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烯醚菇化合物论文_马恩广,吴海燕,胡丽娇,魏敏,陈柯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烯醚菇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龙胆,栀子,化合物,女贞子,茜草,黄连。

环烯醚菇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马恩广,吴海燕,胡丽娇,魏敏,陈柯瑾[1](2019)在《高杯喉毛花中1个新的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藏药高杯喉毛花Comastoma traillian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RP-HPLC、柱色谱硅胶、葡聚糖凝胶及RP-C_(18)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Griess试剂法测定了化合物对脂多糖(LPS)和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的抗炎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高杯喉毛花中分离得到了4个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杯喉毛花内脂A(1)、2′-间羟基苯甲酰獐牙菜苷(2)、獐牙菜苦苷(3)、龙胆苦苷(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高杯喉毛花内脂A。4个化合物体外抗炎活性测试未显示活性。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高杯喉毛花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在100μmol/L的浓度下均未检测到抗炎活性。(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9期)

王菲菲,张聿梅,郑笑为,戴忠,刘斌[2](2019)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详细综述了新发现的、具有较新结构特点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总结近30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环烯醚萜新化合物的文献,总结结构和活性的研究概况。结果:环烯醚萜的主要结构类型环烯醚萜苷类、裂环环烯醚萜和环烯醚萜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临床生物活性具有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抗肿瘤作用和保肝作用等。结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广泛,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通过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总结和分析,探讨环烯醚萜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为药物开发和利用提供文献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9年03期)

张慧娟,李菊,马晓慧,李运曼[3](2018)在《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保肝、降血糖、调血脂、抗炎、抗肿瘤和神经保护作用的天然活性分子。本文对龙胆苦苷、獐牙菜苷和獐牙菜苦苷3个代表化合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王菲菲,张聿梅,李静,戴忠,刘斌[4](2018)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治疗氧化应激诱发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对氧化应激诱发的相关疾病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查阅、总结国内外发表的氧化应激诱导的相关疾病的成因和环烯醚萜化合物调节相关疾病的可能机理的报道。结果:氧化应激可以引起广泛的细胞内损伤,从而诱发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预防和减缓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结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对于开发此类化合物的新药具有广泛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8年08期)

郑浩然,褚扬,李伟,丁黎[5](2018)在《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存在于多种中药材里的一类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从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个方面对常见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栀子苷、胡黄连苷、獐牙菜苦苷等)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行整理和综述,发现这类化合物具有在体内快速吸收,在肾、肝等组织脏器中广泛分布,经水解和葡萄糖醛酸化等多种代谢过程后迅速排泄出体外的药动学特点,为提高该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廖铁松,闵建新,潘玲玲,吴亚芬,万娜[6](2018)在《茜草科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普通、裂环、二聚体等类型,广泛存在于茜草科各种属植物中,具有抗肿瘤、抗抑郁、抗炎及保护细胞等作用。系统综述了茜草科植物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种类、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06期)

薛长松,徐晶,李萃萍,王宇,刘美辰[7](2018)在《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体内代谢及代谢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为一大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在生物转化作用下,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体内主要以原型、苷元及Ⅰ,Ⅱ相代谢产物形式存在,其代谢产物已被证实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综述常见的几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体内代谢及代谢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环烯醚萜类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宋梦晗,张学兰,李慧芬,姜秋,蒋海强[8](2016)在《LC-TOF/MS快速鉴定女贞子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模拟清蒸品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LC-TOF/MS快速鉴定女贞子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特女贞苷、新女贞苷、橄榄苦苷、女贞苷)模拟清蒸品的化学成分,探讨女贞子蒸制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转化机制。方法: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7%~12%A;5~20 min,12%~25%A;20~30 min,25%~40%A;30~35 min,40%~100%A),流速0.2 m L·min-1,柱温25℃,进样量3μL,检测波长240 nm;质谱使用Agilent 6230型LC-TOF/MS联用系统,在ESI/MS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对照品定位、质谱数据及文献参照分析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模拟清蒸品的化学成分。结果: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模拟清蒸品中均检出了橄榄酸;特女贞苷模拟清蒸品中还检出红景天苷和2种特女贞苷异构体;新女贞苷模拟清蒸品中鉴定出了3,4-二羟基苯乙基-β-D-葡萄糖苷;橄榄苦苷和女贞苷模拟清蒸品中分别检出其各自的苷元羟基酪醇和酪醇。结论:女贞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性质不稳定,加水、加热可使其水解生成次级苷或者苷元,特女贞苷在模拟炮制过程中可转化为其异构体。女贞子酒蒸后补肝肾药效增强与其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水解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6年16期)

杨少青[9](2016)在《以胰岛素抵抗肝细胞模型筛选糖尿病药物及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降糖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类成因复杂,以高血糖伴随胰岛素抵抗,以及可能出现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发新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肝脏糖代谢对于保持血糖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糖糖异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过高的糖异生水平会直接导致空腹血糖的上升,因此肝脏糖异生途径是诸如二甲双胍与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药物重要的作用靶点。本研究选取叁种不同的肝细胞,其中包括人肝癌细胞系HepG2、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以及小鼠原代肝细胞,用高浓度胰岛素分别诱导使其产生胰岛素抵抗的表型,然后通过测定细胞糖消耗量的变化筛选具有潜在降糖活性的天然产物。通过对叁种细胞模型的优化与比较,我们最终选用人正常肝细胞系L02,对十六种天然产物单体(栀子苷、马钱子苷、桃叶珊瑚苷、龙胆苦苷、木樨榄苷二甲酯、女贞苷、女贞子苷、女贞苷G13、红景天苷、ECG、EGC、GCG、TF、TF-3-G、TF-3'-G、 TF-3,3'-G)进行降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栀子苷和马钱子苷这两种环烯醚萜苷,以及龙胆苦苷这一种裂环环烯醚萜苷,具有良好的降糖活性。红景天苷和桃叶珊瑚苷也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女贞苷、木樨榄苷二甲酯、ECG、EGC、GCG、TF、TF-3-G、TF-3'-G、TF-3, 3'-G活性次之,女贞子苷与女贞苷G13则没有明显的降糖活性。我们进一步选取了栀子苷与龙胆苦苷进行后续的降糖机制研究。。通过RT-PCR实验与western blot实验我们发现,栀子苷与龙胆苦苷是通过抑制肝细胞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与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转录与表达来抑制肝细胞糖异生,从而起到降糖作用的。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实验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栀子苷与龙胆苦苷可以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OXO1的活性来下调PEPCK与G6Pase的转录与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我们证明了栀子苷与龙胆苦苷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 (RAC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AKT)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这两种激酶的磷酸化,从而抑制FOXO1活性。另外,我们还发现栀子苷与龙胆苦苷可以缓解过氧化氢引起的肝细胞损伤。100μM的栀子苷和龙胆苦苷可以减少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凋亡,而100μM的龙胆苦苷还可以明显改善过氧化氢引起的S期细胞阻滞。这些结果提示栀子苷和龙胆苦苷也可以通过缓解氧化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起到保护肝脏并且改善氧化应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秦艽、龙胆、栀子等传统中药材的降糖机理,也为栀子苷、龙胆苦苷等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30)

王恩力,姚景春[10](2016)在《环烯醚萜苷元类化合物Y009大鼠毒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环烯醚萜是一类单萜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等中草药中,既往研究报道该类化合物具备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对该类化合物毒性报道很少,已报道的毒性也主要集中在肝脏,对其他器官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Y009是我们实验室从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一种环烯醚萜苷元类单体化合物,前期药效学试验提示其具有较好的生(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6-28)

环烯醚菇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详细综述了新发现的、具有较新结构特点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总结近30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环烯醚萜新化合物的文献,总结结构和活性的研究概况。结果:环烯醚萜的主要结构类型环烯醚萜苷类、裂环环烯醚萜和环烯醚萜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临床生物活性具有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抗肿瘤作用和保肝作用等。结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广泛,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通过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总结和分析,探讨环烯醚萜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为药物开发和利用提供文献和数据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烯醚菇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马恩广,吴海燕,胡丽娇,魏敏,陈柯瑾.高杯喉毛花中1个新的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J].中草药.2019

[2].王菲菲,张聿梅,郑笑为,戴忠,刘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9

[3].张慧娟,李菊,马晓慧,李运曼.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8

[4].王菲菲,张聿梅,李静,戴忠,刘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治疗氧化应激诱发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8

[5].郑浩然,褚扬,李伟,丁黎.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药动学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8

[6].廖铁松,闵建新,潘玲玲,吴亚芬,万娜.茜草科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

[7].薛长松,徐晶,李萃萍,王宇,刘美辰.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体内代谢及代谢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8

[8].宋梦晗,张学兰,李慧芬,姜秋,蒋海强.LC-TOF/MS快速鉴定女贞子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模拟清蒸品的化学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

[9].杨少青.以胰岛素抵抗肝细胞模型筛选糖尿病药物及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降糖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6

[10].王恩力,姚景春.环烯醚萜苷元类化合物Y009大鼠毒性初步研究[C].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6

论文知识图

一4环烯醚菇化合物HPLC图一3环烯醚菇化合物制备色谱图,山...一15不同烘干温度对玄参颜色变化的影响一7翼首草化学成分3D指纹图谱一巧大鼠注射给药桅子有效部位的典型HP...一4化合物的溶血作用Fig.4一Hem0I州cef...

标签:;  ;  ;  ;  ;  ;  ;  

环烯醚菇化合物论文_马恩广,吴海燕,胡丽娇,魏敏,陈柯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