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论文_费静,郑红弟,余莉亚,李雷激

导读:本文包含了面神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面神经,神经,电针,针刺,功能,特发性,腮腺。

面神经论文文献综述

费静,郑红弟,余莉亚,李雷激[1](2020)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I3K/AKT通路参与电针促进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兔的面神经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多穴位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不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促进体外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最有效因子,PI3K/AKT信号通路在保护受损神经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暂没有GDNF/PI3K/AKT通路参与电针促进兔周围面神经再生的研究。目的:观察电针对周围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并从GDNF/PI3K/AKT介导的信号通路角度探讨电针对面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右侧面神经颊支压榨性损伤的病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模型对照组自然康复,电针组取右侧翳风、颊车、四白、地仓、阳白、颧髎穴位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次30min。观察动物面瘫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正常组直接取材,模型组分别于术后1,4,7,14,28 d取含面神经元的脑桥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尼氏染色观察尼氏小体,免疫组化测定GDNF的阳性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3组各时间点面神经元组织中GDNF、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0120001。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动物的面瘫症状(患侧口角歪斜下垂,触须倒伏且运动减弱,眼睑上抬不能)恢复较快且完全;②电针组面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体变化均较模型对照组病理变化轻;③术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元GDNF免疫反应较强,阳性细胞数多于模型对照组(除术后1 d,其余各时间点P <0.001),且面神经元组织中GDNF、PI3K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 <0.05/0.01/0.001)。提示:电针可有效治疗由压榨面神经颊支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促进面神经元形态恢复,其面神经元保护机制可能与上调GDNF在面神经元中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7期)

赵增趁,王孟长,钮学琴,傅瑞阳[2](2019)在《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功能康复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交替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2例,交替针刺组给予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给予传统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Mann-Whitney U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交替针刺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结果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交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32%,显着高于传统针刺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有显着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2期)

张宝玲,吴庆梅,高艳[3](2019)在《颅外段面神经鞘瘤超声误诊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23岁,以"左侧面颊部肿块7年余"为主诉入院。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左侧颌面部可触及肿块,质韧,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可。超声检查:左侧面颊部皮下与咬肌之间见相邻的2个低回声结节,大小分别为40 mm×20 mm×13 mm和7 mm×6 mm×5 m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于结节内均可探及短线状彩色血流信号(图1),呈动脉频谱,阻力指数0.64。超声提示:左侧面颊部肿瘤,混合瘤不除外。MRI平扫+增强提示:左侧颌面部咬肌外侧皮下异常信号,考虑良性病变,多形性腺瘤可能。遂行外科手术,术中见:切开口腔内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可见2个肿瘤,其与面神经粘连,分离面神经,将肿瘤完整(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4](2019)在《桥小脑角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PA面神经鞘瘤病例临床资料。7例术前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4例病人术前增强MRI出现"音符征"。结果 8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对术后残余肿瘤组织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行肿瘤全切除术;全组病例全切除率达90%。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达House-BrackmannⅢ级4例,病侧听力保留2例。结论 CPA面神经鞘瘤为颅内罕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前庭神经鞘瘤。面神经保留的肿瘤切除术可使病人获得较好术后面神经功能,"音符征"有助于术前诊断CPA面神经鞘瘤。(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郑璇,李世亭[5](2019)在《直接神经转接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转接术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其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各类面神经转接术式的起源发展、适应证、优缺点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宋琼梅,张福琴,黄印[6](2019)在《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利用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H-B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H-B评价量表评分评定,1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效改善患者H-B评分,临床疗效也有效提高,是今后值得继续深研的的课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2期)

凤麟飞,吴江恩,薛浩伟,后军[7](2019)在《肌电学方法在面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神经电图(ENo G)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在评价面神经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面神经功能评价提供客观的实验参数。方法:通过运用House-Brackmann(HB)分区评价系统和ENo G、sEMG,评价腮腺手术对面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选择50例行单侧腮腺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30 d进行ENoG及sEMG检测,记录波幅(Am)及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计算得出神经变性率(DR)和平均发放间隔(IPI),并在同一时间点记录患者的HB分区评价分级。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健、患侧面神经间A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分区评价面神经功能级别越低,DR值越小。在面神经功能评价Ⅳ-Ⅴ级病例中,健、患侧MUAP个数比及IPI参数较术前水平有显着改变(P<0.05)。结论:ENo G的Am和DR参数可作为临床评价面神经功能的客观参考指标,sEMG参数在评价面神经功能领域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耿银龙,郭长娥,朱校序[8](2019)在《祛风化痰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IgA、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评分、波幅均升高,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均下降(P<0.05);治疗组H-B评分、波幅升高差值,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下降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法可显着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董娴蔚,卢建华,冯丹,倪佳佳,韦薇[9](2019)在《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5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分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垂放血治疗。观察2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值及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上,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的疗效比单纯电针分期治疗效果明显,可更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张秀娟,高喜松[10](2019)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2例。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H-B等级)将所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H-BⅡ~Ⅳ级)和重度组(H-BⅤ~Ⅵ级),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BMI和NLR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抗病毒和类固醇药物治疗),随访记录并分析疾病恢复时间。结果: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的NLR更高,恢复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严重程度与NLR(r=0.422,P<0.05)呈正相关;患者恢复时间与NLR(r=0.349,P<0.05)呈正相关。相较于低NLR组,高NLR组患者的H-B等级明显更高、恢复时间明显更长(均P<0.05)。结论: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NLR越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越重,恢复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面神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交替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2例,交替针刺组给予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给予传统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Mann-Whitney U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交替针刺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结果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交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32%,显着高于传统针刺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康复训练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有显着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神经论文参考文献

[1].费静,郑红弟,余莉亚,李雷激.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I3K/AKT通路参与电针促进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兔的面神经再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2].赵增趁,王孟长,钮学琴,傅瑞阳.交替针刺法结合面部功能康复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3].张宝玲,吴庆梅,高艳.颅外段面神经鞘瘤超声误诊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4].刘羽阳,董李,郑玄,张家墅,张军.桥小脑角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5].郑璇,李世亭.直接神经转接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6].宋琼梅,张福琴,黄印.Rood技术联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7].凤麟飞,吴江恩,薛浩伟,后军.肌电学方法在面神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8].耿银龙,郭长娥,朱校序.祛风化痰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现代中医药.2019

[9].董娴蔚,卢建华,冯丹,倪佳佳,韦薇.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10].张秀娟,高喜松.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术后1周各组实验动物术侧面神经个体化3D-DM辅助岩骨段颈内动脉定位面部红外热像图穴位标准定位图耳前颞下入路个体化叁维数字解剖模拟...面部穴位图术后1周HE染色×400

标签:;  ;  ;  ;  ;  ;  ;  

面神经论文_费静,郑红弟,余莉亚,李雷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