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其人其诗

韩偓其人其诗

熊啸[1]2015年在《明清艳诗初论》文中认为艳诗是指以人体审美角度描绘女性之美及叙写男女爱情经历的一类诗作,其首见于魏晋,在南朝趋于兴盛,并在后世的中晚唐、元末、晚明等时期都出现过较短时间内的大量创作,在进入清代之后,艳诗的创作开始趋于稳定。艳诗因其内容的特殊性(该特殊性又与“艳”这个字本身含义的反道德性质相关联)往往遭到儒家正统观念的反对与打压,但其源源不断的创作本身又说明了作者对其普遍的创作需求。艳诗的创作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对于女性美的追求、对于爱情表达的需要、对于文学突破传统道德束缚的需求、对于文学休闲、娱乐功能的需求。其中对于爱情表达的需要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爱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得以不断生存、繁衍下去的原因之一,然而代表诗道正统的儒家诗论并不提倡文学表现纯粹的爱情,但艳诗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表现的正是纯粹的爱情。正是在这样一种古今相通的情感的表达之中,艳诗体现出一种其他题材的诗作所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此外对于此种私情的表达,亦能反映出作者自身独特的观点,在这些诗作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一种反传统的、颠覆性的内容;一方面则反映出一种崭新的、超前的情感因素及思维方式,这种因素乃可能与近现代、乃至西方文学产生共通,如韩偓、王彦泓、朱彝尊、孙原湘、龚自珍等人的艳诗创作皆表现出了其各自独特的性质。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绪论对“艳”一字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隐藏性的含义,即反儒家道德的含义是造成艳诗往往被儒家诗论予以批判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艳诗的定义,且对与艳诗概念产生重复、交叉的其他概念予以了界定及梳理。第一章对艳诗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六朝、唐代、宋元等阶段的创作情况予以了梳理及概括,并重点提出以作者亲历爱情作为内容的艳诗在中晚唐开始出现,在这一类艳诗之中往往能表现出许多突出的、在其他类型诗作中看不到的独特特点。此外元末的艳诗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要素,可视为明代艳诗的先声。第二章论述了明代艳诗的基本创作情况,其中艳诗在明初主要承续元末的创作,至洪武后期及永乐则趋于衰弱,在景泰年间又有所起色。中期由于复古诗风的盛行,艳诗的创作被予以忽略,惟不受其影响的一些诗人有较多的创作。后期的艳诗创作出现了大盛的局面,这与社会风尚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有较大关联,故不论哪一流派的诗人都有明显多于前期的艳诗创作,在这其中王彦泓的创作成为了晚明艳诗的高峰,他在诗中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理想尤为中国文学史中所少见。第叁章论述了艳诗在清代的创作情况,其中清初艳诗承续明末而来,在多有创作的同时亦开始因家国之变的缘故开始与寄托这一儒家诗论的因素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之后也有不少同类的创作,自此艳诗与政教之间的对立态势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其主旨也因创作多样化的存在从而在接受视角中变得难以指实。但另一方面艳诗对于“情”的表现在晚明之后也始终没有消歇,如朱彝尊《风怀二百韵》便展现出了一种以长篇叙述恋情并尝试为恋人立传的意图,他的“不删”亦代表了一种对于情的独特认识。之后的孙原湘、龚自珍、易顺鼎等皆有其独特的对情的体会以及表现,而在这一角度上,他们皆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种异质的因素,从而又与传统的诗教产生对立,乃至将其扬弃。对于人之本性中的男女之情的表现使得他们不得不突破道德因素的束缚,从而在其艳诗中展现出他们各自对于情的理解与感受。艳诗到底表现什么?纵观其一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可用情与欲、雅与俗、公与私、男与女四对基本概念来予以表示,但毫无疑问,其中最为优秀的、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仍是能从根本上展现爱情——这一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那些篇章。总之,艳诗对于文学的本质、人的本质等重大方面的因素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反映,其文学史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在文学研究观念已大幅更新的今天,艳诗理应得到重新的认识,对于艳诗的研究也理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韩怡星[2]2004年在《韩偓其人其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偓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幼年早慧,中年入仕,晚年飘零,以隐居而终。 本文以韩偓的生平活动和诗歌创作为突破口,全面展现这位唐末孤臣的精神风貌。韩偓一生充满坎坷,多次科举,四十七岁方中进士,很快便因得罪权奸而遭放逐。唐亡后,他南下入闽,终身不食梁禄,耿耿孤忠,令人感佩。 韩偓的创作风格多样。前期诗作多写男女相思情爱,感情真挚,细腻深婉而又往往词采华美,绮丽浓艳。后期诗作多写羁旅之愁,家国之悲,情感凝重,沉郁顿挫。韩偓的诗由于反映了唐朝灭亡的历史过程,而被后人称为唐末实录,诗史殿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范灿[3]2011年在《韩偓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偓是晚唐着名的诗人,历代对他的评价颇高?珎壳傲舸谑的诗集有《韩翰林集》和《香奁集》,两部诗歌风格迥异,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晚唐诗歌的风貌。韩偓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的韩偓交游极广,包括各色女流、官场中的同道中人以及修佛念禅之人,这些人对韩偓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庀笞魑钩墒璧幕驹兀淖饔貌容小觑,韩偓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几种诗人惯矹褂玫囊庀螅纭熬啤币庀蟆ⅰ盎ā意象、“雨”意象和“渔樵”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显示出作者的审美趋向,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诗人的创作倾向。韩偓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除了为世人熟知的香奁诗外,各种抒发真情实感的诗歌也很多,晚唐文人常写的酬唱诗在诗人的诗集里不在少数。除此之外,诗人有一部分诗歌反映了唐末的历史,记录了当时的时事,堪称“唐末之诗史”。本文从韩偓诗歌文本入手,对韩偓诗歌的整体风貌展开论述,立足于诗歌本身,在诗歌内容上,根据其前后经历的差别和内容上的风格进行分类,并着重对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结合韩偓特殊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对这些意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抓住其诗歌诗史的特点,从生平经历、文化心理和文本本身等几方面入手与杜甫进行比较,以期能更清晰地解读韩偓诗作的内涵ü陨戏治觯M芨羁痰亓私夂偓其人其诗。

张敬雅[4]2016年在《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代唐诗总集尤其清代唐诗总集中很多有价值的序跋、小引和凡例,至今沉睡在各图书馆古籍部,是未被开掘的浑金璞玉,需刮垢磨光进行系统的学术清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文献和学理价值。本文“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最大特色是发现新材料、阐释新材料。文章以今存二百五十馀种清代唐诗总集为依托,以“序跋”研究为立足,致力发掘序跋文献价值、诗学价值。统论之,着力凸显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的内涵与价值,辨识总集与别集序跋差异,明确清代唐诗总集的类型差异与序跋的不同特色,分析序跋的基本文献问题,考察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体现的编纂思想,探究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与清人的诗学观。基于此,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唐诗总集编纂史述论,梳理历代唐诗总集,为序跋研究奠定基础。经梳理可见,唐诗总集编纂呈阶段性特征:由唐五代的兴盛,宋金元的低潮,明代的复兴,至清代进入集大成时期。清代唐诗总集量大质高,编选种类齐备。第二章揭示清代唐诗总集的类型差异构成其序跋不同特色。选集类序跋强调“精选”,突出“选诗为首选人其次”的标准;合集类序跋强调“求全亦求善”,突出“重在选人”的标准;全集类序跋强调“网罗赅备”,突出“通观全唐”。第叁章从文献角度切入,厘清清代唐诗总集序跋总量,探讨重刻重抄本序跋增删、总集序跋入文集的删改等问题。还注意到序跋的留存史料、交代选诗来源、鉴定版本等文献价值。第四章旨在探索清代唐诗总集序跋体现的编纂思想。其编纂动机,当受清代崇唐学唐的炽热之风影响。然在崇唐学唐大背景下,人们或不满之前编集成果而另编他集,或企图借助唐诗总集来矫正诗坛流弊。与此同时,清人于唐诗总集序跋呈现多样化编选宗旨,既彰显“选学”为核心的“唐诗学”思想,亦申明推尊雅正诗教、提供后学范本的重要性。第五章通过清代唐诗总集序跋探析清人诗学观,解读清人对其所关注的唐诗热点问题的意见。发现清代唐诗总集序跋对唐诗分期问题争论激烈,对中晚唐诗尤其是中唐诗的意义有重大揭示,也涉及唐诗大家标举、各体大家的标举。除此,由序跋知悉清代的个别唐诗总集对诗体划分最近唐人分类实际。并且,清代唐诗总集多七律选本,对七言律诗尤为关注。

李倩[5]2010年在《韩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偓,乃京兆万年人,字致尧,小字冬郎。其幼年早慧,却身逢乱世,辗转科场二十四年,才在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中年入仕的韩偓,可谓仕途蹭蹬,直到天复元年(901)协助昭宗反正,才受到昭宗的赏识,提升为翰林学士。然而好景不长,又因得罪朱全忠而险些丧命,最终于天复叁年(903)被贬,随后弃官南下,入闽依附王审知而终。本文以韩偓的生平及其龙纪元年后的诗歌为突破口,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晚唐诗人韩偓人品、诗品及其诗歌渊源进行剖析与探讨。全文共分为两章。第一章韩偓生平及人格,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韩偓的生平,笔者分别从“入仕前”、“在朝期间”、以及“晚年”,这叁个时间段对韩偓的生平进行全面的论述,全方位的展现了韩偓风雨如晦的一生。第二节韩偓的人格,笔者客观地分析了韩偓的人格,对韩偓所谓“唐末完人”的赞誉提出质疑。认为韩偓的人格,是立体的并非单线条,他的人格不仅仅有积极的一面,还存在消极的一面。本章意在全面、立体的展现这位唐末杰出诗人、政治家真实的一面。第二章韩偓诗歌研究,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韩偓诗歌的版本与流传,笔者将韩偓诗歌版本与流传情况进行简明概括。第二节韩偓诗歌内容研究,笔者将韩偓诗歌细分为政治诗、咏怀诗、隐逸诗叁类进行分析研究。第叁节韩偓诗歌艺术特色研究,笔者对韩偓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行总结归纳,以“字眼”、“色彩”、“典故”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数字统计、资料应用、对比分析,挖掘出韩偓诗歌孤寂凄美、细腻深婉的艺术特色。第四节韩偓诗风的形成渊源及其影响,笔者追溯了韩偓诗风形成的渊源及其影响。通过对韩偓诗歌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韩偓诗风,主要受楚骚精神与李商隐诗歌的影响。此外,韩偓对晚唐七言律诗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为整个诗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文章附录,笔者对韩偓交游状况做了必要考证,为韩偓研究提供了佐证。

徐建芳[6]2008年在《韩偓艳情诗与晚唐词化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唐尤其唐末的艳诗写作风潮是唐代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唐末韩偓以其《香奁集》而在文学史上留名。韩偓和他的诗歌一直存在着争议,疑惑和曲解的现象且位忠臣,被《四库提要》赞为“唐末完人”,但他写的艳诗现存就达百首之多,多收于《香奁集》中,名声盖过了他的《翰林集》。这些艳情诗歌历来带着两个面具:或以为是狎鄙俗浪之作,或以为寄寓香草美人之旨,另有讽怨伤国之叹。在不否认有另有寄托的诗作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大多数的作品是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深情艳美,语言柔婉的纯粹言情之作。韩偓以诗体而为艳科,正是晚唐诗向词横向过渡的成果,也恰是其价值所在对词的过渡和靠拢是很明显的,“《香奁集》虽属歌诗,然其中有音节格调宛然如曲子词者,且集中诸诗,造意抒情,已多用词家手法。”韩偓的艳情诗是唐末众多艳诗作家中,艺术成就最高,并且大力写艳情的一位专业诗人。他也是晚唐第一位有艳情诗集的作家。他的风格绮丽而又哀婉,后世词家欧阳修,李清照等特偏爱化用他的诗,可见它的独特之处。但历代评论总是以李商隐或温庭筠的追随者看待,这确是低估了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通过韩诗可以透视出晚唐诗歌史的演化过程。

熊啸[7]2012年在《中晚唐艳诗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艳诗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因其与儒家诗论的要求颇有抵牾之处,故历来总是难以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事实上艳诗是伴随着文学自觉及诗人人格主体逐渐觉醒的产物。艳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繁盛的叁个时期分别是:齐梁陈时期、中晚唐时期及明中叶之后叁个阶段,而魏晋、中唐、明中叶则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叁大转捩点,若将其后续影响的阶段也考虑进来,则可以认为二者是基本重合的。而本文着重研究的则是中晚唐这一阶段。艳诗所涉及的题材在《诗经》中便已开始出现,而其基本要素则从汉魏至刘宋以来的诗作中开始积累,直至齐梁时期宫体诗的广泛流行,标志了艳诗的第一次繁盛。但此时期的艳诗尚有着较多的不成熟之处,加之后人将宫体诗与梁陈亡国的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导致其发展暂时中断,但初唐艳诗仍然是在梁陈宫体诗的基础上发展下去并逐渐走向盛唐的。另一方面此时逐渐崭露头角的下层士人的行事作风也暗示了中唐以后的进士阶层所引领的社会风尚的走向,而中晚唐艳诗的复兴也主要是由这个群体所促成的。中晚唐是艳诗繁盛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艳诗不能不受到之前宫体诗的影响,而更早的一些古诗及乐府作为另一股源流也分别给予了其一定的作用力。此外中晚唐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风气及社会群体,即进士阶层的兴起又给这一时期的艳诗带来了一些新变,故中晚唐艳诗是处于多重因素影响之下的、传统与流变皆备的一类诗作。本文即立足于此,着重考察中晚唐艳诗在体制与题材方面如何受之前诗作的影响,同时又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流变的基本情况。此外齐梁时期以“缘情”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与当时的宫体诗创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中晚唐艳诗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将矛盾的部分逐渐融合,从而使得创作主体与艳诗之间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而《香奁集》则正是这一进程的最终成果。

曹丽芳[8]2013年在《论韩偓诗歌在唐宋时期的传存与接受》文中研究说明韩偓诗歌曾自编为《韩偓诗》和《香奁集》两部分。《香奁集》在当时的影响远大于韩偓其它诗歌。宋以后韩偓诗篇不断增加,诗集的卷数、名称俱无定准,但《韩偓诗》和《香奁集》平行流传的格局不变。《香奁集》在宋代持续发挥广泛影响,尤其受到词人的青睐,且由于与韩偓"唐末完人"的形象严重不符,以致引发真伪之争;也由于《香奁集》在宋代韩诗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韩偓诗风逐渐被认定为秀雅婉媚,对后人认识、评价韩偓其人其诗有深远影响。

白笑天[9]2011年在《韩偓诗歌研究》文中认为韩偓是晚唐诗人、政治家。入宋以来,对韩偓诗歌研究者虽不乏其人,但总体上对韩偓诗歌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因此,对韩偓诗歌加以分期、分类的全面研究,尚有较大空间。本选题对韩偓诗歌分期、分类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挖掘韩偓诗歌的特质,力求对韩偓诗歌有全面的把握。本文分为四部分,从韩偓的生平及个性特质、韩偓诗歌分期、韩偓诗歌特色、韩偓诗歌对宋代词作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着重研究了韩偓的诗歌分期问题及前后期诗歌的特色等问题。第一部分,大致勾勒了韩偓的生平,简要对韩偓的行踪及重要事迹进行了论述,通过韩偓的生平事迹,试图探究出韩偓的个性特质。其中侧重于对韩偓入仕以后个性特质的探讨,根据韩偓生平事迹,从政治角度分析出韩偓具有忠君爱国、老成稳练等性格特点,从诗人角度分析出韩偓性格具有细腻温柔的一面。韩偓的这些性格特点,对其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在其诗歌中也得到了展现。第二部分,对韩偓诗歌进行了分期研究,将韩偓“香奁体”诗歌和其他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并以其入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在韩偓诗歌的分期研究上,试图从韩偓诗歌形式、内容、题材、诗风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看出韩偓前后期诗歌的创作倾向和诗风的变化。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韩偓诗歌前后发生最大变化的就是他的诗风和诗歌内容,前期诗风娇艳浮丽,后期诗风持厚稳重;前期诗歌内容多以爱情、女性、景物等为主,后期诗歌内容多以感怀述时、政治讽咏为主。第叁部分,整体研究了韩偓的诗歌特色,试图对韩偓诗歌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主要从形式格律、题材分类、艺术风格叁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在形式格律方面,分类进行了研究,力争全面,通过研究发现韩偓诗歌善于运用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创作的特点。题材分类上,也力求较为全面地分析韩偓诗歌的特色,由于韩偓政治诗、“香奁体”诗歌研究者较多,因而侧重于对韩偓写景诗、感怀诗的研究。对于艺术风格,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语言特色的研究。第四部分,简要论述了韩偓诗歌对宋代词作的影响,试图探讨韩偓诗歌尤其是“香奁体”诗歌的词体特色。通过对韩偓诗歌词体特色的研究,并以李清照对韩偓诗歌的接受和借鉴为例,论述了韩偓诗歌对宋代词作的影响。总之,韩偓作为唐末一位政治家、诗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建立丰功伟业,但在诗歌创作上还是有一定可喜成绩的,尤其是他后期诗歌中透露出的那股忠贞之气,诗歌中含蕴的唐末史实,对于研究唐末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料;他的诗歌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善于运用语言,善于构筑意境,朴实中透清新,沉静中显活泼,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韩偓前后期诗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突破了以往只注重韩偓“香奁体”诗歌研究的局限,对韩偓诗歌的研究更为全面,对韩偓诗歌的评价也力求更为客观、公正。

何艳霞[10]2016年在《五代十国时期闽国诗歌研究》文中提出五代十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分裂、割据的时代,动乱变革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政权林立,形成了多个地域性诗坛。处于唐宋诗歌过渡期间的五代十国诗歌,承唐启宋,既为后世诗歌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又为地方诗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闽国诗歌作为五代十国不同地域诗坛之一,以其大量的诗歌作品、各具风貌的诗人创作、活跃的诗人群体唱和、丰富的诗歌内容、多样的艺术特征成为此时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闽国诗歌的分析研究,既可以反映五代十国诗歌的特点,呈现其独有价值,又能展示出闽地诗歌的地域色彩,体现其对闽地文学作出的贡献。本文对于闽国诗歌的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从社会时代;诗人创作、活动、心态;诗歌创作主题;诗歌艺术特征;诗歌的发展及影响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分析五代十国动荡、变革的时代及闽国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以此展现出闽国诗歌不同的创作条件;第二章结合闽国诗人的创作实绩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考察其文学交游活动与心态变化状况;接下来在前两章提供的诗人创作条件、人生经历、情感心态的基础上,第叁章将闽国诗歌按不同表现内容分类进行更详细的研究;第四章从体式、语言、气象方面对诗歌艺术特征进行论述,以期对闽国诗歌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第五章叙述闽国诗歌在承袭唐人诗风基础上的发展,体现出的地域特色及其在福建地区及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明清艳诗初论[D]. 熊啸.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 韩偓其人其诗[D]. 韩怡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 韩偓诗歌研究[D]. 范灿.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4]. 清代唐诗总集序跋研究[D]. 张敬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 韩偓研究[D]. 李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6]. 韩偓艳情诗与晚唐词化现象[D]. 徐建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 中晚唐艳诗研究[D]. 熊啸.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8]. 论韩偓诗歌在唐宋时期的传存与接受[J]. 曹丽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

[9]. 韩偓诗歌研究[D]. 白笑天. 兰州大学. 2011

[10].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诗歌研究[D]. 何艳霞. 兰州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韩偓其人其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