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论文文献综述)

班纪芳[1](2021)在《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和循证医学参考。方法:全方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英文数据库主要包括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这5大数据自建库开始至2020年10月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同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提取。使用Re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结果通过绘制森林图来表示,若结局指标纳入的文献数量在10个以上,需通过绘制漏斗图的方式对文献的发表偏倚情况进行分析,若Meta分析得出的结果异质性过大,则需对异质性的来源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文献检索策略,本次共纳入23篇中文文献,共计2852例VMC患者,其中试验组共1428例,对照组共1424例,最小样本量100例,最大样本量213例,文献的刊出和发表时间集中在2013~2020年。具体从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总积分、心肌酶谱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方面分析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如下。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临床总有效率:共23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34%,RR=1.25,95%CI[1.21,1.29],Z=12.98,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2)心电图改善情况:共8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2%,RR=1.28,95%CI[1.20,1.36],Z=7.40,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VMC患者的心电图情况;(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共5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0%,SMD=-0.90,95%CI[-1.11,-0.68],Z=8.14,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AST水平;(4)肌酸激酶(CK):共6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CK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95%),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2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VMC患者CK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5)心肌肌钙蛋白(cTnI):共6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41%,SMD=-1.23,95%CI[-1.39,-1.07],Z=15.18,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cTnI水平上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6)左室射血分数(LVEF):共10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LVEF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85%),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LVEF;(7)每搏输出量(SV):共8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SV的异质性较大(P=<0.00001,I2=79%),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2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SV;(8)心输出量(CO):共9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显示CO的异质性较大(P<0.0001,I2=86%),经亚组分析,各亚组同质性较好(I2=0%),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CO;(9)白细胞介素-6(IL-6):共3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1%,SMD=2.06,95%CI[1.76,2.36],Z=13.5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IL-6水平;(10)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共2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I2=36%,SMD=-1.84,95%CI[-2.12,-1.57],Z=12.99,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明显的降低TNF-α水平;(11)中医证候总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合并效应量显示异质性较大(P<0.00001,I2>80%),经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并不能确定其异质性来源,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规模、干预措施等差异引起,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12)不良反应分析:共7项研究报道,合并效应量RR=1.09,95%CI[0.71,1.67],Z=0.39,P=0.70>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对比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2.文献质量分析纳入的23项中药治疗VMC的RCT文献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大部分研究未明确说明分配隐藏情况、盲法的实施情况以及脱落或失访原因等,导致证据等级水平降低,对整体系统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3.中药使用情况分析本次纳入的23项研究共涉及包括补气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清热药、解表药、安神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以及温里药在内的70多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丹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金银花。结论:1.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VMC总有效率,改善心电图情况,降低AST、CK、cTnI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标LVEF、SV、CO,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LDH、CK-MB水平方面,因合并结果的异质性较大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3.中药联合西药治疗VMC对比单纯使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

王虎城,王可仪,张明妍,庞稳泰,金鑫瑶,张冬,王辉,张俊华[2](2020)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为构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试验的核心指标集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2018年。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结果]纳入44个RCT,共计4 077例患者,66种结局指标。单个研究结局指标使用数量为1~16个,平均6个。使用频次排前15位的指标依次为临床疗效、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良反应、心肌肌钙蛋白I、谷草转氨酶、心电图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中医症状积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左心室射血分数、白细胞介素-17。[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试验结局指标存在差异大、不规范、不实用、缺乏中医特色指标等共性问题,亟需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核心指标和中医药特色指标。

赵鹏飞[3](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4](2020)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文中指出目前,病毒性心肌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尚缺乏规范和指导中医诊疗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专家共识研制而成。该指南介绍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刺治疗以及预防康复等内容,可以为从事病毒性心肌炎防治的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吴晓燕[5](2019)在《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伴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病房2018年1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湿热侵心型病毒性心肌损伤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仁汤治疗(杏仁6g、蔻仁10 g、薏苡仁15 g、厚朴6 g、陈皮6 g、滑石15 g、枳壳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瓜萎皮6 g、薤白5 g、莱菔子6g),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及评分:试验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疗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症状记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治疗后心肌酶谱(LDH、AST、CK、CK-MB、HBDH)数据比较,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Mb、BNP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后cTnI、Mb、BNP水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与常规西医疗法比较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症状,特别是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同时,还能降低心肌酶水平,保护心功能。

王国锋[6](2019)在《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舒心方对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干预作用,探讨舒心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冀舒心方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将68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冠心病的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心理疏导),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加服舒心方,疗程3个月。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三个量表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相关条目的分数,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临床疗效、焦虑及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较前有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临床研究提示了舒心方干预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后,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说明了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劳慧敏[7](2017)在《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养心活血解毒方对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干预疗效,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发挥作用的可能存在的机制,找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靶点。方法:健康SPF级BALB/c小鼠常规饲料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利巴韦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养心活血解毒方,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灌胃14天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检测小鼠血清心肌酶谱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FAS、FASL在心肌中的表达,Western Blot观察JAK2、STAT3蛋白在心肌中的蛋白含量。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养心活血解毒方高、中剂量可明显改善小鼠生活质量,各中药组死亡率较低,中药各组小鼠体重减少不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2.小鼠心肌酶的变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CK-MB均降低(P<0.05),其中以中药中剂量组CK-MB降低明显(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与利巴韦林组CK-MB水平相当(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LDH均降低(P<0.05),其中中药中、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无差异。3.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心肌受损较重,心肌细胞出现灶性病变,部份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出现片状变性、坏死,炎症细胞灶状分布在坏死心肌的周围。利巴韦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轻,中药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较轻。4.ELISA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IL-6水平,中药中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组均可升高IL-10水平,中药高、中剂量组升高显着,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FAS、FASL阳性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FASL阳性表达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利巴韦林组表达相当(P>0.05)。6.Western Blot检测心肌JAK2、STAT3蛋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JAK2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JAK2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利巴韦林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STAT3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TAT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中药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结论:1.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促进模型小鼠体重的增长,减轻心肌损伤。2.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IL-6的水平,升高血清中IL-10的水平,可抑制炎症,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3.养心活血解毒方可以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降低心肌组织中JAK2、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李颖群[8](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78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56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76例(97.44%),对照组总有效63例(80.7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为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魏晓露[9](2013)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广藿香油体外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的效果,筛选出敏感病毒株,研究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方式,并通过体内验证广藿香油抗病毒效果。从广藿香油主要物质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以上5种病毒的效果,初步探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方法:建立流感病毒(HINI)感染MDCK细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感染Hep-2细胞、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Hela细胞模型和单纯疱疹病毒(HSV-I)感染Vero细胞模型,以细胞病变效应(CPE)、噻唑蓝(MTT)法作为观察和检测指标,观察不同浓度广藿香油对细胞的毒性及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敏感病毒株,根据病毒复制周期特点研究药物作用方式,并用最敏感病毒株腹腔注射小鼠建立体内致病模型,观察广藿香油经腹腔注射给药对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心肝肺肾脏器指数,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验证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效果。另外从广藿香油主要物质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细胞的毒性及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出敏感病毒株,研究药物与病毒的作用方式,采用常规PCR和Real-time PCR的方法定位药物对病毒的作用靶点,初步探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结果:广藿香油及其主要单体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MDCK、Hep-2、Vero和Hela细胞的毒性结果都基本一致,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4种细胞的TC50浓度分别为0.101mg/ml、0.125mg/ml和0.071mg/ml,TCo浓度分别为0.092mg/ml、0.031mg/ml和0.063mg/ml;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能不同程度的抑制H1N1、CVB3和ADV所致的细胞病变,对RSV的抑制作用低或无作用,对HSV-1几乎无抑制作用。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H1N1的IC50分别为0.088mg/ml、0.031mg/ml和0.063mg/mI,治疗指数(TI)为1.13、4.0和1.13;对的IC50分别为0.08mg/ml、0.063mg/ml和0.067mg/ml,TI为1.25、2.0和1.06;对ADV的IC50分别为0.084mg/ml、0.063mg/ml和0.063mg/ml,TI为1.20、4.0和1.13。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对病毒的作用优于广藿香酮。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对病毒的直接作用效果都优于抗病毒吸附和抗病毒生物合成,而且在直接作用方面,同一浓度下广藿香油对CVB3的抑制率高于H1N1和ADV,广藿香醇对ADV的抑制率高于H1N1和CVB3。PCR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广藿香醇对ADV病毒的Hexon基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广藿香油腹腔注射给药LD50为4.441mg/g,95%预测区间为(3.768,5.317mg/g)。广藿香油对CV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建立的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0.096g/kg浓度组的小鼠存活率、心脏病变缓解程度都高于阳性药物组,而且对肝肾等脏器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TNF-α水平,会略微降低LDH和CK-MB水平。结论: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广藿香油显示出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几乎无作用,其中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同时对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体内致病模型也有治疗效果,说明广藿香油体内外具有抗病毒效果。广藿香油的主要单体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也有抗病毒作用,其中广藿香醇的抗病毒效果明显优于广藿香酮,在抗腺病毒方面作用最明显,作用靶点以腺病毒负责翻译衣壳蛋白的Hexon基因为主。

刘洪坤[10](2016)在《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规律、关键配伍及核心治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并对纳入研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提取系统评价中筛选出的有效研究中的有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3)总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组方规律与核心治法。结果:(1)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343项,涉及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中药复方285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药复方74首;(2)Meta-分析显示:3项研究所选处方在临床有效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为无效治疗,其余340项研究中的359首方剂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效;(3)对有效处方中的药物进行数据分析,成人处方在(支持度50%,置信度0.85)时提取5味核心药组,小儿处方在(支持度35%,置信度0.8)时提取2味核心药组;(4)分别对纳入的治疗成人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180味和104味药物进行功能分类和药性总结;(5)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治疗成人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复方分别得到8个和6个备选新方药组。结论:(1)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着,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稳定性高的特点;(2)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收涩药、解表药、补血药等9类药物为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功能类别药物(82.14%);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收涩药、清热燥湿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等8类药物为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功能类别药物(约80%);(3)黄芪-麦冬-丹参-五味子-炙甘草为关联度最高的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常用核心药组,丹参、姜半夏、石菖蒲为关联度最高的备选新方的核心药物;丹参-五味子为关联度最高的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核心药组,瓜蒌、桂枝为关联度最高的备选新方的核心药物;(4)临床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宁心安神为其主要治法,根据兼证适当配伍养血、燥湿、收涩、解表、安神、渗湿、化痰、开窍等药物,即可组成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有效临床复方。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病毒性心肌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诊断标准
        1.3 病因
        1.4 发病机制
        1.5 治疗
    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其他中医治法
        2.5 小结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数据库
        1.2 检索词
        1.3 检索策略
    2. 文献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流程
    3. 数据提取
    4. 质量评价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文献特征描述
        2.1 基本信息特征
        2.2 诊断标准
        2.3 干预措施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结局指标
    3. 文献质量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4.1 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2 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
        4.3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4.4 治疗后AST对比
        4.5 治疗后LDH对比
        4.6 治疗后CK对比
        4.7 治疗后CK-MB对比
        4.8 治疗后cTnI对比
        4.9 治疗后LVEF对比
        4.10 治疗后SV对比
        4.11 治疗后CO对比
        4.12 治疗后血清IL-6对比
        4.13 治疗后血清TNF-α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6. 中药种类及频次分析
    7. 发表偏倚风险分析
        7.1 临床总有效率
        7.2 CK-MB
        7.3 LVEF
讨论
    1. 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不良反应分析
    3.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 干预措施分析
    5. 异质性分析
    6. 局限性
    7.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2)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1.5 排除标准
    1.6 文献检索策略
    1.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1 样本量
        2.2.2 病程
        2.2.3 中医证型
        2.2.4 干预措施
        2.2.5 疗程
    2.3 结局指标
        2.3.1 指标域
        2.3.2指标频次及联合使用情况
        2.3.3 指标测量时点
3 讨论

(3)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的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证据评价与分级
    1.4 指南推荐原则
2 指南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3 诊断
    3.1病史与体征
    3.2 疾病分期
4 病因病机
5 辨证论治
    5.1 急性期
        5.1.1 热毒侵心证
        5.1.2 阳虚气脱证
    5.2 迁延期或慢性期
        5.2.1 心肺气虚证
        5.2.2 痰湿内阻证
        5.2.3 气滞血瘀证
        5.2.4 气阴两虚证
        5.2.5 阴虚火旺证
        5.2.6 心脾两虚证
        5.2.7 阴阳两虚证
6 针刺治疗
7 预防与康复
8 结语
[专家委员会与指南工作组名单]

(5)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机
        1.1 病毒感染
        1.2 免疫损伤
        1.3 其他因素
    2. 诊断
        2.1 AST
        2.2 CK
        2.3 LDH
        2.4 其他酶
    3. 非酶蛋白
        3.1 cTnI
        3.2 Mb
        3.3 其他
    4. 心电图
        4.1 动态心电图
        4.2 高频心电图
        4.3 超声心动图
        4.4 磁共振成像
    5. 病原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抗体检测
        5.3 免疫性测定
        5.4 分子生物学
    6. 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西医治疗原则
        6.1 个体化治疗
        6.2 集束化治疗
    7. 中医研究
        7.1 中医对心肌损伤的认识
        7.2 中医对心肌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及退出标准
        1.9 样本含量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临床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本课题方药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结果
        3.2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汇缩略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指标
4.统计分析
5.结果
    5.1 病例选择与入组
    5.2 一般资料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焦虑评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抑郁评分比较
    5.5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6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5.7 安全评价
6.讨论与分析
    6.1 西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6.2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6.3 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机理
    6.4 结语、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SAS(焦虑自评量表)
        SDS(抑郁自评量表)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综述1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医学伦理

(7)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病名追溯
        (二) 病因病机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机治法的认识
        (一)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中医病因
        (二) 病机研究
        (三)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法
    三、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一) 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
        (二) 免疫机制介导的心肌损伤
        (三) 心肌纤维化
    四、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研究进展
        (一) JAK/STAT信号通路的组成
        (二) 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与调控
        (三) 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生理生理学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小鼠一般情况
        (二) 生存情况
        (三) 体重变化
        (四) 对小鼠血清CK-MB水平的影响
        (五) 对小鼠血清LDH水平的影响
        (六)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病理变化
    实验二 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JAK/STAT通路的干预效应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
        (二) 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阳性表达
        (三)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表达
讨论
    一、病机讨论
        (一) 气阴两虚
        (二) 热毒
        (三) 瘀血
    二、组方配伍及方药分析
        (一) 组方依据及方解分析
        (二)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分析
    三、疗效及机理分析
        (一) 各对小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体重变化的影响
        (二) 调节心肌酶谱水平
        (三) 对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四) 对小鼠血清IL-6、IL-10含量的影响
        (五) 对小鼠心肌组织FAS、FASL表达的影响
        (六) 对小鼠心肌组织JAK2、STAT3蛋白的影响
结语
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8)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7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标准[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常见病毒及其治疗现状
    1.2 病毒防治现状
    1.3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4 广藿香研究概况
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广藿香油体内外抗病毒的研究
    一、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2.2 病毒感染性测定
    
    2.3 药物抗病毒筛选试验
    
    2.4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3.2 各病毒TCID50的测定
    
    3.3 药物抗病毒筛选结果
    
4 小结
    二、广藿香油抗病毒作用方式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病毒与药物时效关系的研究
    
    2.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研究
    
    2.3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与病毒作用的时效关系
    
    3.2 药物对病每感染周期的影响
    
4 小结
    三、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的效果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CVB3的培养和制备
    
    2.2 广藿香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2.3 CVB3感染动物致病模型的建立
    
    2.4 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试验
    
    2.5 标本的收集及检测
    
    
2.5.1 一般情况及死亡率
    
    
2.5.2 药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5.3 组织中感染性病毒的分离测定
    
    
2.5.4 组织病理改变的检测
    
    
2.5.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CVB3的滴度测定
    
    3.2 广藿香油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
    
    3.3 CVB3感染小鼠致病模型的建立
    
    3.4 广藿香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
    
    
3.4.1 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一般生存状况的影响
    
    
3.4.2 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体内脏器指数的影响
    
    
3.4.3 小鼠脏器组织病毒滴度的测定
    
    
3.4.4 小鼠脏器组织病例观察
    
    
3.4.5 广藿香油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 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
    一、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提取纯化及纯度测定
    
1 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提取
    
2 纯度测定
    
    2.1 广藿香酮的纯度检查
    
    2.2 广藿香醇的纯度检查
    二、广藿香醇与广藿香酮体外抗病毒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2.2 病毒感染性测定
    
    2.3 药物抗病毒筛选试验
    
    2.4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3.2 各病毒TCID50的测定
    
    3.3 药物抗病毒筛选结果
    
4 小结
    三、广藿香醇抗病毒作用方式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病毒与药物时效关系的研究
    
    2.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研究
    
    2.3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与病毒作用的时效关系
    
    3.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影响
    
4 小结
    四、广藿香醇抗腺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广藿香醇对ADV Hexon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2.2 Real Time-PCR分析广藿香醇对ADV DNA载量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广藿香醇对ADV Hexon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3.2 Real Time-PCR分析广藿香醇对ADV DNA载量的影响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一、西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一)发病机制
        (二)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一)古代相关认识
        (二)现代研究述要
第二部分 基于系统评价方法的有效方剂筛选
    一、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
        (二)文献排除标准
        (三)文献检索
        (四)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五)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四)风险偏倚比例图
        (五)有效性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基于关联规则与复杂熵聚类的组方用药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处方筛选
        (二)处方录入与核对
        (三)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信息统计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三)提炼备选新处方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有效复方筛选及数据挖掘方法的探讨
        (一) 临床有效复方的筛选
        (二)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二、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二)中药复方有效性分析
    三、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一)常用药物、核心药组与组方结构
        (二)主要治法与共识形成的依据
        (三)备选新方的优化与判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班纪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指标分析[J]. 王虎城,王可仪,张明妍,庞稳泰,金鑫瑶,张冬,王辉,张俊华. 天津中医药, 2020(08)
  • [3]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病毒性心肌炎[J].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8)
  • [5]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D]. 吴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国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养心活血解毒方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D]. 劳慧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78例临床分析[J]. 李颖群.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2)
  • [9]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D]. 魏晓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10]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刘洪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