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发育学论文_屈直,李玉,马海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发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类学,系统,真菌,线粒体,酵母,法文,地衣。

系统发育学论文文献综述

屈直,李玉,马海霞[1](2019)在《中国蕉孢壳科真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蕉孢壳科真菌(Diatrypaceae Nitschke)是高等子囊菌中的一个重要的类群,隶属于子囊菌门、核菌纲、炭角菌目。该科真菌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十分广泛,在森林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该科真菌12个属约229种,我国目前仅报道34种,尚不足发现种类的五分之一,相关研究非常薄弱,对其应用更是所知甚少,且已知种类描述简单、寄主不明确,对其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等都不了解。该科真菌子座形态变化较大,目前的形态分类特征对该科属、种的界定还存在很多争议,且已知种类大多数没有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现有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不支持部分属的形态特征界定。为了进一步加强认识我国蕉孢壳科真菌生物多样性现状,合理利用该科真菌有益资源、控制有害物种危害,本研究在东北地区及海南省采集蕉孢壳科真菌376号,分离菌株22株,获得ITS序列47条,采用可靠的形态学分类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学技术手段,对其中部分种类进行了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目前已合作发表中国东北地区蕉孢壳科真菌3个属14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另外,对研究室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多个Anthostoma, Cryptosphaeria, Cryptovalsa, Diatrype, Diatrypella, Eutypa, Eutypella等属的中国新记录种。蕉孢壳科属间以及属内种间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王春晓,赵遵田[2](2019)在《中国网衣属(Lecidea)地衣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衣属(Lecidea)由地衣学之父Acharius于1803年建立,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网衣目(Lecideales)(Kirk et al. 2008)、网衣科(Lecideaceae)。目前世界已报道网衣属(Lecidea s. str.)地衣约100个分类单元(几乎全部为石生)。中国共报道该属地衣22种,1变种,2亚种。网衣属的主要特征是地衣体石内生或表面生,大多为壳状;子囊盘网衣型,贴生或埋生;盘面深棕色至黑色,盘缘通常明显,规整或成波纹状;果壳碳化,外缘着色较深,为墨绿色或深棕色,内部无色至深棕色,有或无晶体;侧丝粘合,大多不分支,顶部略有膨大,或明显膨大呈帽状结构;子囊顶器为网衣型(Lecidea-type),内含8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晕圈。本研究对采自吉林、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约350份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分子系统学等四个方面对网衣属地衣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属地衣的分类地位。目前共鉴定出该属地衣12种,其中2个为中国新纪录种,订正标本若干份。(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阿尔古丽·加玛哈特,热衣木·马木提[3](2019)在《方斑网衣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方斑网衣中的隐存种,以新疆地区的方斑网衣为试验材料,用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研究了方斑网衣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碱基组成信息、变异位点以及简约信息位点、种内的遗传距离、遗传距离聚类情况、ITS位点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基于条形码间隔自动检索鉴定方斑网衣隐存种类。结果表明:方斑网衣ITS基因片段长度为528 bp,其中62个为变异位点、43个为简约位点、460个为保守位点、G+C碱基组成占总含量的56.1%、G+C含量高于A+T含量、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gene) diversity,Hd)为0.993、核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为0.048 76;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树同系统发育树分支聚类情况一致,分为2个大分支;通过条形码自动检索法鉴定出方斑网衣可为2个种。通过综合分析鉴定出方斑网衣2个隐存种即方斑网衣原种(Lecidea tessellata var.tessellata)和方斑网衣蓝变种(Lecidea tessellata var.caesia)。(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4期)

魏超,毛建霏,代晓航,郭灵安[4](2019)在《西藏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酒假丝酵母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西藏传统发酵牦牛酸奶的微生物种质资源。方法对拉萨周边牧场的10份传统发酵牦牛酸奶样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过程中得到6株酵母菌,通过常规形态特征、生化和基质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进行鉴定,对其质谱标识峰进行蛋白质水平同源性分析,采用ITS序列对其进行基因学比对。结果经生化和质谱鉴定分离的6株酵母为乳酒假丝酵母,分离酵母和已知乳酒假丝酵母通过ITS序列在GENEBANK比结果为命名有差异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但乳酒假丝酵母可认定为其无性型变种。蛋白质同源分析结果表明6株分离菌与已知乳酒假丝酵母在蛋白质水平有一定差异,收集到其特征性蛋白质片段的标识峰12组。结论乳酒假丝酵母的分离与研究为西藏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酵母菌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靖,宋以柱,阎雪姣,吴薇[5](2018)在《文昌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昌鱼作为从低级无脊柱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里程碑,是生物进化史上最为关键的环节。将两大类动物在进化史上连接在一起,是生物进化历程的关键过渡。本文以文昌鱼的概况为研究的出发点,论述了文昌鱼的进化地位和文昌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等,为文昌鱼的分子系统发育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水产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杜卓,田呈明,姚一建[6](2018)在《中国广义黑盘孢属的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盘孢属(Melanconium)作为重要的林木病原真菌,主要引起桦木科、胡桃科等寄主植物的枝枯病,导致寄主树势衰弱甚至整株死亡,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广义黑盘孢属隶属于间座壳目(Diaporthales),其无性型与有性型对应关系不明确。本研究收集了我国9个省(市、自治区)的254份广义黑盘孢属标本,分离获得菌株290余株。通过对子实体、孢子等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以及培养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用2个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核糖体大亚基片段(LSU)和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钙调蛋白基因(cal)、RNA合成酶II第2亚基基因(rpb2)和转录延长因子基因(tef1-α)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利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分析(BI)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广义黑盘孢属不同"形态学种"与"系统发育学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确定了广义黑盘孢属在属、种水平上的形态学分类依据;分析了广义黑盘孢属多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关系;探索了我国广义黑盘孢属无性型和有性型的对应关系;确认了广义黑盘孢属8个种在我国的分布,包括4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分别隶属于间座壳目黑盘孢科(Melanconidaceae)、小黑盘孢科(Melanocniellaceae)和核桃黑盘孢科(Juglanconidaceae)。重新校正我国广义黑盘孢属分类学研究,构建其分类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郭萍,王冠华,纪燕玲,于汉寿,王志伟[7](2018)在《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20:基于NRPS5基因的我国东部早熟禾亚科植物内生真菌系统发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冷季型禾草-Epichloae真菌内生共生体在我国广泛存在,Epichloae内生真菌具有遗传多样性。【目的】选取来自江苏、山东和安徽等6省共8地的早熟禾亚科植物中的21个Epichlo?sp.菌株,检测菌株的NRPS5基因;分析不同宿主内Epichlo?属内生真菌NRPS5基因多样性。【方法】提取Epichlo?spp.菌株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对菌株中NRPS5基因进行PCR检测和序列分析,并基于NRPS5基因构建最大简约法系统发育树。【结果】NRPS5基因可能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冷季型禾本科植物Epichloae内生真菌中。在同种内生真菌和同一宿主(除鹅观草)中的不同种内生真菌中NRPS5基因相对保守,但不同宿主的内生真菌其碱基序列差异大,与宿主植物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和子座的有无均无相关性,NRPS5基因的差异主要与宿主植物有关。这说明NRPS5基因序列比较保守,推测属于NRPS蛋白的功能核心区。【结论】NRPS5基因序列相对保守,可作为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一种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晨,程琪,耿红,林爱华,王红莹[8](2018)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白甲鱼属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本形态上分类,白甲鱼属(Onychostoma)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其中包含19个种。然而,白甲鱼属内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关系并不是很清楚。基于整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为外类群,分析了8种白甲鱼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关系。结果表明,白甲鱼属内的8个物种不是1个单类群,其中包括3个分支: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小口白甲鱼(Onychostoma lini)、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um)和台湾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ulum)为一个分支,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和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m)一个分支,稀有白甲鱼(Onychostoma rara)和高身白甲鱼(Onychostoma alticorpus)为一个分支。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学结果大致一样,均分为3个分支。研究使用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白甲鱼属系统发育学研究,为白甲鱼属的系统发育学填补相关方面空白。(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段晓宇[9](2018)在《尖尾蚁属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及其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一般为共价闭合的环状双链DNA分子,由于其分子量小,基因结构和基因组成相对保守,基因排列一般较紧凑,仅有很少量的基因间隔区域,通常为母系遗传,不发生基因重组现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保护遗传学、谱系地理学、行为生态学、系统发育学等分子生态学研究领域。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通常具有异常高的AT碱基含量,导致DNA测序和组装困难,因此相关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严重滞后。蚁科作为一个较大的膜翅目昆虫类群,仅有少量关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报道。迄今,仅见公开发表了 15种蚂蚁的完整或部分线粒体基因组,涉及3亚科、11属。尖尾蚁属(Acropyga)隶属于膜翅目、蚁科、蚁亚科,是一类营地下生活的蚂蚁。本研究以14种尖尾蚁属蚂蚁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组装、注释和较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发现总结如下:(1)尖尾蚁属蚂蚁线粒体基因组均呈现环状闭合的双链DNA结构,包含37个编码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基因排列保守,并与前人发表的蚁亚科(Formica fusca&Formica selysi)及臭蚁亚科(Leptomyrme各 palens&Linephithema humile)种蚂蚁的线粒体基因排序相同。(2)尖尾蚁属蚂蚁线粒体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为TAA、TAG或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A/T。在Acropyga arnoldi、Acropyga fuhrmanni和Acropygasmithii的线粒体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和atp8之间均存在10 bp的基因重迭;其余11个线粒体基因组在此处则存在7 bp的基因重迭。(3)基于12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了 28种蚂蚁的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支持了蚁亚科(Formicinae)、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和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等在亚科水平上的分类框架,并揭示所有14种尖尾蚁属蚂蚁组成一个单系群。(4)在 2 种尖尾蚁属蚂蚁(Acropyga arnoldi&Acropyga silvestrii)线粒体基因组的nad5基因上发现了单碱基插入引起的阅读框移码现象。由于这两种蚂蚁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亲缘关系相对最近的一小支,这种阅读框移码现象很可能具有系统发育学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杜燕红,唐发辉,赵元莙[10](2017)在《RNA二级结构及其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RNA是生物机体的重要构成物质之一,除执行各种生命基本活动之外,对于生物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RNA分子的简介、RNA二级结构的特征、RNA二级结构的预测及其在生物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综述,旨在为中小学生物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50期)

系统发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衣属(Lecidea)由地衣学之父Acharius于1803年建立,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网衣目(Lecideales)(Kirk et al. 2008)、网衣科(Lecideaceae)。目前世界已报道网衣属(Lecidea s. str.)地衣约100个分类单元(几乎全部为石生)。中国共报道该属地衣22种,1变种,2亚种。网衣属的主要特征是地衣体石内生或表面生,大多为壳状;子囊盘网衣型,贴生或埋生;盘面深棕色至黑色,盘缘通常明显,规整或成波纹状;果壳碳化,外缘着色较深,为墨绿色或深棕色,内部无色至深棕色,有或无晶体;侧丝粘合,大多不分支,顶部略有膨大,或明显膨大呈帽状结构;子囊顶器为网衣型(Lecidea-type),内含8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晕圈。本研究对采自吉林、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约350份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分子系统学等四个方面对网衣属地衣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属地衣的分类地位。目前共鉴定出该属地衣12种,其中2个为中国新纪录种,订正标本若干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发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屈直,李玉,马海霞.中国蕉孢壳科真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王春晓,赵遵田.中国网衣属(Lecidea)地衣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学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阿尔古丽·加玛哈特,热衣木·马木提.方斑网衣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J].北方园艺.2019

[4].魏超,毛建霏,代晓航,郭灵安.西藏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酒假丝酵母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学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5].李靖,宋以柱,阎雪姣,吴薇.文昌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18

[6].杜卓,田呈明,姚一建.中国广义黑盘孢属的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7].郭萍,王冠华,纪燕玲,于汉寿,王志伟.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20:基于NRPS5基因的我国东部早熟禾亚科植物内生真菌系统发育学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8

[8].张晨,程琪,耿红,林爱华,王红莹.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白甲鱼属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18

[9].段晓宇.尖尾蚁属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及其系统发育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杜燕红,唐发辉,赵元莙.RNA二级结构及其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

论文知识图

新孢子虫ITS1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新孢子虫与弓形虫系统发育学距...和T.gondiiRADP比较斑痣盘菌目子囊果解剖结构示意图银杉上的银杉散斑壳(自模式)银杉叶枯病症状

标签:;  ;  ;  ;  ;  ;  ;  

系统发育学论文_屈直,李玉,马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