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丘陵区论文_刘莲,赵原,Matthieu,Nsenga,Kumwimba,汪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丘陵,盆地,水资源,生物量,汉中盆地,玉米,产量。

盆地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莲,赵原,Matthieu,Nsenga,Kumwimba,汪涛[1](2019)在《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渠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长江上游沟渠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沟渠内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探讨了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自然沟渠植被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自然沟渠内植物种类众多,调查样方内植物共有16科20种,但优势种较少,且仅以危害性大的过江草(Phyla nodiflor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主,出现的频度分别为46.09%和38.26%。(2)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居民区沟渠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优势种明显,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旱地沟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田沟渠和荒地沟渠植物分布较为均匀。(3)不同类型沟渠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差异显着。其中,植被盖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居民区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植物地上部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居民区沟渠>水田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罗怀良,张开,陈浩[2](2018)在《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与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以沐川县和安岳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但其劳动力及其转移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开展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比较研究。为此,分别选择沐川和安岳为样本县,采用分层概率抽样和农户问卷调查(813户)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和盆地边缘山地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县域尺度上安岳县以省外转移为主,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女性比重高、转移的社会问题更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乡镇尺度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交通便捷度和经济条件)影响。受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双重影响,沐川县乡镇间转移复杂。(4)今后应充分重视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配置难度。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着力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沐川县应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探索就地转化。两地均应实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效联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柳书俊,李小燕,付恒阳[3](2018)在《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TM影像,利用ENVI和GIS技术提取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低山丘陵区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1)2000—2016年汉中盆地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而低山丘陵区以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为主要特征。2)2000—2016年盆地区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区为中心面呈环状增加和以高速公路为中轴呈条带状增加。而低山丘陵区林地主要在坡度较大和高程较高的区域增加。3)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耕-耕-耕-耕"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汉中盆地面积的51.67%。低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林-林-林-林"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低山丘陵区面积的41.44%。4)汉中盆地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而低山丘陵区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林地之间的转换。(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任胜茂,方芳,李仕伟,李钟[4](2017)在《四川盆地丘陵区小麦-玉米模式夏玉米适宜播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仲玉3号、蠡玉16、成单3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玉米模式夏玉米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随播种期推迟而延迟,生育期总天数随播种期推迟而减少;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生态条件下,小麦-玉米模式夏玉米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上旬和中旬,5月上旬和中旬播种的产量差异不显着,随着播种期的延后,5月下旬播种的产量下降,6月上旬和中旬播种产量下降明显。(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7年02期)

胥勋奎,方芳,蒲全波,何文斌,李仕伟[5](2016)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四川盆地丘陵区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制约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对策,为促进玉米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高四川盆地丘陵区玉米机械化水平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6年12期)

周松秀,陈林林,刘兰芳,王鹏[6](2017)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方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适应性已成为全球变化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生态系统适应性演变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重要表现。我国南方丘陵区是典型的稻作农业区,研究其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十分重要。文章以衡阳盆地为例,从自然、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择12个指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单元分为衡阳市区及其各县域,以1999—2014年共16年为研究时域,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衡阳盆地的适应能力指数。结果表明:衡阳盆地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总体状况较好,其空间分异较复杂,耒阳市的适应能力最强,祁东县次之,常宁市最弱。时间演变表现为波动上升的特点,评价时域16年分为3阶段:1999—2004年为适应性小幅度振荡的低值阶段,2005—2010年为适应性显着波动总体上升阶段,2010—2014年为适应性快速上升阶段。研究结论可为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迎春,汤天泽,刘念,张体刚,范其新[7](2016)在《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直播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区直播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国豪油8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直播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着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直播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3 433.50 kg/hm2。当直播密度为24万株/hm2和36万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着。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的最佳直播密度为24万~36万株/hm2。(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邹君,刘红利,郑文武,韩青[8](2015)在《基于GIS与RS的南方丘陵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通过遥感(RS)手段获取研究所需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建模和空间分析方法,以衡阳盆地为例,构建提取水资源系统人为脆弱性变化信息的数学模型,生成水资源系统人为脆弱性变化图层,分析近20年来衡阳盆地水资源系统人为脆弱性变化的时空特征,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衡阳盆地人为水资源系统整体上变得更为脆弱,34.41%的区域人为脆弱性指数明显增大,脆弱性指数变小的区域少;2脆弱性指数变化区域分异明显,衡东县、衡南县的东部和祁东县的西部以基本不变化和略微增大为主。祁东县的东南角和耒阳市的东部以增大类型为主,减小类型则主要集中在常宁市;3脆弱性指数演变呈现较显着的"首尾时段增强明显,中间时段相对稳定"的特征;4区域水资源人为脆弱性指数主要表现为波动型和稳定型两种趋势,单调增大型和单调减小型所占比例极小。(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5年11期)

邹君,韩青,郑文武[9](2015)在《南方丘陵区水资源系统承载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衡阳盆地农村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动态演变问题,主要通过遥感(RS)获取研究所需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建模和空间分析方法,以衡阳盆地为例,构建提取水资源系统承载脆弱性变化信息的数学模型,生成水资源系统承载脆弱性变化图层,分析近20年来衡阳盆地水资源系统承载脆弱性变化的时空特征,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衡阳盆地水资源系统承载脆弱性整体上变得更为脆弱,26.1%的区域承载脆弱性指数明显增大,脆弱性指数变小的区域则微乎其微。(2)脆弱性指数区域分异明显,整体呈"中强外弱、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3)从脆弱性指数演变的时段上来看,水资源承载脆弱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其中,尤以2005—2010年时段的变化最为明显。(4)从变化趋势来看,区域水资源承载脆弱性指数主要表现为稳定型和波动型2种趋势,单调增大和单调减小型所占比例极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4期)

吴丁丁,白桦,段茂庆,张力薇,李小丽[10](2015)在《基于DEM和SCS模型的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径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建立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坡地径流资源潜力公式,探究坡地径流资源化可行性。采用泰和水保站12个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通过以该流域部分实测次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型参数率定,用算术平均值法求出研究区CN值,并用部分降雨—径流资料进行模拟验证,得出符合该流域的SCS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合格率为65%~85%,且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植被覆盖度高的产流量小,反之产流量相对偏高。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降雨量越大,模拟效果越好,准确性越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5期)

盆地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但其劳动力及其转移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开展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比较研究。为此,分别选择沐川和安岳为样本县,采用分层概率抽样和农户问卷调查(813户)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和盆地边缘山地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县域尺度上安岳县以省外转移为主,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女性比重高、转移的社会问题更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乡镇尺度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交通便捷度和经济条件)影响。受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双重影响,沐川县乡镇间转移复杂。(4)今后应充分重视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配置难度。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着力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沐川县应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探索就地转化。两地均应实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效联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莲,赵原,Matthieu,Nsenga,Kumwimba,汪涛.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2].罗怀良,张开,陈浩.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与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以沐川县和安岳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8

[3].柳书俊,李小燕,付恒阳.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任胜茂,方芳,李仕伟,李钟.四川盆地丘陵区小麦-玉米模式夏玉米适宜播期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7

[5].胥勋奎,方芳,蒲全波,何文斌,李仕伟.四川盆地丘陵区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6

[6].周松秀,陈林林,刘兰芳,王鹏.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方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

[7].李迎春,汤天泽,刘念,张体刚,范其新.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直播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6

[8].邹君,刘红利,郑文武,韩青.基于GIS与RS的南方丘陵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

[9].邹君,韩青,郑文武.南方丘陵区水资源系统承载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

[10].吴丁丁,白桦,段茂庆,张力薇,李小丽.基于DEM和SCS模型的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径流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4.34 山地城镇多朝向布局官府靠山布局台北凹陷油气田分布图四川盆地丘陵区沟渠采样点分布Fi...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沟渠的植...1974年(a)和2004年(b)四川森林植被碳...

标签:;  ;  ;  ;  ;  ;  ;  

盆地丘陵区论文_刘莲,赵原,Matthieu,Nsenga,Kumwimba,汪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