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不亲和论文_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交不亲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亲和,玉米,亲和性,花粉管,自交系,自交,远缘。

杂交不亲和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ZmGa1P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实现玉米无隔离杂交种制种、特用玉米与普通玉(本文来源于《今日科苑》期刊2018年10期)

[2](2018)在《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 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亲和性是物种进化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决定和平衡着地球上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解析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庄平[3](2018)在《杜鹃花属植物杂交不亲和与败育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计109个不育组合及91个可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对4个杂交不亲和指标与败育系数及败育频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不同类群间杂交的不育组合比例约为54.5%,其不亲和与败育包括不能坐果(capsul aborted,Cab型)、坐果但不能形成种子(seed aborted,Sab型)和能形成种子但不能发芽(seed not germinated,Sng型) 3种情况,其中Cab与Sab类型均可能是前合子期不亲和与后合子期不亲和的复合表征,Sng型则可以肯定为后合子期种子发育阶段败育的情况,Cab∶Sab∶Sng=81∶13∶15;而可育组合中部分败育苗无疑属于"杂种不活hybrid inviability"的败育类型。(2)有关不育类型的分布与杜鹃花属植物亲本类群及其分类与亲缘关系具有明显关联,从同一亚组内、同一亚属内到不同亚属间杂交的不育类型的分布呈Sng型→Sab型→Cab型增加的趋势,杂交双亲分类上亲缘关系越密切Sng型的频度越高,反之关系越疏远Cab型的频率越高,亚属间远交往往止于Cab型。(3)"杂种不活"为败育苗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同一亚组、同一亚属到不同亚属间杂交,其败育等级频度分布通常也从无或轻度败育到严重败育方向发展,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的败育情况明显低于杜鹃亚属内杂交,这与后者多倍体亲本的介入相关,而上述2亚属间杂交的苗木败育则更加严重,但映山红(R. simsii)分别与百合花杜鹃(R. liliiflorum)和毛肋杜鹃(R. augustinii)的亚属间杂交未出现败育苗分布。(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12期)

王露茜[4](2017)在《玉米杂交不亲和基因Gal-s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一种常见的异花授粉作物,但是存在一类玉米(通常是爆裂玉米),可以作为父本与普通玉米杂交,但不能作为母本接受普通玉米的花粉,具备单向杂交不亲和性(Demerec 1929)。同时以普通玉米为母本,爆裂玉米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也存在显着的偏分离现象,目前认为由其基因组中的一类配子体因子(Gametophyte factor,Ga)控制(Nelson 1952)。为探究玉米杂交不亲和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1个携带完全杂交不亲和基因Ga1-s的爆裂玉米SK为父本,优良自交系ZHENG58为母本,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利用高密度Maize 50K SNP芯片(Ganal et al 2011)对ZHENG58/SK RIL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析,在全基因组上发现了3个显着偏分离位点(P<0.01),分别位于4号,9号和10号染色体。其中,位于4号染色体的位点,显着偏向SK,而另外2个位点则偏向于ZHENG58。进一步研究证实,4号染色体的位点即是熟知的Ga1-s位点(Zhang et al 2012;Bloom and Holland 2012)。2.进一步构建了ZHENG58/SK F2,B73/SK F2和Mo17/SK F2群体,通过分子标记鉴定各个F2群体在Chr4、Chr9和Chr10基因型。研究发现,Chr4上的Ga1-s位点在3个F2群体中均表现一致的偏分离,证实了Ga1-s位点的真实性和在不同背景下的稳定性,而Chr9和Chr10上的偏分离位点可能并非真实的。3.利用ZHENG58/SK F2群体,通过评估目标区间重组家系的基因型分离情况,对Ga1-s位点进行精细定位。经过4轮精细定位,本研究最终将Ga1-s定位在一个1.8Mb的区间,基于Zm B73 Ref Gen_v2,该区间共包含10个候选基因;利用目标区间的11对分子标记,对爆裂玉米SK的BAC文库进行筛选,共筛选出8个阳性BAC克隆,通过Pac Bio测序,初步构建了该区间的物理图谱。4.为评估爆裂玉米与普通玉米杂交的亲和性,挑选了42份来源广泛的玉米自交系,分别与2个不亲和材料SK和CML304进行测交。其中,20份玉米自交系和SK与CML304均表现出大于90%的亲和性,22份自交系表现出<10%的亲和性;说明存在一类广亲和材料,包括一个国内优良玉米自交系P178,以其为父本,可以与以上所有爆裂和普通自交系进行杂交,表明P178具有高度的广亲和性,不受遗传背景影响。这一发现为利用热带血缘提供了广亲和的材料和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关鹏[5](2016)在《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野扁桃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野扁桃是一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我国仅在新疆有分布,具有基于S-RNase的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野扁桃自交不亲和性相关基因虽然已经有一定研究,但所克隆基因多为片段,而且目前还没有野扁桃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报道。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野扁桃花粉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编码基因SFB和花柱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编码基因S-RNase,对所克隆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野扁桃花粉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SFB蛋白与花柱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S-RNase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野扁桃自交不亲和性分子调控以及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野扁桃花药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到两个SFB全长基因(花粉自交不亲和性特异性决定因子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AlsSFB16,AlsSFB17。这两个基因均属于F-box基因家族,与李属其他多种植物的SLF/SFB基因的序列相似度均在88%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F-box蛋白典型结构。AlsSFB16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1146bp,编码一个由38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AlsSFB1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1131bp,编码一个由37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经预测,AlsSFB16蛋白AlsSFB17蛋白都是略显亲水性、不稳定的细胞质蛋白,主要功能均可能为辅因子生物合成,能量代谢以及裂合酶。可根据所获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点对野扁桃自交不亲和性进行分子调控。2.以野扁桃花柱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到两个S-RNase全长基因(花柱自交不亲和性特异性决定因子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AlsS16-RNase,AlsS17-RNase,这两个基因均属于RNase T2基因家族,与李属其他多种植物的S-RNase基因的序列相似度为83%~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S-RNase蛋白典型结构。AlsS16-RNas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690bp,编码一个由22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AlsS17-RNas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678bp,编码一个由22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经预测,AlsS16-RNase蛋白AlsS17-RNase蛋白都是亲水性不稳定的分泌蛋白,AlsS16-RNase蛋白的1-28位氨基酸和AlsS17-RNase的1-26位氨基酸预测为信号肽,主要功能均可能为水解酶和激素。可根据所获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点对野扁桃自交不亲和性进行分子调控。3.选取Als SFB17基因,AlsS16-RNase基因和AlsS17-RNase基因,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其编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lsSFB17蛋白与AlsS16-RNase蛋白之间以及AlsSFB17蛋白与AlsS17-RNase蛋白之间均不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其他文章中的实验结果以及协同非我识别模型,我们认为不是任意一个S-RNase蛋白都与某一个SFB蛋白存在相互作用,AlsS16-RNase蛋白和AlsS17-RNase蛋白不在AlsSFB17蛋白的识别谱中,协同非我识别模型是目前最有说服力的关于基于S-RNase的自交不亲和性机制的分子机制模型。(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丽荣,阿依古丽[6](2015)在《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的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育自交不亲和系作为父母本,利用其自交不亲和性的特点进行杂交制种已广泛用于大白菜的杂交种的生产当中,该文介绍了利用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遗传机制进行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5年10期)

马东梅[7](2015)在《北方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杂交制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沈阳地区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种子的春化、播种、定植、授粉、管理、采收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阐述。(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15年04期)

李旭新,常越霞,屈平,郭智涛,陈芳[8](2013)在《阿月浑子与黄连木远缘杂交不亲和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阿月浑子与黄连木远缘杂交是否存在授粉障碍。【方法】以阿月浑子和黄连木杂交组合为材料,以阿月浑子自交组合为对照,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父本花粉的形态特征,采用离体萌发试验对父本花粉萌发率和活力进行测定,采用压片法对不同授粉组合的花粉管生长动态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阿月浑子T-491花粉极面观可见4个萌发孔,外壁具稀疏刺状颗粒;黄连木花粉极面观萌发孔仅见2个,外壁有较密刺状颗粒分布;黄连木花粉极轴长和赤轴长分别为53.84μm和44.85μm,均大于阿月浑子T-491雄株花粉。用于授粉的父本黄连木和阿月浑子T-491的花粉萌发率分别为77.3%和84.38%,花粉活力分别为82.4%和89.14%。杂交组合黄连木花粉授粉4 h后开始少量萌发,授粉12 h后花粉管进入花柱,授粉48 h后花粉管进入子房,授粉72 h后到达胚囊。自交组合阿月浑子T-491花粉授粉2 h后即开始大量萌发,6 h后花粉管进入花柱,12 h后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24 h后花粉管进入子房;与自交组合相比,杂交组合的黄连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速度相对滞后,并伴有花粉管弯曲、膨大变粗、花柱中有大量不规则胼胝质沉积等现象。阿月浑子T-491授粉的自交组合坐果率为57%,而黄连木授粉的杂交组合坐果率为26%,杂交组合表现出较低的结实性。【结论】阿月浑子和黄连木远缘杂交的授粉过程存在一定障碍,可能是导致杂交坐果率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3期)

唐通[9](2013)在《玉米Gal配子体基因杂交不亲和特性及转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的Gal (Gametophyte factors1)配子体基因具有单向杂交不亲和特性,在特用玉米防杂保纯、转基因玉米隔离以及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不同配子体基因型的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为实验材料,分别对它们之间的杂交结实率、花粉管的生长行为以及花粉竞争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Gal基因座位的叁个等位基因Gal-s、Gal-m和gal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应用到玉米育种中。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自交系Mo17(galgal)、48-2(galgal)和401D (Gal-sGal-s)、401J (Gal-mGal-m)以及它们的杂种F1植株之间的杂交结实研究表明,以401D做母本与Mo17、48-2杂交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2.4%和1.2%,反交结实正常,说明显性纯合Gal-sGal-s基因对于隐性galgal基因存在单向杂交不亲和性;401J与401D、Mo17、48-2正反交结实均正常,说明显性纯合Gal-mGal-m基因与显性纯合Gal-sGal-s以及隐性galgal基因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以JD(401Jx401D)做母本与Mo17、48-2杂交结实率分别为42.4%和57.4%,反交结实正常,说明显性杂合Gal-mGal-s基因对隐性galgal基因存在一定程度单向杂交不亲和性。2、花粉管行为观察试验发现,Mo17花粉在401D花丝上生长2.2cm后停止,说明Gal-sGal-s花丝对gal花粉表现出强杂交不亲和性;MD (Mo17×401D)自交花粉管生长速度为0.89cm.h-1,而Mo17花粉在MD花丝上生长速度为0.45cm.h-1,是自交速度的52.3%,说明Gal-sgal花丝对gal花粉表现出弱杂交不亲和性。而Mo17花粉在401J和MJ(Mo17×401J)花丝上生长正常,说明Gal-m花丝对gal花粉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JD(401Jx401D)自交花粉管生长速度为0.52cm.h-1, Mo17花粉在JD花丝上生长速度为0.31cm.h-1,是自交速度的59.6%,说明Gal-mGal-s花丝对gal花粉表现出中等强度杂交不亲和性。401D、401J、MD、MJ、JD以及Mo17自身的花粉在Mo17花丝上生长正常,而且生长速度相似,说明ga1花丝对Gal-s、Gal-m和gal花粉均不存在杂交不亲和性。3、为了验证Gal-s、Gal-m和ga1花粉之间的竞争关系,利用花粉紫色标记材料0362和隐性sul甜玉米分别对401D、401J、Mo17、48-2以及它们的杂种F1植株之间的杂交不亲和特性进行鉴定评价。以401D为母本等量混合授上401D花粉和0362紫色花粉,果穗Gal-s结实比例为99.9%,0362结实比例为0.1%,说明显性纯合Gal-sGal-s基因偏袒接受Gal-s花粉而几乎不会有gal花粉受精结实。以MD和4D为母本分别等量授上401D花粉和0362紫色花粉,果穗上自身Gal-s花粉结实和0362紫色gal花粉结实比例分别为90.6%:9.4%和97.1%:2.9%,表明显性杂合Gal-s基因偏袒接受Gal-s花粉而少量的gal花粉受精结实。利用隐性sul甜玉米分别与401D、401J杂交种F1(D)、F1(J)自交和正反交得到如下结果:F1(D)自交,非甜与甜籽粒百分比为87.4%:12.6%,F1(D)xFl(J)非甜与甜籽粒百分比为87.7%:12.3%,说明含有Gals基因的花丝同等偏袒接受Gals花粉与Gal-m花粉;F1(J)自交,非甜与甜籽粒百分比为76.6%:23.4%,F1(J)xFl(D)非甜与甜籽粒百分比为76.7%:23.3%,说明含有Gal-m基因的花丝同等接受Gal-s、Gal-m和gal花粉。4、Gal (Gametophyte factors1)配子体基因向糯玉米(wxl)自交系转育研究。以wx1为母本,401D为父本,杂交得到F1。随后,以杂种F1为父本,wxl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得到BC1群体数量为45株。通过混合授粉选出BC1群体中携带Gal-sga1基因的5个家系回交得到BC2. BC2的5个家系群体数量分别为21、16、17、21、49,通过混合授粉从5个家系中各选出一个携带Gal-sgal基因的植株,回交得到BC3。到目前为止,已经种植了这5个BC3家系,继续回交可以得到BC4家系。通过混粉选择出BC4家系中Gal-sgal植株,自交得到携带Gal-sGals基因的BC4S1家系。最后将BC4S1家系自交和混粉选择得到BC4S2,没有紫色籽粒的果穗就是携带Gal-sGal-swxlwxl基因的杂交不亲和糯玉米自交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缪金珂,郭明欣,陈绍江[10](2012)在《玉米杂交不亲和基因Ga1-s选择性杂交亲和现象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中已经发现了一系列杂交不亲和位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Ga1-s位点。Ga1-s位点由单一主基因控制,另有数目不等的微效基因,是目前已知的杂交不亲和性最彻底的基因。Ga1-s基因这种拒绝外来花粉的特性,将其转育到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上,特别是带有隐性基因控制的玉米类型上,能起到防杂保纯的作用,可用于普通玉米对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的控制,同时还可用于转基因玉米与普通玉米的隔离,但是Ga1-s基因造成杂交不亲和的机理还不清楚。利用从美国遗传合作社引进的杂交不亲和材料W22Ga1-sGa1-s(Maize Genetics Cooperation Stock Center上编号为401D),Ga-1 sGa1-s yy(Maize Genetics Cooperation Stock Center上编号为401E)与常规自交系昌7-2,郑58,BY815,C392进行正反交试验,通过对401D,401 E与昌7-2,郑58,和BY815的正反交结实率的统计发现401D,401E产生的杂交不亲和是单向的。当401D,401E做父本时能使其它3个自交系结实,当401D,401E做母本时不亲和gal的花粉。当BY815与401D,401E杂交的F1做母本时可以部分亲和gal的花粉。BY815与401D杂交的F1与昌7-2,郑58,BY815杂交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8.61%,64.61%,32.92%;BY815与401E杂交的F1与昌7-2,郑58,BY815杂交的平均结实率分别是64.92%,35.52%,5.65%。同时,发现了一个可以选择性克服Ga1-s基因杂交不亲和性的材料C392,该系与401D杂交结实,但与携带Ga1-s基因的材料401E杂交不结实。以C392和普通自交系BY815配成F2群体,对401D授粉,统计发现结实:不结实单株数=3:1,并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表现稳定,说明C392的选择性杂交亲和可能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并将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上的SSR标记umc1943和umc1294之间,与umc1943和umc129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6.73cM和9.52cM基于以上结果,初步认定C392不可能携带有Ga1-s基因,因为它可以亲和ga1材料的花粉。C392的基因型也不可能是ga1gal,因为401 D可以接受其花粉。C392也不可能携带有Ga1-m,因为用C392做父本与另一个携带Ga1-s的自交系401E杂交时发现是不结实的。什么机理导致了C392与不亲和材料之间的选择性亲和还不清楚。有关C392携带的选择性亲和基因以及与Ga1-s之间的互作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期刊2012-08-01)

杂交不亲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 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亲和性是物种进化和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决定和平衡着地球上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解析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交不亲和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J].今日科苑.2018

[2]..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J].中国食品学报.2018

[3].庄平.杜鹃花属植物杂交不亲和与败育分布研究[J].广西植物.2018

[4].王露茜.玉米杂交不亲和基因Gal-s的精细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7

[5].关鹏.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野扁桃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间的相互作用[D].新疆农业大学.2016

[6].张丽荣,阿依古丽.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的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5

[7].马东梅.北方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杂交制种技术[J].吉林蔬菜.2015

[8].李旭新,常越霞,屈平,郭智涛,陈芳.阿月浑子与黄连木远缘杂交不亲和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

[9].唐通.玉米Gal配子体基因杂交不亲和特性及转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0].缪金珂,郭明欣,陈绍江.玉米杂交不亲和基因Ga1-s选择性杂交亲和现象观察[C].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2012

论文知识图

玉米杂交不亲和的遗传连锁图谱墨兰杂交不亲和现象a-b,c-d,e-...BC1群体中亲和与不亲和果穗的结实性花粉离体萌发杂交子代幼苗在大田里的生长情况基于ISSR标记的5个供试材料的聚类图

标签:;  ;  ;  ;  ;  ;  ;  

杂交不亲和论文_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