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鳃病的病因及防治

梭子蟹鳃病的病因及防治

一、三疣梭子蟹鳃病的病因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申洪彬[1](2020)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奶病”也叫“乳化病”是2019年盘锦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流行病,死亡率超过20%,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其病原及防治方法,本试验对该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及防治药物筛选等进行研究。对病蟹研究发现,其蟹体消瘦,各组织严重乳化,壳内存在大量乳白色液体,在病蟹各组织及乳白色液体中镜检发现大量酵母菌样微生物,其大小为0.98-1.55×1.56-2.95μm,多数呈卵圆形,出芽生殖。并对其纯化液进行电镜(TEM、SEM)观察与分析,发现在其纯化液中含有大量聚团的菌体,部分菌体正在进行芽殖,其细胞结构清晰可见,菌体细胞大多单核或多核存在。该菌在孟加拉红形成粉红色菌落,在TCBS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经PCR扩增、质粒提取、各产物送测,其结果进行BLAST,鉴定均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并经人工回感验证,二尖梅奇酵母确为盘锦市河蟹“牛奶病”的病原。对病蟹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根据试验组河蟹各组织及血液乳化情况,为河蟹“牛奶病”划分患病阶段。将“牛奶病”分为患病初期、患病中期、牛奶期3个患病阶段。河蟹随着病情的发展,摄食率逐渐下降甚至停止摄食、血淋巴逐渐减少,血液凝聚力下降,血液中酵母菌含量升高,血液由淡蓝色变为乳白色。通过对病蟹不同阶段各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患病初期病蟹各组织都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少量细胞坏死,然后部分组织细胞糜散、坏死,最终病蟹部分组织坏死、液化。并对病蟹肝胰腺及肌肉进行电镜(TEM、SEM)观察与分析,在病蟹肝胰腺及肌肉中也发现大量酵母菌,部分菌体正在进行芽殖,其细胞结构清晰可见,酵母细胞大多单核或多核存在。对二尖梅奇酵母进行药物浸泡杀灭及药敏试验,从选择的15种药物筛选了7种药物对二尖梅奇酵母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5-氟胞嘧啶、消毒粉、高锰酸钾杀灭效果极好,浸泡24h完全杀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ppm、1ppm、2ppm。从选择的14种药敏片中筛选了2种药敏片(制霉菌素、多粘霉素B)对二尖梅奇酵母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大小为30mm、14mm,其它12种药敏片没有抑菌效果或抑菌效果不明显。然后根据浸泡杀灭试验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优选出6种药物进行MIC及MBC的测定,只有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效果良好,5-氟胞嘧啶MIC、MBC为10ppm、100ppm。两性霉素-B MIC、MBC为10ppm、200ppm。消毒粉、有效氯消毒剂、硫酸铜、高锰酸钾也有作用,但用量太大。

施慧,陈卓,丁慧昕,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2](2019)在《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文中指出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高振华[3](2016)在《三疣梭子蟹育苗过程中的病害及预防措施》文中指出三疣梭子蟹简称梭子蟹,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因育苗水体小、幼苗密度大、各种饵料残余等原因,易使水质恶化,幼体易感染一些病害。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三疣梭子蟹育苗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防治三疣梭子蟹病害的有效办法,现将具体疾病预防措施及常见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具体预防措施1.做好亲蟹和抱卵蟹的疾病预防工作亲蟹健壮是育苗的基本保证,只有健壮的亲蟹才

赵莉[4](2016)在《暂养海捕日本蟳“牛奶病”病原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舟山暂养的海捕日本蟳连续发生规模性死亡事件,病蟹的血淋巴液呈乳白色牛奶状,与先前报道的梭子蟹“牛奶病”症状相似。为探索日本蟳“牛奶病”的病因,本论文从病理观察、病原分离鉴定、免疫指标检测等方面对日本蟳“牛奶病”展开研究,结果如下: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观察:(1)发病的日本蟳摄食停止、行动迟缓,打开背部甲壳,血淋巴液由正常的蓝青色变为牛奶状乳白色,无法正常凝固;(2)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病蟹的肝胰腺、鳃、肌肉和心肌组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具体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溶解消失,基膜破裂,细胞界限模糊;(3)电镜观察:在病蟹的血淋巴液、肝胰腺、鳃、心脏等组织中均存在大量杆状病毒,直径大小约200-300nm,形状类似白斑病毒。将通过密度梯度离心从病蟹血淋巴液中分离提纯到的病毒,电镜负染也可见相似的杆状病毒。病原分离鉴定:(1)显微观察:未见明显的寄生虫感染;(2)细菌分离:病蟹血淋巴液及肝胰腺在细菌培养板TSA及TCBS划线培养,未分离到优势菌群;(3)PCR检测:提取病蟹组织DNA样本以及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纯化病毒,用3对WSS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呈阳性;(4)Western Blot反应:将血淋巴液进行PAGE电泳,用WSSV特异性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可见特异性的免疫条带。(5)回感试验:将病蟹血淋巴液处理后注射健康蟹,可导致健康蟹发病死亡,且死亡率与感染液浓度呈正相关,人工感染的病死蟹未复制出“牛奶”症状,但均可检出WSSV。病蟹免疫指标检测:对患病日本蟳与正常日本蟳肌肉组织和肝胰腺中的常规免疫指标作检测,发现病蟹肌肉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比正常蟹高,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检测结果则显示,抽取的12个病蟹样本中,有3个病蟹的T-AOC值较正常蟹低,其余9个病蟹的T-AOC值均高于正常蟹。试验结果说明,病蟹体内多种免疫相关酶活相比健康蟹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证实病原入侵引发了蟹体内的免疫应激反应。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组织切片、超微病理、PCR扩增、免疫印迹反应等手段,从患“牛奶病”的日本蟳血淋巴液中鉴定到高浓度的WSSV;采用提纯的WSSV进行回感,可以引起健康日本蟳死亡,并在回归感染后的日本蟳血淋巴液中也检测到WSSV的存在,推测WSSV与日本蟳患病具有相关性;鉴于回归感染后死亡的日本蟳未能复制出“牛奶病”症状,WSSV与日本蟳“牛奶病”症状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周俊芳,李新苍,王江勇,王元,万夕和,房文红[5](2014)在《中国海水蟹主要流行性疾病及其病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海水蟹类育苗技术与养殖规模的不断发展,海水蟹的疾病也因其广泛流行性和集中暴发性而日益受到业界关注。"黄水病"、"红水病"、"乳化病"和"肝胰腺白化病"等是中国海水养殖品种——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常见流行性疾病,不仅每年对中国海水蟹养殖业造成重大年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中国海水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海水蟹类流行

王先科,曹海鹏,李莉,郭国军[6](2013)在《黄河鲤急性烂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与血液生化指标分析》文中提出观察黄河鲤急性烂鳃病的组织病理特征,分析病鲤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以期弥补黄河鲤急性烂鳃病病理学研究的不足。在对黄河鲤急性烂鳃病的临床病症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健康黄河鲤作为对照,观察了病鲤的组织病理特征,测定了病鲤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病鲤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坏死,排列紊乱;脾细胞界限不明显,坏死,出现大量的空泡,结构紊乱;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坏死、脱落,肠壁黏膜下层及肌肉层结构松散,出现许多空泡;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肿大,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浓缩。此外,病鲤血清K+、Na+、Ca2+、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酶活性明显上升。

周永强,李登峰,彭姣,Ester Johanna Shikongo,陈炯,刘联国,顾晓英[7](2013)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体内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养殖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秋、冬季常发生非典型症状的死亡.本研究取濒死的三疣梭子蟹内脏及体腔液进行细菌分离,经纯化传代获得1株优势菌HY.HY菌的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体呈杆状、弧形或逗点状,无荚膜,无芽孢,极生单鞭毛,运动性强.生长特性和生化试验表明该菌生长需盐,最适生长的NaCl含量为30 mg/cm3;28℃下生长旺盛,能利用葡萄糖产酸但不产气,可以利用麦芽糖、蔗糖等糖类.测定了HY菌约930bp的16S rDNA序列,分类进化树显示其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XC08001聚为一簇.综合形态、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HY菌为哈维氏弧菌.以2×106cfu/只(蟹)的HY菌悬液注射健康梭子蟹成蟹(平均体重为400±25 g/只),致死率为35%;菌液浸泡感染梭子蟹仔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C50)为8.25×105cfu/cm3.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哈维氏弧菌对三疣梭子蟹具有致病性.

刘媛[8](2011)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DNA文库构建、EST分析及抗脂多糖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引起的各种病害日趋严重,给三疣梭子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免疫防御机制相关研究,探索免疫防治新途径,是实现其健康养殖的可靠保障。本研究构建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和眼柄全长cDNA文库,利用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ST),对三疣梭子蟹表达序列进行大规模测序分析,从中鉴定免疫相关基因,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实时定量PCR、基因原核重组表达等技术系统研究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7种亚型,确定抗脂多糖因子cDNA和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其前体mRNA剪接方式,探讨它们在三疣梭子蟹免疫防御中的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和眼柄全长cDNA文库,库容分别是8.0×105和5.6×105克隆。从血细胞文库中随机测序获得4452条高质量的EST序列,经拼接得到1066条Unigenes,包括461条Contigs和605条Singletons。从眼柄文库中随机测序获得4606条高质量的EST序列,可拼接为510条Unigenes,包括301条Contigs和209条Singletons。通过BLAST比对发现,血细胞文库中660条Unigenes、眼柄文库中365条Unigenes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基因有较高同源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血细胞文库中64条Unigenes、眼柄文库中35条Unigenes与免疫相关。这些基因可分为6类,分别是抗菌肽、氧化还原蛋白、黑化反应相关蛋白、分子伴侣蛋白、凝集因子和其它类别。其中,有5种免疫相关基因都存在多种相应的蛋白亚型,即抗脂多糖因子(PtALF1-7)、Crustin(PtCrustin1-3)、硫氧还蛋白(PtTrx1-2)、带有clip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PtcSP1-5)和Kazal型蛋白酶抑制剂(PtKPI1-4)。EST序列的获得和免疫基因的富集,丰富了三疣梭子蟹的基因组信息,为进一步克隆和研究三疣梭子蟹免疫防御功能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在EST分析基础上,克隆得到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7种亚型PtALF1-7。它们的开放读码框编码的蛋白均含有一段信号肽、两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与相近物种的ALF均具有较高同源性。与大多数报道的ALF晶体结构类似,PtALF2、PtALF3、PtALF5和PtALF7预测的空间结构由4个β折叠片和3个α螺旋组成,而PtALF1蛋白的空间结构中仅包含1个α螺旋,PtALF4蛋白的空间结构中含有5个β折叠片。序列分析表明PtALF1-3是由同一个基因组位点编码,经mRNA前体可变剪接产生。PtALF4-7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组位点编码。在PtALF4、PtALF5和PtALF7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均发现串联重复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在PtALF1-3和PtALF7基因组序列中分别发现89个和128个SNP位点。PtALF1-7基因在健康三疣梭子蟹各个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呈不同的表达模式。在三疣梭子蟹受到溶藻弧菌刺激后,PtALF1-7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变化明显,提示PtALFs是清除入侵病原菌的快速应答因子和持续效应因子。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情况并不理想,重组的PtALF5经抑菌试验证明没有活性,PtALF3和PtALF7在加入IPTG的诱导初期对大肠杆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及其亚型的分子基础、组织分布特点及对微生物的响应机制,为全面理解抗脂多糖因子及其亚型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阎斌伦,张晓君,梁利国,杨维,杨家新[9](2012)在《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定居因子抗原基因检测》文中认为2009年10月江苏赣榆地区某养殖场养殖的三疣梭子蟹出现大量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病蟹行动缓慢、不摄食,蟹体消瘦,打开头胸甲可见肝胰腺、鳃、肌肉等内脏组织水肿,部分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呈腐烂状。从患病梭子蟹肌肉、肝胰脏、体内积液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JG091120-1)对健康三疣梭子蟹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常规表型生物学检验,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代表菌株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其中分离菌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 451 bp(登录号HQ170626),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 186 bp(登录号HQ170627),分析了16S rR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判定该菌为肠杆菌科枸橼酸属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定居因子抗原cfa是肠杆菌科产肠毒素细菌的一种重要致病因子,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cfa基因的PCR扩增,分离菌可以扩增出大小在100 bp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分离的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具有cfa毒力因子。

查智辉[10](2011)在《三疣梭子蟹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文中提出血卵涡鞭虫是近年引起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等经济甲壳类死亡的重要病原,其宿主范围分布广、致病性强,死亡率极高,给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的大规模养殖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临床取样,大部分病蟹肌肉白浊、蟹盖内充满大量乳白色液体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显微镜检发现血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血淋巴大部分被和血细胞大小形态相似的寄生虫体代替,由于该寄生虫在潜伏期和感染初期虫体量少,而且在某些生活史阶段与蟹类血细胞形态差异很小,普通显微镜下很难准确区分虫体,给该寄生虫的临床诊断造成了很多不便。目前一些免疫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如体外培养、抗原提纯、单克隆抗体技术、标记技术等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为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你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建立相关的免疫标记技术,从而实现对该寄生虫病原进行快速和精确检测,以期解决该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困难问题,同时通过免疫没技术的运用,开展大规模临床样品的调查,探索该病原的生活史特征及传播途径。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特异性鉴定。试验选取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暂养基地,人工养殖场患“牛奶病”三疣梭子蟹和“黄水病”拟穴青蟹中分离的血卵涡鞭虫,利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抗血卵涡鞭虫的虫体单抗,筛选出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2、3G4、4G7,上述单抗经检测,均具有ELISA反应特性,杂交瘤细胞上清下限效价达到了5.12×10-4。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表明三者均为IgG类抗体,用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小鼠腹水抗体,其腹水效价达到了8.00×10-4。3株杂交瘤细胞株经克隆化后连续传代40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测其OD492滴度仍在5.12×10-4之上,说明有较好的稳定性。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血卵涡鞭虫抗原和蟹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株单抗只与血卵涡鞭虫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血淋巴细胞发生交叉反应,进一步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荧光抗体方法对单抗特异性进行鉴定,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三疣梭子蟹血淋巴则未被染色,显示了3株单抗有较好的特异性。第二、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以针对血卵涡鞭虫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纯化的抗血卵涡鞭虫的兔抗血清为检测抗体,初步建立了检测血卵涡鞭虫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方阵滴定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包被的单克隆抗体浓度为10μg/mL,多抗兔血清工作浓度为14.30μg/mL,待检样品稀释度为1:800;HRP-羊抗鼠IgG按1∶20000稀释。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86份已知背景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检出为97.6%,血卵涡鞭虫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为100pg/mL,结果表明,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诊断三疣梭子蟹牛奶病血卵涡鞭虫的检测。

二、三疣梭子蟹鳃病的病因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疣梭子蟹鳃病的病因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1.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的种类、感染宿主及主要危害
        1.1.2 流行情况
        1.1.3 传播途径和感染机理
        1.1.4 生活史及繁殖方式
        1.1.5 检测方法
        1.1.6 防治技术
    1.2 中华绒螯蟹
    1.3 甲壳动物牛奶病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及培养基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分离及纯化
        2.2.2 病原菌的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
        2.2.3 病原鉴定26SrDNA扩增与测序
        2.2.4 人工回感试验
    2.3 试验结果
        2.3.1 病原分离及纯化结果
        2.3.2 病原菌的超微结构观察
        2.3.3 系统发育分析树构建
        2.3.4 人工回感试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不同患病阶段各组织病理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试剂及其他试验用品
        3.1.3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区分“牛奶病”患病阶段方法
        3.2.2 不同患病阶段各组织病理切片
        3.2.3 病蟹组织的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
    3.3 试验结果
        3.3.1 河蟹“牛奶病”病征
        3.3.2 患病阶段的确定
        3.3.3 不同患病阶段河蟹各组织外观变化
        3.3.4 不同患病阶段河蟹各组织病理变化
        3.3.5 病蟹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防治药物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试剂、培养基及其他用品
        4.1.3 试验药物
    4.2 试验方法
        4.2.1 难溶药品及液体培养基制作方法
        4.2.2 浸泡杀灭试验方法
        4.2.3 纸片扩散法
        4.2.4 优选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浸泡杀灭试验结果
        4.3.2 药敏试验结果
        4.3.3 优选药物的MIC和 MBC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2)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理组织切片制备与观察
    1.3 致病菌分离
    1.4 PCR模板制备
    1.5 RISV和SSU DNA的PCR扩增
    1.6 SSU DNA序列分析及分子发育树构建
    1.7 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与解剖观察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致病菌分离结果
    2.4 RSIV PCR检测结果
    2.5 SSU rDNA基因扩增结果
    2.6 系统发育树构建
    2.7 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3)三疣梭子蟹育苗过程中的病害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体预防措施
    1. 做好亲蟹和抱卵蟹的疾病预防工作
    2. 合理控制幼体培育密度及饵料的投喂量
    3. 做好育苗期间的水质管理
二、常见病害防治
    1. 弧菌病
    2. 固着类纤毛虫病
    3. 发光病
    4. 黑鳃病
    5. 蜕壳障碍病

(4)暂养海捕日本蟳“牛奶病”病原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日本蟳概述
        2.1.1 生活习性
        2.1.2 形态特征
        2.1.3 暂养殖现状
    2.2 海产蟹病害研究进展
        2.2.1 细菌性疾病
        2.2.2 真菌病
        2.2.3 病毒病
        2.2.4 寄生虫病
    2.3 海水蟹类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 酶联免疫吸附法
        2.3.2 单克隆抗体技术
        2.3.3 核酸杂交检测技术
        2.3.4 常规定性PCR检测方法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法
    2.4 海水蟹类“牛奶病”病原的研究近展
        2.4.1 血卵涡鞭虫
        2.4.2 酵母菌
        2.4.3 微孢子虫
        2.4.4 细菌
    2.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日本蟳“牛奶病”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试验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病蟹的主要临床症状
        3.2.2 病蟹的组织病理
        3.2.3 病蟹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3.2.4 病原的密度梯度分离提纯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日本蟳“牛奶病”的病原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4.1.3 回归感染试验
        4.1.4 海捕日本蟳WSSV携带率检测
    4.2 结果
        4.2.1 病原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4.2.2 回归感染实验
        4.2.3 海捕日本蟳WSSV携带情况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患“牛奶病”日本蟳机体几种酶活力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较
        5.2.2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比较
        5.2.3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比较
        5.2.4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较
        5.2.5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比较
    5.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中国海水蟹主要流行性疾病及其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疾病
2 细菌性疾病
    2.1 弧菌性疾病
    2.2 其他细菌性病原与疾病
3 寄生虫性疾病
4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性疾病
5 小结
    5.1 虾、蟹混养模式弊端突显
    5.2 海水蟹流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亟需规范
    5.3 海水蟹流行性疾病的防治

(6)黄河鲤急性烂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与血液生化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组织病理观察
        1.2.2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组织病理特征
        2.2.1 肾脏
        2.2.2 脾
        2.2.3 肠
        2.2.4 肝
    2.3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7)养殖三疣梭子蟹体内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菌分离与纯培养
        1.2.2 形态学观察
        1.2.3 人工感染实验
        (1) 注射感染:
        (2) 浸泡感染:
        1.2.4 生化鉴定
        1.2.5 16S rDNA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
    2.2 细菌形态特征
    2.3 人工感染
    2.4 生化特征
    2.5 16S rDNA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
3 讨论

(8)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DNA文库构建、EST分析及抗脂多糖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病害研究现状
    第二节 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细胞免疫
        1. 吞噬作用
        2. 包囊作用
        3. 结节形成
        二、体液免疫
        1. 免疫识别
        2.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3. 抗氧化防御系统
        4. 抗菌肽
    第三节 抗脂多糖因子的研究进展
        一、抗脂多糖因子的发现
        二、甲壳动物抗脂多糖因子的研究
        三、抗脂多糖因子的应用前景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一、cDNA文库构建和EST分析
        二、基于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基因表达分析
        三、基因的体外重组表达和功能验证
        四、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和眼柄cDNA文库构建及EST分析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和眼柄cDNA文库的构建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三疣梭子蟹血细胞cDNA文库
        2. 三疣梭子蟹眼柄cDNA文库
        四、讨论
    第二节 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和眼柄cDNA文库的EST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三疣梭子蟹血细胞EST数据分析
        2. 三疣梭子蟹眼柄EST数据分析
        四、讨论
    第三节 三疣梭子蟹免疫相关基因的注释及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免疫相关基因分类
        2. 两种组织中共有的免疫相关基因
        3. 免疫基因的多种蛋白亚型分析
        四、讨论
第三章 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研究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7 种亚型的cDNA克隆和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P tALF1-3 基因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2.P tALF4 基因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3.P tALF5 基因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4.P tALF6 基因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5.P tALF7 基因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6.P tALF1-7 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四、讨论
    第二节 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7 种亚型的基因组结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P tALF1-3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2.P tALF4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3.P tALF5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4.P tALF6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5.P tALF7 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四、讨论
    第三节 三疣梭子蟹PtALF1-3 和PtALF7 基因多态性初步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P tALF1-3 基因多态性分析
        2.P tALF7 基因多态性分析
        四、讨论
    第四节 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7 种亚型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P tALF1-3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2.P tALF4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3.P tALF5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4.P tALF6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5.P tALF7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四、讨论
    第五节 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7 种亚型弧菌刺激后的时序表达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P tALF1-3 基因在弧菌刺激后时序表达分析
        2.P tALF4 基因在弧菌刺激后时序表达分析
        3.P tALF5 基因在弧菌刺激后时序表达分析
        4.P tALF6 基因在弧菌刺激后时序表达分析
        5.P tALF7 基因在弧菌刺激后时序表达分析
        四、讨论
    第六节 三疣梭子蟹PtALF3、PtALF5 和PtALF7 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P tALF5 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和活性鉴定
        2.P tALF3 和PtALF7 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
        四、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定居因子抗原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1.2 人工感染试验
    1.3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理化特性检查
    1.4 细菌的分子鉴定
    1.5 定居因子抗原cfa基因检测
    1.6 病原菌耐药性试验
2 结果
    2.1 病原菌菌落和形态观察及培养特性
    2.2 供试细菌的致病性
    2.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2.4 16S 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
    2.5 cfa基因检测结果
    2.6 药敏试验
3 讨论

(10)三疣梭子蟹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疣梭子蟹病害现状及研究进展
        1.1.1 细菌性疾病
        1.1.1.1 弧菌病
        1.1.1.2 细菌性甲壳病
        1.1.1.3 丝状细菌病
        1.1.1.4 烂鳃病
        1.1.1.5 发光病
        1.1.2 真菌病
        1.1.2.1 链壶菌病
        1.1.2.2 酵母菌病
        1.1.3 病毒病
        1.1.4 寄生虫病
        1.1.4.1 固着类纤毛虫病
        1.1.4.2 微孢子虫病
        1.1.4.3 蟹奴病
        1.1.4.4 血卵涡鞭虫引起的“牛奶病”
        1.1.5 非病原微生物引起蟹死亡
    1.2 国内外对血卵涡鞭虫病原研究情况
        1.2.1 血卵涡鞭虫的分类地位和生活史特征
        1.2.2 血卵涡鞭虫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研究
        1.2.3 国内外对甲壳类血卵涡鞭虫的检测方法
    1.3 抗体技术在水产经济动物疾病防制中的应用现状
        1.3.1 抗体技术在蟹类疾病检测上的应用
        1.3.2 抗体技术在鱼类疾病检测上的应用
        1.3.3 抗体技术在虾类疾病检测上的应用
    1.4 三疣梭子蟹养殖和病害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4.1 三疣梭子蟹养殖方式不科学
        1.4.2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有待改进
        1.4.3 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展望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1 单抗制备试验材料
        2.1.1 实验用虫株、动物和细胞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3.1 细胞培养和融合所用试剂
        2.1.3.2 免疫学试剂
        2.1.3.3 其它生化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4.1 细胞培养有关试剂的配制
        2.1.4.2 ELISA 有关试剂的配制
        2.1.4.3 其它有关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原制备
        2.2.2 动物免疫
        2.2.3 筛选方法的建立
        2.2.3.1 间接ELISA 的基本程序
        2.2.3.2 封闭剂和封闭时间选的确定
        2.2.3.3 间接ELISA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2.2.4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2.4.1 SP2/0 骨髓瘤细胞的复苏、扩大培养
        2.2.4.2 饲养细胞的准备
        2.2.4.3 准备骨髓瘤细胞
        2.2.4.4 准备脾细胞
        2.2.4.5 细胞融合
        2.2.4.6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2.4.7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
        2.2.4.8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2.2.4.9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2.2.5 杂交瘤细胞腹水制备
        2.2.6 单克隆抗体鉴定
        2.2.6.1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效价测定
        2.2.6.2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2.2.6.3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位点分析
        2.2.6.4 单克隆抗体分泌稳定性鉴定
        2.2.7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2.2.7.1 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交叉反应试验
        2.2.7.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2.2.8 数据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血卵涡鞭虫样本采集和鉴定
        2.3.2 抗原制备及浓度测定
        2.3.3 免疫小鼠血清效价检测结果
        2.3.4 间接ELISA 方法建立
        2.3.4.1 封闭剂选择和封闭时间确定
        2.3.4.2 间接ELISA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2.3.5 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2.3.5.1 杂交瘤细胞阳性集团克隆化
        2.3.5.2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2.3.6 单克隆抗体鉴定
        2.3.6.1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2.3.6.2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2.3.6.3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位点分析
        2.3.6.4 单克隆抗体分泌稳定性分析
        2.3.7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2.4 讨论
        2.4.1 对抗原制备和动物免疫的讨论
        2.4.2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筛选
        2.4.3 杂交瘤细胞建株分析
        2.4.4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2.4.5 间接ELISA 筛选方法建立与抗体效价测定的讨论
        2.4.6 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的分析
第三章 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多抗血清、包被单抗、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3.1.4 双抗体夹心ELISA 试验步骤
        3.1.5 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
        3.1.6 临床样品检测
    3.2 结果
        3.2.1 单克隆抗体和多抗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
        3.2.2 最佳试验条件的确定
        3.2.3 封闭剂选择和最佳封闭时间确定
        3.2.4 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
        3.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三疣梭子蟹鳃病的病因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申洪彬.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J]. 施慧,陈卓,丁慧昕,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 中国水产科学, 2019(01)
  • [3]三疣梭子蟹育苗过程中的病害及预防措施[J]. 高振华. 科学养鱼, 2016(11)
  • [4]暂养海捕日本蟳“牛奶病”病原初步研究[D]. 赵莉.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5]中国海水蟹主要流行性疾病及其病原分析[J]. 周俊芳,李新苍,王江勇,王元,万夕和,房文红. 海洋科学, 2014(06)
  • [6]黄河鲤急性烂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与血液生化指标分析[J]. 王先科,曹海鹏,李莉,郭国军. 动物医学进展, 2013(12)
  • [7]养殖三疣梭子蟹体内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J]. 周永强,李登峰,彭姣,Ester Johanna Shikongo,陈炯,刘联国,顾晓英.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02)
  • [8]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DNA文库构建、EST分析及抗脂多糖因子研究[D]. 刘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11)
  • [9]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定居因子抗原基因检测[J]. 阎斌伦,张晓君,梁利国,杨维,杨家新. 水产学报, 2012(03)
  • [10]三疣梭子蟹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D]. 查智辉. 浙江海洋学院, 2011(11)

标签:;  ;  ;  ;  ;  

梭子蟹鳃病的病因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