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本体论文-王刚,朱晓田

太极拳的本体论文-王刚,朱晓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极拳的本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功能训练,太极拳训练,本体感觉

太极拳的本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朱晓田[1](2019)在《太极拳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对FAI本体感觉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太极拳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干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instability,FAI),观察太极拳及康复功能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本体感觉的影响,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康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2018年3月-2018年5月,招募患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筛查共纳入48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太极组、结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人。康复组采用功能训练干预,包括肌力训练、平衡及协调性训练、功能性训练等。1-3周以静蹲训练、提踵训练、抗阻勾足、抗阻绷足、重心转移训练等肌力训练为主;4-6周在Biodex平衡系统中参考训练处方进行平衡及协调性训练;7-10周以前后向跨步训练、侧向跨步训练、跑步、跳跃、"8"字跑、"Z"字跑等功能性训练为主。训练共计10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包括10分钟训练前热身、40分钟功能训练和10分钟放松。太极组给予太极拳训练干预,共计10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包括10分钟训练前热身、40分钟太极拳训练和10分钟放松;结合组干预方案为太极拳训练结合功能训练,训练内容与其他组相同,共计10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包括10分钟训练前热身、20分钟太极拳训练、20分钟功能训练和10分钟放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及干预10周后利用用德国Isomed 2000关节肌肉力量测试系统,运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测试(PassiveReproductionofPassive Positioning,PRPP)评价踝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JPS),运用复制目标力矩值评价踝关节肌肉力觉(Muscle Force Sense,MFS)。所有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显着性差异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显着性差异检验。研究结果:1.踝关节位置觉(1)各组组内比较:干预前康复组JPS为(2.12±0.73)°,干预后为(1.32±0.44)°,降低了37.74%;干预前结合组JPS为(1.84±0.39)°,干预后为(1.24±0.34)°,降低了37.1%,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前太极组JPS为(1.86±0.62)°,干预后为(1.17±0.52)°,降低了32.61%,与干预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为(1.97±0.55)°,干预后为(2.07±0.39)°,与干预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各组组间比较:干预前各组间JPS均无显着性差异,经过10周不同干预后康复组、太极组和结合组均与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康复组、太极组和结合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踝关节肌肉力觉(1)各组组内比较:干预前康复组MFS为(6.87±4.08)Nm,干预后为(4.42±2.95)Nm,降低了35.67%,干预前结合组MFS为(6.06±2.29)Nm,干预后为(4.55±1.71)Nm,降低了29.25%,干预前太极组MFS为(7.59±3.76)Nm,干预后为(5.37±3.39)Nm,降低了24.92%,对照组干预前为(7.52±4.69)Nm,干预后为(7.98±4.59)Nm,升高了6.1%,各组与干预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2)各组组间比较:干预前各组间MFS均无显着性差异,10周不同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结合组MFS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康复功能训练、太极拳训练或太极拳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均能提高FAI者的位置觉,以康复功能训练提升最为显着,结合训练次之。2.10周康复功能训练、太极拳训练或太极拳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对FAI者的肌肉力觉均有提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华冰,应孜,樊坤,周志刚[2](2018)在《稳性与非稳性太极拳练习对女大学生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稳性与非稳性太极拳练习对大学女生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影响,为学生合理、高效健身提供依据。方法招募某大学非体育院系健康且自愿参加实验的60名女大学生随机均分为非稳组、稳定组与对照组。非稳组作非稳性太极拳练习,稳定组作稳性太极拳练习,对照组不作运动干预,实验共进行15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3组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结果非稳组运动觉指标由(0.53±0.11)变为(0.35±0.10),稳定组由(0.51±0.17)变为(0.43±0.09),实验后非稳组运动觉低于稳定组(P<0.05)。非稳组总平衡得分由(1 581±284)变为(922±231),稳定组由(1 537±266)变为(1 320±319),实验后非稳组总平衡得分低于稳定组(P<0.05);非稳组左右向平衡率由(0.42±0.10)变为(0.29±0.09),稳定组由(0.42±0.12)变为(0.35±0.07),实验后非稳组左右向平衡率低于稳定组(P<0.05)。结论稳性与非稳性太极拳锻炼均能改善大学女生下肢本体感觉和动态平衡能力,且非稳性太极拳优于稳性太极拳。(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12期)

王哲培,张凯,保罗,汪毅,白震民[3](2018)在《太极拳对老年女性下肢静态平衡、本体感觉与功能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期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下肢静态平衡能力、本体感觉以及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对日常生活中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老年女性、无锻炼习惯的老年女性、无锻炼习惯的普通女大学生(非体育生)各10名进行前瞻性研究,利用Technobody PK254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对其静态平衡与本体感觉进行评估。运用常用的五次"坐-站"测试(Five Times Sit-to-Stand Test,FTSS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6 m步行测试与叁姿平衡测试下肢功能活动情况。结果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老年女性的静态运动椭圆面积与动态平均轨迹差明显优于无锻炼习惯的老年女性(左侧:t=3.684,P=0.003;右侧:t=4.812,P=0.001);与女大学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肢功能测试中,老年女性太极拳运动人群与无锻炼习惯的老年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SST测试:t=2.435,P=0.026;TUGT测试:t=4.050,P<0.01;6 m常速:t=9.015,P<0.01;6 m快速:t=7.208,P<0.01)。结论长期练习太极拳可能对老年女性下肢平衡能力和功能活动的提高与改善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华冰[4](2018)在《扰动性太极拳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抗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水作为扰动因素来构建扰动性太极拳,比较扰动性太极拳与非扰动性太极拳对老年女性跌倒风险干预效果的优劣。方法:43例老年女性随机分为扰动组(n=22)与对照组(n=21)。扰动组做扰动性太极拳练习,对照组做非扰动性太极拳练习,试验共进行12周。试验前后分别测试2组受试者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平衡能力和跌倒指数。结果:(1)2组受试者试验后30 s连续坐椅次数均显着增加(P<0.05),且2组间无差异;(2)对照组试验后运动觉显着降低(P<0.05),扰动组试验后被动位置觉、主动位置觉及运动觉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且3项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试验后动态平衡得分(Total Score)、左右向平衡率(RLR)及跌倒指数(FI)显着降低(P<0.05或P<0.01);扰动组试验后动态平衡能力各指标及跌倒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扰动组Total Score、前后向平衡率(FBR)及F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扰动性太极拳练习能显着增强老年女性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动态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且更优于非扰动性太极拳。(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金梅[5](2017)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和下肢本体感觉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讨6个月内规律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和下肢本体感觉的影响,来综合评价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健身作用。综合查阅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文献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质量评定和相关数据提取,利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4项研究入选。Meta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内规律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降低闭眼单足站立y轴摆动轨迹;可以显着性降低30°、45°、60°膝关节重置误差。说明6个月内的规律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明显降低中老年人下肢惯用脚膝关节30°、45°和60°重置误差,改善下肢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蕊,李玉周[6](2016)在《16周规律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下肢本体感觉和肌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规律太极拳练习对下肢机能的影响,为预防或延缓老年人下肢功能衰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0名普通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6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和对照组(无规律运动),完成16周前、后下肢本体感觉、肌力、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相比,1两组受试对象下肢肌力均有提高,但太极拳练习组等长60°肌力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变化.2实验组受试对象左、右膝关节运动觉有显着改善,对照组左、右膝关节运动觉均没有显着性变化;两组受试对象膝关节左、右侧叁维位置觉实验前后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变化.3两组受试对象左右侧闭眼单腿站均有提高,但实验前后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变化.4实验组受试对象下肢闭眼走直线偏离中线长度实验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变化.结论:1 16周规律太极拳练习能够明显改善中老年人下肢肌力和本体感觉机能.2 16周规律太极拳练习能够改善中老年人下肢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但对平衡机能的影响不显着.3 16周规律太极拳练习能够改善中老年人下肢机能,应科学应用到大众健身中,预防老年人跌倒发生.(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曲冰[7](2016)在《太极拳对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运动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老年人下肢运动功能退变为研究出发点,以下肢等速肌力和本体感觉运动觉为研究靶点,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下肢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以探究跌倒预防与治疗的作用机制,为采用策略性训练技术预防老年跌倒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主要测试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长期健步走的老年人和无运动习惯健康老年人的下肢叁关节在向心运动模式下的等速肌肉力量及膝、踝本体感觉运动觉阈值,并对太极拳练习和走路锻炼进行比较。2.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身体活动的问卷调查招募并筛选出48名65到75周岁生活在社区的健康老年人。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将其分为叁组。太极组由18名老年人组成。健步走组由16名受试者组成。太极组和健步走组的老年受试者坚持运动5年以上,每周至少5天,每天不少于40分钟。久坐组15人,除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外出行走外,没有其它规律性的运动和固定的运动时间。分别对叁组老年人进行优势侧下肢叁关节向心肌肉力量及膝、踝关节本体感觉运动觉的测试。测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运动方式老年人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研究结果1)太极拳和健身走对下肢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1)髋关节等速肌力测定结果:与久坐组相比,在120°/s时,太极拳组的髋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均显着增大(P=0.007);与健步走组相比,在120°/s时,太极拳组的髋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均显着增大(P=0.006)。(2)膝关节等速肌力测定结果:与久坐组相比,在60°/s与120°/s时,太极拳组的膝关节的屈肌与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均显着增大;与健步走组相比,在60°/s与120°/s时,太极拳组的膝关节的屈肌与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均显着增大。(3)踝关节等速肌力测定结果:与久坐组相比,在60°/s与120°/s时,太极拳组的跖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均显着增大(P=0.011,P=0.043);与健步走组相比,在60°/s时,太极拳组的跖屈肌相对峰值力矩显着增大(P=0.002)。2)太极拳对下肢(膝、踝关节)本体感觉运动觉的影响(1)膝关节本体感觉运动觉测定结果:与久坐组相比,膝关节屈、伸方向的本体感觉运动觉的阈值均明显降低(P=0.017,P=0.007);与健步走组相比,膝关节屈、伸方向的本体感觉运动觉的阈值均明显降低(P=0.021,P=0.026)。(2)踝关节本体感觉运动觉测定结果:与久坐组相比,健步走组在踝关节内翻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觉阈值明显降低(P<0.05);太极拳组在踝关节跖屈、踝关节背屈、踝关节内翻和踝关节外翻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觉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01);与健步走组相比,太极拳组在踝关节跖屈、踝关节背屈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觉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4.研究结论(1)太极拳运动与健步走运动相比,表现出更好的下肢肌肉力量和更敏感的本体感觉运动觉的阈值。这对于综合改善人体平衡功能具有积极意义。(2)太极拳是老年跌倒防治的优先运动选项与干预措施,应用该策略性训练技术,可能有助于老年跌倒的预防,应有助于减轻跌倒的后果与危害。(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6-06-12)

张欣[8](2016)在《太极拳对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名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0名受试者进行太极拳练习12 w,对照组20名受试者不进行体育锻炼。用X-SENS叁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分别测试练习前、练习12 w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分析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本体感觉的影响,将得出的结果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实验组训练12w与训练前膝关节本体感觉有明显差异(P<0.5),对照组12 w前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无明显差异(P>0.5)。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改善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本体感觉。(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6年07期)

王蕊[9](2015)在《16周规律太极拳习练对中老年人下肢本体感觉和肌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目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改善老年人下肢功能,预防跌倒的发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引导下,探讨规律太极拳习练对老年人群下肢机能的影响,可为预防或延缓老年人下肢功能衰退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选择太极拳之乡焦作市20名无规律运动习惯的普通健康人为实验组(男12人,女8人),实施16周24式简化太极拳习练(5~7天/周,1~2次/天,45min~1h/次),实验期间受试者禁止参加其他规律体育运动;选择无规律运动习惯的普通健康人20名(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15-11-05)

蓝秀芦[10](2015)在《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静态平衡、下肢本体功能和柔韧性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太极拳对大学生的平衡功能、本体功能、柔韧性和心肺功能的影响,以期获得客观和有效的证据,促进太极拳普及。方法206名志愿者均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太极拳训练组。太极拳训练组在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教授下进行12周的太极拳训练,每周5次,每天1h。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干预期和随访期均为12周。两组在研究过程中每天均须记录当天活动情况,归类分为静态作业、低等强度活动、中等强度活动、高等强度活动。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平衡功能、下肢本体功能、柔韧性,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肺活量、台阶测试、血压和心率。所有结局指标在干预前、干预结束、随访结束各评定1次。统计分析采用ITT分析。结果1.干预后,太极拳训练组平衡功能的4个参数中,睁眼运动长度和闭眼运动长度显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1,0.007)。随访后,太极拳训练组的闭眼运动长度显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后和随访后,两组右下肢本体轨迹错误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79,0.980)。干预后和随访后,两组左下肢本体轨迹错误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16,0.567)。3.干预后,太极拳训练组柔韧性显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9),随访后,两组柔韧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6)4.干预后和随访后,太极拳训练组台阶测试均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55,0.586)。5.干预后和随访后,太极拳训练组肺活量均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31,0.835)。6.干预后和随访后,太极拳训练组收缩压均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61,0.787)。干预后和随访后,太极拳训练组舒张压均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25,0.413)。干预后和随访后,太极拳训练组心率均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58,0.798)。结论1.12周太极拳训练对大学生群体的平衡功能、柔韧性有明显的提高作用。2.12周太极拳训练对心肺功能(包括台阶测试、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本体感觉未见明显提高。3.12周太极拳训练无不良事件发生,24式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运动。(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6-01)

太极拳的本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稳性与非稳性太极拳练习对大学女生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影响,为学生合理、高效健身提供依据。方法招募某大学非体育院系健康且自愿参加实验的60名女大学生随机均分为非稳组、稳定组与对照组。非稳组作非稳性太极拳练习,稳定组作稳性太极拳练习,对照组不作运动干预,实验共进行15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3组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结果非稳组运动觉指标由(0.53±0.11)变为(0.35±0.10),稳定组由(0.51±0.17)变为(0.43±0.09),实验后非稳组运动觉低于稳定组(P<0.05)。非稳组总平衡得分由(1 581±284)变为(922±231),稳定组由(1 537±266)变为(1 320±319),实验后非稳组总平衡得分低于稳定组(P<0.05);非稳组左右向平衡率由(0.42±0.10)变为(0.29±0.09),稳定组由(0.42±0.12)变为(0.35±0.07),实验后非稳组左右向平衡率低于稳定组(P<0.05)。结论稳性与非稳性太极拳锻炼均能改善大学女生下肢本体感觉和动态平衡能力,且非稳性太极拳优于稳性太极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极拳的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朱晓田.太极拳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对FAI本体感觉影响的实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华冰,应孜,樊坤,周志刚.稳性与非稳性太极拳练习对女大学生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

[3].王哲培,张凯,保罗,汪毅,白震民.太极拳对老年女性下肢静态平衡、本体感觉与功能活动的影响[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8

[4].华冰.扰动性太极拳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抗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

[5].张金梅.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和下肢本体感觉影响的meta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7

[6].王蕊,李玉周.16周规律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下肢本体感觉和肌力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曲冰.太极拳对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运动觉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6

[8].张欣.太极拳对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

[9].王蕊.16周规律太极拳习练对中老年人下肢本体感觉和肌力的影响[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10].蓝秀芦.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静态平衡、下肢本体功能和柔韧性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标签:;  ;  ;  ;  

太极拳的本体论文-王刚,朱晓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