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乐门盆地巴彦华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分析

伊乐门盆地巴彦华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分析

一、伊勒门盆地巴彦花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天林,魏安军,田亮,尹永朋[1](2021)在《二连盆地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以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利用"作为铀矿勘查新思路,运用"异常筛选与选区分析、原位验证与环境判别"的煤矿区铀矿地质调查模式,结合水成铀矿理论,对研究区收集的煤田钻孔测井成果展开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赛汉组中圈定出规模较大且连续的放射性异常,显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择优选择煤田潜在铀矿孔进行钻探验证,发现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铀矿孔,且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两层铀矿化。进一步对研究区构造条件、铀源、岩相及地层条件、古气候与古水文条件及还原作用等分析,认为赛汉组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相的含煤碎屑建造,地层埋藏浅、砂体厚度适中,连续性较好,具备"泥-砂-泥"结构,炭屑和黄铁矿等有机质发育,具备铀成矿基本条件。赛汉组上部普遍发育潜水氧化作用,在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的有利结构部位寻找潜水转层间氧化作用,是下一步找矿主攻方向。

鲁超[2](2019)在《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多种地质指标分析二连盆地中部铀矿田沉积期和关键成矿期的铀成矿控制因素,从同沉积期构造和成矿期构造入手,分析断拗转换期特征及其构造控制砂体发育机制,分析成矿期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铀成矿的约束并分析其规律。总结铀矿带内多个矿床的成因及联系,建立构造控制下的铀成矿模式。为揭示一种新的铀成矿模式和丰富砂岩型铀矿地质理论奠定基础,对扩大寻找同类型铀矿有重要意义。1.研究认为,二连盆地中部经历了早-中侏罗世裂陷期、晚侏罗世-阿尔善组Ⅰ幕断陷期、腾格尔组-赛汉塔拉组Ⅱ幕断陷期、晚白垩裂后热沉降期和古近系-新近系裂后期四大演化阶段。赛汉塔拉组处于腾格尔-赛汉期裂陷Ⅱ幕的末期——断拗转换期,此阶段是重要构造转型阶段,具有微弱断陷、对称性沉积、低可容空间、快速充填转变为超覆沉积以及物源体系由侧向转变为纵向的特征,控制了大规模赛汉塔拉组冲积-河流、大型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铀成矿砂体的发育。二连盆地中部主要发育单断式形成的断超型和断翘型构造样式,串联式A类型的构造地貌是具备发育砂体的优势地貌条件。2.通过岩石地层学特征、区域岩石地层结构特征、生物地层学时代判别、古地磁学综合和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判别巴彦乌拉铀矿田产铀层位为赛汉塔拉组,巴彦乌拉铀矿田主要层位为赛汉塔拉组上段,认为赛汉塔拉组下段和赛汉塔拉组上段均为一个三级层序。识别出3个一级标志层与5个二级标志层。3.通过系列砂分散体系图的编制,揭示了二连盆地中部赛汉塔拉组的“带状”砂体是多个物源体系的组合;赛汉塔拉组“带状”砂体是遭受剥蚀残留下来的砂体;多个“侧向”物源实际上是“带状”砂体主要的物源方向,并非“侧向补给”物源;赛汉塔拉组多物源和剥蚀残留特点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二连盆地赛汉塔拉组的特点;“侧向”物源与轴向砂体重叠的区域是成矿的重要部位。在赛汉塔拉组内部,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剖面等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赛汉塔拉组上段主要发育有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二连断陷盆地在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沉积之后,既有整体抬升剥蚀,又发生主干断裂的正反转,是剥蚀残留盆地。在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遭受了强烈剥蚀,在残留赛汉塔拉组中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巴彦乌拉地区反转断裂对铀矿化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使断裂一侧形成构造斜坡,且大规模的赛汉塔拉组上段砂体暴露地表遭受剥蚀,形成完整的铀成矿系统和铀矿化。5.巴彦乌拉地区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体产出于赛汉塔拉组上段低位体系域,少量发育于赛汉塔拉组下段层序。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上段发育三个小层序。铀矿化主要集中在小层序Ps1和Ps2内。根据砂分散体系图和砾岩厚度图反映的规律,最佳铀成矿部位为砂体变细变薄,含砂率值变化,岩性由粗变细的变异部位。巴彦乌拉矿床及外围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在其内部能识别出主要辫状分流河道、次要辫状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矿床内工业铀矿孔主要分布在主要辫状河道与次要辫状分流河道交汇部位。6.巴彦乌拉矿床与后期抬升和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和剥蚀作用导致的潜水-层间氧化带有关。晚白垩-始新世时期目的层赛汉塔拉组遭受剥蚀时间长,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强度大,造成大面积的剥蚀带和潜水-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赛汉塔拉组内部,铀的沉淀与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介质有关,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载体为砂体粒度孔隙以及有机质的吸附。工业矿孔的分布区域与赛汉塔拉组下段的煤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巴彦乌拉矿床主要干酪根类型为Ⅲ型和Ⅳ型,应为陆地生植物成因,具有较低的S含量,没有油气上溢带来有机质参与成矿的特征,因此巴彦乌拉矿床主要的还原介质应来自地层本身。砂体的非均质性以及由沉积环境相变导致的还原介质变化是形成铀矿化的最根本因素。7.巴彦乌拉地区在成矿期(K2-E1),赛汉塔拉组地层整体接受剥蚀,由于F1断裂反转造成赛汉塔拉组上段大面积的砂体出露地表,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并成矿。在经历了沉积间断之后,古近系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E2y)泥岩沉积覆盖上去,起到保矿作用。

伍皓[3](2016)在《滇西户撒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铀矿资源量不甚丰富,节能减排与核电发展的需要加剧了对铀矿资源的需求。砂岩型铀矿因具有资源量大、开发成本低、污染小的特点,是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勘探开发的主要铀矿类型。针对该类型铀矿,以煤田钻井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为主要技术方法的全新的“煤铀兼探”勘查思路,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砂岩型铀矿找矿的热潮。滇西地区铀矿资源较为丰富,其间的户撒盆地褐煤钻井资料详实。本项目以户撒盆地“煤铀兼探”工作为依托,首次提出砂岩型铀矿“潜在储铀层”的概念,即煤田勘探钻孔测井资料中自然伽马值显示高于50γ(或3.5PA/kg或150api或12.6纳库(n-C)/Kg小时)所对应的砂岩、砾岩,筛选出主要赋存在芒棒组一段—三段中的潜在储铀层40层;同时以岩心分析为主,结合剖面露头观察等方法,在深入分析芒棒组一段—三段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之上,厘定了潜在储铀层的沉积相类型。研究认为芒棒组一段—三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与湖泊相4种沉积相及10种亚相18种微相,潜在储铀层主要为受控于芒棒组一段—三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等相带沉积的河道砂体;通过单井沉积相分析与连井沉积相对比分析,同样在初步恢复芒棒组一段—三段沉积相带展布的基础上,大致确定了其潜在储铀层的空间分布。研究认为,芒棒组一段—三段缓坡带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相,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中部凹陷带发育滨浅湖相,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带展布面积最广;户撒盆地潜在储铀层可能主要分布于盆地陡坡的扇三角洲前缘,及缓坡带的冲积扇河道砂体中。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综合构造背景与盆地演化、古气候、铀源、水文地质、岩性、岩相特征及深部铀矿化信息等成矿条件分析认为,户撒盆地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盆地主攻层位应为芒棒组一、二段,主攻沉积相带应首选陡坡带扇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其次为缓坡带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尤其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则当谨慎部署勘探。

孙泽轩[4](2007)在《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外生后成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收集滇西地区新生代盆地区域地质、遥感、物探、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及铀矿床(点)等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野外路线地质调查、放射性物探方法测量、深部钻探验证与室内分析测试,多学科综合研究相结合,重点研究了盆地盖层发育的沉积体系特征、层序地层特征、盆地沉积演化与盆山耦合特征、水文地质与水化学特征、氧化带发育特征与铀矿化特征,系统总结了滇西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建立了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滇西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受腾冲微板块上泸水-瑞丽弧形走滑断裂带及其西部次级断裂带走滑活动的控制。根据不同地区走滑造山带走滑活动控制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演化作用的差异,将滇西新生代盆地划分为2种类型。沉积成盆阶段,北部腾冲地区与南部瑞丽地区走滑造山带走滑活动强烈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南北盆地盖层沉积体系发育类型与空间配置、火山活动强烈程度、湖盆发育频率的差异;改造盆地阶段,北部腾冲地区与南部瑞丽地区新生代盆地构造运动形式乃至构造运动强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引起了北部腾冲地区与南部瑞丽地区新生代盆地隆升剥蚀程度、火山活动强烈程度与地貌景观的差异。2.不同类型盆地氧化带发育类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存在差异。北部腾冲地区新生代盆地盖层以发育潜水层间氧化作用为主,南部瑞丽地区新生代盆地盖层以发育潜水氧化作用为主,而滇西地区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与潜水层间氧化成矿作用关系密切。3.滇西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期处于盆地构造强烈活动阶段,亦即构造层序界面的形成阶段。认为构造层序界面1(TSB1)为含铀、含氧地下水向盖层深部渗流提供了快速通道,并提供了潜水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空间与砂岩型铀矿的储矿空间;构造层序界面2(TSB2)与构造层序界面3(TSB3)的形成与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存在耦合关系。4.不同类型盆地和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存在差异。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是北部腾冲地区区域性隔水层发育、改造盆地阶段盆地持续隆升、发育潜水层间氧化成矿作用、存在大规模火山活动、深切割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地貌的新生代盆地。5.本论文探讨了滇西新生代盆地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以及不同构造部位矿体空间定位模式。认为典型的潜水层间氧化带除具有与层间氧化带相似的舌状体前锋氧化还原界面外,在舌状体翼部亦形成上、下翼氧化还原界面,从而发育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3个板状或透镜状铀矿体,既不同于定位于层间氧化带前锋部位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卷状矿体,也与定位于潜水氧化带底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层状、似层状矿体有所差异。并指出,在斜坡带,铀矿体定位于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在断陷带,铀矿体定位于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与上翼。上述研究成果和认识不仅对滇西造山带内部发育的小型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和完善了具中国特色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

孙泽轩,姚毅锋[5](2004)在《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铀矿类型及区域预测判据》文中指出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塞音山达砂岩型铀矿成矿省位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隆起带上中新生代盆地内找矿目的层巴彦花组中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与湖泊4种沉积体系;其中发育了潜水氧化带与潜水层间氧化带2种氧化带类型,前者主要发育于冲积扇、基底式古河道以及巴彦花组与上第三系不整合面部位碎屑岩中,后者主要发育于三角洲与建造式古河道碎屑岩中。隆起带上中新生代盆地内地表有铀矿化显示,深部铀矿化信息丰富,层巴彦花组中可能存在潜水层间氧化带与古河道2种砂岩铀矿类型。文中概括总结了隆起带上中新生代盆地内潜水层间氧化带与古河道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判据,提出了东部与西部地区以寻找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为主,兼顾寻找发育于冲积扇前缘辫状河沉积体系碎屑岩中的建造式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中部地区以寻找基底式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为宜的找矿思路。

李国新,孙泽轩,姚毅锋,黄大友[6](2003)在《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及室内系列编图成果 ,分析了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认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组是中新生代盆地的找矿目的层位 ,并存在古河道与潜水层间氧化带两种砂岩型铀矿类型。巴彦毛都、准巴彦塔拉、乌里雅斯太和伊勒门盆地是形成砂岩型铀矿的远景盆地

孙泽轩,李国新,何发扬,魏云杰[7](2002)在《伊勒门盆地巴彦花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文中提出伊勒门盆地是典型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文中分析了盆地盖层下白垩统巴彦花组的沉积体系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认为辫状河、三角洲砾岩、砂砾岩及砂岩层是寻找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层位 ,初步确定达来隆起带北西侧、查干台格布其狭长凹陷带及包林布其南部地区 3片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远景区。

二、伊勒门盆地巴彦花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勒门盆地巴彦花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连盆地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煤田资料二次开发和利用
    2.1 异常筛选指标的确定
    2.2 异常筛选及战略选区
    2.3 原位验证
    2.4 氧化还原环境判别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含矿地层特征
    3.2 含矿砂体及沉积特征
    3.3 岩石地球化学类型及氧化带识别
        3.3.1 岩石地球化学类型
        3.3.2 氧化带类型识别及空间分布
    3.4 还原介质类型及空间展布
    3.5 铀矿化特征
4 铀成矿条件分析
    4.1 构造条件
    4.2 铀源条件
    4.3 岩相及地层条件
    4.4 古气候条件
    4.5 水文地质条件
    4.6 还原条件
5 下一步找矿方向
6 结论

(2)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1.2.1 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2.3 本文主要创新点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构造特征
    §2.1 二连盆地构造背景
        2.1.1 二连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特征
        2.1.2 二连盆地构造特征
    §2.2 多幕裂陷作用特点
        2.2.1 二连盆地多幕裂陷作用识别标志
        2.2.2 马尼特坳陷多幕裂陷阶段划分
        2.2.3 幕式沉降和沉积充填响应
    §2.3 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特征
第三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层序地层研究
    §3.1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盖层
    §3.2 赛汉塔拉组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
        3.2.1 岩石地层特征
        3.2.2 生物地层学时代判别
    §3.3 巴彦乌拉铀矿田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划分
        3.3.1 主要界面
        3.3.2 赛汉塔拉组地层对比标志层
        3.3.3 层序地层单元全新划分与对比
        3.3.4 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格架
    §3.4 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空间展布规律
第四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砂分散体系和沉积体系分析
    §4.1 砂体空间形态
        4.1.1 砂体厚度空间展布特征
        4.1.2 含砂率空间展布特征
        4.1.3 古物源体系
    §4.2 砂体成因解释
        4.2.1 含铀层系成因标志及典型沉积体系
        4.2.2 赛汉塔拉组上段沉积体系域重建
    §4.3 沉积体系垂向发育特征
第五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铀成矿作用的构造驱动机制
    §5.1 构造演化控制了目标层砂体的发育
        5.1.1 断拗转换期背景
        5.1.2 二连盆地断拗转换期构造地貌恢复
        5.1.3 断拗转换期构造地貌对砂体发育控制作用讨论
    §5.2 构造反转与铀成矿关系
        5.2.1 构造反转及剥蚀作用
        5.2.2 构造反转识别
        5.2.3 构造反转为铀成矿提供有利条件
        5.2.4 构造反转对地层的改造
    §5.3 构造反转对成矿流体的控制作用
        5.3.1 氧化作用期次和铀成矿年龄
        5.3.2 氧化带发育样式与反转构造及剥蚀作用关系
        5.3.3 流体驱动成矿机制
第六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铀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6.1 铀迁移的动力——区域构造事件
    §6.2 铀成矿作用的地层约束
    §6.3 层间氧化带控矿
    §6.4 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
        6.4.1 垂向非均质性与铀矿化
        6.4.2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与铀成矿关系
        6.4.3 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关系模型探讨
    §6.5 铀成矿年龄
    §6.6 铀沉淀机制
    §6.7 铀成矿模式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滇西户撒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构造背景及演化
    第二节 盆地概况
    第三节 基底与盖层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芒棒组潜在储铀层的厘定
    第一节 “潜在储铀层”的定义
    第二节 盆地潜在储铀层的厘定
    第三节 盆地验证钻孔靶区圈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
    第一节 潜在储铀层沉积相类型
    第二节 潜在储铀层空间展布规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浅析
    第一节 户撒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第二节 户撒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探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认识
    第二节 成果及创新点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铀资源勘查与科研的战略意义
    1.2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滇西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与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第3章 盆地分析
    3.1 盆地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国内、外发展趋势
    3.2 沉积体系分析
    3.3 层序地层分析
    3.4 盆地沉积演化与盆山祸合分析
第4章 水文地质与水化学特征
    4.1 水文地质工作在寻找外生后成砂岩型铀矿中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4.2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4.3 构造水文地质旋回及含水层、隔水层划分
    4.4 地下水水动力条件
    4.5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氧化带发育特征
    5.1 氧化带类型及识别标志
    5.2 氧化带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 氧化带发育程度及其控制因素
第6章 铀矿化特征
    6.1 矿床空间分布与定位
    6.2 赋矿层位
    6.3 矿体空间定位
    6.4 矿体形态
    6.5 矿石类型与铀存在形式
    6.6 成矿年龄
    6.7 热水成矿作用
第7章 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
    7.1 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
    7.2 成矿模式探讨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
    8.3 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矿床勘探注意事项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生产与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目录
版图及说明

(6)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盆地沉积体系
    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2.2 辫状河沉积体系
    2.3 三角洲沉积体系
    2.4 湖泊沉积体系
3 铀源条件
4 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 后生蚀变及铀矿化特征
    5.1 后生蚀变类型及其分布
    5.2 铀矿化特征
6 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

四、伊勒门盆地巴彦花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连盆地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J]. 赵天林,魏安军,田亮,尹永朋. 铀矿地质, 2021(05)
  • [2]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D]. 鲁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3]滇西户撒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潜在储铀层沉积特征研究[D]. 伍皓.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4]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D]. 孙泽轩.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5]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铀矿类型及区域预测判据[J]. 孙泽轩,姚毅锋. 矿物岩石, 2004(04)
  • [6]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分析[J]. 李国新,孙泽轩,姚毅锋,黄大友. 铀矿地质, 2003(03)
  • [7]伊勒门盆地巴彦花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分析[J]. 孙泽轩,李国新,何发扬,魏云杰. 铀矿地质, 2002(01)

标签:;  ;  ;  ;  ;  

伊乐门盆地巴彦华组沉积体系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