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超支化聚合物论文_吴晓甫,李海波,童辉,王利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超支化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荧光,共轭,粒子,纳米,苦味酸,多维。

荧光超支化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甫,李海波,童辉,王利祥[1](2018)在《含磷酸酯侧链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己二胺的荧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uzuki细乳液聚合以及后功能化,制备了以四苯基乙烯和含磷酸酯侧链的芴为共轭单元、以胺活性二氰乙烯基为端基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HBCPN-P-DCV,并将其应用于醇中及含水体系中有机胺的荧光增强检测。与没有传感响应的仲胺和叔胺不同,烷基伯胺的加入导致HBCPN-P-DCV乙醇分散液的荧光极大增强(荧光增强可超过200倍),同时伴随着吸收及荧光颜色的明显改变。HBCPN-P-DCV对己二胺表现出最强的荧光增强响应,其检测限达5μmol·L~(-1)。利用核磁氢谱以及质谱证实了HBCPN-P-DCV的二氰乙烯基端基与烷基伯胺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胺结构的检测机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曾金凤,杨雯迪,胡娜,张洪吉,施冬健[2](2018)在《超支化卟啉基聚合物荧光探针检测水中汞》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种基于四羧基苯基卟啉(TCPP)的水溶性荧光探针(PEI-TCPP),PEI-TCPP对Hg~(2+)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与Hg~(2+)形成的配合物稳定,其结构并不随时间、温度的增大而改变。在pH 5.0~7.5范围内,PEI-TCPP对Hg~(2+)的识别作用最强、结构最稳定;PEI-TCPP对水溶液中Hg~(2+)的检测限为50 nmol/L。根据Benesi-Hildebrand公式和工作曲线,用滴定法考察了PEI-TCPP与Hg~(2+)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其络合比为1:1,络合常数K_a为13.0 L/mmol。(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01期)

栗华,吴晓甫,杭昊,陈永红,童辉[3](2018)在《水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苦味酸的高灵敏荧光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uzuki细乳液聚合以及后功能化反应,制备了季铵盐末端的水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HCPN-QA),用于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2,4,6-叁硝基苯酚(PA).带正电荷的季铵盐端基以及疏水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核心,使HCPN-QA对水中呈酸性的PA产生静电吸引与疏水富集的协同作用,产生高度灵敏的荧光猝灭响应,检测限达到0.18μg/L,猝灭常数达到6.36×10~7 L/mol,相比于有机相分散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HCPN-OMe,HCPN-QA检测限低了4个数量级,猝灭常数高出3个数量级.通过研究HCPN-QA粒径对PA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发现纳米粒子粒径对PA的检测灵敏度影响很小.并且,HCPN-QA对PA的猝灭响应显着高于TNT及其他硝基爆炸物,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以及竞争选择性.此外,HCPN-QA检测试纸对PA固体颗粒的检测表现出很高的灵敏度,检测限达到66 pg/mm~2.(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马晓双[4](2017)在《荧光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硝基芳烃“超级猝灭”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爆炸物严重影响着人身安全并且对周遭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爆炸物的检测研究越来越成为该前沿领域科学家所瞩目的热点话题。荧光性共轭聚合物作为“分子导线”即“一点接触,多点响应”,激子可以沿整个共轭链流动,从而产生荧光信号放大。理论上讲,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与传统的线型共轭聚合物相比,其荧光强度更高,荧光猝灭更加灵敏,对硝基芳烃具有“超级猝灭”效应。本论文对荧光性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对硝基芳烃的“超级猝灭”效应进行了探索。基于共轭聚合物的“信号放大”效应,在线型共轭聚合物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6个化合物,其中3种聚合物为首次合成。一部分是基于π-π共轭的以吡嗪为核心,乙烯基苯为侧链:线型/超支化单体M_1(2,5-苯乙烯基吡嗪)与M_2(2,3,5,6-苯乙烯基吡嗪)及其对应的一维线型共轭聚合物P_1(聚(2,5-苯乙烯基吡嗪))与二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P_2(聚(2,3,5,6-苯乙烯基吡嗪))。其余部分是基于σ-π共轭的线型甲基苯基共聚硅烷(PDMPS)与以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为核心,PDMPS为传感单元侧链的叁维超支化σ-π共轭聚合物(3D-HPs)。通过核磁氢谱、红外、热重分析等测试,表征化合物的制备是成功的。通过比较其光学性质及TNT对其荧光猝灭性能的研究,二维共轭聚合物的猝灭常数(K_(SV)=6.84×10~(4 )M~(-1))较之线型共轭聚合物(K_(SV)=2.49×10~(4 )M~(-1))显着提高,表现出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根据荧光寿命测试结果,超支化结构的化合物的荧光寿命(τ=3.04 ns)不随TNT溶液的浓度改变而改变,说明静态猝灭是其主要的猝灭机理。通过利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优化与TNT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其分子间距约为2?。基态时,电子云密度集中在荧光分子上;激发态电子云密度则主要集中在硝基芳烃。根据Marcus理论半经验公式,分别计算了线型与超支化分子结构的叁个重要影响因素:即热力学驱动力(△G~O_(M1)=1.46 eV、△G~O_(M2)=2.33 eV);重组能量(λ_i);电子耦合(V)。经过分析比较,说明在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荧光猝灭机理中,电子转移速率(K_(et))与荧光猝灭常数正相关。并提出了多维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会具有更强的“超级猝灭”效应猜想。为了进一步对比研究荧光性共轭聚合物传感材料对硝基芳烃的“超级猝灭”效应,设计并合成了叁维超支化σ-π共轭聚合物。通过核磁氢谱、红外、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氮气吸脱附等测试,表征了化合物的成功制备。以POSS结构为核心,增加硝基芳烃分子渗透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分子的热稳定性(T_g=341 ~oC,800 ~oC时,重量损失为53.1%)。聚硅烷柔性链不仅作为荧光团,在σ-π共轭主链中具有高效的激子迁移,而且可以增加POSS结构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能微溶于常见有机溶剂(THF、CH_2Cl_2等)。通过比较其光学性质及溶液中的TNT对其荧光猝灭性能的研究,3D-HPs的猝灭常数(K_(SV)=2.83×10~(4 )M~(-1))且最低检测限为1.76μM,表现出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通过对气相硝基芳烃(DNT)对聚合物薄膜传感器传感性能的研究发现,相比于PDMPS(η_(EP)=82%)及二维共轭聚合物P(η_(EP)=70%),3D-HPs薄膜传感器具有更高的效率(η_(EP)=95%)。这正是由于富有正电性的无机硅原子通过非共价键,有效的吸引N/O原子,具有富集DNT分子等硝基芳烃的作用。进而,通过利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优化聚合物结构并计算聚合物分子前线轨道能级。较之PDMPS(E_(LUMO)=-0.841 eV),3D-HPs的E_(LUMO)=-0.692 eV,具有更大的电子转移驱动力。从而说明叁维σ-π共轭聚合物兼备检测气相与痕量液相硝基芳烃的能力,是非常具有潜力的荧光传感材料。总之,本文通过不同维度的荧光共轭聚合物进行对比研究。从荧光猝灭机理上,对“超级猝灭”效应进行探究。利用合理的猜想设计并合成新型共轭聚合物,总结出荧光性共轭聚合物对硝基芳烃的“超级猝灭”效应的几点规律,对于设计其他荧光性传感材料具有更加实用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0)

郑冰[5](2017)在《共轭超支化荧光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硝基芳烃传感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全球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可靠有效的爆炸物检测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荧光化学传感器使用简单,用来检测爆炸物有较高灵敏性,引起很多科研团队的兴趣,纷纷对其展开研究。由于荧光共轭聚合物具有分子导线效应和信号放大效应,是检测硝基芳烃十分有前景的材料。当今被用来检测硝基芳烃爆炸物材料的共轭聚合物大多数是线型共轭聚合物,而线性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粘度和低溶解能力,所以在材料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限制。超支化聚合物拥有优良的溶解性能,且合成方法较为简单,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光学材料方面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荧光传感器的发展,超支化共轭聚合物逐渐受到研究团队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硅原子,是很好的柔性基团,如果聚合物内引入硅原子,会进一步增加聚合物的溶解性和可加工性。相比于碳原子,硅原子有更多的电子层,因此硅原子的原子核对最外层的电子的吸引力小,则最外层电子就更易失去,使硅原子显正电性。而大多数爆炸物缺电子类型的硝基爆炸物,都是带有显负电性的硝基,当它们与硅原子接触后,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能快速的转移到爆炸物上,同时硅原子显示了正电性,导致爆炸物分子与其碰撞的机率增加。而且,硅原子拥有一个比较低的LUMO能级,在聚合物中引入硅原子,能够拉低聚合物的能量带隙,表现出独特的荧光性能本文利用交叉偶联反应(Sonogashira-Hagihara)成功合成出两种结构的聚合物P_1和P_2—线性共轭结构和超支化共轭结构。通过控制分支结构的不同,对比研究他们的溶解性,光学性能,对硝基芳烃的传感性能。在相同质量浓度的溶液中,聚合物P_2的荧光强度比P_1更强,而且其在常规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能更好。P_1和P_2在溶液中检测TNT,P_2有比P_1更高的猝灭效率;当达到猝灭平衡时,P_1的猝灭效率达到82%,P_2的猝灭效率达到88%,说明超支化聚合物的多支结构提供了多个电子转移通道,增加了荧光分子的猝灭能力。同时我们通过检测P_2在不同TNT浓度下的荧光寿命,研究了P_2的猝灭机理,证明它的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通过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得出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猝灭的机理,证明了聚合物的超支化结构比线性结构有更高效的猝灭能力。我们在聚合物中引入了柔性的硅原子,用叁炔咔唑和二苯基硅烷反应合成出了两种分子交替的共聚物,进一步增加了聚合物的溶解能力,比起过去报道的聚合物P_1,P_2有更好的溶解性,更好的热稳定性,更高的荧光强度。然而在引入硅原子后,打断了之前聚合物的共轭链,减小了共轭度。由于硅原子更易表现出正电性,增加了与TNT分子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同时聚合物P_2的低分子量,进一步增加了动态猝灭的可能性。通过检测P_2的荧光寿命,证明的P_2是静态和动态猝灭协同作用的猝灭机理。在随着TNT浓度增加后,聚合物P_2的斯特恩-沃尔默曲线逐渐超过P_1,这可能是由于P_2的静态与动态猝灭协同作用,增加了聚合物P_2的猝灭能力。(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0)

许鹤,崔月芝,陶芙蓉,王栋号,李天铎[6](2016)在《含芘的超支化介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对硝基芳烃的荧光传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以金刚烷为核心,以二苯乙炔基芘为连接臂的超支化聚合物P。金刚烷的叁维立体结构及分子骨架的刚性结构特点,赋予了聚合物多孔的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P具有均匀的狭缝孔道结构,其孔径多分布在10 nm左右,属于介孔材料。此外还合成了共聚单体二苯乙炔基芘(M)用于对比研究其光学性质及对硝基芳烃的荧光猝灭性能。聚合物P与单体M相比具有更大的Stokes位移,二者在含有叁硝基甲苯(TNT)的溶液中,其平衡时的猝灭率几乎相同。然而二者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旋涂膜在二硝基甲苯(DNT)饱和蒸汽中,当达到猝灭平衡时,聚合物P的猝灭率为82%,而化合物M的猝灭率仅为22%。说明聚合物P多孔的特点使其透气性大大提高。以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制备出一系列厚度不同的薄膜,发现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荧光峰发生红移,但在DNT饱和蒸汽中的猝灭率变化不大。这种介孔的结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旋涂膜传感器的猝灭率对厚度的依赖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吴晓甫,徐玉祥,童辉,王利祥[7](2016)在《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端基调控及其荧光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由于结构独特、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己成为材料科学中的研究热点~([1,2])。但是,大多数基于线性线型高分子的纳米粒子由于缺乏反应性基团,因而难以像无机量子点那样进行简单的化学修饰,所以针对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进行功能化修饰,并考察其对光学性能以及传感性能影响的研究极少。利用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存在大量反应性端基,可以进行功能化修饰的特点,我们通过细乳液Suzuki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可溶液加工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并利用封端及后功能化反应,获得了具有不同端基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端基的改变,不仅可以调控粒子的溶解性,而且可以利用从纳米粒子核心到末端基团的能量转移及电荷转移,有效地调节纳米粒子的发光行为。同时,端基对于荧光纳米粒子的传感行为也有着显着影响,选择合适的端基官能团有助于实现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高效荧光传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期刊2016-07-01)

张婧[8](2016)在《酸碱可控的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人们将超分子化学和聚合物科学二者结合,以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氢键、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疏水作用、范德华力、主客体识别作用)为基础,制备出发光聚合物材料、光伏聚合物、生物医药聚合物、聚合物传感器等,是高分子方向的研究热点。以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为基础构筑的超分子聚合物,不仅具有传统高分子的性质,同时具有新颖的结构和特性。由于非共价键力具有动态性,并且可以对外界条件(如:温度、酸碱性、机械外力、光照等)的变化有灵敏的响应性,使得超分子聚合物材料在药物载运、化学传感、形状记忆材料方面具有了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但是,利用同时接枝有主客体的刚性单体分子来制备超分子聚合物网络结构的文献目前还较少。本论文将报道,同时用接有二苯并24-冠-8(DB24C8)和二级苄胺基团的单体分子来制备一个超分子网状聚合物。我们设计合成了一个四支支化、大π-共轭的分子骨架,然后对称地接上两个二苯并24-冠-8环和两个二级苄胺基团,形成A2B2—型单体分子,并用此单体构筑超分子聚合物网络。往该单体分子的溶液中加入稍微过量的六氟磷酸HFA,二级苄胺基团在酸性条件下被质子化形成二级苄铵,二级苄铵可以与二苯并24-冠-8环通过[N+-H···O]、[C-H···O]氢键和π-π堆叠作用而识别,单体在主客体识别的过程中相互结合并靠近,逐渐地形成大的超分子聚合物网络。当继续往体系中加入叔丁基亚氨基-叁(二甲氨基)正膦(P1-t-Bu)后,二级苄铵被去质子化,从而破坏了主客体识别作用,使得超分子聚合物网络发生解离。在超分子网络形成和解离过程中,会呈现出荧光强度的变化,这促进了超分子聚合物在材料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栋号,崔月芝,李俊英,刁礼晓,陶芙蓉[9](2015)在《一种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2,4-二硝基甲苯的荧光猝灭》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4,6-叁甲基均叁嗪和甲酰基咔唑、二甲酰基咔唑为原料,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合成了化合物I及超支化荧光共轭聚合物II,其中I可以视为II的组成单体。聚合物II在常见有机溶剂中有较好的溶解度,其X射线衍射谱图中2θ=24.2°的位置有1个较宽的峰;其吸收和荧光光谱与I的相比仅有轻微红移(3nm),这些结果都说明聚合物II分子间没有紧密的π-π堆积作用。聚合物II的荧光强度是化合物I的2倍。2,4-二硝基甲苯对其荧光猝灭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II具有比化合物I更大的荧光猝灭常数(Ksv=95.52L/mol),表现出了一定的分子导线效应。(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项佳运[10](2015)在《基于四苯基乙烯与咪唑荧光小分子和基于氢化噻咯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发光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有机激光和荧光传感器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为了开发高效的固态发光材料,科研者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许多传统荧光分子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生成的激基缔合物等会导致荧光聚集猝灭(ACQ),而它们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是聚集体状态和固体薄膜形式,这就大大限制了有机发光材料的实际应用。2001年,唐本忠院士课题组首先报导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与传统荧光分子的ACQ现象相反,即这些分子在溶液中单分子状态下荧光微弱甚至观察不到荧光,而在聚集状态下荧光显着增强。这一现象的发现为解决ACQ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以开发具有AIE效应的有机材料设计为指导,将具有AIE特性的四苯基乙烯(TPE)为基体,合成并表征了两类具有AIE效应的有机荧光材料,和一类基于氢化噻咯的超支化聚合物,主要内容如下:1.将TPE单元与1,2,4,5-四苯基咪唑(TPI)通过不同的位点连接,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荧光分子,并研究了它们的光学、电化学以及电致发光(EL)性能。研究表明,它们都具有AIE特性,其中分子1、3相比于分子2,由于更好的有效共轭作用,使得它们的固态发光效率和利用它们制备的OLED器件的电致发光(EL)性能更加优越。而分子2由于较短的共轭长度,使得其EL在深蓝色区域(445 nm),CIE色度坐标(0.16,0.16)。2.合成表征了两种绿色和红色荧光的TPE衍生物分别为,PIPBT-TPE和PITBT-TPE,并将其制备成有机荧光点(organic dots),它们具有非常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非常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值。通过研究表明这两种分子的有机荧光点在双光子荧光生物细胞成像和血管显影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3.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含有四个硅氢亚甲基的氢化噻咯TDMSHS与一系列双炔功能化分子进行聚合,合成、表征了一系列超支化聚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光学性能。这些聚合物的纳米颗粒水溶液被成功应用于爆炸物(PA)检测。(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荧光超支化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了一种基于四羧基苯基卟啉(TCPP)的水溶性荧光探针(PEI-TCPP),PEI-TCPP对Hg~(2+)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与Hg~(2+)形成的配合物稳定,其结构并不随时间、温度的增大而改变。在pH 5.0~7.5范围内,PEI-TCPP对Hg~(2+)的识别作用最强、结构最稳定;PEI-TCPP对水溶液中Hg~(2+)的检测限为50 nmol/L。根据Benesi-Hildebrand公式和工作曲线,用滴定法考察了PEI-TCPP与Hg~(2+)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其络合比为1:1,络合常数K_a为13.0 L/mmo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超支化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甫,李海波,童辉,王利祥.含磷酸酯侧链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己二胺的荧光检测[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

[2].曾金凤,杨雯迪,胡娜,张洪吉,施冬健.超支化卟啉基聚合物荧光探针检测水中汞[J].分析试验室.2018

[3].栗华,吴晓甫,杭昊,陈永红,童辉.水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苦味酸的高灵敏荧光检测[J].高分子学报.2018

[4].马晓双.荧光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硝基芳烃“超级猝灭”效应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5].郑冰.共轭超支化荧光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硝基芳烃传感性能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6].许鹤,崔月芝,陶芙蓉,王栋号,李天铎.含芘的超支化介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对硝基芳烃的荧光传感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7].吴晓甫,徐玉祥,童辉,王利祥.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端基调控及其荧光传感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2016

[8].张婧.酸碱可控的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

[9].王栋号,崔月芝,李俊英,刁礼晓,陶芙蓉.一种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2,4-二硝基甲苯的荧光猝灭[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

[10].项佳运.基于四苯基乙烯与咪唑荧光小分子和基于氢化噻咯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一7聚合物薄膜经不同温度依次加热半小...阿霉素DOX的水溶液紫外可见光谱(a)和...负载DOX的HCP-O-PEG2K胶束培育的MCF...不同浓度的超支化聚合物的荧光发射谱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1 超支化荧光聚合物 HPTPA-OXD 的化学结...

标签:;  ;  ;  ;  ;  ;  ;  

荧光超支化聚合物论文_吴晓甫,李海波,童辉,王利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