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64例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64例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89-01

【关键词】电针疗法脊髓损伤尿潴留

脊髓损伤后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主要有尿失禁和尿潴留。损伤后早期主要为尿潴留,临床一般采用留置导尿,极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因此,解决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成为外伤性截瘫患者康复治疗的首要问题。笔者自2000年以来应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电针组)并与常规新斯的明肌注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组64例,男50例,女14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平均31.1岁;病程最长30d,最短9d,平均14d。其中颈髓15例,胸髓20例,腰骶髓2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21例(32.8%)。非完全性脊髓损伤43例(67.2%)。对照组64例,男55例,女9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0岁,平均31.8岁;病程最长28d,最短7d,平均13.6d。其中颈髓8例,胸髓25例,腰骶髓3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24例(37.5%),非完全性脊髓损伤40例(62.5%)。

电针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构成和脊髓损伤情况基本接近,可以作为比较对象。

2治疗方法

2.1电针组

2.1.1取穴秩边、会阳、次髎、T12—L2夹脊穴,均取双侧。

2.1.2操作患者取伏卧位,行常规消毒,秩边穴针刺,针尖指向耻骨联合下缘,小幅度高频率轻捻徐入深达5寸,导引经气,觉指下沉紧,同时患者觉麻胀、针刺感放散至整个会阴部及尿道为佳,次髎针尖呈45℃向内下方斜刺,进针1—1.5寸,使针感向会阴部传导;取会阳穴针尖直刺1.5寸,常规取T12—L2夹脊穴,诸穴皆留针30min,会阳和次髎接G6805-I型电针仪,连续波,7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

2.2对照组

采用常规臀部肌肉注射法,肌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2ml(1mg),在每次拔尿管后3h注射。

由于所有患者都是骨外科的会诊病人,患者手术后即予留置导尿,因此在电针治疗期间应进行腹肌锻炼,并进行自我腹部按摩及膀胱功能训练。电针治疗7d(1个疗程)即拔导尿管,未愈者2d后再进行第2疗程治疗,5个疗程未愈者结束治疗。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后可自行排尿,随意控制。

有效治疗后可拔除尿管,但仍需定时进行腹部按压排尿。

无效治疗后不能拔除尿管,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针刺组64例中,临床治愈20例(31.25%),有效34例(53.13%),无效10例(15.62%),有效率84.38%;对照组64例中,临床治愈6例(9.38%),有效30例(46.87%),无效28例(43.75%),有效率56.25%。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4讨论

中医学认为尿潴留属“癃闭”的范畴,我们取上述诸穴有疏宣下焦经气,利气机而通水道;助气化而达到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刺上述诸穴可从中枢和外周性神经两方面调节膀胱的功能,即电针刺激影响桥脑排尿中枢的兴奋性,从而调节膀胱功能;电针刺激脊髓排尿中枢,促进低位反射弧的建立,并由盆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的收缩和尿道外括约肌开放,从而使膀胱的排尿障碍得以解除。

通过电针组与对照的比较(P<0.01)和临床实践证实,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尿潴留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  ;  ;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6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