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座椅论文-黄申石

列车座椅论文-黄申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列车座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列车,座椅过道,运动特征,疏散行为

列车座椅论文文献综述

黄申石[1](2019)在《高速列车座椅过道区域内的人员运动特征与疏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是重要的长途客运交通方式,乘客的安全疏散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由于客舱区域内的座椅分布通常十分密集,主要的活动区域为狭长的座椅过道区域,是一种典型的疏散瓶颈。当突发紧急情况时,乘客需要进入座椅过道,才能依次向安全出口疏散。在客舱内的座椅过道区域,不仅人员密度大,而且乘客疏散行为复杂。部分乘客在疏散时会携带个人物品、相互推挤,过道内也存在大量疏散冲突事件。因此,在座椅过道区域的人员运动特征和疏散行为都值得被进一步讨论。基于对座椅过道区域内行人动力学规律和疏散模拟方法开展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针对乘客安全疏散问题开展分析。本文采用可控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座椅过道区域的人员运动特征和疏散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座椅过道区域内人员的运动特征。通过开展了单人行走和单列人员行走实验,分别研究了座椅过道宽度、行人携带行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单人行走实验,主要分析了行人行走速度的变化;对于单列行人行走实验,主要分析了行走速度、人员间距、基本图等关键参数。关于人员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数据和结论,将成为疏散数值模拟工作重要的输入部分。单人行走实验发现,在宽度为0.5 m的座椅过道区域内,行人正常行走和快速行走的速度分别约为1.4 m/s和1.7 m/s。在座椅过道宽度大于0.40 m时,行人就能够顺畅通行。行人随身携带行李箱时,行走速度将会明显降低,步频略有提升,步幅明显减小。单列行人行走实验发现,在座椅过道环境中,行人通常保持约0.7 m安全间距,行走速度大致随前方空余间距线性增长。此外,行人动力学的基本图规律与开放空间环境中呈现相似的结果。座椅布置对行人运动产生了阻碍效果,也造成了行人运动实验结果有更大的随机性。(2)研究了座椅过道区域的人员疏散行为。通过开展人员疏散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座椅过道宽度、疏散方向条件下,过道区域内的人员疏散现象。实验主要分析了人员疏散时间、拥挤程度、疏散次序、和过道内的疏散冲突。人员疏散行为实验的观测结果,将作为疏散数值模拟效果的重要评价依据。疏散实验结果发现,在座椅过道宽度为0.5 m左右时,过道内的人员疏散平均比流率随过道宽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从实验结果中观察到,人员疏散次序主要由人员所在坐席的排号决定,前排人员比后排人员更先疏散离开座椅过道区域。本文还引用经典的疏散冲突模型思想,提出了占位概率动态模型,合理地描述了座椅过道内的疏散冲突现象。通过统计疏散冲突的事件结果,最终计算了不同方向人员赢得占位的概率权重。(3)研究了座椅过道区域的人员疏散数值模拟方法。在疏散模拟研究中,不仅介绍了适用于座椅过道区域的人员疏散数学模型,讨论了疏散数值模拟方法,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体疏散模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力模型和智能体模型中设计的模拟参数设置。利用编程工具和信息学算法,解决了程序设计上的一些难题,并最终开发了人员疏散模拟程序。程序分别采用社会力模型和智能体模型,对座椅过道内的人员疏散场景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疏散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我们比较了人员疏散次序、疏散流率、拥堵情况等方面的结果,最终发现智能体模型更加适用于座椅过道区域的人员疏散模拟。因此,我们采用智能体模型对一些复杂的典型客舱乘客疏散的场景进行了模拟,从而证明了智能体模型的实用性。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乘客安全疏散管理与交通工具客舱的设计提供指导,最后我们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薛磊,易晓[2](2019)在《高速列车座椅意象造型与色彩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用户对产品意象的感知需求,以高速列车座椅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感性工学系统的理论架构。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进行产品意象造型与色彩设计研究,有效地识别影响产品意象的造型与色彩设计元素;并依据灰色关联度得到影响产品意象的造型与色彩设计要素的优先级排序,探讨产品造型、色彩与感性意象的相关性;最后客观地构建出产品意象造型与色彩的设计决策系统。以高速列车座椅的造型与色彩设计为实例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为产品意象造型与色彩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刘诗慧,张彦吉,谭富星[3](2019)在《高速列车座椅振动特性测试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座椅振动是舒适性评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高速列车整备状态下座椅振动的传递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整车振动特性研究影响座椅的振动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座椅在低频处靠背的传递率与扶手基本一致且传递率较小,在高频处6Hz-14Hz左右靠背及扶手的传递率增大。轴箱-构架-车内地板振动加速度对比表明,传递至车体的振动经二系悬挂大大衰减,且有无二系垂向减振器对车体弹性振动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08期)

杨福芹,孙琳琳,张则荣,蒋典兵[4](2019)在《高速列车座椅疲劳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速列车座椅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结合IEC61373-1999标准中的功率谱密度函数对座椅进行随机振动数值仿真分析,选择座椅材料的P-S-N曲线及相关参数数据,针对不同设计尺寸下的座椅结构,采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分别进行累积损伤疲劳寿命计算。在电动振动试验台上对座椅进行模拟长寿命试验,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疲劳寿命仿真分析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郑玉强,高国生,张航星,郑玉文[5](2019)在《高速列车座椅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主动悬架的的高速列车悬架—座椅—人体的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列车模型平顺性的优化控制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座椅主动悬架模型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传统PID控制器与自适应的模糊PID控制器,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在相同的工况下进行仿真实验,并将叁种控制方法下的仿真结果与被动悬架车辆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与被动悬架车辆模型,上述叁种控制方法下的主动模型座椅处的振动特性都得到了改善,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且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下的改善程度最佳,对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金,支锦亦,向泽锐,李然,徐笑非[6](2019)在《基于座椅人机参数的列车座椅舒适度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高速列车舒适度调查的成本,避免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高速列车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确定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获得座椅舒适度计算方法;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以高速列车座椅8项人机几何参数为输入、以座椅舒适度评价为输出的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例研究,对构建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并对神经网络进行权值和阈值的提取,构建神经网络的数学表达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当神经网络为1个隐含层、13个节点时,训练达到误差均值2.13×10-3、均方误差6.091×10-6的理想效果,且不存在过拟合现象;利用CHR2的一、二等座椅人机几何参数测量数据及对应舒适度评价对该网络进行验证,验证显示一等座的神经网络预测值跟实际评价值误差为3.07%,二等座评价误差为1.42%,该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且优于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于曰伟,周长城,赵雷雷[7](2018)在《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座椅垂向耦合振动机理及悬挂参数联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列车中的垂向悬挂系统参数匹配问题,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列车转向架系统、车体及座椅系统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大系统,建立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并探讨各系统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体振动舒适性最佳为目标,对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下的高速列车垂向悬挂系统进行多目标、多参数优化,建立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系统垂向悬挂参数联合优化方法。分析比较优化后的结果可知,悬挂系统参数优化后高速列车的乘坐舒适性显着提高,不同位置处的座椅垂向振动加权加速度方均根值降低了18.52%以上,表明所建立的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系统垂向悬挂参数联合优化方法是可行的。该研究为高速列车垂向悬挂系统参数的选取提供了有效借鉴。(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世达,谈乐斌[8](2018)在《基于Jack的列车座椅工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舒适的列车座椅可能严重影响乘客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列车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利用Catia软件对某列车的软、硬座椅进行叁维建模,并导入Jack软件中,与Jack软件中创建的I_5、I_(50)、I_(95)叁种百分位的数字人体模型组建成人机系统模型,分别进行静态仿真,分析人乘坐不同座椅时的坐姿舒适性、脊椎受力以及乘车能量消耗。仿真结果表明,乘坐时长小于2h时,优选硬座;乘坐时长大于2h时,乘客尤其小百分位人群宜选择软座。(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8年02期)

付姝珺[9](2018)在《基于舒适性的高速列车叁人座椅设计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铁正向着高密集度、高速度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乘客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座椅在乘车环境中,影响着乘坐乘客舒适性,是人机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的乘客座椅,并如何提高座椅乘坐舒适性,已经成为当前高速列车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座椅的安全性主要通过结构强度来保证,要求座椅满足UIC566《客车车体及其构件的载荷》及DIN EN 12663《铁道车辆车体结构要求》等标准。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计算验证,找到设计的薄弱点,通过不更换材料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厚度或者宽度,优化设计,最终满足标准要求的强度,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为新产品研发设计提供参考。为减小计算量,模型中忽略了较小的圆角、倒角等细节,抓手、扶手、长短连接板、中间支架、防侧翻、茶桌骨架、销轴采用线性实体单元划分,其余部件采用线性壳单元S4R划分。根据座椅静态几何尺寸舒适性范围校核座椅相关尺寸,包括扶手高度、靠背宽、靠背倾角、坐垫倾角、座宽、座深、靠背高、座高等。分别从坐高、座深、坐垫仰角、靠背倾角和头枕几个关键静态几何尺寸进行逐一评价,来分析本项目叁人座椅主要尺度是否在舒适性范围内,通过专业人机工程软件RAMSIS,选择男、女性人体模型的第5、第50、第95百分位分别计算,计算结果通过评价准则对座椅的舒适性做整体评价并得出:男、女性人体模型的各不舒适性指标值和脊柱健康指数值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RAMSIS获取的人体各关节角度,从RAMSIS获取的躯干角度范围处于舒适性关节角度范围,从整体上评价叁人座椅满足舒适度要求。首件座椅产品进行型式试验,包括静强度试验、耐久性试验和振动冲击试验。静强度试验测试座椅靠背、坐垫、扶手、脚踏、小桌板、衣帽钩几个部分的强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试验依据TB/T3263-2011《动车组乘客座椅》、UIC566-1990车体及其部件的载荷和技术规范《EH-934-0333-2 00 passenger rotatable seats》的相关规定;耐久性试验测试座椅靠背、座垫、旋转机构、可折迭小桌、坐姿调节系统、后部脚踏的耐久性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试验依据TB/T3263-2011《动车组乘客座椅》第5.4.3节要求进行试验;振动冲击试验依据GBT 21563-2008《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即等同IEC61373。试验详细列出了试验目的、依据、试验条件、试验步骤和试验通过条件,叁个试验均通过,座椅结构强度满足标准要求。有限元分析和人机工程计算验证方法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以免在设计定型后设计方案做大量的修改。(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3-01)

王鸽[10](2017)在《高速列车座椅靠背的曲面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在21世纪已经成了最为高效、便捷、舒适的载客运输交通工具,我国已逐步进入了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伴随着高铁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乘客在满足了基本的安全和乘坐需求后,对列车乘座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对高速列车舒适度的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内座椅的舒适性,所以改善现有座椅不舒服的情况提高旅客对高铁座椅的满意度,满足现代化乘客的多元乘坐需要已经变成很关键的任务。本文主要从优化座椅的靠背曲面入手来研究改善解决高速列车座椅的舒适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首先是对目标研究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追踪记录搜集关于高铁座椅舒适情况的资料和数据,具体的就是选取对京沪线高铁列车乘客进行座椅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问卷反馈情况分析旅客乘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满,从旅客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入手,获取现在的高铁座椅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以及推理出影响高铁座椅乘坐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在座椅靠背的角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前提下,对高铁座椅舒适度影响最大的座椅结构要素是靠背曲面形态,不良的靠背设计使得乘客的脊柱处于不自然非均衡的状态,进而出现腰酸背痛的情况,由此有必要研究高铁座椅的曲面优化。其次,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相关软件中进行人体体压分布的仿真实验。仿真选取了代表叁个百分位的不同身材的人体模型和具有参数化特点的现有高铁座椅模型且构建相应的有限元人体模型与座椅有限元模型。基于已经发布的国内高铁座椅所涉及的有关人体坐姿设计参数数据,本文提出了解决座椅舒适性问题的八个优化设计方案,在优化靠背曲面的基础上再增加座椅靠背的曲线调节机制,以达到不同身材的乘客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曲面的调整的目的。最后,应用建立的有限元体压分布仿真实验对优化的8个设计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的体压分布指标数据情况,且用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分别输入变量给予打分,基于人机工程学、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等科学知识,借助改善人与椅子的接触面的曲面形态使其更符合人的自然生理曲度以达到减低座椅的不舒适性,缓解乘客乘车过程中出现腰酸背痛的情况,让设计的座椅更加满足乘客多元乘坐需求。(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5-25)

列车座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用户对产品意象的感知需求,以高速列车座椅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感性工学系统的理论架构。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进行产品意象造型与色彩设计研究,有效地识别影响产品意象的造型与色彩设计元素;并依据灰色关联度得到影响产品意象的造型与色彩设计要素的优先级排序,探讨产品造型、色彩与感性意象的相关性;最后客观地构建出产品意象造型与色彩的设计决策系统。以高速列车座椅的造型与色彩设计为实例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为产品意象造型与色彩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列车座椅论文参考文献

[1].黄申石.高速列车座椅过道区域内的人员运动特征与疏散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薛磊,易晓.高速列车座椅意象造型与色彩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9

[3].刘诗慧,张彦吉,谭富星.高速列车座椅振动特性测试技术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4].杨福芹,孙琳琳,张则荣,蒋典兵.高速列车座椅疲劳可靠性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郑玉强,高国生,张航星,郑玉文.高速列车座椅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系统[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6].王金,支锦亦,向泽锐,李然,徐笑非.基于座椅人机参数的列车座椅舒适度评价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9

[7].于曰伟,周长城,赵雷雷.高速列车转向架-车体-座椅垂向耦合振动机理及悬挂参数联合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8

[8].王世达,谈乐斌.基于Jack的列车座椅工效分析[J].人类工效学.2018

[9].付姝珺.基于舒适性的高速列车叁人座椅设计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王鸽.高速列车座椅靠背的曲面优化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7

标签:;  ;  ;  ;  

列车座椅论文-黄申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