知识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1]. 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D]. 尹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2]. 情景教学法在中级汉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的应用[D]. 郭丽荣.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3].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张永贤.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4]. 读写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D]. 孙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5]. 泰国大学生学习文化调查及其对汉语学习策略的影响[D]. 金琼贺. 广西大学. 2014

[6]. 新课标下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培养研究[D]. 王美平. 信阳师范学院. 2012

[7]. 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 谢玲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 初、中级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的选取与呈现研究[D]. 雷洪端. 暨南大学. 2018

[9]. 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邓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 基于任务型教学的高级阶段东干留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设计[D]. 张惠.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传统学习文化中的文化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