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蛙属论文_叶书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棘蛙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粒体,墨脱,核型,染色体,序列,基因,地理。

棘蛙属论文文献综述

叶书培[1](2013)在《棘蛙属物种存在隐种和渐渗杂交:分子系统地理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蛙属属于两栖纲Amphibian),无尾目,蛙科(Ranidae)。Paa属是亚洲特有的属,但是其系统发生和分类地位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研究运用分子系统地理学方法,使用线粒体DNA作为基因标记,发现了棘蛙属存在隐种及渐渗杂交现象。实验采集了257个棘蛙属物种的个体,其中棘胸蛙(P. spinosa)196个样本,九龙棘蛙(P. jiulongensis)8个样本,棘腹蛙(P. boulengeri)5个样本,小棘蛙(P. exilispinosa)20个样本,棘侧蛙(P. shini)25个样本和双团棘胸蛙(P. yunnanensis)样本3个。得到了包括12S rRNA和16S rRNA两个线粒体基因在内的总共1333bp的序列。运用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NJ)、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gy, MP)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构建了系统发生树,BEAST软件计算物种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棘胸蛙应分为3个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都具有相对应的地理分布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3个支系的遗传距离已接近或超过种间水平,提示棘胸蛙可能存在3个隐种。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表明了棘蛙属的物种具有由西向东扩散的趋势。另外,本研究发现了重迭区中,有1个棘胸蛙个体中具有棘侧蛙线粒体基因型,但形态与棘胸蛙相似。棘侧蛙个体中有1个具有棘胸蛙线粒体基因型,形态与棘侧蛙相似。这种现象推测是由棘胸蛙和棘侧蛙间的渐渗杂交产生的。除此之外,还发现了2个双团棘胸蛙的个体拥有棘腹蛙的单倍型,但未发现棘腹蛙中存在双团棘胸蛙单倍型,这可能是由于在杂交区域中棘腹蛙向双团棘胸蛙不平衡的渐渗杂交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6)

张碧文[2](2012)在《广西棘蛙属3种棘蛙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以广西棘蛙类为研究对象,应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DNA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并运用ClustalX(1.83)、MEGA3.1、PAUP 4.0 b10等软件对DNA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广西棘蛙类可分为棘胸蛙类群、棘腹蛙类群和棘侧蛙类群3支。(本文来源于《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张碧文[3](2007)在《广西棘蛙类的遗传多样性及棘蛙属种组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蛙属属于两栖纲(Amphibian)、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分布区东起我国沿海地区,西至阿富汉、巴基斯坦,南至越南、缅甸,北至喜马拉雅山和秦岭。棘蛙属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共计29种,我国有21个种,占全部种的72.41%,其中7个为特有种,分布在秦岭以南的各省区,西起西藏、云南,东至闽浙,南至桂粤,但是海南和台湾没有分布。由于该属是蛙科系统关系研究的重要基础,所以它对于研究两栖动物的进化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价值。同时,作为脊椎动物进化中的过渡动物,在解剖、遗传、胚胎发育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也是较为理想的实验物种。过去对棘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分类、生理、胚胎、生化、细胞遗传等方面,很少涉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本研究以广西棘蛙类为研究对象,应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和Cytb基因的DNA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并运用ClustalX(1.83)、MEGA3.1、PAUP 4.0 b10和MrBayes3.0b4等软件对DNA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费梁对棘蛙属种组的分组为基础,采用MrBayes3.0b4软件对所测得的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973bp的基因片段和从GeneBank下载的8种棘蛙的同源基因片段进行处理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广西棘蛙类种间和种内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研究广西棘蛙类的种组划分及丰富和完善棘蛙属不同种组间的亲缘关系,为研究棘蛙属的分子系统学奠定基础。应用MP法、ML法、NJ法和贝叶斯法(BI)对测定的棘蛙类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和Cytb基因片段构建广西棘蛙类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不同方法对于同一基因片段所构建的树中,各支分类单元的组成相同,各支之间的关系也基本一致,说明所采用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同一方法对不同基因片段所构建的树中,各支分类单元的组成相同,16S rRNA基因和Cytb基因片段各支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12S rRNA基因片段则稍有些变化。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棘蛙类可分为3支:棘胸蛙类群;棘腹蛙类群;棘侧蛙类群。地理位置较近的同种棘蛙的亲缘关系也最近,这与两栖动物的运动迁移能力差相符合。应用贝叶斯法对我国棘蛙属11个种共32个样本的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973bp的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收集分子遗传信息。我们得出如下与传统分类学不同的结论:1.棘蛙属为一单系群。2.不支持棘肛蛙属和隆肛蛙属的划分。3.不支持将棘侧蛙划分到棘腹蛙种组中。4.推测小棘蛙和棘胸蛙是同一种棘蛙。(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王栋[4](2006)在《棘腹蛙和双团棘胸蛙(蛙科:棘蛙属)染色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报道的棘蛙属(无尾目:蛙科)物种染色体组型按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可分为叁类:2n=26,2n=40和2n=64。目前该属物种的染色体研究大多采用常规方法、C-带和Ag-NORs方法,显带较少。本文采用BrdU复制带技术对棘腹蛙(2n=26)和双团棘胸蛙(2n=64)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常规染色的结果表明,峨眉山棘腹蛙有4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2、3、7、9。异形小染色体对排在№8,并且次溢痕在染色体长臂。青城山棘腹蛙雌雄两性的染色体组型有显着差异,雄性与峨嵋山棘腹蛙组型相似,但雌性有4条染色体显着异形,应用BrdU复制带技术将其配成两对,都可能为性染色体。青城山棘腹蛙的性别决定机制可能为雌性异配ZZ/ZW(雄/雌)型,性染色体有两对:Z1Z1/Z1W1和Z2Z2/Z2W2(雄/雌)。青城山棘腹蛙与峨眉山、云南屏边以及贵州的棘腹蛙形态上很难区分,但其染色体组型却高度分化,所以青城山棘腹蛙可能是一个新种。由于棘腹蛙在四川西部横断山区分布较广泛,所以在青城山棘腹蛙种形成过程中,渐进的种形成方式和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较小,量子种形成方式可能起主要作用。染色体重组可能在种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减数分裂中期Ⅰ青城山棘腹蛙雄性同源染色体在两个端粒处相互连接,而双团棘胸蛙雄性同源染色体通过着丝粒处互相连接,这种结构可能导致中着丝粒染色体的形成,并伴随染色体数目的减少。2n=64很可能是原始的染色体组型,通过着丝粒融合进化到含中着丝粒染色体及较少数目染色体的组型。(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4-01)

胡健生[5](2004)在《中国棘蛙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两栖纲:蛙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蛙属(Paa)属于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棘蛙属原是蛙属(Rana)中的一个类群,Dubois(1975)把它从蛙属分离出来,独立成为属级阶元。但是存在不同意见。该属动物雄性具有发达程度不同的皮肤棘,而成为一个自然类群。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和我国的秦岭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共计29种,分布区东起我国沿海地区,西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南至越南、缅甸,北至喜马拉雅山和秦岭。我国共有21种,分布在秦岭以南诸省区,西起西藏、云南,东至闽浙,南至桂粤,但台湾和海南岛没有分布。云南有9种棘蛙。 过去对棘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形态分类、生理、胚胎、生化、细胞遗传等方面,仅对3种棘蛙进行过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国棘蛙属动物的核型有叁种类型:2n=26,2n=40和2n=64。大多数种类为2n=26,NF=52,5+8模式,但刘氏棘蛙和双团棘胸蛙2n=64T,棘肛蛙2n=40。而且在双团棘胸蛙不同地理居群中核有变异现象。2n=26的物种间,其着丝点位置、次缢痕、C-带和Ag-NORs均有一定的差异;某些种的地理居群也呈现相同的差异。我们根据实验结果和已有资料,对棘蛙属动物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表明,不能分析出更多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进化信息。 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我国棘蛙属17个种共45个样本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949bp的基因序列。以福建大头蛙为外类群,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中国棘蛙属的分子系统树,收集分子遗传的信息。在我们所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棘蛙属蛙类的分布现状、古地质、古地理资料,探讨了棘蛙属蛙类的分布形成过程和部分物种的分类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1.棘蛙属为一单系群。棘蛙属蛙类可分为叁支:CladeⅠ包含的物种有叶氏隆肛蛙、多疣棘蛙、九龙棘蛙、小棘蛙、棘胸蛙、棘腹蛙、合江棘蛙和棘侧蛙。CladeⅡ包含双团棘胸蛙和刘氏棘蛙。CladeⅢ包含隆肛蛙、棘臂蛙、花棘蛙、察隅棘蛙、布兰福棘蛙、错那棘蛙和棘肛蛙。 2.不支持棘蛙属划分为叁个亚属。 3.支持多疣棘蛙(P. verrucospinosa)在中国的存在。 4.支持察隅棘蛙(P. chayuensis)的种级地位。 5.支持叶氏隆肛蛙(P. yei)的种级地位。(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04-03-01)

费梁,叶昌媛[6](2001)在《西藏东南部棘蛙属一新种记述(两栖纲:蛙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产于西藏东南部察隅和墨脱的察隅棘蛙通过形态特征和数值分类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结果认为 :产于察隅的察隅棘蛙是一个有效种 ,而产于墨脱的标本应为一个新种 ,即墨脱棘蛙Paamedogensissp .nov .。(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李树深,胡健生[7](1999)在《中国棘蛙属染色体演化和核型的地理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棘蛙属11种的24个地理居群的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描记比较.表明大多数物种具有2n=26,NF=52,5+8模式,但无声囊棘蛙和双团棘胸蛙2n=64T,棘肛蛙2n=40.2n=26的物种间,其着丝点位置、次缢痕、C-带和Ag-NORs均有一定的差异;某些种的不同地理居群也呈现相同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染色体演化机制可能是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倒位和异染色质的量和位置的变化.以染色体性状编制了种级阶元的检索表,并分析和界定了染色体性状的极性,探讨了系统发育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期刊1999-06-30)

棘蛙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主要以广西棘蛙类为研究对象,应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DNA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并运用ClustalX(1.83)、MEGA3.1、PAUP 4.0 b10等软件对DNA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广西棘蛙类可分为棘胸蛙类群、棘腹蛙类群和棘侧蛙类群3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棘蛙属论文参考文献

[1].叶书培.棘蛙属物种存在隐种和渐渗杂交:分子系统地理学证据[D].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张碧文.广西棘蛙属3种棘蛙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

[3].张碧文.广西棘蛙类的遗传多样性及棘蛙属种组间的系统发育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王栋.棘腹蛙和双团棘胸蛙(蛙科:棘蛙属)染色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6

[5].胡健生.中国棘蛙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两栖纲:蛙科)[D].云南大学.2004

[6].费梁,叶昌媛.西藏东南部棘蛙属一新种记述(两栖纲:蛙科)[J].动物学报.2001

[7].李树深,胡健生.中国棘蛙属染色体演化和核型的地理分化[C].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1999

论文知识图

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12SrRNA基因序列...楼蛙精子扫描电镜照片不同年龄阶段的布兰福棘蛙Figure3-5N...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保护区两栖爬行动...副模标本照(...本研究涉及的主要采集地Figure3-1Mai...

标签:;  ;  ;  ;  ;  ;  ;  

棘蛙属论文_叶书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