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配点法论文_屠春燕,戴庆成,欧阳平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配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点法,催化剂,因子,小二,函数,谷氨酸,导数。

正交配点法论文文献综述

屠春燕,戴庆成,欧阳平凯[1](1995)在《FIA型微生物探针动态响应过程(Ⅱ)正交配点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建立的L-谷氨酸检测体系的基础上,为克服电极不稳定性给测量带来的误差,根据全混流型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固定化细胞柱的数学模型,采用正文配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估算,并以L-谷氨酸微生物传感器为例,提出了浓度测量值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4期)

侯凯湖[2](1992)在《用正交配点法计算蛋黄型催化剂的等温有效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坐标变换和数学推导将蛋黄型催化剂活性区内的反应—扩散方程转化为[0.1]区间的两点边值问题,利用正交配点法计算了蛋黄型催化剂的等温有效因子。所得结果与数值积分法的结果极其接近,计算工作量显着小于数值积分法的计算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2期)

侯凯湖[3](1989)在《正交配点法在蛋壳型催化剂有效因子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正交配点法计算了蛋壳型催化剂的等温有效因子。文中通过坐标变换将非零一区间的两点边值问题转化为[0,1],区间的两点边值问题,使计算过程比 G 法简便,且计算精度亦优于 G 法。(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1989年03期)

张澍增,李成岳[4](1987)在《正交配点法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正交配点法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前文已经谈到正交配点法具有许多优点,所以近年来它在化学工程各个领域,尤其是传递和化学反应工程问题的模型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两个例子,以说明具体的应用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1987年03期)

张澍增,李成岳[5](1987)在《正交配点法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在求解化学工程中,常微分和偏微分方程(组)两点边值问题的方法——正交配点法。该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上机前处理量也小,并附两个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1987年02期)

陈林[6](1982)在《边界型最小二乘正交配点法计算簿板弯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界型最小二乘正交配点法(简称为BPLSO方法),是一种半解析、半离散的方法。它具有方法统一,计算简便、节省计算机存贮等优点。本文采用了逼近理论对该方法进行了描述,并根据薄板弯曲问题中挠曲微分方程比较简单的特点,选取试函数为满足微分方程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82年S1期)

正交配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坐标变换和数学推导将蛋黄型催化剂活性区内的反应—扩散方程转化为[0.1]区间的两点边值问题,利用正交配点法计算了蛋黄型催化剂的等温有效因子。所得结果与数值积分法的结果极其接近,计算工作量显着小于数值积分法的计算工作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配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屠春燕,戴庆成,欧阳平凯.FIA型微生物探针动态响应过程(Ⅱ)正交配点法的应用[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2].侯凯湖.用正交配点法计算蛋黄型催化剂的等温有效因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2

[3].侯凯湖.正交配点法在蛋壳型催化剂有效因子计算中的应用[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9

[4].张澍增,李成岳.正交配点法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Ⅱ)[J].化学工程.1987

[5].张澍增,李成岳.正交配点法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Ⅰ)[J].化学工程.1987

[6].陈林.边界型最小二乘正交配点法计算簿板弯曲问题[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2

论文知识图

种伪谱法的插值点和配点的对比不同类型的直接t轴向扩散系数DL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吸附柱和吸附剂颗粒示意图谷氮酸浓度的计算枢图高斯伪谱法基本原理示意图

标签:;  ;  ;  ;  ;  ;  ;  

正交配点法论文_屠春燕,戴庆成,欧阳平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