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论文_孙惠欣,李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平广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平广记,形象,文化,内涵,小说,文化活动,神仙。

太平广记论文文献综述

孙惠欣,李君[1](2019)在《《太平广记》中狐形象文化内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到狐,中国人对它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生物属性,狐在人们的观念中被妖化、被灵化,也正源于此,它常出现在文人尤其是小说家的笔下。狐故事在古代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间狐信仰的兴盛。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大量宋前神怪故事,其中《狐卷》中有83则狐故事,这些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有趣、性格各异的狐形象,这些狐形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狐形象的地域化、狐形象的胡化、狐形象的宗教化、狐形象的女性化等方面。同时,这些狐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曾文斌,刘传鸿[2](2019)在《《太平广记会校》校勘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广记会校》是张国风先生在参校宋本新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校勘做成的第一部有现代标点的《太平广记》整理本。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文字准确、错误较少、可供依据的《太平广记》新版本。但经仔细阅读发现该书仍存在不少校勘失误,现择《太平广记会校》校改及校补失误之二十余条,以作商榷。(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满建利[3](2019)在《论《太平广记》中的妒妇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妒妇这一类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太平广记》这部大书中即专门设有此一类,此中的妒妇有着敏感猜忌、变态扭曲的内在心理以及凶悍跋扈、狠毒残酷的外在行为。由于这些妒妇故事的特殊性以及《太平广记》的广泛影响力,它们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对明清时期的"疗妒"类小说。妒妇在封建社会大量出现的文化制度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从中也可以窥探到古人的妒妇观。(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范崇高[4](2019)在《《太平广记会校》“神仙部”校勘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编纂而成的类书《太平广记》是研究中古小说最为重要的文献。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广记会校》是新近推出的重要整理版本,其中一些词句的校勘尚有讨论的余地,今就书中"神仙部"的十七条校勘提出商榷意见。(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晨[5](2019)在《变形故事中的原始思维特征——以《太平广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形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主要故事类型之一,具有明显的原始思维特征。万物有灵观念作为原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变形故事发生的基本观念依托;巫术思维作为原始思维的一个侧面,是变形叙事的重要思维倾向;互渗律作为原始思维的内在规律,在变形故事中有具体表现;图腾信仰作为原始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变形叙事起到直接而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雷丹[6](2019)在《《太平广记》龙、蛇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广记》是宋初官方主持编纂的大型类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文言小说总集。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的龙、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龙蛇形象、情节类型、地域分布、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太平广记》中的龙、蛇小说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部分分析《太平广记》中的龙、蛇形象。(1)原形龙、蛇的数量占比69.6%,原形龙、蛇可大小变化,在颜色方面融入古人的五色思想,具有神秘性,因而并不等同于自然的龙、蛇,是龙崇拜与蛇崇拜在创作者头脑中的反映。(2)人格化龙、蛇的数量占比21.1%,人格化的龙多与人和谐相处,而人格化的蛇多捉弄、伤害世人,引起世人的厌恶。由此表明龙朝着人性化或生活化方向发展,蛇朝着妖魔化方向发展。(3)其他形象龙、蛇的数量占比9.3%,由于龙崇拜是以蛇为原型融合其他氏族图腾的综合图腾崇拜,于是《太平广记》龙、蛇小说中有部分鱼形、犬形、蛇形等形象的龙。第二部分考察龙、蛇小说的情节类型以及地域环境、文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龙、蛇小说典型的情节类型为相爱相杀型、预知未来型、因果报应型,分别占比51%、14.9%、13.9%。“相爱相杀型”故事根据人与龙、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龙和谐相处,人与蛇相恶相杀;“预知未来型”故事与民族信仰的龙、蛇具有预知祥瑞和灾祸的功能有关;“因果报应型”故事则是传统文化因子与佛教教义相互作用、强化的结果。地理环境方面,蛇的分布受到南方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的影响;社会文化方面,龙的分布受到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文化不断交流、融合,龙、蛇文化也在南北之间相互传播、碰撞并发生变异。第叁部分是《太平广记》龙、蛇小说的文化分析。龙、蛇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与巫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融合,分别对小说中龙、蛇形象,故事情节产生影响。巫文化中“万物有灵”思想影响小说中的龙、蛇形象塑造;道教的法术和佛教的灵异、报应等观念共同影响小说的情节构造;此外,佛教的龙文化影响小说中龙王、龙女形象塑造。汉代以来,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仁爱、孝悌、教化、入世、重情重义等也渗透到了龙、蛇小说中。(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宋强[7](2019)在《《太平广记》中的音乐元素及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广记》作为一部收录宋前文言小说的大型类书,编纂类目繁多,大量故事文本涉及乐人、乐器、歌舞等各种音乐元素或与音乐有关的活动。这些音乐元素或音乐活动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阐发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太平广记》中涉及音乐活动的故事为主要对象,通过对具体音乐元素“乐器”、“歌辞”和“乐人”的分析,考察音乐元素在宋代之前文言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并探讨音乐元素在小说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反映的文人和乐人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章从“乐器”这一音乐元素入手,探讨具体的乐器如古琴和笛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古琴参与塑造了以嵇康为代表的潇洒风流、持正有度、不类凡俗的处士形象。而唐玄宗的玉笛是他君主和音乐家双重身份的重要标志,塑造出一个风流俊赏的音乐家形象。同时乐器也会充当叙事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章从“歌辞”这一音乐元素的角度入手,分析《太平广记》中的歌辞所展现的故事主题。歌辞承载的政治主题表现为隐晦神秘的预言、委婉含蓄的劝谏和恭敬平和的颂美叁种形式。同时歌辞也体现了仙道主题中的长生观念,凸显神仙世界是长生之地,传达出长生不老的追求。此外,歌辞具有形象塑造的重要功能,这集中体现在许多歌辞描绘的神仙形象摆脱了神秘性和超凡特征,呈现出人性化的特点。第叁章从“乐人”这一音乐元素的角度对《太平广记》中的乐人群体进行探讨。文人塑造技艺精湛的乐人形象时主要采用鬼神的赞赏、引发自然异象和帝王将相的青睐叁种方式来突出乐人的表演能力。《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不少文人与乐人的交往情况,二者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即文人为乐人的演唱活动提供歌辞底本,乐人演唱表演文人的诗歌,诗人的声名得以远扬。综上所述,《太平广记》辑录的大量故事中的音乐元素多姿多彩,这是后人窥视宋代之前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物。深刻理解《太平广记》诸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不仅对于了解宋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特质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熊明[8](2019)在《李昉的文学文化活动与《太平广记》的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昉是宋初文化建设中许多重要文化活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尤以领导、参与编纂完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叁大书为最。单就《太平广记》而言,《太平广记》的编纂,实为中国古代小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婕怡[9](2019)在《《太平广记会校》勘误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广记》是宋代四大类书之一,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汪绍楹先生校点本。张国风先生以谈恺刻本为底本,以孙潜校宋本、沈与文野竹斋钞本为参校本,辅以许自昌本、黄晟的槐荫草堂巾箱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同时参校《太平御览》、《北梦琐言》、《桂苑丛谈》等多部古籍,完成了对《太平广记》的校勘,成《太平广记会校》一书。但细推本书,仍有很多改动不妥之处,部分改动以及添字之举,实为不当。文章选取了《太平广记会校》一书中部分无需校改之处,进行疏证,为原书的校勘整理提供部分支持。(本文来源于《神州印象》期刊2019年05期)

李君[10](2019)在《《太平广记》中的狐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大量的神怪故事,其中讲述狐故事的有9卷,共83则,在全书动物类故事中占比最大。这83则狐故事中记载了形形色色的狐形象,其中有66则为唐人作品,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狐故事中狐形象的群像。谈到狐,中国人对它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生物属性,它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逐渐被妖化和灵化,成为一种蕴含丰富的动物形象。可以说,狐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载体。也正源于此,狐便成为小说家笔下青睐的对象,与它相关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狐故事这一题材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民间狐信仰的兴盛,狐信仰在中国也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它的兴盛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如狐本身的特性、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民众心理的影响等。狐信仰的兴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狐题材文学作品的产生。另外,《太平广记》故事中的狐形象大都个性不一,它们或知恩图报,或作祟报怨。除了这些性格各异的狐形象之外,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如狐形象的地域化、胡化、宗教化及女性化等。《太平广记》作为“小说家之渊海”,它所收录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其中的狐故事亦是如此,对之后狐题材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关于《太平广记》故事中的狐形象,目前还未有学者研究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入手分析有助于为之后的研究带来不同的研究角度;其次,对这些狐故事中的狐形象进行分类也是一处创新,有助于更系统地对这些狐形象进行分析。从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出现专门研究《太平广记》中狐形象的学术专着或学位论文,偶有零星的期刊论文涉及于此,也只是对其中的狐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与概括,并未涉及到这些狐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本论文以《太平广记·狐卷》中的狐故事作为文本,以狐形象为切入点,深入阐释狐形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期丰富狐形象的研究成果,拓宽《太平广记》的研究视野,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0)

太平广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平广记会校》是张国风先生在参校宋本新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校勘做成的第一部有现代标点的《太平广记》整理本。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文字准确、错误较少、可供依据的《太平广记》新版本。但经仔细阅读发现该书仍存在不少校勘失误,现择《太平广记会校》校改及校补失误之二十余条,以作商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平广记论文参考文献

[1].孙惠欣,李君.《太平广记》中狐形象文化内涵解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曾文斌,刘传鸿.《太平广记会校》校勘札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3].满建利.论《太平广记》中的妒妇故事[J].青年文学家.2019

[4].范崇高.《太平广记会校》“神仙部”校勘商榷[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陈晨.变形故事中的原始思维特征——以《太平广记》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雷丹.《太平广记》龙、蛇小说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7].宋强.《太平广记》中的音乐元素及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8].熊明.李昉的文学文化活动与《太平广记》的编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王婕怡.《太平广记会校》勘误札记[J].神州印象.2019

[10].李君.《太平广记》中的狐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之于室”。《太平广记》记载张僧舞...

标签:;  ;  ;  ;  ;  ;  ;  

太平广记论文_孙惠欣,李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