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论文_王云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各向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各向异性,层析,正交,断层,岩石,地震学,青藏高原。

各向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鹏[1](2019)在《一个四阶问题在各向异性双叁次Hermite元上的超逼近》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各向异性双叁次Hermite元用于一个四阶问题的半离散格式,通过高精度分析技巧导出了超逼近结果。(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志高,陈运泰,张雪梅,宋晓东[2](2019)在《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叁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叁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着,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群伟,朱守彪[3](2019)在《断层两侧各向异性介质对地震破裂过程影响的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两侧介质物理性质的差异(bimaterial contrast)会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而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十分常见,但对于断层两侧材料的各向异性对断层破裂动力学过程有何影响,目前不甚了解,而国内外也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为此,研究中利用有限单元法,对断层两侧材料存在各向异性时的破裂行为进行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断层两侧材料的各向异性性质对断层破裂动力学过程有重要作用,并且材料性质与破裂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对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当断层两侧各向异性材料主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不同时,特别是当平行于断层走向的材料其一侧杨氏模量显着大于另一侧时,断层出现不对称的双侧破裂,成核中心一侧的位错显着大于另外一侧,破裂长度也是一侧显着大于另一侧(亦称单侧破裂).沿着断层走向的材料主轴方向上的杨氏模量对于破裂过程的影响大于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杨氏模量,但随着各向异性材料主轴方位的变化,这种影响也发生相应地改变.模拟结果表明材料主轴方向的变化对破裂过程的影响也很显着.此外,通过模拟还发现,若断层两侧材料为相同的各向异性介质时(即断层两侧为同样的各向异性材料),则不会影响断层破裂的空间对称性分布;而当其中一侧的各向异性材质主轴方位发生变化时,断层破裂的空间对称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影响很小;然而,随着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剪切模量的增加,断层破裂会被终止,无法产生特大地震.可见,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震源动力学过程及地震灾害评估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昆,汤文辉,冉宪文[4](2019)在《正交各向异性CFRP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其在平板撞击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类复合材料通常具有力学性能的正交各向异性,因此在对该类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中,其本构关系及物态方程必须考虑正交各向异性的修正。从经典的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本构方程出发,以某型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材料为研究对象,引入Tsai-Hill准则描述材料的塑性行为,采用Grüneisen物态方程描述压力与体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叁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并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对叁维条件下平板撞击问题中的应力波传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叁维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呈现出材料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对于靶板中平台压力,由于广义体积模量及正交各向异性修正项的引入,得到的压力相对于各向同性模型偏低。设定飞片以100~3 000 m/s的速度撞击静止靶板,对计算结果的数值分析发现随着飞片速度上升,正交各向异性模型中修正项对压力的贡献减小。最终正交各向异性模型趋近于各向同性模型。(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2期)

王春明,胡英,张鑫,王棣,张征[5](2019)在《起伏地表各向异性全深度整体速度建模技术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缘为强烈变形的山前逆冲带,地表和地下构造极其复杂,常规各向同性Kirchhoff迭前深度偏移方法难以实现准确成像。针对该问题和工区资料特点采用起伏地表条件下的TTI各向异性介质全深度整体速度建模技术,首先利用近地表初至层析反演速度与中深层速度建立近地表至深层的全深度整体速度模型,采用构造约束非线性网格层析反演技术优化速度模型得到起伏地表各向同性速度模型,最后借助钻井分层数据和偏移迭代扫描求取各向异性参数,得到起伏地表TTI各向异性介质叁维速度模型。基于TTI各向异性速度模型的Kirchhoff迭前深度偏移明显提高了高陡地层的成像质量,有效消除了速度横向变化引起的偏移噪音。(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帅达,魏建新,狄帮让[6](2019)在《含介观尺度裂缝孔隙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隙介质中的流体流动(WIFF)能导致地震波频散和引起各向异性,而介观尺度裂缝的存在是地震波衰减和频散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目的是构建含介观尺度裂缝孔隙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和推导频率相关各向异性参数。基于Chapman理论,我们推导了频率相关的各向异性参数,分为如下几步:首先,我们总结了联结频率相关各向异性参数与多组裂缝关系时需要处理的两个主要问题;其次,我们将两组裂缝设定相互正交,将岩石物理模型简化成孔隙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同时,我们给出了频率相关各向异性参数的解析表达式。我们也研究了频率、裂缝密度对各向异性参数的影响。本研究可用于测井数据粗化和孔隙介质的岩石物理分析和应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赵东雷,左双英,黄春,王嵩,杨冲[7](2019)在《层状岩体各向异性损伤力学特征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层状岩体各向异性损伤对材料力学参数劣化的影响,室内钻取8种层理倾角的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基于岩石材料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建立损伤变量的演化方程,分别得出损伤变量随累计应变、层理倾角及破坏模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各向异性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损伤主要反映不同倾角的岩石参数在加载过程中不同的劣化程度;损伤变量随累计应变增加逐渐增加,增速呈慢-快-慢趋势;不同倾角岩石的损伤变量的分布规律与岩体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对应关系较好,即缓倾角和陡倾角时,损伤较小;在发生沿层理面方向的滑移破坏时(倾角为53°左右),损伤变量最大且对层理倾角变化最敏感;损伤变量各向异性度随累计应变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损伤变量与破坏模式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袁泉,谭彩,李列列[8](2019)在《千枚岩单轴压缩各向异性蠕变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千枚岩蠕变的各向异性特征,以具有典型层理构造的千枚岩为例,根据层理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制作层理倾角为0°、30°、45°、90°的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千枚岩瞬时应变占总应变的比例由第一级荷载的63.8%~99.8%逐渐降低到最后一级荷载的56.6%~85.2%;蠕变应变由第一级荷载的0.012‰~0.250‰,线性增加到最后一级荷载的0.43‰~1.07‰,蠕变应变占总应变的比例由第一级荷载的1.2%~27.4%逐渐增加到最后一级荷载的14.8%~43.4%;层理倾斜岩样的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层理倾角30°岩样轴向蠕变速率最高;岩样长期强度与短期强度比值范围为0.62~0.64,随层理倾角的增加,长期强度在层理倾角为0°时取得最大值,与此对应,45°时取得最小值,呈中间低两头高的U型分布形式。(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黄开桦,熊健,王万彬,黄裕萌,王佳[9](2019)在《致密砂岩岩石弹性各向异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致密砂岩岩样声波速度、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及特点,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并在xx、yy、zz叁个方向上钻取相同规格的岩心,利用实验仪器测量岩石的声学参数、基本物理参数,研究了含水饱和度、围压等因素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声波速度、弹性各向异性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样的纵横波声波速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增大。在干燥条件下,纵波各向异性参数γ随着围压增大而减小,横波各向异性参数ε随着围压增大而减小;在饱和水条件下,弹性各向异性参数随围压的变化规律与干燥条件时一致,不同的是变化幅度更加明显,说明了围压及饱和度对致密砂岩岩心各向异性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郭恺,张永升,冯彦彬[10](2019)在《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多参数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各向异性处理方法在各向异性特征明显的复杂裂缝地区的应用效果良好,但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多参数建模方法尚不成熟。首先针对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特性,通过分方位速度分析确定裂缝发育方向、提取方位各向异性参数,并采用融合公式建立正交各向异性参数初始模型;然后建立方位正交各向异性层析矩阵,制定先分方位、再联合的多参数反演策略;最后建立描述地震波速度方位特性的正交各向异性参数精细模型。叁维模型数据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参数分布合理,与真实地质情况吻合度高,有效改善了基于此模型的OVT域成像道集拉平效果,进而提升了断裂和缝洞储层成像效果,为准确预测断裂以及AVO精细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成果数据。(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6期)

各向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叁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叁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着,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各向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云鹏.一个四阶问题在各向异性双叁次Hermite元上的超逼近[J].新乡学院学报.2019

[2].杨志高,陈运泰,张雪梅,宋晓东.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张群伟,朱守彪.断层两侧各向异性介质对地震破裂过程影响的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4].张昆,汤文辉,冉宪文.正交各向异性CFRP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其在平板撞击模拟中的应用[J].振动与冲击.2019

[5].王春明,胡英,张鑫,王棣,张征.起伏地表各向异性全深度整体速度建模技术及应用[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帅达,魏建新,狄帮让.含介观尺度裂缝孔隙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构建[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赵东雷,左双英,黄春,王嵩,杨冲.层状岩体各向异性损伤力学特征的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8].袁泉,谭彩,李列列.千枚岩单轴压缩各向异性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9].黄开桦,熊健,王万彬,黄裕萌,王佳.致密砂岩岩石弹性各向异性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9

[10].郭恺,张永升,冯彦彬.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多参数建模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19

论文知识图

能量属性极化图(无裂缝)5.5 Donelan 方向函数涂层导体结构示意图不同Ms和K1的MFM针尖测得的比特图像...本文所用PVC材料表面显微图像变角度数值试验最大剪应力结果

标签:;  ;  ;  ;  ;  ;  ;  

各向异性论文_王云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