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玉米杂交种泰单32的选育

优质玉米杂交种泰单32的选育

一、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谭友斌,唐高民,苏道志[1](2020)在《广适性兼用型玉米中玉335的选育及创新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玉335是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以自选自交系2YH1-3为母本、自选系SH1070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高产、广适、粮饲兼用型优良品种。笔者分析了中玉335的农艺性状、青贮品质、籽粒品质、产量表现和育种创新,以促进其在生产上的进一步利用和产业化开发。

张晓春,艾振光,程建梅,梅兹君,鹿红卫,苏玉杰[2](2017)在《浅谈玉米种质改良及新品种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巨大进步,不论郑单958类、先玉335类,还是迪卡类等品种,均出现井喷现象,对提高玉米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些品种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一旦发生逆行环境,对玉米产量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创制和培育具有我国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种质,并选育出耐密、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适应全程机械化操作的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是黄淮海玉米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孟令聪,路明,张志军,刘文国[3](2016)在《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贮玉米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我国青贮玉米的种质资源、品质及当前的育种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近期青贮玉米的育种对策,并讨论了青贮玉米的发展前景,为今后青贮玉米的发展提供依据。

王巍,王振华,李春秋,祁永红,赵韦[4](2014)在《辐射诱变培育玉米自交系辐3018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60Coγ射线100Gy剂量照射国外玉米杂交种干种子,再用早熟玉米自交系KL3杂交获得原始材料,用系谱法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性强、早熟质佳的玉米自交系辐3018,用其作亲本育成龙辐玉7号、龙辐玉8号、龙辐玉9号等玉米杂交种。辐3018在我国早熟玉米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郭利磊,王晓玉,陶光灿,谢光辉[5](2012)在《中国各省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资源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作物加工副产物是秸秆资源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明确了加工副产物的概念、其系数取值和计算方法,评估了2007—2009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的资源量。各省稻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6~0.20,平均值为0.18;玉米芯系数取值范围是0.12~0.22,平均值为0.16;花生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25~0.30,平均值为0.27;棉籽壳系数为0.47;甘蔗渣系数为0.16;甜菜渣系数为0.05。全国每年共产稻壳3 438.20万t,在30个省市区的分布量为0.05万t(北京)~451.94万t(湖南)。玉米芯年产量为2 571.67万t,分布范围为0.30万t(西藏)~293.77万t(黑龙江)。此外,花生壳年产量为378.19万t、棉籽壳为549.37万t、甘蔗渣1 881.01万t、甜菜渣43.59万t。稻壳的折标准煤转化系数是0.49,折标准煤量为1 684.72万t;玉米芯是0.60,折标煤1 543.00万t;花生壳0.59,折标煤233.13万t;棉籽壳0.60,折标煤329.62万t;甘蔗渣0.60,折标煤1 128.61万t;甜菜渣0.57,折标煤24.85万t。全国加工副产物每年总产量达到8 862.03万t,折标煤共4 933.93万t。

石平,苏书文,白琪林,高合明,梁素明,郭新林,陈稳良[6](2011)在《玉米自交系海9-21的选育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玉米自交系海9-21选自P78599等4个先锋优良杂交种组成的综合种,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鉴定与应用结果表明:海9-21具有综合抗病性强,配合力高,品质优良的特点。海9-21与来自Reid、Lancaster和旅大红骨种群的自交系具有较好的杂交优势,育成了一批杂交种,2008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虎[7](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刘义宝[8](2010)在《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192份玉米自交系品质测定的基础上,从8822、Z508、Z512、SW和M等5个不同的育种基础群体中各选出3个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差异的稳定株系,共15个自选系作母本,以分属5个不同杂优类群的常规系作父本测验系,按照NCⅡ交配设计,配制成75个杂交组合,分别在河南的郑州和许昌种植F1代杂交种。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对杂交种籽粒的蛋白质、淀粉、脂肪、赖氨酸含量以及秸秆的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性纤维(ADF)、中性洗涤性纤维(NDF)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主要穗部性状和籽粒产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玉米籽粒4种品质性状中,除淀粉含量表现一定正向杂种优势外,其它性状均未表现正向优势甚至表现一定负向优势,但各个组合4种品质性状变异广泛,均有一定的超亲优势组合出现。因此,在优质玉米杂交种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双亲以选育具有较强优势的优质组合。2)籽粒品质中蛋白质、淀粉和赖氨酸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方差(包括VA和VAm)分别占遗传主效应方差(VG)的74.05%、65.74%和66.67%,适宜在早代的选择,而油分含量主要受细胞质效应的影响,种子(胚乳)效应也有一定影响,但不受母体效应影响。穗部性状出籽率和百粒重受父本加性效应影响较大,其余性状主要受母本的加性效应作用。3)在秸秆品质中,粗脂肪、NDF的遗传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ADF的遗传加性和显性均占有一定分量,粗蛋白的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选育高粗脂肪和高粗蛋白含量的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要高;而在ADF和NDF含量选择上,为了提高消化率,在保持抗倒伏的前提下,亲本ADF和NDF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宜高。4)穗部各性状遗传力不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82.08%),其次是穗粗(53.86%)、行粒数(51.46%)和小区产量(40.29%),而干穗重(38.45%)、穗长(36.69%)、出籽率(21.14%)和轴粗(20.40%)的较低,在20%到39%之间;百粒重的狭义遗传力仅为6.96%。据此,对遗传力不同的性状,在不同时代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5)本研究材料中,籽粒产量与蛋白含量之间相关性虽不显着,但仍表现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变异广泛的群体中,通过基因重组,选育高产高蛋白的玉米是能够实现的,只是同时对多个优良性状进行聚合选择的难度远大于对单一性状的选择,随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加快优良基因聚合的步伐;产量和秸秆品质之间也不存在必然关联,因此,培育秸秆品质好而且籽粒产量高的品种也是有可能的。6)组合14×19和14×20不仅产量高,而且秸秆粗蛋白、粗淀粉含量高而秸秆ADF和NDF含量低,是比较理想的粮饲兼用玉米材料组合,14、19、20作为粮饲兼用玉米的自交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葛建镕[9](2009)在《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SSR标记、AFLP标记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构建玉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探讨已经构建的鉴定技术体系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环节对SSR标记和AFLP标记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本实验室的SSR标记和AFL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2、以我国较常用的92份玉米自交系和东北地区160份主推杂交种为材料,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带型稳定的15对引物,初步构建了DNA指纹图谱数据库。15对引物在92份自交系和160份杂交种间共检测出8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变化于0.5836-0.8607之间,平均0.7229。3、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且具有代表性的2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从64个MseI和EcoRI引物组合中筛选出7对引物组合,初步构建了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每个引物组合的多态性信息量均在0.98以上,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4.1647-4.7326。4、基于已经构建的鉴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SSR标记完全可用于玉米种质资源鉴定;结合田间试验,可用于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将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完全可以应用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李健英,解睿,白琪林,谢宝妹,郭俊宏[10](2008)在《山西玉米育种与品种审定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分析了山西省近年来玉米育种、品种审定及自育主栽审定品种的种植与推广概况,并针对山西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和生产现状,着重从自育品种的推广、抗病性和抗旱性育种目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促进山西省玉米育种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广适性兼用型玉米中玉335的选育及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选育
    1.2 杂交种选育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幼苗及植株性状
    2.2 果穗、籽粒性状
    2.3 抗病虫性
    2.4 籽粒品质及青贮品质
    2.5 生育期
3 产量表现
    3.1 国家及北京市青贮玉米试验表现
    3.2 普通玉米参试产量表现
        3.2.1 四川省区试(山区组)及生产试验
        3.2.2 贵州省区试(高山组)及生产试验
        3.2.3 云南省区试(中北部组)及生产试验
4 综合评价及适宜种植区域
5 育种创新思考
    5.1 成功导入外来种质,突破种质狭窄创制父本SH1070
    5.2 利用聚合杂交技术,重组优良基因选育母本2 YH1-3
    5.3 人工杂交定向选择,遵循性状互补原则组配杂交种
    5.4 深入挖掘品种活秆成熟等青贮性状,扩大推广范围

(2)浅谈玉米种质改良及新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2 玉米种质是选育品种的核心因素
    2.1 我国不同时期核心种质的情况
    2.2 核心种质创新的方法
        2.2.1 利用种质资源整理、组配群体进行种质创新
        2.2.2 利用国外种质引入进行种质创新
3 高产、耐密、多抗、稳产、宜机收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4 结论与讨论

(3)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贮玉米育种发展现状
    1.1 青贮玉米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1.2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发展现状
    1.3 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青贮玉米品种及品质
2 青贮玉米的育种对策
    2.1 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
    2.2 青贮玉米的育种方法
        2.2.1 广泛收集种质资源,组建新的杂种优势群
        2.2.2 杂交种的选择
        2.2.3 加强高新技术研究
3 青贮玉米的前景
    3.1 发展畜牧业,青贮玉米不可缺少
    3.2 推广青贮玉米,提高经济效益
    3.3 发展青贮玉米,缓解环境污染

(4)辐射诱变培育玉米自交系辐3018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自交系辐 3018 的选育方法及过程
2 玉米自交系辐 3018 配合力测定
3 玉米自交系辐 3018 的主要特征特性
    3.1 主要生物学特征特性
    3.2 品质
    3.3 抗病性
4 玉米自交系辐 3018 的应用情况
    4.1 龙辐玉 7 号(辐 3018×辐 4459)
    4.2 龙辐玉 8 号(辐 3018×辐 9017)
    4.3 龙辐玉 9 号(辐 3018×辐 1184)
5 讨论与结论

(5)中国各省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资源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加工副产物系数取值方法
    1.3 加工副产物量计算方法
    1.4 折算标准煤量计算方法
2 作物加工副产物系数取值
    2.1 稻壳系数
    2.2 玉米芯系数
    2.3 花生壳系数
    2.4 棉籽壳系数
    2.5 甘蔗渣系数
    2.6 甜菜渣系数
3 作物加工副产物量及折算标煤量
    3.1 作物加工副产物的折标煤系数
    3.2 稻壳产量
    3.3 玉米芯产量
    3.4 花生壳产量
    3.5 棉籽壳产量
    3.6 甘蔗渣产量
    3.7 甜菜渣产量
    3.8 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及折标煤总量
4 讨 论
    4.1 作物加工副产物的概念、研究范围和计算方法
    4.2 作物加工副产物系数
    4.3 作物加工副产物数量

(7)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粮饲兼用型玉米
        1.1.1 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概况
        1.1.2 粮饲兼用玉米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1.1.3 粮饲兼用型玉米的营养价值
    1.2 玉米品质育种的重要性
    1.3 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1.3.1 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1.3.1.1 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性
        1.3.1.2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1.3.2 玉米淀粉含量的研究
        1.3.2.1 淀粉含量的变异性
        1.3.2.2 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1.3.2.3 高淀粉育种研究进展
        1.3.3 玉米油份含量的研究
        1.3.3.1 油份含量的变异性
        1.3.3.2 油份含量的遗传研究
        1.3.3.3 高油玉米育种进展
        1.3.4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1.3.4.1 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
        1.3.4.2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1.3.4.3 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1.4 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子粒品质性状的研究
    1.5 不同性状相关性分析
        1.5.1 玉米籽粒蛋白与产量相关分析
        1.5.2 蛋白质与其它营养成分间的相关分析
    1.6 谷类作物胚乳遗传模型分析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和方法
    3.2 田间试验设计
    3.3 籽粒和秸秆品质含量的测定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籽粒品质分析
        4.1.1 F_2 代籽粒品质联合方差分析
        4.1.2 籽粒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4.1.3 自交系的品质含量分析
        4.1.3.1 自交系蛋白质含量分析
        4.1.3.2 自交系淀粉含量分析
        4.1.3.3 自交系油份含量分析
        4.1.3.4 自交系赖氨酸含量分析
        4.1.4 自交系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1.5 F_2 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4.1.5.1 F_2 籽粒蛋白质的杂种优势分析
        4.1.5.2 F_2 籽粒淀粉的杂种优势分析
        4.1.5.3 F_2 籽粒油份的杂种优势分析
        4.1.5.4 F_2 籽粒赖氨酸的杂种优势分析
        4.1.6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品质表现
        4.1.6.1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含量
        4.1.6.2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淀粉含量
        4.1.6.3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油份含量
        4.1.6.4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赖氨酸含量
        4.1.7 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4.1.8 籽粒品质性状与秸秆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4.2 产量及穗部性状分析
        4.2.1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4.2.2 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4.2.3 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4.2.4 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2.5 不同基因型的产量性状分析
        4.2.6 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4.2.7 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4.2.8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4.2.9 杂交组合产量及穗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4.2.10 籽粒的产量与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4.3 秸秆品质分析
        4.3.1 秸秆品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4.3.2 不同组合秸秆品质性状间表型相关性分析
        4.3.3 秸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4.3.4 组合间秸秆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4.3.5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3.7 秸秆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5 结果与讨论
    5.1 玉米种质资源中籽粒品质性状的评价与利用
    5.2 籽粒品质的杂种优势表现
    5.3 籽粒、秸秆品质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
    5.4 品质与产量相关性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9)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概念
    1.2 种质资源重要性
    1.3 种质资源工作内容
    1.4 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1.5 种质资源鉴定技术
    1.6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本土化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2.1 本土化SSR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2.2 本土化AFL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3.1 基于SSR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3.2 基于AFLP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第四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
    4.1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4.2 SSR标记在玉米丝黑穗抗病性评价中的应用
    4.3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山西玉米育种与品种审定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审定品种概况
    1.1 数量增加, 类型多样化
    1.2 育种单位多元化
    1.3 审定品种的主要特点
        1.3.1 子粒类型
        1.3.2 子粒营养品质
        1.3.3 株型
    1.4 产量水平
    1.5 抗病性
2 审定品种的种植与推广
3 结论与建议

四、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适性兼用型玉米中玉335的选育及创新思考[J]. 谭友斌,唐高民,苏道志.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9)
  • [2]浅谈玉米种质改良及新品种选育[J]. 张晓春,艾振光,程建梅,梅兹君,鹿红卫,苏玉杰. 农业科技通讯, 2017(10)
  • [3]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进展[J]. 孟令聪,路明,张志军,刘文国.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4)
  • [4]辐射诱变培育玉米自交系辐3018及其应用[J]. 王巍,王振华,李春秋,祁永红,赵韦.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9)
  • [5]中国各省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资源量评估[J]. 郭利磊,王晓玉,陶光灿,谢光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6]玉米自交系海9-21的选育与应用[J]. 石平,苏书文,白琪林,高合明,梁素明,郭新林,陈稳良. 作物杂志, 2011(03)
  • [7]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8]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D]. 刘义宝.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9]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D]. 葛建镕.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10]山西玉米育种与品种审定概况[J]. 李健英,解睿,白琪林,谢宝妹,郭俊宏. 山西农业科学, 2008(01)

标签:;  ;  ;  ;  ;  

优质玉米杂交种泰单32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