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译法论文_布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译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方言,今译,古文,目的论,日语,隐者,定语。

对译法论文文献综述

布和[1](2018)在《对经济翻译中多位数的中英对译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英文化环境和语言习惯中,计数方式的不同,导致翻译工作在开展多位数翻译时,应当充分考量语言环境中的用语习惯,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避免歧义。本文以经济翻译中常见的多位数翻译为主要切入点,将经济翻译中多位数中英互译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帮助翻译工作人员在经济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3期)

赵小明[2](2014)在《张谷若方言对译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有助于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凸显地域文化特性和增添作品语言的审美,更有利于彰显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文学方言的翻译却一直是译者面对的难题。张谷若运用山东方言翻译哈代小说中的威赛克斯语,这种方言方言翻译方法被称为方言对译法,这种方法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也一直被当做方言翻译的典范。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一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不合乎时代发展的需求,传达不出方言在原文中的功能,同时增加了读者接受难度,限制了读者的接受范围,从而得出这种方法在英语文学的汉译中并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这些质疑,本论文以《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汉译本为例,研究方言对译法在英汉文学翻译中是否成功。本文以张谷若的方言对译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作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功能目的论和接受美学双重理论对这一翻译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来考量译者采用方言对译法的目的以及实际翻译中是否实现这一目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求译文读者的接受度,进而分析方言对译法产生的阅读效果。此外,本文参照具有权威性的《山东方言词典》,对所分析的人物对话进行归类,以期准确地确定其中所包含的山东方言词汇。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译例对比分析和理论论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遴选《德伯家的苔丝》现行的21个译本,最终选定了流传最普遍、风格各具特色的两个译本——张谷若译本和孙法理译本,前者采用方言对译法,后者则偏重于口语体翻译,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中人物语言翻译方法的差异,分析论证了这两种方言翻译方法的优与劣。此外,通过功能目的论和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支撑,对译者和读者两个接受者的层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验证了方言对译法能够收到良好的读者接受效果。在分析对比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得出方言对译法能达到译者的主观翻译目的,在实践上也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难度和障碍,相反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一种提高,可以起到传达原作艺术色彩的效果,在英汉文学方言翻译中不失为一种为成功的翻译方法。因此,本论文得出对方言对译法提出质疑的观点并不成立,方言对译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指导文学翻译实践的一种成功翻译方法。在文学方言的实践中,译者可以借鉴这种翻译方法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言来译介源文本中的方言。方言的选择需要根据源语方言的属性和作用,结合中国本土方言的特点加以考量。这样一方面,可以保留原作方言的特色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更好地引介西方文学作品。本论文属于对中国翻译家翻译思想的研究,有利于中西文化格局比较中的中国翻译理论建构,有利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避免唯西方论的翻译研究。同时,对方言翻译法的论证研究,有利于建构更合理的方言翻译方法,指导英汉文学翻译实践,更好地引介吸收外国文学,从而实现中西文化间更好的交流。此外,对方言的推崇,适应时代潮流发展需要,有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促进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和繁荣。(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东旭[3](2010)在《对文学方言及方言对译法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故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地使用着。笔者尝试着从分析、研究上述几个概念的异同入手,认识文学方言,为恰当评价方言对译法提供一些个人的看法。(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0年23期)

黄鹏丽[4](2002)在《从《论语》译文看对译法在古文今译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译法是古文今译方法中的一种,它是适应古文教学和古代文化普及的一种今译方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对译法正是与这一要求相呼应的。它可以让读者较轻松地读懂古文,是吸收古代文化精华的一个便利途径;同时对古文教学也很有帮助。由于古文今译工作向来实践多,理论少,大多数从事今译的人都没有从理论上论及古文今译工作的依据、原则、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一方面学术研究的相对空缺。本论文以古代最着名的典籍之一《论语》的今译译文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对译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手段及其它一些相关理论。并将对译法的理论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的处理程序相结合,把《论语》的相关研究资料建立成数据库,与论文的理论相互映衬。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从而说明对译法是古文今译中一种较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在古文今泽中有一定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丰富古文今译的体系,为古文今译研究工作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2-05-01)

黄鹏丽[5](2001)在《古文对译法要领》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文今译是普及古代文化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可以为读者节约时间 ,还能让他们较容易地把握古文的意义。本文从教学和普及的目的出发 ,提出古文对译法这一概念。其中主要突出一个“对”字 ,以“信、达雅”的角度看 ,即特别强调“信、达”。目的还是为了便于一般读者或初学者的对照学习(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S1期)

崔晓霞[6](1994)在《试论经济翻译中多位数的中英对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搞合作项目建设的增多,经济英语显示出其独有的特殊作用,而在这当中多位数中英对译成了翻译们普遍遇到的难题,误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险些造成损失。其实,搞经济工作就是与数字打交道,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税后利润多少?这些都得用准确的数字表达。因此,数字能否译正确,事关重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1994年06期)

黄纪文[7](1994)在《浅谈科技名词的“对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浅谈科技名词的“对译法”黄纪文(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一、什么是“对译法”?将汉语的科技名词(或词组)译成英语,可能有几种译法,但其中有一种比较简洁的译法,笔者称之为对译法。“对译法”的特点是,英语译文中的词(或概念)与汉语原文中的词(或概念)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翻译》期刊1994年02期)

黄良健[8](1993)在《试用“叁对译法”教学古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就试用“叁对译法”教学古诗。经过将近叁年的实践,我班的学生学习古诗,只要懂得字词的意思,他们就能自行理顺句子,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古诗教学的要求。“叁对译法”就是教师把古诗抄写在黑板上,首先根据诗句译字,对准原字板书,以便理解字义;其次根据诗句译词,对准原词板书,以便了解词义;第叁,根据翻译的字词连成句子,并在原诗句下板书译句。例如:(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1993年01期)

王国华[9](1989)在《日语强化教学中的对译法与直接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日语强化教学,是指运用有效方法在较短时间里,讲授大量知识和进行大量实践,提高日语水平,具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日语强化教学能否行得通呢?答案是肯定的,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表明,人脑的能力是很大的,人们现在仅用了很小一部分。运用有效方法,挖掘人脑的潜力,使人们比现在更快、更多地(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1989年01期)

对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有助于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凸显地域文化特性和增添作品语言的审美,更有利于彰显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文学方言的翻译却一直是译者面对的难题。张谷若运用山东方言翻译哈代小说中的威赛克斯语,这种方言方言翻译方法被称为方言对译法,这种方法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也一直被当做方言翻译的典范。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一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不合乎时代发展的需求,传达不出方言在原文中的功能,同时增加了读者接受难度,限制了读者的接受范围,从而得出这种方法在英语文学的汉译中并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这些质疑,本论文以《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汉译本为例,研究方言对译法在英汉文学翻译中是否成功。本文以张谷若的方言对译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作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功能目的论和接受美学双重理论对这一翻译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来考量译者采用方言对译法的目的以及实际翻译中是否实现这一目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求译文读者的接受度,进而分析方言对译法产生的阅读效果。此外,本文参照具有权威性的《山东方言词典》,对所分析的人物对话进行归类,以期准确地确定其中所包含的山东方言词汇。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译例对比分析和理论论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遴选《德伯家的苔丝》现行的21个译本,最终选定了流传最普遍、风格各具特色的两个译本——张谷若译本和孙法理译本,前者采用方言对译法,后者则偏重于口语体翻译,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中人物语言翻译方法的差异,分析论证了这两种方言翻译方法的优与劣。此外,通过功能目的论和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支撑,对译者和读者两个接受者的层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验证了方言对译法能够收到良好的读者接受效果。在分析对比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得出方言对译法能达到译者的主观翻译目的,在实践上也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难度和障碍,相反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一种提高,可以起到传达原作艺术色彩的效果,在英汉文学方言翻译中不失为一种为成功的翻译方法。因此,本论文得出对方言对译法提出质疑的观点并不成立,方言对译法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指导文学翻译实践的一种成功翻译方法。在文学方言的实践中,译者可以借鉴这种翻译方法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言来译介源文本中的方言。方言的选择需要根据源语方言的属性和作用,结合中国本土方言的特点加以考量。这样一方面,可以保留原作方言的特色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更好地引介西方文学作品。本论文属于对中国翻译家翻译思想的研究,有利于中西文化格局比较中的中国翻译理论建构,有利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避免唯西方论的翻译研究。同时,对方言翻译法的论证研究,有利于建构更合理的方言翻译方法,指导英汉文学翻译实践,更好地引介吸收外国文学,从而实现中西文化间更好的交流。此外,对方言的推崇,适应时代潮流发展需要,有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促进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和繁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译法论文参考文献

[1].布和.对经济翻译中多位数的中英对译法分析[J].北方文学.2018

[2].赵小明.张谷若方言对译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王东旭.对文学方言及方言对译法的认识[J].大家.2010

[4].黄鹏丽.从《论语》译文看对译法在古文今译中的地位[D].广西大学.2002

[5].黄鹏丽.古文对译法要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崔晓霞.试论经济翻译中多位数的中英对译法[J].中国翻译.1994

[7].黄纪文.浅谈科技名词的“对译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4

[8].黄良健.试用“叁对译法”教学古诗[J].小学教学研究.1993

[9].王国华.日语强化教学中的对译法与直接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

论文知识图

同义词归类及推荐规范用词南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3)南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1)南阳师范学院获奖成果(2)反映研究性和理论性的一些词及其频次变...创作及有关评论1989年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状况...

标签:;  ;  ;  ;  ;  ;  ;  

对译法论文_布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