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腹隐翅虫亚科论文_封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尖腹隐翅虫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科,中国,西伯利亚,鞘翅,西天,浙江,新纪录。

尖腹隐翅虫亚科论文文献综述

封婷[1](2011)在《中国圆胸隐翅虫属silphaeformis种组及laevicollis种组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silphaeformis种组和laevicollis种组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尖腹隐翅虫亚科Tachyporinae、尖腹隐翅虫族Tachyporini、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中的两个种组,它们均是由Ullrich于1975年创立。其中,silphaeformis种组全世界共记载6种,我国已知2种;laevicollis种组全世界共记载4种,我国已知2种。我国地跨古北和东洋两大动物区系,圆胸隐翅虫的资源十分丰富。为澄清我国这类昆虫资源,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检视本研究室570余头采自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宁夏等地的标本,对我国silphaeformis和laevicollis两个种组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系首次对我国silphaeformis种组和laevicollis种组的系统研究。2.共记述了我国silphaeformis种组种类16种,其中已知种1种,新种15种;laevicollis种组种类6种,其中已知种4种,新种2种,新纪录种2种。3.对所涉及的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附有每个种的彩色整体图、性特征图及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图。4.编制了我国silphaeformis种组和laevicollis种组的分种检索表。5.编写了我国圆胸隐翅虫属名录。6.更新了世界圆胸隐翅虫全部已知种的数据库。(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封婷,李利珍,田茂兴,赵梅君[2](2010)在《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记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中国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一新记录种:卡氏圆胸隐翅虫Tachinus(Tachi-nus)kobakovi Veselova.该种采自吉林省长白山原始森林和小天池.对该种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描画了雌雄成虫的性特征图.(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朱靖文[3](2006)在《中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翅虫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农田、森林和山区的鞘翅目昆虫,它们生境多样,有的为肉食性种类,是捕食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也有药用种类和卫生害虫,还有取食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种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是一类不可忽视的自然资源。 毛须隐翅虫属Ischnosoma和蕈隐翅虫属Lordithon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尖腹隐翅虫亚科Tachyporinae、寡毛隐翅虫族Mycetoporini中的两个大属。 毛须隐翅虫属Ischnosoma由Stephens在1829年建立,模式种为Tachinus splendidus Gravenhorst,1806。迄今为止,该属全世界共记载97种,广布于除新热带区以外的各大动物区系,我国记录有19种,其中14种记录于大陆,2种记录于台湾,3种为大陆和台湾共有种(Kocian,2003)。 蕈隐翅虫属Lordithon由Thomson(1859)创立,模式种为Oxyporus pygmaeus Fabricius,1777。迄今为止,该属全世界共记载134种,主要分布于古北区、新北区,其次为东洋区和非洲区。我国已知9种,其中大陆记载6种,台湾3种。 关于我国的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类研究,国内至今尚无专门的系统总结报道,仅有零星记载,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就已记载的种类而言,绝大多数由外国学者命名,模式标本流落国外,给国内开展此类群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我国地跨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区系,毛须隐翅虫和蕈隐翅虫资源十分丰富。为澄清我国的这一昆虫资源,我选择了此项研究内容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研究中,在查阅大量与我国毛须隐翅虫和蕈隐翅虫有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检视620余头本研究室多年来采自吉林长白山;山西庞泉沟;四川峨眉山、卧龙、九寨沟;湖北神农架、后河;浙江天目山、龙王山、百山祖、乌岩岭、清凉峰、宁波天童;陕西佛坪、太白山;江西叁清山;河南鸡公山、伏牛山;贵州梵净山;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伊春丰林、五营;云南纳板河、腾冲;青海西宁北山、孟达;西藏墨脱、米林、林芝等全国各地的标本,对我国的毛须隐翅虫和蕈隐翅虫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是对我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的较系统分类总结研究。 2.共记述了我国毛须隐翅虫属16种和蕈隐翅虫属隐翅虫15种,共31种。 3.发现新种11种,其中毛须隐翅虫属2新种,新记录种1种,大陆新记录种1种(其中1新种和1新记录种已正式发表);蕈隐翅虫属9新种,国内新记录种3种。 4.对所有涉及的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给出了同物异名、研究历史、采集数据和地理分布,还附有每个种的整体彩图和详细的分类特征图。 5.编制了我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亚属以及分种的检索表。 6.编写了世界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名录。 7.组建了世界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全部已知种类的数据库。(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朱靖文,李利珍,赵梅君[4](2005)在《中国毛须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我国毛须隐翅虫属Ischnosoma1新种,太白毛须隐翅虫Ischnosoma taibaiensissp.nov.。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雄性成虫的性特征进行了记述。新种属于I.spelaeum种组,该种组在我国尚属首次记载。新种与分布于西班牙的I.spelaeum相似,但根据鞘翅稀有不规则无毛刻点,雄性第8腹板后缘具粗大刚毛,阳茎侧叶背面具12根刚毛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别。模式标本存放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昆虫标本室。正模♂,陕西太白山,2350~2750m,20040714,胡佳耀、汤亮和朱礼龙采。副模2♀♀,同正模。(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张艳[5](2004)在《中国圆胸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翅虫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农田、森林和山区的鞘翅目昆虫,它们生境多样,有的为肉食性种类,是捕食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也有药用种类和卫生害虫,还有取食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种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是一类不可忽视的自然资源。 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尖腹隐翅虫亚科Tachyporinae、尖腹隐翅虫族Tachyporini中的一个大属,由Gravenhorst(1802)创立,模式种为Staphylinus rufipes Linné。迄今为止,该属全世界共记载239种,为世界性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新北区和非洲区。我国已知56种,其中大陆记载47种(包括1化石种),台湾记载7种,大陆和台湾共有种2种。 关于我国的圆胸隐翅虫属分类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的系统总结报道,只有一些零星记载,研究基础相对较弱。就已记载的种类而言,绝大多数由外国学者命名,模式标本流落国外,给国内开展此类群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我国地跨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区系,圆胸隐翅虫资源十分丰富。为澄清我国的这一昆虫资源,我选择了此项研究内容作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研究中,在查阅了全部与我国圆胸隐翅虫有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检视1480余头本研究室多年来分别采自新疆喀纳斯;吉林长白山;山西芦牙山、旁泉沟;四川峨眉山、卧龙、九寨沟、黄龙寺;湖北神农架;浙江天目山;云南玉龙雪山、西双版纳;贵州梵净山等全国各地的标本,对我国的圆胸隐翅虫属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系首次对我国圆胸隐翅虫属的较系统研究。 2.共记述了我国圆胸隐翅虫43种,其中包括已知种24种,新种12种,新亚种1种,新记录种6种,首次发现了T. gigantulus的雄性和T. licenti的雌性(其中3新种和3新记录种已经分别在《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分类学报》、《The Entomological Review of Japan》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正式发表)。 3.对所有涉及的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给出了每个种的同物异名、研究历史、采集数据和地理分布,还附有每个种的整体彩图和详细的分类特征图。 4.编制了我国圆胸隐翅虫属分亚属和分种的检索表。 5.编写了世界圆胸隐翅虫属名录。 6.组建了世界圆胸隐翅虫属全部已知种类的数据库。(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张艳,李利珍,赵梅君[6](2003)在《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我国四川省九寨沟和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1新种——东洋圆胸隐翅虫Tachinus(Tachinus)parasibiricus,sp.nov.。该新种与分布于古北区的Tachinus(Tachinus)sibiricusSharp,1888在颜色和外部形态上很相似,但根据雄性生殖器侧叶近端部无缢痕,端部1/3处明显变厚;雌性第8背板中叶之间凹入明显较浅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分。正模:♂,四川省九寨沟,2001-Ⅶ-27,李利珍、赵梅君采。副模:7♂♂9♀♀,同正模;2♂♂,湖北省神农架金猴岭,2002-Ⅷ-04,李利珍、汤亮采。模式标本保存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昆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张艳,李利珍,赵梅君[7](2003)在《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 (鞘翅目 ,隐翅虫科 ,尖腹隐翅虫亚科 )(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我国四川省峨眉山自然保护区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 1新种———峨嵋圆胸隐翅虫Tachinus(Tachinus)emeiensissp .nov .。新种与Tachi nus(Tachinus)licentiBernhauer在颜色和外部形态上较相似 ,但根据体形较大 ,雄性第 8背板中叶之间凹入浅 ,雄性第 7腹板后缘中部几乎呈横切状 ,且颗粒区宽大 ,以及雄性生殖器侧叶顶端明显变细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分。模式标本存放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昆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宋晨祖,胡佳耀,金晓燕,赵梅君,李利珍[8](2003)在《浙江省西天目山圆胸隐翅虫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省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的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经鉴定共计8种,其中台湾圆胸隐翅虫Tachinus yasutoshii Ito为我国大陆首次发现,除对每个种的主要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描画外,还编制了该地区圆胸隐翅虫属已知种类检索表。此外,对双条圆胸隐翅虫Tachinus binotatus Li的形态变异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张艳,李利珍,赵梅君[9](2002)在《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纪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我国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一新纪录种———西伯利亚圆胸隐翅虫Tachinus(Tachinus)bernhaueriLUZE。该种采自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作者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对雌雄成虫的性特征进行了描画。该种与TachinuspallipespallipesGRAVENHORST极为相似 ,与后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体色较深 ,鞘翅肩部无明显红黄色斑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李利珍[10](1999)在《中国长角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述我国长角隐翅虫属Nitidotachinus Campbell一新种,该种采自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命名为堵氏长角隐翅虫Nitidotachinus dui sp.nov.(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期刊1999-06-30)

尖腹隐翅虫亚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记述了中国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一新记录种:卡氏圆胸隐翅虫Tachinus(Tachi-nus)kobakovi Veselova.该种采自吉林省长白山原始森林和小天池.对该种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描画了雌雄成虫的性特征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腹隐翅虫亚科论文参考文献

[1].封婷.中国圆胸隐翅虫属silphaeformis种组及laevicollis种组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封婷,李利珍,田茂兴,赵梅君.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记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朱靖文.中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D].上海师范大学.2006

[4].朱靖文,李利珍,赵梅君.中国毛须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5

[5].张艳.中国圆胸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D].上海师范大学.2004

[6].张艳,李利珍,赵梅君.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03

[7].张艳,李利珍,赵梅君.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3

[8].宋晨祖,胡佳耀,金晓燕,赵梅君,李利珍.浙江省西天目山圆胸隐翅虫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张艳,李利珍,赵梅君.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纪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李利珍.中国长角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C].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1999

论文知识图

基于数据集PCG_AA构建的ML树和BI树简...基于数据集PCGRNA构建的ML树和BI树简...基于数据集PCGtRNA、PCG_DNA构建的ML...基于数据集PCG12和PCG12RNA构建的ML树...阳茎侧面观;13.

标签:;  ;  ;  ;  ;  ;  ;  

尖腹隐翅虫亚科论文_封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