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性论文_李强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热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热性,高温,聚糖,耐高温,弧菌,冬小麦,指标。

耐热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利[1](2019)在《耐热性优良的无卤型CEM-1覆铜板》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上胶法开发出具有良好耐热性的无卤型CEM-1覆铜板。其热应力(288℃)提高20 s,热分层(T260)时间增加一倍,相比现有产品有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印制电路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赵思涵,田丽波,商桑,杨衍,邹凯茜[2](2019)在《黑叶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的抗氧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鉴定黑叶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耐热性的方法,测定13份黑叶不结球白菜种质在37℃/27℃高温胁迫下的热害指数和12个生理生化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指标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差异显着,变异系数均大于10%,13份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将原有的13个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1.54%,对13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表现强耐热的材料有3份,3份材料表现耐热,4份材料表现不耐热,3份材料表现热敏感;建立黑叶不结球白菜耐热性评价的数学模型:D=0.019 76+0.623 98AsA+0.152 92H_2O_2-0.142 79SOD-0.214 34PPO。该耐热性评价体系可广泛用于黑叶不结球白菜种质耐热性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园,沈升,刘科,杨璐,魏中伟[3](2019)在《杂交水稻新品种在自然高温下的耐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分别在湖北荆州、湖南桃源、安徽庐江3个不同生态区,利用自然发生的热害天气调查了23个杂交稻新品种及对照丰两优4号在不同生态区始穗前后遭遇高温的天数及其结实率,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3个试点经历了强度大致相同的2段持续高温期,湖南桃源试验点中受高温危害品种比例最高,其次是湖北荆州,而安徽庐江地区由于播种迟,几乎所有品种在抽穗前后都避开了高温期,品种结实率基本正常。始穗前后均遭遇高温会加剧结实率下降,其下降幅度高于仅始穗前或始穗后遭遇高温;热害对杂交稻结实率的危害具有累加效应,热害天数越长,结实率下降幅度越大。对湖北荆州和湖南桃源2地受高温影响的各杂交稻品种进行耐热性筛选,发现其中4个表现为热敏感型,7个为耐热型,13个为疑似感类型。(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9年06期)

季静思,丁彦蕊[4](2019)在《残基相互作用网络特征与木聚糖酶耐热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残基相互作用网络是体现蛋白质中残基与残基之间协同和制约关系的重要形式。残基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性质以及社团结构与蛋白质的功能和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在构建一系列耐热木聚糖酶和常温木聚糖酶的残基相互作用网络后,通过计算网络的度、聚类系数、连接强度、特征路径长度、接近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拓扑参数来确定网络拓扑结构与木聚糖酶耐热性的关系。识别残基相互作用网络的hub点,分析hub点的亲疏水性、带电性以及各种氨基酸在hub点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使用GA-Net算法对网络进行社团划分,并计算社团的规模、直径和密度。网络的高平均度、高连接强度、以及更短的最短路径等表明耐热木聚糖酶残基相互作用网络的结构更加紧密;耐热木聚糖酶网络中的hub节点比常温木聚糖酶网络hub节点具有更多的疏水性残基,hub点中Phe、Ile、Val的占比更高。社团检测后发现,耐热木聚糖酶网络拥有更大的社团规模、较小的社团直径和较大的社团密度。社团规模越大表明耐热木聚糖酶的氨基酸残基更倾向于形成大的社团,而较小的社团直径和较大的社团密度则表明社团内部氨基酸残基的相互作用比常温木聚糖酶更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杜姝婧,龚文化,许亚洪[5](2019)在《RTM用6818高温固化环氧树脂的固化工艺与耐热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自制树脂传递模塑(RTM)用6818高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特性,采用外推法和红外光谱(FT-IR)确定了6818树脂体系的最佳固化工艺,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对树脂体系的耐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化过程中树脂体系的各组分反应同步,反应放热峰达到252. 5℃;树脂体系的最佳固化工艺为130℃2h然后再180℃2h;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32℃,树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能在130℃的温度条件下长期使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檀利军,王敬敬,刘海泉,赵勇[6](2019)在《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TDH)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嗜盐型海洋细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沿海地区的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可导致水产养殖类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人类如果食用了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或者未煮熟的水产品容易引起炎症性腹泻等。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取决于它能产生多种毒力因子,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是副溶血性弧菌最为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它是一种能够溶解红细胞膜并释放血红蛋白的外毒素,可以说是致病性弧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毒素。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TDH的基因与蛋白结构、表达调控及其影响因素、生物活性与转移分布等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TDH的特点和感染的病症,为降低由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水产养殖类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治疗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吴秋华,李秀婷,孙宝国,滕超,杨然[7](2019)在《二硫键对来源于Talaromyces thermophiles F1208的木聚糖酶耐热性和水解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二硫键对酶的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热稳定性方面,而对酶水解特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木聚糖酶T-Xyn为研究对象,探索二硫键对其水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叁个突变体T-XynC (122) C(166)、T-XynT(38) S(50)和T-XynT(38) S(50) C(122) C(166)。木聚糖酶T-Xyn去掉自身含有的二硫键C122-C166后获得突变体T-XynC(122)C(166),而突变体T-XynT(38)S(50)和T-XynT(38)S(50)C(122)C(166)分别是在木聚糖酶T-Xyn和突变体T-XynC (122) C (166)上添加新的二硫键C38-C50。研究结果表明,T-XynT (38) S(50)和T-XynT(38)S(50)C(122)C(166)的最适pH相比T-Xyn和T-XynC(122)C(166)低,并且前两者的耐酸性也比后两者强;然而,二硫键的引入反而降低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温度稳定性。虽然二硫键的引入对底物特异性影响不大,但却导致比酶活降低,其中突变体T-XynT(38)S(50)C(122)C(166)的比酶活力最低,这也许是由于二硫键的引入会导致底物与酶的亲和力以及酶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二硫键的引入对木聚糖酶水解特性有极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其水解产物组成成分,而且还会影响其产物各成分的比例。以榉木木聚糖为底物时,T-XynT(38) S(50)产生的木糖含量最多,而T-Xyn产木二糖含量最多,T-XynT(38)S(50)C(122)C(166)产木叁糖含量最多;以桦木木聚糖为底物时,二硫键的引入增加了木糖含量,而降低了木叁糖和聚合度≥5的低聚木糖含量;以燕麦木聚糖为底物时,二硫键引入后对木聚糖酶水解产物更加复杂,同时提高了其降解木叁糖的速率。综上可见,二硫键的引入、引入的位置和数量都会影响木聚糖酶T-Xyn的水解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郑书旗,高木旺,周佳,李兴亮[8](2019)在《不同苹果品种的耐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个苹果品种的矮化中间砧1年生盆栽苗为试材,研究了38℃恒温处理下,不同苹果品种的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同对照27℃昼夜恒温处理相比,高温环境下各品种新梢生长、叶绿素含量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指标均受到显着抑制,不同品种受抑制的程度各异。综合评价显示嘎拉、宫藤富士、富士2001和烟富8为较耐热品种;高柱富士、烟富3、烟富0、红乔纳金和静香为中等耐热品种;蜜思和信浓金为不耐热品种。(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9年06期)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9](2019)在《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黏度的影响及品种耐热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筛选耐热种质资源,对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省的12个冬小麦品种灌浆中后期至收获期于田间每天11:00-16:00以塑料薄膜覆盖方式进行高温胁迫,以不覆膜为对照(CK),研究了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的热感指数、几何平均产量、耐热指数以及小麦黏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下籽粒千粒重、容重、产量及糊化黏度等被测指标均显着下降,矮抗58、衡4399、淮麦33、良星99和周麦22的热感指数均小于1,且耐热指数和几何平均产量相对较高,说明其较耐热;安农0711、济麦22、山农20、石麦19和石麦22的热感指数大于1或大部分大于1,且耐热指数较低,为热敏感型品种;郑麦7698和周麦18热感指数或大于1或小于1,几何平均产量和耐热指数相对较高,为中性品种。品种、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等黏度指标均有极显着影响;高温胁迫对耐热性强的矮抗58、淮麦33、周麦22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及稀懈值等指标影响较小,高温胁迫下的上述指标较CK降低幅度平均在18.0%~39.6%;对耐热性差的济麦22、山农20和石麦22的影响较大,高温胁迫下的上述指标较CK降低幅度平均在80.5%~94.1%。加强小麦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应对高温胁迫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志高,邵伟丽,申亚梅,季梦成,叶盈[10](2020)在《铁线莲品种耐热性分析及评价指标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南方夏季高温对铁线莲生理生化的影响,筛选耐热品种并建立耐热性评价体系,于2015年5-8月,以20个铁线莲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高温半致死温度及高温胁迫下植株热害指数(HII)、相对电导率(REC)、萎蔫程度(WD)等10个生理生化指标性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品种可以分为耐高温、较耐高温、高温较敏感和高温敏感4个类型,其中罗曼蒂克、如古和浪子耐热性较强;高温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耐热性评价的指标;建立了以HII、REC、叶绿素(CC)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6个指标为变量的铁线莲耐热评价模型。本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品种栽培适应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耐热型铁线莲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耐热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鉴定黑叶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耐热性的方法,测定13份黑叶不结球白菜种质在37℃/27℃高温胁迫下的热害指数和12个生理生化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指标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差异显着,变异系数均大于10%,13份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将原有的13个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1.54%,对13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表现强耐热的材料有3份,3份材料表现耐热,4份材料表现不耐热,3份材料表现热敏感;建立黑叶不结球白菜耐热性评价的数学模型:D=0.019 76+0.623 98AsA+0.152 92H_2O_2-0.142 79SOD-0.214 34PPO。该耐热性评价体系可广泛用于黑叶不结球白菜种质耐热性的快速鉴定和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热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利.耐热性优良的无卤型CEM-1覆铜板[J].印制电路信息.2019

[2].赵思涵,田丽波,商桑,杨衍,邹凯茜.黑叶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的抗氧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J].西北农业学报.2019

[3].高园,沈升,刘科,杨璐,魏中伟.杂交水稻新品种在自然高温下的耐热性评价[J].杂交水稻.2019

[4].季静思,丁彦蕊.残基相互作用网络特征与木聚糖酶耐热性的关系[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5].杜姝婧,龚文化,许亚洪.RTM用6818高温固化环氧树脂的固化工艺与耐热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6].檀利军,王敬敬,刘海泉,赵勇.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TDH)的研究进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7].吴秋华,李秀婷,孙宝国,滕超,杨然.二硫键对来源于TalaromycesthermophilesF1208的木聚糖酶耐热性和水解特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8].郑书旗,高木旺,周佳,李兴亮.不同苹果品种的耐热性评价[J].落叶果树.2019

[9].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黏度的影响及品种耐热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

[10].刘志高,邵伟丽,申亚梅,季梦成,叶盈.铁线莲品种耐热性分析及评价指标筛选[J].核农学报.2020

论文知识图

对位芳纶纤维结构模型纤维的结晶结构图热纤梭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苯并恶嗪/聚芳醚腈聚合物热失重分析...过表达ZmHSP16.9增强了转基因烟草的...改性的MWCNT的TEM照片

标签:;  ;  ;  ;  ;  ;  ;  

耐热性论文_李强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