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

蔡桂珍[1]2003年在《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为了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理解的偏颇,认为“科教兴国”就是重视科技教育,而重视科技教育又被理解为加强理科知识的教育,使得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也因此被忽视。找回失却的精神家园,提高人文素质迫在眉睫。中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关键阶段,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这当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揭示中学历史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的背景和作用,阐明历史学科本身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并提出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略,由此论证塑造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和指归,以此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以德治国”的战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朱辉[2]2014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除了使学生习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外,还承担着养成学生人文觉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使命。挖掘和利用历史学科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功能,既是时代的呼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符合高中生成长的需要。本文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内容、途径与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主要是对人文和人文精神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部分,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主要是从有利于深化新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叁部分,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生命、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崇德向善、知耻明礼的道德操守;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善待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关爱人类、面向世界的全球意识等六个方面。第四部分,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拓宽历史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评价手段等四个方面。

刘燕[3]2014年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断引发人们的担忧,希望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声日益高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我国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正是顺应这个历史潮流而进行的。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其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培养具备丰富人文知识和高尚道德修养的青年一代,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水平,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然而纵观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现状,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却不能令人满意。历史教师紧紧围绕高考命题方向决定授课内容,而不注意进行教学和课程改革,使得新课改的许多先进理念未能落到实处。中学生集体意识淡薄、无礼貌、不文明、依赖性强、污染环境、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等现象日益突出,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仍然很低。此外,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本身也存在人文素养水平不高的现象,许多教师呈现职业倦怠心理,缺乏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本文结合当前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对当前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以期为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研究做出贡献。本文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做一简单梳理,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趋势,明确提出当前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和人类的呼唤,我国也应后起直追。第二部分则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解读,结合当今世界的人才观念,再次指出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第叁部分针对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现有教育机制、学生自身、教师队伍等方面分析当前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指出当前的社会现实、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高考评价机制等,都是影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在前文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高中教育的现实和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实用性强、人文素养教育效果显着的改进策略,如加强教师师德培训、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等,以期能为人文素养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赵新华[4]2006年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价值的认识和实现》文中认为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对科学顶礼膜拜,将科学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功能的潜隐性、长效性、前瞻性还未被人们认识。由于实用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教育观,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加之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所有的学科都纳入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轨道,中国的教育出现了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和过度专门化的弊端。学科的过度专门化,使历史教育的对象变得非常狭隘,实际上严重淡化乃至取消了作为人文素质培养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高于一切,对于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或者置若罔闻,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被忽略,从而导致青少年人文精神极度缺失,价值理性严重不足,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阐释了历史教育人文价值的认识和实现问题。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对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进行了界定,对历史教育中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实现历史教育人文价值的策略和方法。为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一部分论述了作者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以及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分别从现实的、学科的角度和个人的背景出发,论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中,本文还对目前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概括,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几个跟本文所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主要概念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历史学科的归属、人文学科的性质及功能,以及历史教育的本质及功能等问题,旨在揭示历史教育所包含的人文价值。

杨扬[5]2014年在《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几种基本人文精神的培养》文中指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精神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学生人格,完善学生道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展认知,正确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近百年来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都体现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尤其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必须全面实现其教学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对具体人文精神(爱国精神、民族意识、世界精神、公民意识)的培养生搬硬套或一笔带过的问题,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标。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独立性、时代性的特点,不能仅仅依靠知识本身而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配套,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共同完成历史学科人文性培养的目标。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中学历史教学中几种人文精神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及价值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分析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关于动机与态度的基本情况,学生对待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情况,学生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以及学生对于个人与世界的看法;教师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态度和人文意识的水平,对于人文精神培养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具体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几种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其次是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两个方面。最后介绍了国内外人文精神研究的概况。第叁部分阐述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历史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功能,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人文精神,历史教学内容体现人文精神,历史教学方式、手段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第四部分为历史课堂中几种具体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本论文的核心。将人文精神具体表现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世界精神和公民意识这四个方面选择相应的教学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一是通过电教再现、识图述图、史料教学的手法说明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精神;二是通过创设情景和游览参观的教学方法,体现民族精神的培养,叁时通过比较教学:中外历史横向整合,历史与现实纵向整合体现世界精神的培养;四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通过专题教学和联系事实的方法,体现作为公民法制观念的培养以及公民的责任义务。在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识,增强专业素质。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思考通过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意识培养的局限性、争议,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单进逵[6]2007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文化精神、人类的文明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优势所在,地理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这些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但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并没有足够重视和体现。本论文通过对人文、科学、中学教育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地理教育教学经验和思考,就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开放性的原则。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首先在改变以往对地理认识偏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地理教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其次由于人文精神培养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生道德的阅读书籍;另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比较单一的、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要在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要重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最后在常规教学中,通过地理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潜在于教材中的科学发现、探索过程提炼出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全面的科学精神培养,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必须用人文精神去规范和导向,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知识,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审美情怀的人文精神;教育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华艳辉[7]2008年在《中学生物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普遍认识到,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科学的任务,更应该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传授知识和培养动手实验实践能力,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应试考试的特殊情况,传统生物教学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双基”教育,对生物学科所蕴含的道德品质、审美直觉和生命意识,有所忽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让我们更有理由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人文教育,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具体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影响教育过程之后的更长远的未来。选择这个课题,是形势的需要;选择这个课题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选择这个课题是自身教育理论提高的需要;选择这个课题生物教育探索的需要。本文一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生物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最终目标。第叁部分,分析和总结了生物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模式和策略。最后一部分,选取生物探究式专题人文教育模式作为实践案例,分析了探究式专题教育作为生物教育进行人文精神的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探究式专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探究式专题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本论文认为,通过探究式专题人文教育在中学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可行的,但同时也指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或者通过一门学科、一个专题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结合各门学科、采用多种模式,长期进行渗透的。实践启示我们: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模式或途径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采用恰当的途径进行适时地人文教育,是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环境、学生的特点,不断地钻研和探索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充分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竭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于笑梅[8]2011年在《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文中指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要求,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向现代化快速迈进的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后备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势在必行。然而现实却表明我国国民的科学精神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桎梏,使我国的基础国民教育失却了应有的教化功能,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甚至破坏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而科学精神所涵纳的如下特征诸如执着探索精神、求真求实精神、理性实证精神、实践创新精神、竞争协作精神、民主开放精神乃至锲而不舍的意志正是青少年在个人成长发展阶段最为需要得到的教育!也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目的包括的应有之义。因此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从青少年抓起至关重要。历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这令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有其固有的特色优势。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理应责无旁贷。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其次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精神现状调查的分析,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科学精神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和现实性;最后通过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途径,提出了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期达到加强对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目的。同时也期望对作同一研究课题的同行提供抛砖引玉的参考。

祁若华[9]2008年在《连云港市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人文教育契合情况的分析与对策》文中指出新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历史学科,由于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必将担负起学校人文教育的重任。目前,关注历史人物,重视人文教育渐渐成为世界共识。历史人物教学在历史教育中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素材。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人物教学不能很好地承担人文教育功能,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契合度不高。而此时,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了解高中生人文意识培养现状,意义重大。笔者以历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选择以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为核心,以连云港市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广泛的问卷调查中寻找突破口,研究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现有教材中存在缺陷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人文教育情况,分析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高中生人文教育的契合情况,并就历史人物教学如何更好实施人文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第叁部分,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人文教育契合的对策。

范丽丽[10]2007年在《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人文精神是以往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终极关怀,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和人文精神缺失的今天,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阐述人文精神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历史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和现实性,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第二部分阐述了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历史课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优越性。第叁部分阐述了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种做法:教学环境上创设人性化的育人环境,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上进行情境式教学,教育目标上重视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实践中重视以实地参观考察为特征的乡土史教学。第四部分指出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D]. 蔡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 朱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 刘燕. 河南大学. 2014

[4]. 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价值的认识和实现[D]. 赵新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几种基本人文精神的培养[D]. 杨扬.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6]. 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D]. 单进逵.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 中学生物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分析与思考[D]. 华艳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8].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 于笑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9]. 连云港市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人文教育契合情况的分析与对策[D]. 祁若华. 苏州大学. 2008

[1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 范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