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论文_朱万辉,陈洪波,杨叁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铃薯晚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晚疫病,马铃薯,药剂拌种,基因,规律,发生,种质。

马铃薯晚疫病论文文献综述

朱万辉,陈洪波,杨叁春[1](2019)在《330g/L增威赢倍SE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6种药剂防效试验,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较好的药剂。结果表明,有效成分33%的增威赢倍(28.2%恶唑菌酮,2.8%氟噻唑吡乙酮)防效显着,达到67.3%,且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9年06期)

李婉月,李锦阳,张培玲,牛丽华,单卫星[2](2019)在《利用病菌效应蛋白的识别原理分析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晚疫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限制马铃薯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抗病品种控制该病害是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的过程中,通过其分泌的数量众多的效应蛋白抑制寄主免疫反应实现侵染。马铃薯与晚疫病菌的互作遵循经典的基因对基因理论,亦即品种特异的抗病性是通过其抗病基因对病菌效应基因的特异识别、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实现的。因此,可通过利用病菌效应蛋白来鉴定马铃薯资源材料的抗病基因组成,特别是鉴定潜在的抗病新基因,从而加速经典的马铃薯抗病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技术,分析26个晚疫病菌效应蛋白基因(10个已知无毒基因和16个晚疫病菌侵染早期高度上调表达的候选核心RXLR效应基因)在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7份种质资源(ZY03,ZY05,ZY06,ZY07,ZY31,ZY16和ZY18)中的识别情况,初步分析其抗晚疫病基因构成,结果表明:Avrsmira2/Avr8能在所测试的7份种质资源材料中引发过敏性坏死反应,表明这些材料均含有R8抗病基因;候选核心效应基因E13和E31分别在ZY03和ZY07特异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提示这些马铃薯含有可识别E13和E31的抗晚疫病新基因。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E13定位在细胞核与叶绿体。E13能促进致病疫霉的侵染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由BAX和INF1引发的PTI和由R1/Avr1和RB/Avrblb1引发的ETI反应抗病反应,表明E13通过抑制PTI和ETI促进致病疫霉菌的侵染和定殖。(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余帮强,郭志乾,吴林科,张国辉,王收良[3](2019)在《四唑吡氨酯+氰霜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决单一药剂长期使用极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方法]复配2种单剂10%四唑吡氨酯SC和100 g/L氰霜唑SC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设置5种不同水平复配药剂用量和2种单剂用量,分别与对照药剂和清水对照比较防效、产量等。[结果]最后1次用药后复配药剂防效达40.1%~63.4%,增产37.00%~87.63%,防效和产量均显着高于单剂。[结论]建议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佳制剂用量为10%四唑吡氨酯SC 600 m L/hm~2+100 g/L氰霜唑SC 600 m L/hm2。(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12期)

余萍,董超,姚春馨,丁玉梅,周晓罡[4](2019)在《基于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氮饥饿条件下分泌蛋白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氮源是否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的致病性。【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Label-free技术,对受氮饥饿处理24 h和未处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其鉴定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发现61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41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0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95%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分泌型,主要参与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核糖体代谢,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起源。【结论】氮源提高致病性蛋白的分泌,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致病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梅,许蕊淇,陈德彬,岳万勇,尹雪[5](2019)在《不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测定7个不同药剂拌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拌马铃薯种薯块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着防效,高巧(60%吡虫啉) 10 mL+银法利10 mL+清水200 mL、52.5%恶酮·霜脲氰(抑快净) 5 g+清水200 mL、0.3%丁子香酚20 mL+清水200 mL 3种组合(药剂)拌种薯15 kg效果均较好,依次比清水拌种分别增产33.10%、27.14%、25.74%。建议多采用植物源农药0.3%丁子香酚拌种薯。另外,用AUDPC法评价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严重程度是较好的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黄强,舒婷,王钏,姜伟业[6](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疫病是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因此马铃薯品种的晚疫病抗性是育种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此,首先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进而分析了马铃薯的晚疫病抗性评价,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郑庆伟[7](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晚疫病俗称马铃薯瘟,又名马铃薯疫病、马铃薯瘟病,分布广、流行快、危害严重,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马铃薯毁灭性病害。该病最早起源于南美,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及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均有发生,湖南、广东、广西等多雨的省份发生比较普遍,尤以四(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2期)

郑红梅[8](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还可以作为饲料使用。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发生病虫害,其中马铃薯晚疫病是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发生的一种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品种、生育期、田间管理等,要根据该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另外,还要做好贮藏期的管理工作,避免该病的发生,才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郑小龙[9](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在天水市秦州区呈加重发生趋势,已严重威胁到马铃薯生产安全。如何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掌握其流行规律,是科学指导防治,提质增效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段艳凤,胡军,徐建飞,段绍光,卞春松[10](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手段。然而,由于栽培马铃薯抗源缺乏,抗性基因很容易被新的生理小种克服,致使抗晚疫病育种进程缓慢。因此,筛选优异抗源材料,挖掘优良抗性基因,阐明马铃薯与晚疫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对指导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工作;【材料与方法】利用5个不同的晚疫病菌株鉴定评价了包括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普通栽培种等19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晚疫病抗性;应用分布于马铃薯全部12条染色体上的30个SSR标记,构建了189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系统进化树;运用20K SNP芯片构建了71份马铃薯种质材料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这些种质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与分析】在192份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BCP1-3、JAM1-4、CPH1-14、TRD2-1等10份晚疫病抗源材料。30个SSR标记在189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3个等位位点,其中171个为多态性位点。每个SSR标记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变幅为3-12,平均5.7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1975-0.5329,平均0.3559。NJ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89份材料可分为3个大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包括44份材料,其中35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2包括21份材料,其中17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3包括124份材料,主要为四倍体栽培种,该类群还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A、B和C),其中A亚类主要为安第斯栽培种,B和C亚类则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可以明显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和野生种。进一步将NJ分类结果与抗病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抗性材料在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说明不同抗性材料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SNP分析可将71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Q1、Q2、Q3和Q4),其中Q1和Q2主要为野生种,Q3包含了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同时含有普通栽培种与野生种血缘的二倍体材料,Q4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NP标记可以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和野生种。同时发现不同的抗晚疫病种质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结论】筛选出10份优异马铃薯晚疫病抗源材料。SSR标记可将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及野生种区分开,供试材料晚疫病抗性在SSR标记划分的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SNP标记可将野生种和普通栽培种划分在不同的类群,不同的抗性材料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马铃薯晚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限制马铃薯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抗病品种控制该病害是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的过程中,通过其分泌的数量众多的效应蛋白抑制寄主免疫反应实现侵染。马铃薯与晚疫病菌的互作遵循经典的基因对基因理论,亦即品种特异的抗病性是通过其抗病基因对病菌效应基因的特异识别、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实现的。因此,可通过利用病菌效应蛋白来鉴定马铃薯资源材料的抗病基因组成,特别是鉴定潜在的抗病新基因,从而加速经典的马铃薯抗病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技术,分析26个晚疫病菌效应蛋白基因(10个已知无毒基因和16个晚疫病菌侵染早期高度上调表达的候选核心RXLR效应基因)在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7份种质资源(ZY03,ZY05,ZY06,ZY07,ZY31,ZY16和ZY18)中的识别情况,初步分析其抗晚疫病基因构成,结果表明:Avrsmira2/Avr8能在所测试的7份种质资源材料中引发过敏性坏死反应,表明这些材料均含有R8抗病基因;候选核心效应基因E13和E31分别在ZY03和ZY07特异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提示这些马铃薯含有可识别E13和E31的抗晚疫病新基因。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E13定位在细胞核与叶绿体。E13能促进致病疫霉的侵染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由BAX和INF1引发的PTI和由R1/Avr1和RB/Avrblb1引发的ETI反应抗病反应,表明E13通过抑制PTI和ETI促进致病疫霉菌的侵染和定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万辉,陈洪波,杨叁春.330g/L增威赢倍SE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J].湖北植保.2019

[2].李婉月,李锦阳,张培玲,牛丽华,单卫星.利用病菌效应蛋白的识别原理分析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晚疫病抗性[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3].余帮强,郭志乾,吴林科,张国辉,王收良.四唑吡氨酯+氰霜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19

[4].余萍,董超,姚春馨,丁玉梅,周晓罡.基于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氮饥饿条件下分泌蛋白组初步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5].李梅,许蕊淇,陈德彬,岳万勇,尹雪.不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19

[6].黄强,舒婷,王钏,姜伟业.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评价[J].江西农业.2019

[7].郑庆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策略[J].农药市场信息.2019

[8].郑红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9

[9].郑小龙.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10].段艳凤,胡军,徐建飞,段绍光,卞春松.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基因在马铃薯抗感品种中转录水...接种晚疫病菌后Npr1和Lox转录...效应子怎样跨域寄主-病原菌交界面(...区域的遗传图谱个allele及相应突变体蛋白与脂类...和Shepody马铃薯品种接种晚疫...

标签:;  ;  ;  ;  ;  ;  ;  

马铃薯晚疫病论文_朱万辉,陈洪波,杨叁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