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曼螺杆菌论文_周伟新,王建蔚,马东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尔曼螺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螺杆,海尔,小鼠,食管,胃炎,模型,幽门。

海尔曼螺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新,王建蔚,马东升[1](2018)在《海尔曼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海尔曼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胃镜和病理检查的690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检出率为0.637%,明显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出率(33.73%);海尔曼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的螺杆菌定植量明显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且胃黏膜急性炎症程度和慢性炎症程度相对较轻,经内镜检查可见的溃疡性病变数量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P<0.05);两组病例中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腺体萎缩的检出率和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尔曼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非常低,此类胃炎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但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病变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相似,在胃部恶性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海尔曼螺杆菌的作用可能与幽门螺杆菌相类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贺军,崔荣丽,韩亚京,尚慧茹,张颖[2](2013)在《海尔曼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胃镜及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0-01于北京大学第叁医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53559例病例的相关资料.对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在内镜所见、炎症浸润、癌前病变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eilmannii感染病例的检出率为0.1%(46/53559);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螺旋杆菌定植量较少(P<0.001),胃黏膜急、慢性炎症程度轻(P<0.001),内镜下溃疡性病变更为少见(P=0.021).此外,两组病例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细菌定植量仅与胃黏膜急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关(P=0.02).报道1例伴发H.heilmannii感染的胃印戒细胞癌病例.结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非常少见且其炎症反应较轻,但是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表明H.heilmannii在胃恶性相关性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与H.pylori相似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李静[3](2008)在《海尔曼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致病性的活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的: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eilmannii),是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以外的唯一能够在人胃定植的螺杆菌属细菌,被视为胃炎的可能病原体。H.heilmannii感染与胃多种病变相关: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B细胞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也有引起食管疾病的报道,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与国外相比,我国有较高的H.heilmannii感染率(欧美0.25%~0.95%,国内1.78%~7.32%)。随着H.pylori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H.pylori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已得到广泛认同,抗菌治疗己成为常规。在大规模除菌治疗多年后的今天,H.heilmannii的流行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却不得而知。至今为止,H.heilmannii仍不能在体外培养成功,快速诊断还是主要依靠切片染色的形态学方法。目前国外研究大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个案报道以及分子鉴定,国内自94年后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H.heilmannii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世界上尚未建立稳定传代的H.heilmannii菌株。因此,构建H.heilmannii能持久定植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体外培养的稳定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深入研究的必要手段和必然途径。此次研究的目的:了解目前国内H.heilmannii的流行情况;体外培养H.heilmannii;建立H.heilmannii长期感染小鼠的实验动物模型;初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材料和方法:1.收集南方医院消化科2005-2006年行上消化道电子胃镜活检的2339例患者以及1994年1-4月8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资料、病理标本。2.筛检H.heilmannii感染患者:对2007年1-6月行上消化道电子内镜检查的703例胃镜受检者行胃粘膜涂片染色,镜下根据H.heilmannii典型形态筛选阳性患者,获取H.heilmannii感染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并在小鼠体内传代保存。3.在多种培养基和多种气体条件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成功定植H.heilmannii的鼠胃粘膜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4.建立H.heilmannii长期感染小鼠模型:4~6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雌性C57BL/6小鼠、雄性裸鼠各36只(SPF),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正常对照组(n=6)。实验组灌注H.heilmannii匀浆液0.2ml/只,并于灌胃后第4、8、12、24、36周分别处死6只。正常对照组分别灌注无菌布氏肉汤0.2ml/只,于实验第4、12、36周(裸鼠为4、8、12周)分别随机处死2只。观察细菌定植情况和组织病理变化。5.半定量RT-PCR检测SPF级Balb/c小鼠、C57BL/6小鼠和裸鼠胃粘膜的IFN-γ、IL-1β、IL-4、IL-10mRNA表达水平差异,初步探索其致病机制。结果:1.从2339例胃镜活检标本中检出7例H.heilmannii感染标本,总检出率为0.30%,与国外同期报道相符,但低于90年代检出率0.98%(P=0.0331)。2.703例急慢性胃病患者中筛选出1例女性患者,并取其胃粘膜在小鼠体内传代保存,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尝试,目前未获成功。3.成功建立了BALB/c小鼠、C57BL/6小鼠、裸鼠H.heilmannii长期定植的动物模型。叁种小鼠的定植量随时间的延长都有增加的趋势,BALB/c小鼠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随着周期延长,BALB/c小鼠的慢性炎症评分在8周时最高,随后下降,而后期再次增高(P=0.042)。而C57BL/6小鼠持续较高,各时间点没有显着差异(P=0.877)。裸鼠未见明显慢性炎症,但第4-12周全程维持着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BALB/c小鼠急性活动性炎症评分在12周最高,36周最低(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C57BL/6小鼠活动性炎症评分最低,但8周以后趋于平稳(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第24周后,实验组免疫健全小鼠开始出现轻度萎缩、肠化和淋巴滤泡的形成,到第36周83%的受染BALB/c小鼠出现淋巴滤泡,明显破坏粘膜肌层,甚至粘膜全层。对照组叁种小鼠均未见明显感染和组织学改变。4.感染初期,免疫健全小鼠胃粘膜的IFN-γ、IL-1β、IL-4、IL-10mRNA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β在第4周即达高峰,而IFN-γ、IL-4、IL-10在随后的第8至12周有最大表达。免疫健全小鼠的炎症因子表达趋势相似,但C57BL/6小鼠的IFN-γ表达量在12周后变化不大,而BALB/c小鼠明显下调,且第36周C57BL/6小鼠的IL-4低于对照组(P<0.05)。裸鼠各细胞因子也较对照组稍有增高,除IL-1β、IL-4mRNA外(P<0.05),IFN-γ、IL-10组间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ALB/c小鼠的慢性炎症程度与IL-1β、定植程度分别相关(rs=0.489,P=0.005;rs=0.446,P=0.012),C57BL/6小鼠慢性胃炎程度与IFN-γ相关(rs=0.552,P=0.001)。结论:1.现阶段H.heilmannii在上消化道疾病中检出率较90年代降低,大规模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是其原因;检出病种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提示H.heilmannii是萎缩性胃炎的一种重要致病菌。2.成功建立了H.heilmannii 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体内长期定植,为研究H.heilmannii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研究模型。3.T淋巴细胞代表的细胞免疫在H.heilmannii感染中占主要地位,体液免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4.不同品系小鼠对H.heilmannii感染的免疫机制不同,C57BL/6小鼠对H.heilmannii感染呈Th1型免疫占优势,而BALB/c小鼠为Th1/Th2型混合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08-04-11)

周志韶,周晓军,范钦和[4](2007)在《海尔曼螺杆菌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尔曼螺杆菌是1987年发现的胃内另一株螺杆菌,因其感染率较低,早年研究较少,近年略有增加,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等逐渐被认识。现结合近年文献,就其细菌特点、致病性、传染源和诊断治疗等予以介绍。(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李静,周永柏,白杨,陈烨,张亚历[5](2007)在《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的内镜回顾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调查了自然人群,单纯胃炎和其他胃十二肠疾病患者活检标本中(海尔曼螺杆菌 (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的感染情况,以初步阐明其致病性与定植特征。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人群及2005年~2006年部分在南方医院行电子胃镜行病检的患者进行 Hh 和 Hp 筛查,主要应用组织切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7-05-01)

陈烨,李静,王继德,张亚历,周殿元[6](2007)在《海尔曼螺杆菌长期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致病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hnannii)是人胃内除幽门螺杆菌外的第二种螺杆菌,发现至今己有20年,但由于其较低的感染率及体外无法培养,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仍缺乏了解,绝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病例报道或临床观察,动物模型成为目前研究海尔曼螺杆菌致病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7-05-01)

周志韶,马澄城,黄壮国,周晓军,赵毅[7](2005)在《广东潮阳地区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潮阳地区为消化道疾病高发区之一,尤以食管癌、胃癌、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等多见。其病因可能为多种因素所致,我们研究是螺杆菌感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采集我院1999年2月至2000年2月期间连续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活检(694例)和胃切除标本(129例)共823例,其中男性578例,女性245例,男女性别(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周志韶,马澄城,廖赞豪,赵毅,郑永雄[8](2004)在《广东潮阳地区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东省潮阳地区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感染与食管疾患的关系. 方法:集我院内镜活检标本和连有部分食管的胃切除标本, 共92例.以Warthin—Starry银染色,镜检Hh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结果与临床和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92例共检出Hh(+)者43例,占46.74%,Hp(+)者32例,占37.78%,二者混合感染者12例,占13.04%. 43例Hh(+)者中:食管癌19/33例(占本组的20.65%,占该疾病的57.58%,下同),食管贲门腺癌14/22例(15.22%, 63.64%),食管溃疡3/11例(3.26%,27.27%),食管上皮增生4/8例(4.35%,50.0%),食管炎1/3例(1.09%,33.33%), 食管平滑肌瘤1/2例(1.09%,50.0%),Barrett食管1/1 例(1.09%,100%).随访家中养有猪狗猫或其中之一者16 例,Hh(+)者10例(62.5%),未养上述动物者23例,其中Hh(+)者8例(34.78%). 结论:食管Hh感染明显与食管癌、食管贲门腺癌、食管上皮增生等相关,Hh感染可能是潮阳地区上述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又可能与该地区普遍养有猪狗猫等动物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4年07期)

叶桂安,陈烨,张万岱,施理,徐智民[9](2002)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模型小鼠胃内海尔曼螺杆菌》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尔曼螺杆菌 (Hh)是人体胃黏膜中一种不同于幽门螺杆菌 (Hp)的致病菌[1 ] ,其在小鼠胃内易定植 ,已建立Hh感染小鼠模型[2 ]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无创性检测模型小鼠感染Hh的方法 ,以期能长期监测小鼠胃内Hh定植情况 ,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本文来源于《中华核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李秀清,程仲谋[10](2001)在《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 198 7年新发现与胃幽门螺杆菌 (Hp)同一科类的海尔曼螺杆菌 (Hh)以来 ,人类非幽门螺杆菌 (Non- Hp)的感染谱已增至 9种。 Non- Hp感染似与慢性胃炎存在相关关系 ,我们自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对主诉(本文来源于《医学文选》期刊2001年05期)

海尔曼螺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胃镜及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0-01于北京大学第叁医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53559例病例的相关资料.对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在内镜所见、炎症浸润、癌前病变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eilmannii感染病例的检出率为0.1%(46/53559);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螺旋杆菌定植量较少(P<0.001),胃黏膜急、慢性炎症程度轻(P<0.001),内镜下溃疡性病变更为少见(P=0.021).此外,两组病例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病例中细菌定植量仅与胃黏膜急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关(P=0.02).报道1例伴发H.heilmannii感染的胃印戒细胞癌病例.结论:H.heilmannii相关性胃炎非常少见且其炎症反应较轻,但是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与H.pylori相关性胃炎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表明H.heilmannii在胃恶性相关性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与H.pylori相似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尔曼螺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伟新,王建蔚,马东升.海尔曼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

[2].张贺军,崔荣丽,韩亚京,尚慧茹,张颖.海尔曼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

[3].李静.海尔曼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致病性的活体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08

[4].周志韶,周晓军,范钦和.海尔曼螺杆菌研究现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

[5].李静,周永柏,白杨,陈烨,张亚历.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的内镜回顾调查[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7

[6].陈烨,李静,王继德,张亚历,周殿元.海尔曼螺杆菌长期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致病性观察[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7

[7].周志韶,马澄城,黄壮国,周晓军,赵毅.广东潮阳地区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

[8].周志韶,马澄城,廖赞豪,赵毅,郑永雄.广东潮阳地区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

[9].叶桂安,陈烨,张万岱,施理,徐智民.~(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模型小鼠胃内海尔曼螺杆菌[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2

[10].李秀清,程仲谋.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初探[J].医学文选.2001

论文知识图

周殿元慢性胃炎-透射及扫描电镜示HH呈螺旋杆...慢性胃炎-内镜下示黏膜红斑、水肿、糜...慢性胃炎-内镜下示西瓜样胃慢性胃炎--图4慢性胃炎--图5

标签:;  ;  ;  ;  ;  ;  ;  

海尔曼螺杆菌论文_周伟新,王建蔚,马东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