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位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围岩,自然,局部,模态,分量,希尔伯特。
电位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方刘兵[1](2018)在《充填单裂隙溶质运移及自然电位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一裂隙是构成复杂裂隙系统最基本单元结构,自然裂隙被砂、泥等介质充填是普遍的现象。研究充填裂隙溶质运移规律对探究污染物质在地下介质中的迁移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模拟研究等方法,采用光滑平行有机玻璃板,充填河砂介质构建充填单裂隙物理模型,开展了充填单裂隙水流及溶质运移模拟试验,绘制了溶质运移的穿透曲线(BTC),应用对流弥散方程(ADE)对其进行拟合,并对溶质运移过程中自然电位变化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获得自然电位响应特征。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低流速状态下,充填单裂隙内水渗流的水力梯度与单宽流量之间均符合Darcy公式、Forchheimer公式及Izbas公式。随着流速的增大,此时水流的水力梯度与单宽流量的关系开始呈现非线性状态。(2)在充填砂样组成相同时,水力梯度越大,溶质到达峰值浓度时间越短,穿透曲线开口越小,拖尾持续时间越短;水力梯度相同时,充填砂粒的粒径越小,裂隙的孔隙度越小,水流流速越小,穿透曲线到达峰值的时间越长,曲线的开口也就越大。(3)通过拟合可以看出,无论是垂直还是水平充填单裂隙,溶质运移的穿透曲线均可以用水动力弥散方程(ADE)进行模拟,且拟合效果良好。(4)当溶液到达各电极时该电极测得的自然电位值发生突变。可以根据自然电位历时曲线得到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的位置、运移速度、浓度。根据各个测量电极自然电位跃升的时间点计算污染物运移的速度,通过自然电位历时响应的曲线的峰值、开口方向可以判断出污染物浓度、扩散的时间等信息。(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庆锁[2](2018)在《电位响应材料在痕迹重金属去除及锂离子回收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较多毒性金属离子,如Cd~(2+)、Pb~(2+)和Hg~(2+)等,这些毒性较大的重金属离子对人类及其他物种都存在较大危害,将Hg~(2+)及其他毒性重金属含量减少至痕量水平(<5 ppb,ug·L~(-1))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挑战。此外,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废弃锂电池总量的急剧增加,而废弃的锂离子电池中含有5-15%钴、2-7%锂及镍、锰、铜等稀贵金属,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危害极大。有效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贵重金属既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也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寻找一种简单、绿色、高效的分离回收离子的技术迫在眉睫。本论文通过单质硫与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中的聚吡咯(PPy)复合作用制备出了电位响应型硫化物导电膜(Potential-Responsive Sulfide Conductive Film,P-RSCF),该制备方法具有合成简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另外,通过电场驱动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溶液中离子的迁移速率,使得膜电极对金属离子的去除速率显着提高。P-RSCF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极强的吸附能力(Cd~(2+)的最大吸附容量q_m达到3400 mg·g~(-1))。对于高毒性的Cd~(2+)、Cu~(2+)、Pb~(2+)、Ag~+和Hg~(2+)(初始浓度约为1000 ppm),在20分钟内去除率达到99.9%,分配系数K_d>10~5 mL·g~(-1)。单独吸附实验时,溶液中Hg~(2+)浓度从初始时的49.53 ppm迅速降至痕量水平≤1 ppb,分配系数K_d>10~7 mL·g~(-1),其他几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也满足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方式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形貌结构和物质组成分析,结果证明了膜电极中的硫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是以M-S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因此,P-RSCF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极强的亲和能力。此外,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LiCo O_2)、锰酸锂(LiMn_2O_4)、镍钴锰酸锂(NCM)叁元材料以及磷酸铁锂(LiFePO_4)。其中,钴酸锂(LiCoO_2)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锂电池材料,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高端电子产品领域。本论文采用电控离子交换(Electrochemically Switched Ion Exchange,ESIX)技术和生物法耦合技术回收废旧锂电池中的金属锂,以纳米立方结构的铁氰化铁(Iron Hexacyanoferrate,FeHCF)材料为提锂电极。考察了不同基体材料、操作电压和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提锂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FeHCF的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泡沫镍为基体的铁氰化铁电极具有优良的提锂性能。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生物浸出液提取锂,浸出液中锂含量从初始时的1399 mg·L~(-1)降至877mg·L~(-1),回收率高达90%。经过多次置入/置出放大实验,膜电极的置出效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83%),展示了优良的循环稳定性,表明了电控离子交换技术在提取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金属锂方面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简便、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出电位响应材料,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和吸附能力,而且对废弃锂电池浸出液中的金属锂也表现出非常好的分离效果。电位响应材料以电位为推动力,避免了传统分离回收方法在去除重金属以及回收金属锂方面所存在的操作复杂、能耗高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采用电位响应型材料分离回收金属离子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分离回收技术。这种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保护、节约稀贵金属、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武志俊[3](2017)在《电位响应型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去除毒性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毒性金属离子不仅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而且极大地危害了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电位响应型磁性纳米复合材料是进行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在材料的选择中,将一些具有电控离子交换功能的材料与磁性材料进行电磁耦合,使得这种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导电性、磁性、离子交换性及电活性能,从而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在此领域获得较多的关注。亚铁氰化物作为一种无机材料,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能,广泛应用于处理毒性金属离子方面,将其与四氧化叁铁磁性材料复合,使这类复合材料能够方便的用于去除水中毒性金属离子,且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本实验分别合成了四氧化叁铁/亚铁氰化铁(Fe_3O_4@PB)、四氧化叁铁/亚铁氰化铜(Fe_3O_4@CuFC)磁性纳米微球,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磁耦合装置对其去除以及回收放射性铯离子的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电位触发无损再生型智能磁性纳米微球,并将其用于选择性分离和回收放射性铯(Cs)。这种磁性纳米球是由对Cs~+具有强亲和力的普鲁士蓝(PB)壳和磁性Fe_3O_4核组成。由于PB对Cs~+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磁性Fe_3O_4@PB核-壳磁性纳米球能够快速的置入/释放Cs~+。通过调节电磁耦合系统中磁性电极的电位,可以使吸附Cs~+后的纳米球简单快速的达到再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20个吸脱附循环后Fe_3O_4@PB对Cs~+的吸附容量几乎不变,并且保持着高达98%以上的再生效率。同时,通过电化学实验和先进的量子化学计算深入的阐明了智能再生机理。在从废水中选择性的分离和回收目标金属离子方面,这种电位触发无损再生型智能磁性纳米微球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将CuFC包裹在Fe_3O_4磁性纳米球的表面,成功合成了带有超顺磁性的智能电位响应型离子交换纳米球Fe_3O_4@CuFC。由于Fe_3O_4@CuFC具有球形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以及CuFC对Cs~+具有高的亲和力,使得这种Fe_3O_4@CuFC电位响应型离子交换磁性纳米球显示出高的离子交换容量、优异的选择性以及快速的离子置入动力学等优点。在新型的电磁耦合系统中,通过简便快捷地调节磁电极的电位,可以使吸附Cs~+后的Fe_3O_4@CuFC得到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在20次吸附-再生循环后Fe_3O_4@CuFC对Cs~+的吸附容量几乎保持不变,而且在每个循环中保持着相当高的再生效率。此外,通过电化学实验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对Fe_3O_4@CuFC的再生机理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所以,开发这种智能电位响应型离子交换纳米球以及设计新型的电磁耦合连续操作系统,对进行目标金属离子的捕获/释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为实现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的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杨玉龙[4](2014)在《煤岩体采动破坏电位响应特征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岩动力灾害的频发严重制约了矿山的安全高效生产。近年来,地球物理方法在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研究方面逐年升温,其中煤岩电位监测方法在定位监测及抗干扰能力方面有较高优势,在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目前,专门针对采动煤岩体的电位效应研究还未涉及。为此,本文以采动煤岩体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测试分析了复杂应力条件(摩擦)下煤岩样的表面电位变化特征;然后建立了煤岩层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分析了开采条件下煤岩层变形破坏的电位响应规律,揭示了电位演化与岩层破坏活动的相关性及前兆特征;最后研制了矿用煤岩电位测试装备及系统,进行了性能测定,并在煤矿现场测试分析了采动条件下煤岩体的电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摩擦过程中会引起表面电位变化,电位信号与摩擦应力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岩石摩擦电位信号有剧烈的正负值波动现象,而煤样摩擦表面电位信号突变较弱且未出现剧烈的正负值波动。岩石摩擦面两侧的表面电位极性相反、同侧相同,而煤样摩擦面之间不具有这种电位极性对称特征。(2)由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结果可知,开挖和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均会产生电位信号,电位信号的变化可以反映煤岩层断裂破坏的过程。停挖间歇期内,上覆岩层往复出现“失稳-稳定-再失稳”的动态变化,电位信号则相应呈现“活跃-平静-活跃”的交替式变化,且电位变化随着采空区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增强。顶板垮落前电位信号的持续增高或持续增高后减弱的响应模式可以作为顶板失稳垮落的前兆和判断顶板失稳垮落的依据。(3)现场煤体受采动影响能够诱发电位信号。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煤体产生的电位信号强度及波动幅度也逐渐增强。受采动影响煤体的电位曲线形态与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应力曲线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电位的变化能够反映该区域采动煤体的应力分布状态和演化过程。本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运用煤岩电位监测煤岩动力灾害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依据,对研究大尺度煤岩层破裂演化及探索煤岩动力灾害电位效应预警方法及技术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加加[5](2014)在《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局部场电位响应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神经电信号中提取出与刺激相关的神经元响应信号对于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和脑机接口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微电极阵列胞外方式采集的神经信号幅值较小,易受噪声的干扰而产生畸变,尤其在局部场电位信号表现出极强的非平稳性、非高斯性和非线性,使得局部场电位中神经元响应信号的提取具有极大挑战。因此,研究局部场电位信号的噪声抑制方法,提高信号的信噪比是基于局部场电位神经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局部场电位及其统计特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局部场电位中与刺激相关神经元响应信号的自适应提取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动物典型状态下神经元响应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局部场电位的产生机制,给出了局部场电位信号的统计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微电极阵列胞外采集技术获得的不同通道局部场电位波形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自发状态下信号的能量随着频率的增加是呈下降趋势的,信号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并具有典型的非平稳特性。2:分析了神经电信号中的噪声类型及其来源,并在基础上将虚拟参考技术引入到了局部场电位信号去噪中,分析了差分参考技术和共同平均参考技术在局部场电位中神经元响应信号提取中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参考技术在局部场电位信号去噪中是可行的,而且与差分参考技术相比,共同平均参考技术更有效。3:针对虚拟参考技术在局部场电位去噪中存在的问题,将自适应滤波理论和虚拟参考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并提出了四种自适应滤波器参考通道的设计方法,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论从时域还是频域,这四种算法都可以提高局部场电位信号的信噪比,但是相比之下,基于权重平均参考技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去噪效果最好。4:分析了大鼠叁种典型状态,即安静凝视、探索、咀嚼的局部场电位响应特性。针对这叁种典型状态的局部场电位响应特性,提出了两种具有显着差异的神经元响应特征,并利用这两种神经元响应特征,基于贝叶斯估计理论对大鼠活动状态进行了解码分析,为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兰东军[6](2014)在《基于EMD和互信息的局部场电位响应调谐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级视觉皮层区(V1区)响应信号调谐特性研究对于揭示视觉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V1区记录到的神经电信号通常被分为局部场电位(LFP)和锋电位(spike)两大类,局部场电位与锋电位具有不同的时域频域特征,在神经信息传达、编码等功能上相互补充,二者一道成为研究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两大类信号。研究表明局部场电位不同频率成分表征不同的刺激特征。局部场电位自身具有非平稳性,另外传统信号分析方法在分析非平稳信号方面缺乏自适应性,因而探索一种具有自适应性的局部场电位特征频带提取方法对于深入探究神经信息处理机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局部场电位的非平稳性,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互信息分析方法提取局部场电位响应特征信号,从复杂的信号中提取出有效包含刺激信息的频率成分,然后基于提取出的特征信号研究了V1区感受野内神经元对空间频率和朝向刺激特征的调谐特性,并与基于小波变换提取的γ频带等方法的调谐特性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大部分:1,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互信息的局部场电位响应信号提取方法(information-preserving EMD,IPEMD)。研究表明局部场电位对不同刺激特征的表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提取方法应具有自适应性。近年提出的经验模态分解完全依据信号自身幅值特点对信号进行分解,具有自适应性;互信息依据概率统计定量表征刺激与相应之间的依赖程度,信号自身平稳与否不影响互信息的计算,二者在分析非平稳信号方面具有一定先天优势。该方法首先对局部场电位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然后分别计算原信号和各个固有模态函数(IMF)与刺激之间的互信息(分别记作MILFP和MIIMF),然后利用调整互信息定量分析每个MIIMF和MILFP之间的相关程度,提取相关度较高的多个固有模态分量作为局部场电位刺激响应特征信号。相比传统方法该方法不要求信号平稳,无需选择基函数,具有自适应性。2,基于IPEMD方法分析V1区感受野内的神经元响应信号的调谐特性。基于上述方法提取的特征响应信号,以同电极记录到的锋电位调谐特性作为参照,对V1区感受野内神经元对空间频率和朝向的调谐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小波变换提取的γ频带、单个固有模态分量的调谐特性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刺激响应特征信号在刺激前后的变化比小波变换提取的γ频带和单个固有模态分量更加明显;基于响应特征信号的调谐特性分析结果与基于同电极记录的锋电位的调谐特性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率(空间频率72.9%;朝向69.81%);据此获得的神经元调谐指数也明显高于单个固有模态分量和小波变换提取的γ频带的。本文方法对于后续基于局部场电位的神经编码和解码分析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张云,周启友,廖爱民,肖安林[7](2013)在《多孔介质—维水流盐脉冲过程的自然电位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在水文地球物理中,反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水文模型和地球物理学方法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已经取得很大成功,但是通过自然电位法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批科学家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如Mboh等[1]借助自然电位法获得介质特征参数,Revil和Jardani[2-3]通过砂箱实验获得了渗透系数和弥散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中系统阐述通过盐脉冲实验来获取孔隙度。本文通过对砂柱一维水流的盐脉冲过程的自然电位响应特征来反求砂柱中一维水流的实际流速和介质的孔隙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六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刘静,刘盛东,杨胜伦,王勃[8](2013)在《采动过程中顶板围岩水渗流自然电位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2种稳态渗流模拟实验、1种采动条件下的渗流模拟实验和实际矿井突水过程中的自然电位动态监测试验情况及研究成果,以便研究矿井突水过程中的自然电位特征。均匀介质和层状非均匀介质的稳态渗流实验都证明,水头(水流前端)向电测位置的靠近会造成自然电位连续、稳步上升;故在没有采动应力影响的情况下,用自然电位的发展趋势可以反推出测区内的水流状态。在采动和非采动两种条件下的拟地层结构的渗流实验中发现,两种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明显不同;非采动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曲线整体稳步上升,而采动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曲线呈现大幅波动形态,采动引起的自然电位单次陡降和陡升幅度都在200 mV以上,水源充足条件下,自然电位的总体陡升幅度为600 mV左右,远远高于陡降幅度,致使自然电位最终高于背景值200 mV以上;且陡升过程往往跟随在陡降过程之后。矿井突水过程中的监测试验结论与室内实验结论具有一致性,测区突水过程前期,测线中部分电极的自然电位会连续波动,且陡降与陡升幅度都在200 mV以上;而在突水的中后期,所有测点的自然电位呈现整体大幅波动状态,最终高于初始值600 mV左右。(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晓娜[9](2013)在《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局部场电位响应调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级视觉皮层(V1区)是大脑皮层处理视觉信息的第一站,深入分析V1区信号的响应特性对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在该领域的研究大都基于动作电位(spike)和局部场电位(LFP)两种信号。然而spike在检测时易受噪声干扰而造成漏检和误检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分析。因此基于LFP响应特性的研究逐步受到学者们的亲睐。已有研究表明LFP中携带视觉刺激的基本特征等信息,然而对于LFP中具有特征调谐作用的频带范围却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准确提取LFP响应频带对进一步从LFP分析视觉皮层信息处理机制奠定了基础。据此,本文针对LFP信号的非平稳性,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提取其响应特征频带,研究了其对空间频率和朝向刺激特征的响应调谐特性,并与小波变换进行了对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信号采集与信号分析。采集并记录了麻醉LE大鼠V1区的spike和LFP信号,研究了LFP信号的特征及常用分析方法,为研究LFP特征调谐性能奠定了先验知识基础。2.基于小波变换研究LFP的响应调谐特性。运用小波分解提取LFP的响应频带Gamma频带,研究了Gamma频带对空间频率和朝向视觉特征的响应特性,并且与同一电极记录到的spike信号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amma频带能量对不同视觉刺激特征具有不同的响应,与spike信号的调谐特性具有较好一致性。但是,小波变换结果依赖于小波基函数的选择,这是小波变换分析信号的难点和缺点所在。3.基于HHT方法研究LFP的响应调谐特性。该方法对LFP的整个频带的调谐性能都进行了研究,而不局限于对LFP局部频带的研究。首先将LFP分解为若干固有模态分量(IMF),据此分析了各阶固有模态分量对空间频率和朝向视觉刺激的响应调谐特性。结果表明:相比其他IMF,第二阶固有模态分量对视觉刺激特征的调谐特性最强,并且与spike信号的调谐特性具有较好一致性。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小波算法寻找合适小波基的麻烦,更加准确的给出了响应特征,为LFP信号的特征提取及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4.对基于小波变换和HHT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对空间频率和朝向光栅刺激的调谐性能。结果表明基于HHT方法得到的调谐指数的均值高于小波变换。因此,基于HHT方法在LFP响应频带特征提取上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吴超凡,刘盛东,杨胜伦,路拓,王勃[10](2013)在《煤层围岩破裂过程中的自然电位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破裂伴有电子逃逸现象,引起自然电场的变化。通过建立数值模型与设计岩层开采模拟实验,发现岩层裂隙发育部位自然电位降低,且裂隙发育越完全电位越低;岩层压缩区自然电位升高。煤矿开采过程实际监测发现:在煤层顶板"叁带"中,垮落带自然电位低,且变化比较稳定;断裂带自然电位表现较为不稳定,变化频繁;弯曲下沉带表现为高电位,且极为稳定,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电位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较多毒性金属离子,如Cd~(2+)、Pb~(2+)和Hg~(2+)等,这些毒性较大的重金属离子对人类及其他物种都存在较大危害,将Hg~(2+)及其他毒性重金属含量减少至痕量水平(<5 ppb,ug·L~(-1))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挑战。此外,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废弃锂电池总量的急剧增加,而废弃的锂离子电池中含有5-15%钴、2-7%锂及镍、锰、铜等稀贵金属,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危害极大。有效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贵重金属既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也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寻找一种简单、绿色、高效的分离回收离子的技术迫在眉睫。本论文通过单质硫与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中的聚吡咯(PPy)复合作用制备出了电位响应型硫化物导电膜(Potential-Responsive Sulfide Conductive Film,P-RSCF),该制备方法具有合成简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另外,通过电场驱动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溶液中离子的迁移速率,使得膜电极对金属离子的去除速率显着提高。P-RSCF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极强的吸附能力(Cd~(2+)的最大吸附容量q_m达到3400 mg·g~(-1))。对于高毒性的Cd~(2+)、Cu~(2+)、Pb~(2+)、Ag~+和Hg~(2+)(初始浓度约为1000 ppm),在20分钟内去除率达到99.9%,分配系数K_d>10~5 mL·g~(-1)。单独吸附实验时,溶液中Hg~(2+)浓度从初始时的49.53 ppm迅速降至痕量水平≤1 ppb,分配系数K_d>10~7 mL·g~(-1),其他几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也满足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方式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形貌结构和物质组成分析,结果证明了膜电极中的硫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是以M-S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因此,P-RSCF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极强的亲和能力。此外,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LiCo O_2)、锰酸锂(LiMn_2O_4)、镍钴锰酸锂(NCM)叁元材料以及磷酸铁锂(LiFePO_4)。其中,钴酸锂(LiCoO_2)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锂电池材料,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高端电子产品领域。本论文采用电控离子交换(Electrochemically Switched Ion Exchange,ESIX)技术和生物法耦合技术回收废旧锂电池中的金属锂,以纳米立方结构的铁氰化铁(Iron Hexacyanoferrate,FeHCF)材料为提锂电极。考察了不同基体材料、操作电压和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提锂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FeHCF的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泡沫镍为基体的铁氰化铁电极具有优良的提锂性能。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生物浸出液提取锂,浸出液中锂含量从初始时的1399 mg·L~(-1)降至877mg·L~(-1),回收率高达90%。经过多次置入/置出放大实验,膜电极的置出效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83%),展示了优良的循环稳定性,表明了电控离子交换技术在提取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金属锂方面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简便、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出电位响应材料,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和吸附能力,而且对废弃锂电池浸出液中的金属锂也表现出非常好的分离效果。电位响应材料以电位为推动力,避免了传统分离回收方法在去除重金属以及回收金属锂方面所存在的操作复杂、能耗高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采用电位响应型材料分离回收金属离子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分离回收技术。这种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保护、节约稀贵金属、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位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方刘兵.充填单裂隙溶质运移及自然电位响应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8
[2].杨庆锁.电位响应材料在痕迹重金属去除及锂离子回收方面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8
[3].武志俊.电位响应型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去除毒性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
[4].杨玉龙.煤岩体采动破坏电位响应特征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5].刘加加.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局部场电位响应特征分析[D].郑州大学.2014
[6].兰东军.基于EMD和互信息的局部场电位响应调谐特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4
[7].张云,周启友,廖爱民,肖安林.多孔介质—维水流盐脉冲过程的自然电位响应特征[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六专题论文集.2013
[8].刘静,刘盛东,杨胜伦,王勃.采动过程中顶板围岩水渗流自然电位响应特征[J].煤炭学报.2013
[9].张晓娜.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局部场电位响应调谐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0].吴超凡,刘盛东,杨胜伦,路拓,王勃.煤层围岩破裂过程中的自然电位响应[J].煤炭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