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论文_肖伟,徐梅珍,谷丰,蒋伦伟,王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生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米,层析,水稻,东乡,自交系,远缘,细胞系。

野生稻论文文献综述

肖伟,徐梅珍,谷丰,蒋伦伟,王义华[1](2019)在《东乡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及其酶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物酶与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和逆境适应性反应密切相关,为了深入研究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逆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以东乡野生稻叶片组织为材料,采用浸提、盐析、透析和柱色谱法分离纯化POD蛋白,采用聚丙烯凝胶活性电泳检测蛋白,利用愈创木酚法研究POD的活性和酶学特性。结果表明,经磷酸缓冲液浸提、40%~80%硫酸铵盐析、再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等步骤,从东乡野生稻叶片组织分离制备得到POD1同工酶组分,酶蛋白的纯化倍数为16.49,比活力为568.80 U/mg。聚丙烯凝胶活性电泳检测仅呈单一POD1同工酶带,属于单一组分。POD酶Km为1.26 mmol/(L·min),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17.51 mmol/(L·min),最适宜的pH 5.0,最适宜温度35℃~45℃,Cu~(2+)和Zn~(2+)对POD有较强的激活作用,而Fe~(3+)对POD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OD酶活性受20%的甲醇、乙醇和丙酮等有机试剂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陈越,王玲仙,付坚,陈玲,肖素勤[2](2019)在《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高效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的培养、细胞融合、细胞再分化成植株奠定基础。【方法】测定不同酶解组合及浓度、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浓度下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同时筛选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较优条件。【结果】优化后建立云南疣粒野生稻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周期可缩短至45~60 d;在纤维素酶1.5%+果胶酶0.3%+甘露醇0.6 M+MES 5 mM+CaCl_(2 ) 5 mM条件下酶解2 h,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的产量为1.45×10~(6 )个/g·FW,活力达到90.17%,制备出的原生质体在固液培养下得到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结论】建立了一套快速高效分离培养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的体系,对研究重要植物资源、种质创新和发掘其优良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建华[3](2019)在《儋州市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与繁育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L.)育种的重要基因库。海南省儋州市是中国拥有最原始野生稻分布及需重点保护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儋州市普通野生稻资源及原生境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对野生稻资源适宜环境、花粉性状和繁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儋州市的相对湿度、年降雨量、活动积温、日照时数等指标均有利于普通野生稻的开花及授粉、繁衍生长;普通野生稻花粉活性、花粉量、可育性与栽培稻有一定差异,传粉距离、自交结实性低于栽培稻,居群整体发芽率较低,大多依靠根茎分蘖繁殖,少部分利用种子繁殖,居群的成苗率高于死亡率。因此,建议使普通野生稻的生长环境接近原始生态环境,设立保护区,建立防护网,并通过繁育扩种等途径保护普通野生稻,以期为普通野生稻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玲仙,陈玲,陈越,王波,付坚[4](2019)在《云南药用野生稻快繁苗在育种中的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用野生稻具有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但是,药用野生稻结实率低,落粒性强,很难收种和保存繁殖。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种子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组培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MS+2,4-D 5.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适合愈伤诱导培养基,也筛选出愈伤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了10种分化培养基:筛选出MS+6-BA 3.0 mg/L+NAA 0.5 mg/L+ZT 3.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为适合分化的培养基,同时筛选出继代、增殖、壮苗的培养基;设计了10种生根培养基:筛选出MS+NAA 0.8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适合生根的培养基。在培养技术方面采用磨去种皮,利用种子芽诱导愈伤,弱光培养愈伤,加快形成紧实、绿色颗粒愈伤,进行了有效改进。通过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药用野生稻快繁体系。以组培苗药用野生稻为父本,3个品系栽培稻为母本,3个杂交组合获得了远缘杂交后代。因此,远缘杂交在杂交育种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龙伟雄,范峰峰,李能武,金杰,李绍清[5](2019)在《长雄蕊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雄蕊野生稻是一种古老的非洲野生稻,与栽培稻同属AA基因组。该野生稻具有直立、多年生、大花药、茎秆粗壮、抗逆性强等特点,在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但由于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关系较远,与栽培稻杂交的亲和性差,成功率非常低,因此长雄蕊野生稻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利用非常有限。为了发掘其优良基因,我们以优良栽培9311为受体与长雄蕊野生稻杂交并回交,构建了一套BC2F20的染色体片段回交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该导入系群体含152个单株,每个株系平均携带22.49个长雄蕊染色体片段,片段大小介于301Kb~21,825K之间,平均大小2427.9Kb。整个群体覆盖了长雄蕊99.6%的基因组区域,表明该群体对发掘利用长雄蕊重要功能基因、研究其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进一步发掘该群体中所蕴含的重要功能基因,我们调查了该群体的株高、落粒性、芒长、植株颜色、籽粒和谷壳颜色、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结实率、枝梗数、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稻曲病和抗稻飞虱等农艺性状,发现这些农艺性状在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此,我们对这套导入系群体进行了二代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5×,共获1091.6G的有效数据,从中提炼出1,724,138个SNP用于QTL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连续多年多点大田鉴定,共获得调控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产量性状的QTL位点41个,其中新位点32个。获得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稻曲病和抗稻飞虱的QTL位点35个,其中新位点28个。在此基础上,我们以9311为受体,构建了大穗近等基因系NIL1880;除穗型外,NIL1880其他性状与9311基本一致,其穗粒数比9311增加约50%,群体产量提高17%以上。同时,基因聚合显示,NIL1880在不同抗病虫基因背景下,均能提高水稻产量。这些研究表明长雄蕊野生稻富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大量可应用于水稻产量与抗性改良的功能基因,是水稻遗传改良极其珍贵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玲仙,陈越,付坚,钟巧芳,陈玲[6](2019)在《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培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野生稻资源是现代水稻育种中新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这一次级基因库中有利基因的利用前景更为诱人,野生稻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各种病虫害和不利环境的自然选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天然的基因库。在目前还不能大规模人工创造新基因的条件下,天然的野生稻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特别是抗病虫、抗逆性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药用野生稻种子硬,落粒性强,种子繁殖萌发率低。用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成活率低、时间长。本研究采用药用野生稻茎秆作外植体,多种植物激素组合搭配使用进行愈伤诱导培养和分化培养,成功地诱导出了药用野生稻茎秆的愈伤组织,并得到分化生根苗。为今后野生稻的资源保存、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充分保障。【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药用野生稻材料采集于云南省耿马县。方法:采集的茎秆75%酒精30s和0.1%氯化汞灭菌8 min,清洗,切成0.5cm接入浓度为2,4-D 1.0-10 mg/L培养基上诱导愈伤35d成颗粒,增殖后,接入浓度为6-BA 0.3~8.0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化成小苗,125d完成分化、增殖、继代和壮苗培养。壮苗接入1/2N6浓度为NAA0.1~4.0mg/L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20d。洗掉根部凝胶,进行苗锻炼和温室培养35d后,移栽至田间管理。愈伤诱导增殖和分化、增殖、继代、壮苗、生根培养基为:N6;添加培养材料为:植物凝胶2.8g/L、蔗糖30g/L,pH值5.8;分化、增殖、继代、壮苗培养添加激素均为:6-BA、NAA 0.5mg/L、ZT2 mg/L、KT3 mg/L;壮苗培养添加TDZ 3.0 mg/L;培养条件为:温度28℃,光照强度3000 lx,光照时间12 h/d。愈伤诱导增殖培养条件为:28℃暗培养。【结果与分析】将0.5cm茎秆接入设置的10组2,4-D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进行35d培养筛选,结果表明:茎秆在2,4-D浓度为3 mg/L诱导培养基上愈伤出愈率最高,达到45%,愈伤紧实、成颗粒状;当2,4-D浓度为5 mg/L时,愈伤出愈率次之,愈伤增殖速度加快;当2,4-D浓度为10 mg/L时,愈伤出愈率最低,愈伤膨松,褐化严重。从设置的10组2,4-D诱导培养基来看,都可以诱导出愈伤,当2,4-D浓度为1-5 mg/L时,愈伤出愈率随着浓度增高而增高,当2,4-D浓度为6-10mg/L时,愈伤出愈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将增殖愈伤接入6-BA浓度为0.3~8.0 mg/L分化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当6-BA浓度为5mg/L时,分化率最好,达到12%,小苗油绿,有丛芽;当6-BA浓度为4mg/L时,用于分化增殖、继代、壮苗最好,小苗增殖速度加快、苗健壮;当6-BA浓度为8mg/L时,分化率最差;在完成分化、增殖、继代、壮苗四个培养过程中,必须与NAA 0.5mg/L、ZT2 mg/L、KT3mg/L;壮苗培养再添加TDZ 3.0 mg/L联合搭配使用,才可能达到较好的分化培养效果;将壮苗接入1/2N6浓度为NAA 0.1~4.0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当NAA浓度为0.5mg/L时,生根率最高达到98%,主根粗,须根发达;当NAA浓度为0.4mg/L时,生根率次之,达到90%;当NAA浓度为4mg/L时,生根率最差,主根、须根曲卷,有大量绒须根;苗锻炼、温室培养,注意控温控水,移栽田间管理,注意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药用野生稻茎秆培养,筛选出最适宜的激素配比和培养基配方,成功地建立起一套高效高质量的药用野生稻茎秆愈伤诱导、分化、生根培养基的再生体系。突破了野生稻离体保存的关键技术,为野生稻的培育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玲仙,王波,付坚,邢佳鑫,肖素勤[7](2019)在《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及生根苗的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紧穗野生稻幼胚为实验材料,采用N_6和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_6为基本培养基,2,4-D浓度为5.0 mg/L的培养基诱导出愈率最高,达到100%。以N_6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为4.0 mg/L,添加NAA 0.3 mg/L、KT 2.0 mg/L、ZT 2.0 mg/L的培养基分化率最高,达到88%。较好的胚性愈伤在最适合分化的培养基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分化率,以N_6为基本培养基,IAA浓度为0.3 mg/L的培养基生根率最高,达到96%。(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韦宇,李孝琼,陈颖,刘开强,郭嗣斌[8](2019)在《小粒野生稻渗入系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QTL分析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杂交水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对来源于小粒野生稻基因渗入系的抗病材料桂恢1561和感病材料桂1025的重组自交系株系进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并利用QTLNetwork-2.2软件对重组自交系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从210份重组自交系株系中鉴定获得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及中抗的株系材料共计31份,其中,配合力较高的株系有7份;定位到4个抗性QTL(qSRBSDV3、qSRBSDV4、qSRBSDV7和qSRBSDV12),qSRBSDV3位于第3染色体RM5548~RM85区间,qSRBSDV4位于第4染色体RM3471~RM518区间,qSRBSDV7位于第7染色体RM5508~RM1135区间,qSRBSDV12位于第12染色体RM7102~RM1261区间,其中qSRBSDV4为主效抗性位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玲仙,王波,钟巧芳,殷富有,柯学[9](2019)在《紧穗野生稻组培苗的快繁与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优质愈伤组织和高分化率的组培苗是离体保存和遗传转化的基础。本试验以紧穗野生稻的根为外植体,以MS和N6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组配不同的愈伤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以建立适合紧穗野生稻的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2,4-D添加量少,稻根的出愈率不高,但添加量过高又抑制出愈率,以MS+11 mg/L 2,4-D的出愈率最高,MS+5 mg/L 2,4-D的愈伤增殖较好;以N6为基本培养基的愈伤诱导效果不如MS培养基。愈伤在MS+5 mg/L 6-BA+0.4 mg/L NAA培养基中分化率最高,丛生芽多;6-BA+IAA组合的分化效果远不如6-BA+NAA好。以MS+2 mg/L 6-BA+0.2 mg/L NAA+3 mg/L TDZ作为壮苗培养基效果较理想,苗粗壮、油绿。生根培养以MS+NAA组合根露白早、主根多,MS+IAA组合远不如MS+NAA组合生根效果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5 mg/L NAA。利用紧穗野生稻组培苗与栽培稻配组进行远缘杂交,获得F_1代杂交种子,并调查了其农艺性状表现,表明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间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先华,何政翼,廖俊杰[10](2019)在《重庆代书农业致力推广种植野生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上又到了稻谷收割的季节了。”望着堆满房间的大米,重庆代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唯娜显得非常焦急。2014年李唯娜一头扎进野生稻种植项目,没想到这条路一踏进去就深不见底。“这五年耗尽我上千万的家产,家人也反对,现在还看不到一点曙光,但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报》期刊2019-08-27)

野生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的培养、细胞融合、细胞再分化成植株奠定基础。【方法】测定不同酶解组合及浓度、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浓度下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同时筛选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较优条件。【结果】优化后建立云南疣粒野生稻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周期可缩短至45~60 d;在纤维素酶1.5%+果胶酶0.3%+甘露醇0.6 M+MES 5 mM+CaCl_(2 ) 5 mM条件下酶解2 h,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的产量为1.45×10~(6 )个/g·FW,活力达到90.17%,制备出的原生质体在固液培养下得到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结论】建立了一套快速高效分离培养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的体系,对研究重要植物资源、种质创新和发掘其优良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生稻论文参考文献

[1].肖伟,徐梅珍,谷丰,蒋伦伟,王义华.东乡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及其酶学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陈越,王玲仙,付坚,陈玲,肖素勤.云南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高效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J].西南农业学报.2019

[3].孙建华.儋州市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与繁育现状[J].热带农业科学.2019

[4].王玲仙,陈玲,陈越,王波,付坚.云南药用野生稻快繁苗在育种中的利用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9

[5].龙伟雄,范峰峰,李能武,金杰,李绍清.长雄蕊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与利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王玲仙,陈越,付坚,钟巧芳,陈玲.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培养方法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王玲仙,王波,付坚,邢佳鑫,肖素勤.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及生根苗的体系建立[J].江西农业学报.2019

[8].韦宇,李孝琼,陈颖,刘开强,郭嗣斌.小粒野生稻渗入系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QTL分析及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9

[9].王玲仙,王波,钟巧芳,殷富有,柯学.紧穗野生稻组培苗的快繁与利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9

[10].李先华,何政翼,廖俊杰.重庆代书农业致力推广种植野生稻[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野生稻-中国野生稻分布示意图叁种野生稻材料的梯度PCR相关基...和基因组DNA对斑点野生稻基于SRAP标记对7个野生稻居群材料...野生稻GBSS蛋白的保守结构域Fig...云南优粒野生稻幼穗的移栽

标签:;  ;  ;  ;  ;  ;  ;  

野生稻论文_肖伟,徐梅珍,谷丰,蒋伦伟,王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